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晚期表达因子的分析
1
作者 梁振普 赵晨光 +3 位作者 张小霞 王彩平 吴慧 桑思瑶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26-1035,共10页
【目的】本研究对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Clostera anachoreta granulovirus,Clan GV)的晚期表达因子(Late expression factors,LEFs)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对Clan GV的lefs与其它杆状病毒的lefs进行对比,对鉴定lef基因和研究Clan GV... 【目的】本研究对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Clostera anachoreta granulovirus,Clan GV)的晚期表达因子(Late expression factors,LEFs)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对Clan GV的lefs与其它杆状病毒的lefs进行对比,对鉴定lef基因和研究Clan GV的感染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使用ORF finder在线程序进行开放阅读框(ORFs)分析,BLASTP程序用于蛋白序列的同源分析,DNAStar和DNAClub生物学软件用于对序列进行处理和分析,采用BLAST在公共数据库中对序列进行比对,Clustal W Version 1.8和Gene Doc 2.7用于多序列的比对和分析,用MEGA 6.06的NJ法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Clan GV基因组包括15个lef基因,分别为ie-1、lef-2、39k、lef-11、p35、p47、lef-1、lef-6、lef-5、lef-4、dnapol、lef-3、lef-9、lef-8和lef-10。Clan GV与云杉枞色卷蛾颗粒体病毒(Choristoneura occidentalis granulovirus,Co GV)、黄地老虎颗粒体病毒(Agrotis segetum granulovirus,As GV)、苹果异形小卷蛾颗粒体病毒(Cryptophlebia leucotreta granulovirus,Cl GV)、马铃薯块茎蛾颗粒体病毒(Phthorimaea operculella granulovirus,Po GV)和苹果蠹蛾颗粒体病毒(Cydia pomonella granulovirus,Cp GV)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颗粒体病毒中只有Clan GV和分月扇舟蛾颗粒体病毒含有p35。Clan GV的lef-2的转录方向不同于其它12个颗粒体病毒。γ和δ杆状病毒分别只含有7个和3个Clan GV的lef同源基因。Clan GV的lefs跟其它杆状病毒lefs的相似性较低,其中Clan GV与其它颗粒体病毒间的相似性高于Clan GV与核型多角体病毒间的相似性。Clan GV的lef-2、39k、p35、lef-5、dnapol和lef-9在启动子上游拥有TATA box;p47和lef-1在TATA下游20~40 bp处还有一个CACT基序;lef-11、p35、lef-6、lef-5、lef-3、lef-9、lef-8和lef-10这8个基因有晚期启动子基序TAAG;而p35、lef-5、lef-9和lef-10上游既有TATA又有TAAG基序。【结论】结果为研究杆状病毒的基因功能和感染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 lefs 启动子 复制 转录
原文传递
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fgf基因的分析
2
作者 梁振普 许锋 +1 位作者 张小霞 尹新明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25-1430,共6页
根据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Clostera anachoreta Granulovirus,ClanGV)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其基因组含有3个杆状病毒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的同源ORFs。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及在线工具对ClanGV-FGFs进行了分析... 根据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Clostera anachoreta Granulovirus,ClanGV)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其基因组含有3个杆状病毒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的同源ORFs。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及在线工具对ClanGV-FGFs进行了分析,包括同源性、一级结构、二级结构和进化分析等。分析结果显示,测序得到的3个ClanGV-FGFs转录方向不同,但都属于病毒转录早期基因;三者同源性相差较大;进化分析显示,ClanGV-FGF-3和NPV的FGFs进化关系较近,而ClanGV-FGF-1和ClanGV-FGF-2则与其它GV相应的FGF进化关系更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 序列分析
原文传递
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经口侵染因子PIF0~PIF6间分子互作的酵母双杂交验证
3
作者 梁振普 张俊庆 +3 位作者 张小霞 刘雅静 张亲 李鹏娟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1-158,共8页
为阐明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Clostera anachoreta granulovirus,ClanGV)的口服侵染机制,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通过双向互作方法研究了ClanGV的经口侵染因子PIF0、PIF1、PIF2、PIF3、PIF4、PIF5和PIF6之间的分子互作情况。自激活试验证明,P... 为阐明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Clostera anachoreta granulovirus,ClanGV)的口服侵染机制,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通过双向互作方法研究了ClanGV的经口侵染因子PIF0、PIF1、PIF2、PIF3、PIF4、PIF5和PIF6之间的分子互作情况。自激活试验证明,PIF5的重组诱饵载体(B5)有自激活现象,其它重组诱饵载体均无自激活现象。酵母双杂交试验结果表明,ClanGV的4个经口侵染因子PIF1~PIF4之间存在双向互作现象,而且这4个蛋白均能同时与自身发生互作,暗示这4个经口侵染因子有可能是以二聚体或多聚体的形式存在并发挥功能。在ClanGV经口侵染因子间的6组单向互作中,PIF5作为捕获载体时分别能与PIF1、PIF3和PIF4发生互作,PIF6作为诱饵载体时分别能与PIF3和PIF4发生互作,PIF0作为捕获载体时能与PIF4发生互作。表明ClanGV的经口侵染因子像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opolyhedrovirus,NPV)一样,在病毒粒子表面通过分子互作形成复合体并在病毒的经口侵染过程中发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 经口侵染因子 酵母双杂交 蛋白互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