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9篇文章
< 1 2 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滴灌灌水器迷宫流道主航道抗堵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77
1
作者 魏正英 赵万华 +2 位作者 唐一平 卢秉恒 张鸣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7,共7页
为从结构设计上解决灌水器的堵塞问题,针对滴灌灌水器的各种微小迷宫流道形式,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模拟可视化地揭示了迷宫流道内部流动场的情况,并通过流体力学相似实验,用激光多普勒测速仪(LDV)测量了流道中的速度流场,验证了... 为从结构设计上解决灌水器的堵塞问题,针对滴灌灌水器的各种微小迷宫流道形式,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模拟可视化地揭示了迷宫流道内部流动场的情况,并通过流体力学相似实验,用激光多普勒测速仪(LDV)测量了流道中的速度流场,验证了流态模拟计算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迷宫流道的堵塞机理,针对流道中存在的流动滞止区结构,提出迷宫流道主航道抗堵优化设计方法,使优化后流道中不存在流动滞止区,提高迷宫型灌水器的抗堵性能,并通过了实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灌水器 迷宫流道 堵塞 数值模拟 主航道抗堵设计
下载PDF
地下滴灌灌水器堵塞研究 被引量:65
2
作者 仵峰 范永申 +3 位作者 李辉 郭志新 李金山 李王成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0-83,共4页
地下滴灌(SDI)是一种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但系统易于堵塞,堵塞问题成为影响地下滴灌成败的关键。通过对运行8年的地下滴灌系统堵塞的实地调查,迷宫式、微管式和孔口式等3类型的灌水器均有不同程度的堵塞,堵塞率分别达到16.67%、25%和63.... 地下滴灌(SDI)是一种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但系统易于堵塞,堵塞问题成为影响地下滴灌成败的关键。通过对运行8年的地下滴灌系统堵塞的实地调查,迷宫式、微管式和孔口式等3类型的灌水器均有不同程度的堵塞,堵塞率分别达到16.67%、25%和63.89%。分析3类型灌水器的堵塞状况,引起地下滴灌堵塞的主要原因是进入系统的微粒在流道壁的附着和发育。为此,提出加强过滤、定时冲洗和改变滴头流道设计等解决地下滴灌堵塞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滴灌 堵塞 抗堵塞建议
下载PDF
地下含水层储能和地下水源热泵系统中地下水回路与回灌技术现状 被引量:59
3
作者 邬小波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9-22,共4页
介绍了国内外有关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一些技术和环境问题。就地质条件、回灌方式、地下水灌抽比、回扬和洗井次数等指标 ,比较了目前国内和荷兰的技术差异。指出解决地下水回灌的堵塞问题是地下含水层储能和地下水源热泵技术得以发展... 介绍了国内外有关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一些技术和环境问题。就地质条件、回灌方式、地下水灌抽比、回扬和洗井次数等指标 ,比较了目前国内和荷兰的技术差异。指出解决地下水回灌的堵塞问题是地下含水层储能和地下水源热泵技术得以发展的关键。强调为避免出现地面沉降和地下水质污染等问题 ,必须采用回灌技术和密闭系统。对政府今后的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含水层 地下水源 热泵 地下水回路 回灌 堵塞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动力学抑制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6
4
作者 樊栓狮 王燕鸿 郎雪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9-109,132,共11页
天然气水合物管道堵塞问题一直是困扰油气安全生产的重要问题,利用天然气水合物动力学抑制剂防治天然气水合物堵塞是有效途径之一。为此,回顾了天然气水合物动力学抑制剂的发展历程,介绍了目前国际上研究最多的几类天然气水合物动力学... 天然气水合物管道堵塞问题一直是困扰油气安全生产的重要问题,利用天然气水合物动力学抑制剂防治天然气水合物堵塞是有效途径之一。为此,回顾了天然气水合物动力学抑制剂的发展历程,介绍了目前国际上研究最多的几类天然气水合物动力学抑制剂,包括聚合物和绿色抑制剂,并简要介绍了天然气水合物动力学抑制剂的研究方法——诱导时间法、THF(四氢呋喃)法、定容法、气体消耗法、停球时间法、壁面效应法和分子模拟法。最后概述了我国近几年动力学抑制剂的研究进展,针对当前天然气水合物动力学抑制剂的不足,指出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应放在以下4个方向:①寻找"三低一高"天然气水合物动力学抑制剂("三低"为低污染、低成本和低用量,"一高"为高效);②天然气水合物动力学抑制剂与热力学抑制剂的协同作用及其机理研究;③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动力学抑制剂的抑制机理,开发性能更佳的天然气水合物动力学抑制剂;④天然气水合物动力学抑制剂的现场试验及实施方式的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动力学抑制剂 管道堵塞 聚合物 绿色抑制剂
下载PDF
污水渗滤土地处理系统中的堵塞问题 被引量:44
5
作者 何江涛 马振民 +1 位作者 张金炳 汤鸣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5-89,共5页
堵塞问题是污水渗滤土地处理系统经常遇到的.从理论方面对悬浮物截留、吸附及微生物生长所造成的堵塞进行了讨论,并用实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不管是悬浮物截留、吸附,还是微生物的生长,所造成的堵塞状况都呈现出随滤层厚度增加按负指... 堵塞问题是污水渗滤土地处理系统经常遇到的.从理论方面对悬浮物截留、吸附及微生物生长所造成的堵塞进行了讨论,并用实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不管是悬浮物截留、吸附,还是微生物的生长,所造成的堵塞状况都呈现出随滤层厚度增加按负指数形式递减的趋势.系统内部是否会发生堵塞与原水的成分组成、渗滤介质的有关参数、微生物的活性等都密切相关.对于污水渗滤土地处理系统来说,微生物的生长一般不会导致系统内部产生堵塞,而悬浮物的截留、吸附常常会造成系统表层比较严重的堵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堵塞 污水渗滤土地处理系统 悬浮物 微生物
下载PDF
地热回灌的发展现状 被引量:55
6
作者 刘久荣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00-104,共5页
地热回灌是一种避免地热废水直接排放引起的热污染和化学污染的措施,并对维持热储压力,保证地热田的开采技术条件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回灌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数十个重要的地热田生产运行中的一项日常工作,在美国、新西兰、冰岛、意大... 地热回灌是一种避免地热废水直接排放引起的热污染和化学污染的措施,并对维持热储压力,保证地热田的开采技术条件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回灌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数十个重要的地热田生产运行中的一项日常工作,在美国、新西兰、冰岛、意大利、法国、日本、罗马尼亚、丹麦、菲律宾和萨尔瓦多等十多个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国内,北京、天津的地热回灌也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回灌是地热田管理中最为复杂的一项技术,为了避免因回灌而引起热储冷却,需要进行回灌试验和示踪试验,并在回灌过程进行全面的监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回灌 地热废水 热污染 化学污染 热储压力 开采技术 示踪试验
下载PDF
人工湿地堵塞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50
7
作者 朱洁 陈洪斌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4-28,33,共6页
近20年发展起来的人工湿地,作为一种对传统污水处理技术的廉价替代方案,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通过对人工湿地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填料堵塞现象进行全面分析,归纳和总结了人工湿地堵塞的影响因素,对其堵塞机理和堵塞模型进行了探... 近20年发展起来的人工湿地,作为一种对传统污水处理技术的廉价替代方案,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通过对人工湿地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填料堵塞现象进行全面分析,归纳和总结了人工湿地堵塞的影响因素,对其堵塞机理和堵塞模型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避免堵塞的工程化解决措施和湿地堵塞后的恢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填料 堵塞 机理 修复
下载PDF
静脉留置针发生堵管原因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51
8
作者 柴守霞 丁永红 《现代临床护理》 2010年第2期30-31,29,共3页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发生堵管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普外科84例应用静脉留置针患者发生堵管的原因。结果发生静脉留置针堵管20例,堵管发生率为23.8%。堵管原因包括:封管液剂量不足发生堵管4例(4.8%)、封管操作不当...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发生堵管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普外科84例应用静脉留置针患者发生堵管的原因。结果发生静脉留置针堵管20例,堵管发生率为23.8%。堵管原因包括:封管液剂量不足发生堵管4例(4.8%)、封管操作不当发生堵管7例(8.3%)、静脉输高营养液及输注刺激性药物后冲洗不彻底和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过长分别发生堵管3例(3.6%)、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发生堵管1例(1.2%)、患者穿刺手臂用力或活动过度发生堵管2例(2.4%)。结论静脉留置针发生堵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护理人员应针对原因提出预防对策,以便降低患者静脉留置针堵管发生率,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 堵管 护理
下载PDF
地下水人工回灌堵塞问题研究进展 被引量:50
9
作者 杜新强 冶雪艳 +3 位作者 路莹 迟宝明 Steffen Birk 杨悦锁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973-980,共8页
地下水人工回灌堵塞问题的产生与回灌水质、入渗介质的矿物成分及颗粒组成特征等多种因素有关,通常根据成因将堵塞分为物理堵塞、化学堵塞和生物堵塞3种类型。大颗粒悬浮物的物理堵塞效应与机理的研究比较成熟,但对于中间颗粒,尤其是胶... 地下水人工回灌堵塞问题的产生与回灌水质、入渗介质的矿物成分及颗粒组成特征等多种因素有关,通常根据成因将堵塞分为物理堵塞、化学堵塞和生物堵塞3种类型。大颗粒悬浮物的物理堵塞效应与机理的研究比较成熟,但对于中间颗粒,尤其是胶体颗粒物的堵塞作用机制的研究还相对比较薄弱;化学堵塞的机理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水文地球化学模拟技术在化学堵塞机理的研究中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生物堵塞主要由回灌水中细菌和藻类等微生物的繁殖和代谢导致,大量的研究集中在细菌方面,对藻类引起的堵塞问题研究尚不深入;多种堵塞的相互作用过程和作用机理是目前研究的难点问题。堵塞预测的方法主要包括3种:①指标法(如MFI、悬浮物浓度、浊度、AOC、BFR等),简单实用,但不能对堵塞演化过程进行描述或对堵塞程度进行定量表达;②经验公式法,受特定场地的条件限制,难以直接推广和利用;③解析公式法,对堵塞机理的表达更加科学、合理,但模型的建立与求解难度较大。通过合理的水质预处理技术和合理的回灌工艺,可以有效延迟堵塞发生的时间、减缓堵塞累积的程度。开发快速、高效、简单的堵塞处理技术对于延长工程使用寿命和降低经济成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人工回灌 堵塞 含水层储存与回采
原文传递
吹填淤泥真空预压固结机理与排水体防淤堵处理技术 被引量:46
10
作者 蔡袁强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1-225,I0003,共26页
针对吹填淤泥真空预压地基处理效果差的关键问题,全面总结了笔者及其课题组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4个方面:(1)采用超低压固结–渗透仪进行了大量的吹填淤泥固结、渗透试验,发现了初始含水率和液限对压缩–渗透性状的影响规律,建立... 针对吹填淤泥真空预压地基处理效果差的关键问题,全面总结了笔者及其课题组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4个方面:(1)采用超低压固结–渗透仪进行了大量的吹填淤泥固结、渗透试验,发现了初始含水率和液限对压缩–渗透性状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压缩过程中渗透系数的定量演化规律。(2)吹填淤泥真空预压过程中的位移、应变发展规律和土柱形成机理。基于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和粒子追踪测速(PTV)技术,获得了吹填淤泥真空预压固结过程中的土体位移、应变发展规律,揭示了吹填淤泥真空预压固结机理,获得了真空预压作用下不同初始含水率和不同级配吹填淤泥的土柱形成过程。(3)吹填淤泥真空预压固结计算方法。基于不均匀应变假定提出了土柱区内、外固结计算公式,获得了不同边界真空度时空变化下的固结规律。以土柱形成过程为基础,建立了考虑土柱影响的吹填淤泥真空预压固结计算方法。(4)通过室内和现场试验,从增强真空渗流场、延缓土柱形成和改良土性等方面,优化排水板滤膜孔径,提出了分级、增压式、絮凝–真空预压等多项防淤堵处理技术,缓解排水体淤堵,提高固结速率,加速吹填淤泥处理,增强加固效果。研究成果对吹填淤泥场地开发利用,缓解城市土地资源紧张,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吹填淤泥 真空预压 固结 土柱 增压 絮凝
下载PDF
构建湿地堵塞问题的研究 被引量:33
11
作者 付贵萍 吴振斌 +2 位作者 张晟 成水平 贺锋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44-149,共6页
研究了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 (IVCW)中与填料堵塞相关的填料粒径、渗透性能、有机质含量等因素的变化 .经过颗粒分析得知填料粒径在 2~ 5mm间 ,运用自制的砂样管对填料进行原位采样 ,渗透试验结果表明IVCW填料层的渗透系数随填料深度的... 研究了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 (IVCW)中与填料堵塞相关的填料粒径、渗透性能、有机质含量等因素的变化 .经过颗粒分析得知填料粒径在 2~ 5mm间 ,运用自制的砂样管对填料进行原位采样 ,渗透试验结果表明IVCW填料层的渗透系数随填料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IVCW填料各层中 ,渗透系数最小值存在于表层以下 15~ 30cm处 .IVCW系统运行 5 2个月后 ,仅填料表面至 15cm深处有少量有机质存在 ,15cm深度以下有机质含量极少 ,表明IVCW系统运行稳定 ,未出现堵塞现象 .文中通过分析填料堵塞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对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IVCW) 堵塞 渗透系数 有机质
下载PDF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堵塞机制:堵塞成因及堵塞物积累规律 被引量:37
12
作者 叶建锋 徐祖信 李怀正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508-1512,共5页
为解决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的堵塞问题,需首先探明人工湿地的堵塞成因和堵塞物在人工湿地中的分布规律.在发生堵塞的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中,通过研究基质间各物质与雍水面积、基质间空隙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人工湿地发生堵塞的成因主要是基... 为解决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的堵塞问题,需首先探明人工湿地的堵塞成因和堵塞物在人工湿地中的分布规律.在发生堵塞的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中,通过研究基质间各物质与雍水面积、基质间空隙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人工湿地发生堵塞的成因主要是基质层中不可滤物质的积累,并得出以砂子为基质的人工湿地每mL基质间不可滤堵塞物超过18.23 mg时即会出现雍水表观现象;同时研究发现,在本试验条件下,人工湿地布水口周围容易先产生堵塞现象,堵塞层主要分布于距布水管下10-20 cm处;基质中不可滤无机物积累的程度比不可滤有机物更明显,且有随着水流方向沿程迁移的趋势;有机物质积累于基质深度基本呈负相关性,基质越深,有机质含量越少,雍水后基质表层有机质含量高于其它各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堵塞 成因 积累规律 垂直潜流
下载PDF
Clogging processes caused by biofilm growth and organic particle accumulation in lab-scale vertic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 被引量:34
13
作者 ZHAO Lianfang ZHU Wei TONG Wei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9年第6期750-757,共8页
The accumula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substratum pores i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factor causing clogging separately in the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In this study,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clogging caused... The accumula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substratum pores i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factor causing clogging separately in the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In this study,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clogging caused by biofilm growth or organic particle accumulation instead of total organic matter accumulation was investigated in two groups of lab-scale vertic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VFCWs),which were fed with glucose(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and starch(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influent.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wth of biofilms within the substratum pores certainly caused remarkable reduction of effective porosity,especially for the strong organic wastewater,whereas its influence on infiltration rate was negligible.It was implied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ion of biofilm growth to clogging was accelerating the occurrence of clogging.In comparison with biofilm growth,particles accumulation within pores could rapidly reduce infiltration rate besides effective porosity and the clogging occurred in the upper 0-15 cm layer.With approximately equal amount of accumulated organic matter,the effective porosity of the clogged layer in starch-fed systems was far less than that of glucose-fed systems,which indicated that composition and accumulation mode in addition to the amount of the accumulated organic matter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ausing clogg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gging constructed wetland organic matter particle accumulation biofilms
下载PDF
泥沙粒径与含沙量对迷宫流道滴头堵塞的影响 被引量:35
14
作者 吴泽广 张子卓 +3 位作者 张珂萌 罗春艳 牛文全 喻黎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9-108,共10页
为探明泥沙粒径与含沙量对内镶片式斜齿形迷宫流道滴头的堵塞过程和原因,采用筛分法,分选出6个小于0.1 mm的粒径段,配制成不同含沙量的浑水,在恒压条件下,采用周期性间歇灌水试验观测流量变化,通过电镜扫描法观测堵塞泥沙结构。... 为探明泥沙粒径与含沙量对内镶片式斜齿形迷宫流道滴头的堵塞过程和原因,采用筛分法,分选出6个小于0.1 mm的粒径段,配制成不同含沙量的浑水,在恒压条件下,采用周期性间歇灌水试验观测流量变化,通过电镜扫描法观测堵塞泥沙结构。试验结果表明:粒径为0.075≤D〈0.1 mm和0.03≤D〈0.038 mm的泥沙易引起滴头堵塞;粒径为0.038≤D〈0.05和 D〈0.02 mm 的泥沙较难引起堵塞,且含沙量变化对堵塞的影响较小;粒径0.02≤D〈0.03 mm和0.05≤D〈0.075 mm的堵塞情况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当含沙量为〉1.2-1.3 g/L时,是最易引起堵塞的临界含沙量。当0.038≤D〈0.1 mm时,泥沙在流道内不易形成团聚体,造成滴头堵塞的原因是泥沙沉降、堆积;当D〈0.038 mm时,泥沙易在流道中凝结成大的团聚体,是造成滴头堵塞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径 泥沙 灌溉 含沙量 迷宫流道 滴头 堵塞
下载PDF
新近系砂岩地热回灌堵塞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33
15
作者 刘雪玲 朱家玲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8-141,共4页
结合目前国内外普遍存在的砂岩地层回灌效率低的问题,文章剖析砂岩地层容易发生堵塞的地质构造特性,以及在回灌中由于水敏、速敏等作用引起储层物性变化,固体颗粒逐渐沉淀或被捕获,堵塞孔隙,渗流阻力增大,渗透率降低,使地热流体回灌能... 结合目前国内外普遍存在的砂岩地层回灌效率低的问题,文章剖析砂岩地层容易发生堵塞的地质构造特性,以及在回灌中由于水敏、速敏等作用引起储层物性变化,固体颗粒逐渐沉淀或被捕获,堵塞孔隙,渗流阻力增大,渗透率降低,使地热流体回灌能力减弱;分析当热储层的孔隙度一定时,不同基质颗粒的粒径成为影响地热流体产能和回灌的主要因素。总结目前在砂岩地层中常见堵塞的类型、成因分析以及解决各类堵塞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近系 地热回灌 堵塞 回灌率
下载PDF
潜流型人工湿地堵塞机制及其模型化 被引量:30
16
作者 于涛 吴振斌 +1 位作者 徐栋 詹德昊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4-76,共3页
从物理、化学、生物三个方面分析了人工湿地堵塞的机理,指出湿地堵塞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有效孔隙率减少的过程,湿地的堵塞与否,堵塞的程度如何,可由其饱和水力传导系数来表征。对几个与人工湿地堵塞有关的数学模型作了介绍和分析,并探讨... 从物理、化学、生物三个方面分析了人工湿地堵塞的机理,指出湿地堵塞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有效孔隙率减少的过程,湿地的堵塞与否,堵塞的程度如何,可由其饱和水力传导系数来表征。对几个与人工湿地堵塞有关的数学模型作了介绍和分析,并探讨了一些预防人工湿地堵塞的措施以及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堵塞 饱和水力传导系数 模型
下载PDF
地下滴灌灌水器堵塞特性田间评估 被引量:29
17
作者 李久生 陈磊 栗岩峰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72-1278,共7页
以运行2年的日光温室番茄地下滴灌系统为对象,通过对灌水器流量进行测试,分析了滴灌带埋深、施肥次数、施肥量和土壤层状结构等对灌水器堵塞程度及灌水均匀性的影响。滴灌系统包括滴灌带埋深为0、15和30cm的33个小区,2年累计施肥次... 以运行2年的日光温室番茄地下滴灌系统为对象,通过对灌水器流量进行测试,分析了滴灌带埋深、施肥次数、施肥量和土壤层状结构等对灌水器堵塞程度及灌水均匀性的影响。滴灌系统包括滴灌带埋深为0、15和30cm的33个小区,2年累计施肥次数的变化范围为0~19,累计施尿素量变化范围为0~1023kg/hm^2。结果表明,运行2年后地表和地下滴灌灌水器发生了轻微堵塞,其中流量降低超过25%的灌水器占2.7%,完全堵塞的灌水器占2.1%;施肥次数、施肥量和土壤层状结构对堵塞的发生没有明显影响,地表滴灌比地下滴灌堵塞略为严重;未发现根系入侵造成的灌水器堵塞。对发生堵塞灌水器在系统中的位置进行调查后发现,大部分堵塞灌水器位于毛管的最末端。为了定量评价灌水器堵塞程度对灌水均匀性的影响,建立了灌水器流量变差系数与流量降低百分数之间的回归关系,结果表明灌水器流量均匀系数随堵塞引起的流量降低百分数的增大而线性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滴灌 灌水器 流量 堵塞 均匀性 田间评估
下载PDF
施肥对浑水灌溉滴头堵塞的加速作用 被引量:27
18
作者 李康勇 牛文全 +1 位作者 张若婵 刘璐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81-90,共10页
为探究水肥一体化灌溉过程中,施肥对滴头堵塞的影响,分别配置了4个施肥浓度(0,0.4,0.6和1.2 g/L),3种泥沙级配,进行浑水间歇灌水堵塞试验,并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了堵塞物的结构与成分。结果表明:施肥对于迷宫滴头堵塞具有明显的加速作... 为探究水肥一体化灌溉过程中,施肥对滴头堵塞的影响,分别配置了4个施肥浓度(0,0.4,0.6和1.2 g/L),3种泥沙级配,进行浑水间歇灌水堵塞试验,并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了堵塞物的结构与成分。结果表明:施肥对于迷宫滴头堵塞具有明显的加速作用,施肥浓度越大,加速堵塞效果越明显,当施肥1.2 g/L时,3种级配浑水的有效灌水次数比未施肥的对照处理分别下降了36.4%,77.8%和78.8%;当施肥0.4 g/L时,有效灌水次数分别下降9.1%、33.3%和14.3%,施肥浓度≤0.4 g/L时,加速滴头堵塞的效果较小。浑水中增加化肥增强了水体中泥沙颗粒间的絮凝作用,促进了稳定而致密团聚体的形成,这是施肥加速滴头堵塞的主要原因;施肥后堵塞物表面结构复杂程度增加,堆积体间隙减小,堵塞以完全堵塞为主。该试验结果为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 灌溉 泥沙 堵塞 加速 堵塞形式
下载PDF
再生水滴灌系统灌水器堵塞的微生物学机理及控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29
19
作者 李云开 宋鹏 周博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98-107,共10页
滴灌因其精量、可控而被认为是再生水最安全、可靠的灌溉方式,然而再生水中含有大量的颗粒物、营养盐分、有机物、微生物等物质使得灌水器堵塞机理变得更为复杂,堵塞风险也大幅度增加。该文在对灌水器堵塞物质-生物膜结构、组分变化特... 滴灌因其精量、可控而被认为是再生水最安全、可靠的灌溉方式,然而再生水中含有大量的颗粒物、营养盐分、有机物、微生物等物质使得灌水器堵塞机理变得更为复杂,堵塞风险也大幅度增加。该文在对灌水器堵塞物质-生物膜结构、组分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基于生物膜组分:干物质量(DW)、磷脂脂肪酸(PLFAs)和胞外聚合物(EPS)含量与灌水器堵塞程度之间显著的"S型曲线"关系明确了生物膜形成是诱发灌水器堵塞的根本原因。灌水器堵塞过程中表现为:再生水中微生物首先在滴灌系统毛管内部固定形成生物膜,并不断摄取、消耗水中的底物和营养物进行新陈代谢,分泌大量的胞外多聚物,并依靠胞外多聚物的黏性不断吸附微生物及固体悬浮颗粒物而引起生物膜不断形成、生长与脱落以及堵塞沉积物的不断聚集,而最终导致灌水器堵塞。从流道结构形式与几何参数、水体颗粒物特性、近壁面流动剪切力、灌溉水质以及灌水频率五个方面阐述生物膜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并分别从灌水器流道结构优化(增强流道自清洗能力,促进生物膜脱落)、抗菌材料开发(抑制微生物附着)、化学加氯、微生物拮抗与生长群体响应、微纳米气杀菌等多个角度出发提出了以生物膜形成为靶向目标的灌水器堵塞控制技术体系。最后从滴灌灌水器内部附生生物膜的水动力学-微生物学耦合作用机制研究、滴灌灌水器堵塞预报的综合模拟模型构建及灌水器设计参数合理阈值确定、协同考虑灌水器堵塞清除效应与土壤质量健康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堵塞控制模式建立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再生水滴灌系统灌水器堵塞控制领域未来急需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 滴灌灌水器 生物膜 堵塞 控制
下载PDF
地下水地源热泵回灌分析 被引量:24
20
作者 倪龙 马最良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4-90,共7页
推导了地下水地源热泵地下水渗流理论降深解,分析了无堵塞和考虑堵塞时地下水地源热泵异井回灌和同井回灌状况。无堵塞各向异性均质含水层中地下水地源热泵的灌压随着水平渗透系数的减小而急剧增加,渗透系数大小是回灌难易程度的决定因... 推导了地下水地源热泵地下水渗流理论降深解,分析了无堵塞和考虑堵塞时地下水地源热泵异井回灌和同井回灌状况。无堵塞各向异性均质含水层中地下水地源热泵的灌压随着水平渗透系数的减小而急剧增加,渗透系数大小是回灌难易程度的决定因素。抽灌同井抗堵塞能力优于完整井和非完整井。水井堵塞显著增加地下水地源热泵的灌压,回扬对于减小系统灌压大有益处,尤其是对于回灌困难的系统。无论有无堵塞,对于同一含水层如果采用传统的异井回灌地下水地源热泵,从回灌效果来说均应优先考虑采用完整井的地下水地源热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地源热泵 异井回灌 同井回灌 堵塞 回扬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