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封山育林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8
1
作者 蔡道雄 卢立华 +1 位作者 贾宏炎 何日明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9-327,共9页
通过对杉木纯林进行密度调控,并采取封育和非封育管理6 a,结果显示:短期的封山育林对杉木林分的整体状况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但对其林下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及植被的生长产生了较显著的影响,在封育区林下植物有60科、101属、116种,植被的... 通过对杉木纯林进行密度调控,并采取封育和非封育管理6 a,结果显示:短期的封山育林对杉木林分的整体状况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但对其林下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及植被的生长产生了较显著的影响,在封育区林下植物有60科、101属、116种,植被的总盖度达85%,而非封育区林下植物只有49科、78属、88种,植被的总盖度仅达60%;封育区与非封育区比,封育区林下植物种数增加了28种,增量为31.82%,植被总盖度增加了25%,且多了1层高度>2 m的木本植被层。主要植物特征值分析显示:封育区林下植物的相对密度、相对盖度及重要值等特征值较高的种数都比非封育区多,所占的比例也高;在封育区,对叶榕的重要值最高,达100.43%,且重要值≥35%的种有16种,占其林下植物总种数的13.79%,而在非封育区,断肠草的重要值最高,仅达34.77%,重要值≥35%的种为零;封育区林下植物的优势度比非封育区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山育林 杉木人工林 林下植被 特征值
下载PDF
三峡库区桉树人工林封育后的群落特征和演替趋势 被引量:9
2
作者 平亮 熊高明 谢宗强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604-1615,共12页
为了解封育后桉树人工林的群落特征和演替趋势,以三峡库区中游地段世坪林场封育11年后的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群落调查(样方法),分析了区系组成、群落外貌、垂直结构和主要种群年龄结构。结果显示,在4 800 m2样地中共记录维管植物... 为了解封育后桉树人工林的群落特征和演替趋势,以三峡库区中游地段世坪林场封育11年后的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群落调查(样方法),分析了区系组成、群落外貌、垂直结构和主要种群年龄结构。结果显示,在4 800 m2样地中共记录维管植物(不含桉树)46科76属88种,科属分布型都以热带分布为主,但温带分布也占有一定比例;群落主要由具中小型革质全缘单叶的高位芽植物构成,但落叶树比例高于当地常绿阔叶林;群落层次分明,可分为乔木层、亚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优势种巨桉(Eucalyptus grandis)更新不良,将会逐渐衰退,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和小红栲(C.carlesii)种群径级结构呈金字塔型,幼苗储备充足,为增长种群。通过分析桉树人工林的群落特征和主要种群年龄结构,认为封育后三峡库区桉树人工林处于向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中一个不稳定的过渡阶段,随着演替的进行,桉树的优势地位将逐渐为丝栗栲和小红栲等顶级树种所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桉树人工林 群落调查 封山育林 植物区系 群落结构 演替趋势
原文传递
封山育林提高森林蓄水保土效益的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杨吉华 张永涛 +2 位作者 高祥伟 李增印 王开增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1年第3期2-5,54,共5页
在论述封山育林历史发展的基础上 ,系统研究封山育林措施 ,封山育林具有改善林地土壤物理性状、林地土壤贮水量、枯落物贮存量、土壤渗透速度、增加土壤养分含量。
关键词 封山育林 蓄水保土 森林群落
下载PDF
黄龙山林区封育油松林土壤养分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侯琳 雷瑞德 +2 位作者 王得祥 康博文 刘建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3-68,共6页
对6个不同封育年限的天然次生油松林林地土壤肥力和酶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同一封育年限的油松林地,土壤有机质、硝态氮、速效磷和脲酶含量随采样深度增加而减小;在封育的前30年,林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封育年限增加而减小,... 对6个不同封育年限的天然次生油松林林地土壤肥力和酶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同一封育年限的油松林地,土壤有机质、硝态氮、速效磷和脲酶含量随采样深度增加而减小;在封育的前30年,林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封育年限增加而减小,硝态氮、氨态氮和脲酶含量随封育年限增加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速效钾、速效磷和过氧化氢酶含量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封育30年后,林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随封育年限增加而增加,硝态氮、氨态氮、速效磷和过氧化氢酶含量随封育年限增加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脲酶含量则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土壤综合因子值总体有下降的特征,为了加速有机质分解,提高林地肥力水平,对封育30年后的林分应进行卫生伐和择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封育 土壤养分 酶活性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喀斯特石质山地封山育林效果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祝小科 朱守谦 《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4,共4页
喀斯特石质山地封山育林 3~ 4年后 ,群落盖度平均增长 32 .8% ,乔木层高、径增长量最大可达 3.5 2 cm和 3cm;灌木层高、径增长量最大可达 1.5 1cm和 1.33cm。
关键词 封山育林 封育类型 效果 石质山地
下载PDF
湖北省主要森林类型生态系统生物量与碳密度比较 被引量:19
6
作者 胡青 汪思龙 +2 位作者 陈龙池 张伟东 宫超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626-1632,共7页
利用野外调查数据对湖北省封山育林下的次生林、次生林、人工林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封山育林下的次生林、次生林和人工林生态系统乔木层平均碳密度分别为133.87、73.42和111.62t·hm-2,灌木层平均碳密度分别为1... 利用野外调查数据对湖北省封山育林下的次生林、次生林、人工林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封山育林下的次生林、次生林和人工林生态系统乔木层平均碳密度分别为133.87、73.42和111.62t·hm-2,灌木层平均碳密度分别为1.65、1.40和1.52t·hm-2,草本层平均碳密度分别为0.13、0.09和0.13t·hm-2,枯落物层平均碳密度分别为0.47、1.34和0.93t·hm-2,乔木层碳密度作为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占总生物碳密度的98.35%、96.29%和97.74%,林下植被(灌木层和草本层)碳密度分别占1.31%、1.95%和1.44%,凋落物层碳密度分别占0.34%、1.76%和0.82%。土壤(0~100cm)碳密度平均值分别为57.04、66.92和54.12t·hm-2,土壤碳密度的60%储存在0~40cm土壤中,并随土层深度增加,各层次土壤碳密度逐渐减少。森林生态系统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生物量和土壤层碳密度均表现出:封山育林下的次生林、次生林大于人工林。封山育林下的次生林、次生林和人工林碳密度分布序列为土壤(0~100cm)>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可见,封山育林下的次生林更有助于提高森林碳汇,实施近自然林经营是提升该区域森林碳汇能力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山育林 次生林 人工林 生物量
原文传递
试论中国次生林作业法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长富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7-59,共3页
论述了中国次生林产生的原因、特殊性,其实质是不平等条件的产物,致使大面积原始林遭到严重破坏。解放后由于采取了“封山育林”的政策,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次生林质量及发展速度,做了多种试验。但以陈大珂、周晓峰等... 论述了中国次生林产生的原因、特殊性,其实质是不平等条件的产物,致使大面积原始林遭到严重破坏。解放后由于采取了“封山育林”的政策,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次生林质量及发展速度,做了多种试验。但以陈大珂、周晓峰等人研究组提出“栽针保阔———动态经营体系”的理论途径和方法更为系统,并将以推广。对恢复与扩展东北林区的地带性顶极群落———阔叶红松林大有裨益。该理论体系、途径、方法经几十年的经营实践,显示其具有中国特色和创新之处,因此,可以称之为“中国次生林作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林 封山育林 中国 次生林作业法
下载PDF
滇东南石漠化地区封山育林前后群落生态学特征比较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品荣 陈强 +2 位作者 常恩福 毕波 尹艾萍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10,共4页
通过样地法比较了滇东南石漠化地区封山育林前后植被的群落学特征,从生活型谱、叶型谱、光照生态类型谱、水分生态类型谱和优势植物等群落特征看,封山育林后群落的水湿条件有所改善,群落正向地带性植被—半湿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演替;从... 通过样地法比较了滇东南石漠化地区封山育林前后植被的群落学特征,从生活型谱、叶型谱、光照生态类型谱、水分生态类型谱和优势植物等群落特征看,封山育林后群落的水湿条件有所改善,群落正向地带性植被—半湿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演替;从物种多样性来看,封山育林后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生态优势度和群落均匀度均有很大的提高,物种多样性增加,群落稳定性增强,且破坏后修复能力增强。结果说明封山育林措施是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的很好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群落学特征 物种多样性 封山育林 滇东南
下载PDF
封山育林控制马尾松毛虫作用效果探讨 被引量:12
9
作者 彭龙慧 罗俊根 +1 位作者 吴平文 曾志杰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50-353,共4页
根据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理论及生态学观点,对祟仁、余干两地封山育林控制马尾松毛虫作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封山育林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控制松毛虫的技术措施,通过封山育林,改变了松林生态环境和林间小气候,增加了松... 根据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理论及生态学观点,对祟仁、余干两地封山育林控制马尾松毛虫作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封山育林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控制松毛虫的技术措施,通过封山育林,改变了松林生态环境和林间小气候,增加了松林的生物多样性,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促进了林木生长,提高了松林的抗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山育林 马尾松毛虫 控制效果
下载PDF
完全封育方式对天然油松林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侯琳 雷瑞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88-295,共8页
基于敏感性分析,选择了12个反映封育天然油松林植被和土壤特征的指标,建立了封山育林措施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等间距法,将封山育林措施实施效果综合指数划分为5个等级。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对封山育林措施在不同封育... 基于敏感性分析,选择了12个反映封育天然油松林植被和土壤特征的指标,建立了封山育林措施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等间距法,将封山育林措施实施效果综合指数划分为5个等级。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对封山育林措施在不同封育年限天然次生油松林中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封育16,25,30,45,60a和75a的天然次生油松林,封育措施实施效果综合指数值分别为7.25,6.88,7.82,5.51,4.78和2.79,随着封育年限增加,完全封育方式实施效果逐渐变差,本区天然林完全封育年限最长不应超过45a。封育45a后,应采取适宜树种混交、择伐等培育和经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龙山 天然次生油松林 封山育林 生态系统健康 评价
下载PDF
中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封山育林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杨梅 林思祖 +1 位作者 曹子林 王雁雪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4期342-348,共7页
封山育林是我国传统的育林方法之一,在林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总结了中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各地封山育林现状及研究动态,提出在继承传统封山育林精华的基础上,以近自然林业理论为指导,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提高培育技术,实现封育技术的... 封山育林是我国传统的育林方法之一,在林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总结了中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各地封山育林现状及研究动态,提出在继承传统封山育林精华的基础上,以近自然林业理论为指导,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提高培育技术,实现封育技术的科学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热带地区 亚热带地区 封山育林 近自然林业
下载PDF
植被封禁保护是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重要措施 被引量:5
12
作者 彭镇华 董林水 +1 位作者 张旭东 周金星 《世界林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1-67,共7页
概述了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资源现状及分布规律,分析了该地区实施植被封禁保护(包括封山育林和禁牧、轮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于封山育林和禁牧的实施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说明。指出黄土高原地区今后的封山育林工作应该向工... 概述了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资源现状及分布规律,分析了该地区实施植被封禁保护(包括封山育林和禁牧、轮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于封山育林和禁牧的实施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说明。指出黄土高原地区今后的封山育林工作应该向工程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提出黄土高原天然次生林区应该长期坚持“封山育林为主,辅之以人工措施”的经营策略。实行封禁保护为主的林区经营方式,适当辅助以人工促进(抚育、补植等)措施。另外,在黄土高原以农牧业为主的厚层黄土区和北部草原区等应该实施封山禁牧或轮牧,提倡舍饲圈养。黄土高原地区的封山育林和禁牧工作要与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才能长期实行下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封山育林 植被恢复 植被资源
下载PDF
祁连山区造林地封育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孟好军 张宏斌 +3 位作者 徐柏林 刘建勋 李秉新 成彩霞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2-26,共5页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造林地封育试验26 a的调查资料,研究了造林地封育对物种多样性、林地生物量、封育区不同造林类型地土壤的质量状况等。结果表明:造林地封育区较对照区物种多样性指数提高31.9%;林草植被盖度>...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造林地封育试验26 a的调查资料,研究了造林地封育对物种多样性、林地生物量、封育区不同造林类型地土壤的质量状况等。结果表明:造林地封育区较对照区物种多样性指数提高31.9%;林草植被盖度>40%、30%~40%、20%~30%的地块面积分别由原来的15.6%、18.9%和27.8%增加到21.4%、25.6%和34.9%。植被覆盖度<20%的地块面积减少,由原来的37.7%减少为19.1%;灌木层植被盖度由30~40%提高到80~90%,平均高由40~50 cm增加到100~200 cm,林地凋落物量增大了27~43%;E、W向坡地上饲草生物量较对照分别提高2.22倍和2.14倍;青海云杉造林后种群分布逐渐呈现为群聚分布;不同造林类型的土壤质量优劣依次为青海云杉+落叶松混交林>山丹柳灌木林>青海云杉灌木混交林>沙棘林>灌木混交林;封育后衰退山丹柳灌丛每3~4 a现存生物量(standing biomass)增大一倍,特征返回时间为3.2 a,环境容纳量达到一半时,具有最大持续年生产量3.724 t/hm2,利用量大于3.724t/hm2时,原有稳定的灌丛生长速率就会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造林地 封育效果
下载PDF
封山育林是恢复和重建晋西黄土高原森林植被的重要途径 被引量:6
14
作者 史敏华 侯德恒 霍履远 《山西林业科技》 2003年第2期17-19,23,共4页
论述了晋西黄土高原封山育林的必要性、理论依据及可行性。分析了不同时期弃耕地和封禁小流域的植物演替和植被恢复规律。在黄土弃耕地上植物群落演替规律为:弃耕后,15a~20a为草本植物群落阶段;21a~25a可形成灌木群落;26a~30a能达到... 论述了晋西黄土高原封山育林的必要性、理论依据及可行性。分析了不同时期弃耕地和封禁小流域的植物演替和植被恢复规律。在黄土弃耕地上植物群落演替规律为:弃耕后,15a~20a为草本植物群落阶段;21a~25a可形成灌木群落;26a~30a能达到较成熟、稳定的灌丛群落;30年后,开始形成乔木林。黄土残塬沟壑区封禁小流域植被恢复情况为:经过12a,木本植物的种类达到了41种,分属于16科34属,其种源来源于周围残存的次生林。总结了封山育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山育林 晋西地区 黄土高原 森林植被
下载PDF
封山育林:又好又快恢复森林植被的有效途径——山西吕梁林区的实践与探索 被引量:4
15
作者 尉文龙 《林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32-35,共4页
山西吕梁林区,以近自然林业、恢复生态学理论为支撑,开展封山育林工程,改变了以往封育对象不合理、设计不科学、目标不明确、措施不到位等弊病。提出了科学规划、流域封育、综合治理、封育并重的基本思路,采取拉网垒墙、封死沟口、... 山西吕梁林区,以近自然林业、恢复生态学理论为支撑,开展封山育林工程,改变了以往封育对象不合理、设计不科学、目标不明确、措施不到位等弊病。提出了科学规划、流域封育、综合治理、封育并重的基本思路,采取拉网垒墙、封死沟口、突出优势、合理开发等措施,实现了资源管护、林区开发、植板恢复、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促进了产业发展,改善了劳动强度,增加了职工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山育林 理论支撑 实践与探索 评价
下载PDF
内蒙古大青山生态脆弱带封山育林模式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白育英 樊文颖 +3 位作者 崔远毅 武霆 葛莉莉 任建民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7年第2期9-12,共4页
根据大青山独特的自然、社会、经济状况和不同群落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多年来封山育林研究的成效,提出了大青山生态脆弱带封山育林的4种模式:天然白桦次生林封山育林、中山区水源涵养林封山育林、中低山区水土保持林封山育林、干旱阳坡封... 根据大青山独特的自然、社会、经济状况和不同群落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多年来封山育林研究的成效,提出了大青山生态脆弱带封山育林的4种模式:天然白桦次生林封山育林、中山区水源涵养林封山育林、中低山区水土保持林封山育林、干旱阳坡封山育林育草,为在大青山地区实施封山育林提供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带 封山育林 内蒙古 大青山
下载PDF
营造林技术在林业发展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覃小军 《林业科技情报》 2023年第4期58-60,共3页
营造林技术作为林业发展中的主要技术支撑,它的应用能够改善林木生长区域范围内土壤的质量,提升林业工程管理的水平、保证林木生长的数量和质量,进而推动林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林技术可分为植苗造林技术、分殖造林技术和播种造林... 营造林技术作为林业发展中的主要技术支撑,它的应用能够改善林木生长区域范围内土壤的质量,提升林业工程管理的水平、保证林木生长的数量和质量,进而推动林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林技术可分为植苗造林技术、分殖造林技术和播种造林技术三种。通过科学选择造林树种、良种壮苗、封山育林以及科学营造混交林等技术可提升营造林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造林技术 科学选择 林业发展
下载PDF
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运用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黄冬梅 《林业科技情报》 2021年第2期49-51,共3页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极快,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林业资源在不断减少,已经逐渐无法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为此,以保护林业生态资源为目标,着眼于以封山育林为基础的林业生态工程,对封山育林的优点、方式以及适用...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极快,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林业资源在不断减少,已经逐渐无法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为此,以保护林业生态资源为目标,着眼于以封山育林为基础的林业生态工程,对封山育林的优点、方式以及适用对象等问题进行了概述,并基于封山育林实施环节的问题,论述推进此方法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优化应用的方法,希望能为林业工作者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山育林 林业资源 林业生态工程 生态环境
下载PDF
封山育林对石漠化植被恢复效果的研究——以赫章县威奢乡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朱艳玲 贺红早 +3 位作者 刘藜 韩宝银 韦堂灵 张玉武 《贵州科学》 2012年第4期88-92,共5页
为了研究封山育林对石漠化植被恢复效果,为岩溶地区石漠化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样地调查的方法,对封山育林区的植被状况、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封山育林前植被总覆盖度为44%,植被种类仅为121种,且生长状况... 为了研究封山育林对石漠化植被恢复效果,为岩溶地区石漠化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样地调查的方法,对封山育林区的植被状况、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封山育林前植被总覆盖度为44%,植被种类仅为121种,且生长状况较差;封山育林后植被总覆盖度为85%,植被种类为194种,生长状况良好。封山育林后0~20cm土层有机质含量比封山育前提高4.43g/kg,封山育林后20~40cm土层有机质含量比封山育林前提高3.22g/kg,全N,全P,全K等在不同程度上均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山育林 石漠化 植被恢复
下载PDF
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彬 《温带林业研究》 2022年第2期48-50,共3页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与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但在经济与建设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林业有害生物增加,林业资源在不断减少,相对于人们的需求,已经无法满足。为此,以保护林业生态资源为目标的封山育林工程相继启动。封山育...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与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但在经济与建设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林业有害生物增加,林业资源在不断减少,相对于人们的需求,已经无法满足。为此,以保护林业生态资源为目标的封山育林工程相继启动。封山育林是我国改善生态环境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着眼于以育林为基础的林业生态工程。但由于地区发展状况不平衡、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差距大等因素,群众的文化素养参差不齐,在实施封山育林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阻碍,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封山育林的效果难以在短期内呈现,并受到一些质疑,此现象很不利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发展。基于此,本文针对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运用进行探讨,阐述封山育林的优点、方式以及适用对象,对封山育林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封山育林的优化应用策略,以期为林业工作者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山育林 林业资源 林业生态工程 生态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