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钟基因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20
1
作者 李经才 于多 +1 位作者 王芳 何颖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9-96,共8页
生物钟基因普遍存在于生物界,其作用在于产生和控制昼夜节律的运转。生物钟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质组成反馈回路,维持振荡系统持续进行并与环境周期保持同步。各级进化水平物种生物钟的基因组成和控制途径有同有异。此文主要介绍蓝细菌、... 生物钟基因普遍存在于生物界,其作用在于产生和控制昼夜节律的运转。生物钟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质组成反馈回路,维持振荡系统持续进行并与环境周期保持同步。各级进化水平物种生物钟的基因组成和控制途径有同有异。此文主要介绍蓝细菌、脉孢菌、果蝇、鼠和人昼夜钟的分子运作机制以及研究钟基因的意义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节律 反馈回路 生物钟基因 生物节律
下载PDF
蛇床子催眠活性组分对对氯苯丙氨酸致失眠大鼠海马钟基因与氨基酸类神经递质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3
2
作者 魏文静 仝立国 +5 位作者 仲启明 杨钤 贾力莉 胡文卓 宋美卿 冯玛莉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614-2619,共6页
目的观察蛇床子催眠活性组分(SCZ)对失眠大鼠海马神经递质及钟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催眠作用机制。方法采用ip对氯苯丙氨酸(PCPA)建立大鼠失眠模型,ig给予低(25 g/kg)、中(50 g/kg)、高(100 g/kg)剂量SCZ,并设阳性对照(地西泮)组,给药3... 目的观察蛇床子催眠活性组分(SCZ)对失眠大鼠海马神经递质及钟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催眠作用机制。方法采用ip对氯苯丙氨酸(PCPA)建立大鼠失眠模型,ig给予低(25 g/kg)、中(50 g/kg)、高(100 g/kg)剂量SCZ,并设阳性对照(地西泮)组,给药3 d,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海马齿状回γ-氨基丁酸(GABA)和谷氨酸(Glu)受体蛋白的表达;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GABA和Glu含量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海马Clock、Bmal1、Cry1、Cry2、Per1、Per2、Per3等生物钟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齿状回GAB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Glu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SCZ中、高剂量组大鼠海马齿状回GAB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Glu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HPLC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GAB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Glu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SCZ中、高剂量组大鼠海马组织Glu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SCZ高、低剂量组大鼠GAB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生物钟基因表达水平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Clock、Bmal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Cry1、Per1、Per2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SCZ中剂量组大鼠Clock、Bmal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SCZ高剂量组大鼠Cry1、Per1、Per2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0.01),SCZ低剂量组大鼠Per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1)。结论蛇床子催眠活性组分通过降低海马Clock、Bmal1表达,提高Cry1、Per1、Per2基因的表达水平,增加抑制性、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表达,从而调节睡眠-觉醒周期,达到治疗失眠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床子 失眠 生物钟基因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 γ-氨基丁酸 谷氨酸
原文传递
昼夜节律的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3
作者 王静 侯婉婷 +2 位作者 秦雪梅 杜冠华 高晓霞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3240-3248,共9页
在生活中由于时差、轮班工作、睡眠中断和食物消耗的变化,导致了昼夜节律失调的现象在社会中非常普遍。光是影响昼夜节律系统的最主要因素,昼夜节律系统的破坏会对机体造成损伤,从而引起一些疾病。维持正常的昼夜节律系统对健康有着非... 在生活中由于时差、轮班工作、睡眠中断和食物消耗的变化,导致了昼夜节律失调的现象在社会中非常普遍。光是影响昼夜节律系统的最主要因素,昼夜节律系统的破坏会对机体造成损伤,从而引起一些疾病。维持正常的昼夜节律系统对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理想的治疗效果不仅可以使疾病的症状发生缓解,而且应当使紊乱的昼夜节律恢复正常。该文以文献综述的方式,总结了昼夜节律紊乱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昼夜节律异常的疾病,与昼夜节律相关的生物钟基因和药物对昼夜节律紊乱疾病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节律 动物模型 睡眠障碍 生物钟基因 调节作用
原文传递
生物钟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4
作者 黄耀伟 于涟 周继勇 《生命科学》 CSCD 2000年第1期10-13,29,共5页
由生物体内源性生物钟所产生的昼夜节律是近年来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几种模型生物(蓝细菌、脉孢菌、拟南芥、果蝇、小鼠)的生物钟相关基因相继被克隆和鉴定,为理解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振荡器蛋白对其编码基因的负反... 由生物体内源性生物钟所产生的昼夜节律是近年来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几种模型生物(蓝细菌、脉孢菌、拟南芥、果蝇、小鼠)的生物钟相关基因相继被克隆和鉴定,为理解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振荡器蛋白对其编码基因的负反馈调控可能是不同生物的生物钟运作普遍机制,在此基础上,不同生物有不尽相同的调控方式;隐色素可能是高等生物的共同生物钟光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节律 生物钟基因 导引 隐色素 分子机制
下载PDF
“昼夜节律的阴阳机制”还原与重构初探 被引量:16
5
作者 刘应超 李毅 +7 位作者 武丹 周亮 张斯琦 赫梓煊 东艺群 焦志华 鲍春龄 东贵荣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91-596,共6页
昼夜节律,又称生物节律或生物钟,是生命以约24 h为周期的节律性活动。西医学以基因、蛋白质等阐释生物节律的分子机制,中医自古以阴阳转化、卫气入阴出阳等理论阐述睡眠-觉醒机制。通过对太极图、重阴转阳、重阳转阴、卫气昼夜调节运行... 昼夜节律,又称生物节律或生物钟,是生命以约24 h为周期的节律性活动。西医学以基因、蛋白质等阐释生物节律的分子机制,中医自古以阴阳转化、卫气入阴出阳等理论阐述睡眠-觉醒机制。通过对太极图、重阴转阳、重阳转阴、卫气昼夜调节运行理论的还原与重构,阐释新的昼夜节律的阴阳机制,发现两种机制的阴阳消长与基因振荡、对立统一与负反馈调节、卫气运行与生物钟定位等有互通互用之处。深入探索昼夜节律对了解生命的原理、解决健康问题意义重大,具有未知的神秘和广阔的前景,学习与研究中医药数千年的智慧可为今人指点迷津,带来灵感与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节律 生物钟 基因 阴阳 脏腑经络卫气
原文传递
哺乳动物生物钟的遗传和表观遗传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6
作者 岳敏 杨禹 +1 位作者 郭改丽 秦曦明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22-1137,共16页
生物钟对生物机体的生存与环境适应具有着重要意义,其相关研究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生物钟的重要性质之一是内源节律的周期性,当前的研究认为这种周期性是由生物钟相关基因转录翻译的多反馈环路构成核心机制调控着近似24 h的节律... 生物钟对生物机体的生存与环境适应具有着重要意义,其相关研究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生物钟的重要性质之一是内源节律的周期性,当前的研究认为这种周期性是由生物钟相关基因转录翻译的多反馈环路构成核心机制调控着近似24 h的节律振荡。哺乳动物的生物钟系统存在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包括位于视交叉上核的主时钟和外周器官和组织的子时钟。虽然主时钟和子时钟存在的组织不同,但是参与调节生物钟的分子机制是一致的。近年来,通过正向、反向遗传学方法和表观遗传学的研究方法,对生物钟的分子机制的解析和认知愈发深入。本文在简单回顾生物钟基因发现历史的基础上,重点从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两个方面,从振荡周期的角度,对哺乳动物生物钟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性介绍,以期为靶向调节生物钟来改善机体的稳态系统的研究提供参考,同时希望能促进时间生物学领域与更多其他领域形成交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钟 近日节律 生物钟基因 转录翻译反馈环路 顺式作用元件 转录因子 表观遗传学
下载PDF
Clock genes:Their role in colorectal cancer 被引量:11
7
作者 Theodoros Karantanos George Theodoropoulos +1 位作者 Dimitrios Pektasides Maria Gazoul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4年第8期1986-1992,共7页
Clock genes create a complicated molecular time-keeping system consisting of multiple positive and negative feedback loops at transcriptional and translational levels. This circadian system coordinates and regulates m... Clock genes create a complicated molecular time-keeping system consisting of multiple positive and negative feedback loops at transcriptional and translational levels. This circadian system coordinates and regulates multiple cellular procedures implicated in cancer development such as metabolism, cell cycle and DNA damage response. Recent data support that molecules such as CLOCK1, BMAL1 and PER and CRY proteins have various effects on c-Myc/p21 and Wnt/&#x003b2;-catenin pathways and influence multiple steps of DNA damage response playing a critical role in the preservation of genomic integrity in normal and cancer cells. Notably, all these events have already been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CRC). Recent data highlight critical correlations between clock genes&#x02019; expression and pathogenesis, progression, aggressiveness and prognosis of CRC.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positive regulators of this circadian system such as BMAL1 has been related to decrease overall survival while decreased expression of negative regulators such as PER2 and PER3 is connected with poorer differentiation, increased aggressiveness and worse prognosi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molecules in DNA repair systems explain their involve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RC but at the same time provide us with novel targets for modern therapeutic approaches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R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ck genes Colorectal cancer DEVELOPMENT PROGNOSIS
下载PDF
细胞衰老的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7
8
作者 黄丹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6期36-39,共4页
细胞衰老的机理不详。综观至目前的各种研究 ,主要与以下三方面因素有关 :(1)基因损伤的积累效应。自由基不断作用导致基因积累的错误信息超出了机体的修复能力 ,引起细胞衰竭死亡。 (2 )生命钟基因控制着细胞程序衰老。生物体细胞内存... 细胞衰老的机理不详。综观至目前的各种研究 ,主要与以下三方面因素有关 :(1)基因损伤的积累效应。自由基不断作用导致基因积累的错误信息超出了机体的修复能力 ,引起细胞衰竭死亡。 (2 )生命钟基因控制着细胞程序衰老。生物体细胞内存在一系列基因 ,它们控制着细胞的生长、分化、老化和死亡。 (3)染色体端粒的缩短。端粒的长度随细胞的不断分裂而缩短 ,当DNA丢失到一定程度 ,细胞随之发生衰老和死亡。端粒酶能延长被缩短的端粒 ,延迟细胞的衰老 ,端粒酶的活性受到许多因素影响 ,其中包括与衰老有关的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衰老 自由基 生命钟基因 端粒 染色体 端粒酶
下载PDF
哺乳动物生物钟同步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9
作者 秦曦明 郭金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5期2849-2856,共8页
生物钟对于生物机体的生存与环境适应有重要的意义.机体的生物钟与外部环境同步,核心生物钟与外周生物钟同步,是机体拥有最佳的环境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生物钟分子环路知识的进一步完善,新的感光色素和细胞的发现,多层次的... 生物钟对于生物机体的生存与环境适应有重要的意义.机体的生物钟与外部环境同步,核心生物钟与外周生物钟同步,是机体拥有最佳的环境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生物钟分子环路知识的进一步完善,新的感光色素和细胞的发现,多层次的生物钟系统结构的清晰,人们对生物钟同步化机理的理解愈发深入.本文首先回顾了生理学水平上对同步化的解释,重点总结了近年来哺乳动物生物钟同步化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光照和进食两种重要的授时因子对机体及各组织的生物钟进行同步化,讨论了机体去同步化引起的健康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为进一步研究生物钟同步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基础资料,并期待人们重视自身生物钟与外部环境的一致性对健康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生物钟 外周生物钟 钟基因 授时因子 同步化 去同步化
原文传递
生物钟基因:中药作用的新靶点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欢 徐尚福 刘杰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5464-5467,共4页
中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提出了"择时给药"和"因时制宜"的理念。这一理念与现代的时间药理学、时间毒理学、时间治疗学不谋而合。现代时辰药理学研究发现生物钟不仅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而且还与... 中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提出了"择时给药"和"因时制宜"的理念。这一理念与现代的时间药理学、时间毒理学、时间治疗学不谋而合。现代时辰药理学研究发现生物钟不仅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而且还与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毒性密切相关。生物钟是生物适应环境周期性变化的一种内在机制,存在于中枢和外周组织以及细胞中。生物钟系统由核心基因(Clock、Bmal1和Npas2)、负反馈基因(Cry和Per)、钟控基因和靶基因(Dbp、Rev-Erbα、Rorα、Csnk、Temless等)组成。有研究显示,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中药和中药复方可通过影响生物钟基因发挥治疗作用,因此,中药与生物钟之间存在相关性。文章对此做一综述,以期为中药作用的多靶点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复方 中药提取物 生物钟 时钟基因 靶点
原文传递
中医药调控生物钟基因防治失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书君 刘西建 +2 位作者 刘蕾蕾 杨锦妮 张艳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5期734-738,共5页
失眠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此病病程长,易反复,长期的睡眠不足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命质量。现代医学认为内源性昼夜节律即生物内在节律受生物钟基因调控,其平衡与睡眠质量密切相关,目前诸多研究发现中医药可通过调节生... 失眠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此病病程长,易反复,长期的睡眠不足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命质量。现代医学认为内源性昼夜节律即生物内在节律受生物钟基因调控,其平衡与睡眠质量密切相关,目前诸多研究发现中医药可通过调节生物钟基因治疗失眠。现通过对近10年中医药调控生物钟基因治疗失眠的相关实验研究进行分析,发现滋补阴血方药可通过促进BMAL1和CLOCK表达,达到治疗失眠的效果。而祛邪方药可能通过促进PERs和CRYs表达,改善失眠。为中医药治疗失眠的机制研究提供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生物钟基因 昼夜节律 生物节律 原发性失眠 继发性失眠 研究进展
下载PDF
γ-氨基丁酸对昼夜节律紊乱型小鼠睡眠干预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卢悦 赵国杰 +4 位作者 吴芳杉 杨晓君 杜连群 杨红莲 尼格尔热依·亚迪卡尔 《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9-147,共9页
目的探究γ-氨基丁酸(GABA)对昼夜节律紊乱小鼠睡眠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66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昼夜节律紊乱组(CRD)以及GABA干预组(150 mg/kg,GABA)。分别每天记录各组小鼠日间及夜间摄食量;... 目的探究γ-氨基丁酸(GABA)对昼夜节律紊乱小鼠睡眠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66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昼夜节律紊乱组(CRD)以及GABA干预组(150 mg/kg,GABA)。分别每天记录各组小鼠日间及夜间摄食量;小鼠干预处理30 d后,取其中30只小鼠进行旷场实验及戊巴比妥钠诱导睡眠实验;36只小鼠分别于造模结束后第2dZT0点与ZT12点处死。通过旷场实验,探究小鼠的行为学变化;采用戊巴比妥钠诱导睡眠实验探究GABA对昼夜节律紊乱小鼠的促睡眠效果;通过检测小鼠下丘脑时钟基因及前额叶皮层MEK、ERK蛋白表达,探讨GABA改善小鼠睡眠损伤的作用机制。结果GABA可提高昼夜节律紊乱小鼠夜间摄食量,降低日间摄食量;GABA组小鼠在旷场中的运动总路程、平均速度、静止总时间及中央停留次数分别为2401.40 cm、8.04 cm/s、155.70 s、2次,与CR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与CON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GABA可延长小鼠睡眠时间(P<0.05),但对睡眠潜伏期无影响(P>0.05);相比于CRD组,GABA干预后可增强昼夜节律紊乱小鼠下丘脑时钟基因(Clock、Per1、Per2、Per3、Cry1、Cry2、Rev-erbα/β、Dbp、Ciart)振幅,降低前额叶皮层ERK表达(P<0.001),同时降低MEK、ERK1/2磷酸化水平。结论外源性GABA可能通过抑制MEK、ERK磷酸化水平,同时增强下丘脑时钟基因振幅表达,进而改善昼夜节律紊乱小鼠睡眠。[营养学报,2023,45(2):139-1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 昼夜节律紊乱 时钟基因 MAPK/ERK
原文传递
哺乳动物昼夜节律生物钟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徐祖元 《生命科学》 CSCD 2004年第2期104-108,共5页
昼夜节律生物钟是一种以近似24小时为周期的自主维持的振荡器,在分子水平上,该振荡器是一个由9个基因组成的转录翻译反馈环路系统。它能受外界环境影响重新设置节律,使自身机体活动处于最佳状态。除了进行自我调节外,生物钟基因还能通... 昼夜节律生物钟是一种以近似24小时为周期的自主维持的振荡器,在分子水平上,该振荡器是一个由9个基因组成的转录翻译反馈环路系统。它能受外界环境影响重新设置节律,使自身机体活动处于最佳状态。除了进行自我调节外,生物钟基因还能通过调节代谢途径中特定基因表达而影响机体生理生化过程。在过去的几年里,借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工具,我们对哺乳动物昼夜节律生物钟的分子基础有了新的认识,本文综述了这一进展,并展望了它们在研究人的昼夜节律行为异常领域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节律 生物钟基因 节律调节 钟控基因
下载PDF
昼夜节律与健康: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对话 被引量:4
14
作者 易玉娟 孙康 +4 位作者 唐红 皮蓬莱 张书毅 李佳 孙铮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5681-5689,共9页
昼夜节律指机体一日性的节律变化。由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不规律导致慢性疾病高发,提示昼夜节律紊乱与疾病发生发展密不可分。传统中医对节律性变化阐述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为节律研究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现代医学研究则对其... 昼夜节律指机体一日性的节律变化。由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不规律导致慢性疾病高发,提示昼夜节律紊乱与疾病发生发展密不可分。传统中医对节律性变化阐述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为节律研究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现代医学研究则对其分子机制提供了更全面的阐述。文章综合当前中西医领域对昼夜节律的认识,强调节律调控与疾病治疗的重要关系,突出两大学科结合的特点,为探索时间医学领域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节律 生物钟基因 择时治疗 肠道菌群 时间医学
原文传递
生物钟基因与睡眠障碍的相关进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蔡玉芳 王秀 朱洁 《宜春学院学报》 2015年第9期69-71,共3页
昼夜节律是内源性的生物钟基因通过自身的转录、翻译和调控形成的以24小时为变动周期的一种生理现象。正常生理性睡眠是由睡眠稳态系统和生物钟系统共同维系的,当生物钟系统的功能紊乱时,必然会导致睡眠结构的破坏。生物钟由许多基因组... 昼夜节律是内源性的生物钟基因通过自身的转录、翻译和调控形成的以24小时为变动周期的一种生理现象。正常生理性睡眠是由睡眠稳态系统和生物钟系统共同维系的,当生物钟系统的功能紊乱时,必然会导致睡眠结构的破坏。生物钟由许多基因组成,如Clock,Pers,Cry等基因。研究表明,睡眠障碍与这些生物钟基因紧密相关。一般情况下,在生物钟基因的调节下,机体的生理和行为得以正常进行。而当生物钟基因发生突变或昼夜节律紊乱后,可导致睡眠障碍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钟基因 睡眠障碍 Per基因 CRY基因
下载PDF
蓝藻生物钟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林少苑 李淑彬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19-723,共5页
蓝藻是具有内源性生物钟的简单生物.虽然蓝藻生物钟具有跟真核生物同样的基础特征,但其相关基因和蛋白质与真核生物没有同源性.蓝藻生物钟的核心是kai基因簇及其编码的蛋白KaiA,KaiB和KaiC.这三种Kai蛋白相互作用调节KaiC的磷酸化状态,... 蓝藻是具有内源性生物钟的简单生物.虽然蓝藻生物钟具有跟真核生物同样的基础特征,但其相关基因和蛋白质与真核生物没有同源性.蓝藻生物钟的核心是kai基因簇及其编码的蛋白KaiA,KaiB和KaiC.这三种Kai蛋白相互作用调节KaiC的磷酸化状态,从而产生昼夜节律信息.KaiC的磷酸化循环是昼夜节律的起博器,调控包括kai基因在内的相关基因的节律性表达.组氨酸蛋白激酶的磷酸化传递可将环境信息输入和将节律信息输出生物钟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 生物钟基因 昼夜节律
下载PDF
生物钟基因调控牦牛睾酮分泌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高磊 洪金 +4 位作者 张丽萍 阿怀娜 刘晨曦 靳亚平 张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18,28,共11页
【目的】研究生物钟基因调控牦牛睾酮分泌的分子机制,为生物钟靶向调控牦牛繁殖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清晨08:00左右(ZT0)和下午20:00左右(ZT12)采集雄性牦牛的血液和睾丸,用ELISA检测牦牛血清睾酮含量是否存在昼夜节律性表达;用IH... 【目的】研究生物钟基因调控牦牛睾酮分泌的分子机制,为生物钟靶向调控牦牛繁殖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清晨08:00左右(ZT0)和下午20:00左右(ZT12)采集雄性牦牛的血液和睾丸,用ELISA检测牦牛血清睾酮含量是否存在昼夜节律性表达;用IHC法检测生物钟蛋白Bmal1在睾丸中的表达定位;采用普通PCR法检测生物钟基因(Bmal1、Dbp、Nr1d1、Per1)在牦牛睾丸中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生物钟基因、类固醇合成基因(StAR、Hsd3b1、Hsd17b3、Cyp11a1)和核受体基因(Sf1、Nr4a1、Lhcgr、Nr0b1)在牦牛睾丸中的时空表达规律;用蛋白免疫印迹(WB)检测生物钟蛋白Bmal1和类固醇合成蛋白StAR在牦牛睾丸中的表达变化;用生物信息学预测牦牛睾酮合成相关因子启动子区域生物钟作用元件。【结果】牦牛体内睾酮含量存在昼夜节律性表达,ZT0时的含量极显著低于ZT12(P<0.001);生物钟蛋白Bmal1在牦牛睾丸中存在节律性表达,主要分布在睾丸间质细胞中;4个生物钟基因、类固醇合成基因Hsd17b3和Cyp11a1及核受体基因Nr4a1、Lhcgr和Nr0b1在牦牛睾丸中均存在节律性表达;类固醇合成蛋白StAR在牦牛睾丸中有表达,但无节律性;牦牛类固醇合成相关基因启动子区域存在与生物钟基因结合的E-box、RORE和D-box元件。【结论】牦牛睾丸生物钟基因通过调控类固醇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睾酮的分泌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钟 牦牛 睾酮合成 类固醇合成基因 核受体基因
下载PDF
生物钟基因Bmal1、Per2在血液肿瘤细胞株Raji、Hut-78、OCI-LY8及HL-60中的昼夜表达规律
18
作者 张永卓 王叨 +3 位作者 刘炜青 刘玉峰 李白 苏淑芳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4期530-533,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生物钟基因Bmal1、Per2在血液肿瘤细胞株Raji、Hut-78、OCI-LY8及HL-60细胞中不同时间点的mRNA表达情况,探讨其与血液肿瘤发生发展的可能关系。方法血液肿瘤细胞株Raji、Hut-78、LY-8、HL-60经血清休克法诱导节律后,RT-PCR... 目的通过检测生物钟基因Bmal1、Per2在血液肿瘤细胞株Raji、Hut-78、OCI-LY8及HL-60细胞中不同时间点的mRNA表达情况,探讨其与血液肿瘤发生发展的可能关系。方法血液肿瘤细胞株Raji、Hut-78、LY-8、HL-60经血清休克法诱导节律后,RT-PCR法检测生物钟基因Bmal1及Per2在不同时间点的mRNA转录水平,以时间为变量分别对其转录量进行余弦函数拟合,通过余弦函数预测基因转录高峰及低谷时段。结果Bmal1和Per2基因表达在OCI-LY8、Hut-78、HL-60细胞中呈现昼夜节律(P<0.05);Raji细胞内Bmal1基因无节律性表达(P>0.05),而Per2基因呈昼夜节律表达(P<0.05)。结论生物钟基因Per2和(或)Bmal1在多种血液肿瘤细胞株内呈昼夜节律性表达,其可能参与血液肿瘤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钟基因 昼夜节律 BMAL1 PER2 血液肿瘤
下载PDF
昼夜节律和生物钟基因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田思雯 刘秋平 +2 位作者 马继贤 杨佳洁 李晶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90-1294,共5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已成为全球工作年龄人群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DR的发生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昼夜节律及生物钟基因与DR的发病密切相关。昼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已成为全球工作年龄人群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DR的发生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昼夜节律及生物钟基因与DR的发病密切相关。昼夜节律是受生物钟基因调控,以24h为周期,与外界明暗变化相一致的生理过程,生物钟调控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昼夜节律紊乱通过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和眼部的生理稳态等诱导DR的发生,生物钟基因可能通过调控DR的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视网膜自噬节律、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内皮祖细胞功能等各方面参与DR的发病。本文介绍了昼夜节律的产生及调控机制,以及视网膜内在昼夜节律生物钟,深入探讨了昼夜节律系统以及生物钟基因在DR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旨在为DR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昼夜节律 生物钟基因
下载PDF
生姜不同给药时机对正常小鼠产热能力的影响
20
作者 伍渔 杨艮辉 +3 位作者 燕子姝 庄朋伟 张艳军 郭虹 《药物评价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9-315,共7页
目的考察生姜不同时机给予正常小鼠后对其产热能力的影响。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早上对照组、早上给姜组、晚上对照组和晚上给姜组,并分别于早、晚ig生姜水提液(以生姜生药量计为3.25 g·kg^(-1))或0.9%氯化钠溶液,连续ig 2周... 目的考察生姜不同时机给予正常小鼠后对其产热能力的影响。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早上对照组、早上给姜组、晚上对照组和晚上给姜组,并分别于早、晚ig生姜水提液(以生姜生药量计为3.25 g·kg^(-1))或0.9%氯化钠溶液,连续ig 2周。测量小鼠体质量及体温变化,并利用冷暴露实验测试小鼠抗寒能力。分别于早、晚末次给姜后1 h取材,计算脂肪脏器指数,HE染色观察脂肪组织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棕色脂肪和腹股沟皮下白色脂肪(iWAT)中产热基因线粒体棕色脂肪解偶联蛋白1(Ucp1)和时钟基因(Bmal1、Per2)表达情况。结果早上对照组和晚上对照组小鼠体质量、体温、抗寒能力、脂肪形态及产热基因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与晚上对照组相比,晚上给姜组小鼠体质量有减轻的趋势、给姜后体温升高(P<0.05)、抗寒能力显著增强(P<0.05),并显著减小脂肪细胞形态,同时显著增加脂肪细胞中Ucp1的表达(P<0.05),但对脂肪组织Bmal1、Per2表达无显著影响。与早上对照组相比,早上给姜组小鼠体质量有增加的趋势,给姜后对基础体温、抗寒能力、脂肪组织Ucp1表达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脂肪组织中Bmal1的表达、升高Per2的表达(P<0.05)。结论早、晚不同时机给予生姜对正常小鼠产热能力具有差异化的影响,其中晚上ig生姜水提液可以显著增强小鼠产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生姜影响生物钟基因表达和促进棕色脂肪产热、白色脂肪棕色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姜 时间药理学 体温 产热 时钟基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