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4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近百年温度序列 被引量:273
1
作者 林学椿 于淑秋 唐国利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525-534,共10页
我们收集了711个站近3×105个数据的温度记录,将全国分成10个区,先计算出每个区的平均温度序列,最后得到近百年的全国温度序列。进而,讨论了全国温度序列的气候变化,结果指出中国近百年温度变化与北半球的变化很相似... 我们收集了711个站近3×105个数据的温度记录,将全国分成10个区,先计算出每个区的平均温度序列,最后得到近百年的全国温度序列。进而,讨论了全国温度序列的气候变化,结果指出中国近百年温度变化与北半球的变化很相似,都有两个增暖时段即40年代和80年代的增温。北半球平均温度80年代要比40年代高,而中国平均温度80年代要比40年代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序列 气候变化 温度 中国
下载PDF
地理生态学的干燥度指数及其应用评述 被引量:234
2
作者 孟猛 倪健 张治国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53-861,共9页
干燥度指数 (Aridityindex ,AI,该文特指气候干燥度 )是表征一个地区干湿程度的指标 ,在地理学和生态学研究中长期应用 ,近来成为全球变化研究中经常涉及到的气候指标之一 ,尤其是气候变化和干旱化、荒漠化等研究。该文列举了国内外目... 干燥度指数 (Aridityindex ,AI,该文特指气候干燥度 )是表征一个地区干湿程度的指标 ,在地理学和生态学研究中长期应用 ,近来成为全球变化研究中经常涉及到的气候指标之一 ,尤其是气候变化和干旱化、荒漠化等研究。该文列举了国内外目前存在的 2 2种干燥度指数 ,并对目前常用的 8种指数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分析 ,包括各自的原理、计算方法和在生态学与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等。结合其应用和中国的实际状况 ,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 ,认为修改后的谢氏干燥度、deMartonne干燥度和Holdridge可能蒸散率 (等同于某种意义上的干燥度 )计算方法简单实用 ,有着明确的物理学和生态学意义 ,与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应性较强 ,适合于中国气候变化及其相关的干旱化、荒漠化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生态学 干燥度指数 可能蒸散量 气候变化 干旱化 荒漠化
下载PDF
近50年来中国六大流域年际径流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245
3
作者 张建云 章四龙 +1 位作者 王金星 李岩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0-234,共5页
应用1950年以来的中国六大流域19个重点控制水文站年径流观测资料,采用MK检验方法研究了中国六大江河的年径流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中国六大江河的实测径流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海河、黄河、辽河、松花江实测径流量下降明显,... 应用1950年以来的中国六大流域19个重点控制水文站年径流观测资料,采用MK检验方法研究了中国六大江河的年径流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中国六大江河的实测径流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海河、黄河、辽河、松花江实测径流量下降明显,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径流量 年际变化 MK趋势分析
下载PDF
中国北方干旱区地表湿润状况的趋势分析 被引量:226
4
作者 马柱国 符淙斌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37-746,共10页
利用 1 95 1~ 1 997年中国 1 6 0站月降水和平均气温资料 ,通过计算的地表湿润指数 Hi =PPe(P为观测的月降水总量 ,Pe为月最大潜在蒸发 ) ,对比分析了中国华北、西北两个典型干旱区区域平均地表湿润指数的年代年际变化特征及季节性差... 利用 1 95 1~ 1 997年中国 1 6 0站月降水和平均气温资料 ,通过计算的地表湿润指数 Hi =PPe(P为观测的月降水总量 ,Pe为月最大潜在蒸发 ) ,对比分析了中国华北、西北两个典型干旱区区域平均地表湿润指数的年代年际变化特征及季节性差异 ,并讨论了它与降水和气温的联系。最后 ,给出了地表湿润指数年及各季节变化趋势的地理分布。研究表明 :西北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趋势基本相反 ,前者地表为变湿趋势 ,后者为变干趋势。华北地区的干化趋势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 ,而西北除东部的秋季和西部的夏季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干旱区 地表湿润指数 气候变化 降水 气温
下载PDF
西藏高原近40年的气温变化 被引量:213
5
作者 杜军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82-690,共9页
利用西藏1961~2000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近40年高原气温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西藏大部分地区四季和年平均气温为升温趋势,尤其是秋、冬季;高原上普遍存在气温非对称变化现象,以Tmax、Tm... 利用西藏1961~2000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近40年高原气温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西藏大部分地区四季和年平均气温为升温趋势,尤其是秋、冬季;高原上普遍存在气温非对称变化现象,以Tmax、Tmin显著上升,但Tmin上升幅度大于Tmax为主要类型、Tmax上升主要表现在夏季,增暖以冬季最为明显,气温日较差除夏季外均显著减小。在各纬度带上均表现为升温,春、秋季升温最大,冬季次之。高海拔地区比低海拔地区升温强。近40年来西藏高原年平均气温以0.26℃/10a的增长率上升,明显高于全国和全球气温的增长率。20世纪60年代多异常偏冷年,90年代多异常偏暖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高原 气温变化 气候学
下载PDF
近30年来呼伦贝尔地区草地植被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08
6
作者 张戈丽 徐兴良 +2 位作者 周才平 张宏斌 欧阳华 《地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7-58,共12页
基于1981-2006年的GIMMSNDVI数据和2000-2009年的MODISNDVI数据反演呼伦贝尔地区草地变化,结合1981-2009年该地区7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分别从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和月变化角度分析该地区草地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从... 基于1981-2006年的GIMMSNDVI数据和2000-2009年的MODISNDVI数据反演呼伦贝尔地区草地变化,结合1981-2009年该地区7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分别从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和月变化角度分析该地区草地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从年际变化来看,降水是驱动草地植被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从季节变化来看,草地植被生长在不同季节对水热条件变化的敏感性不同,春季草地植被生长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较降水变化高,夏季和秋季草地植被的生长对降水变化的敏感性则高于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其中以夏季最为显著;从月变化来看,4月和5月草地植被变化受气温变化影响较明显;5-8月与前一月降水变化关系密切,说明植被生长对降水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4月正值草本植物萌芽期,而4月份草地生长与年气温变化关系最为密切,一定程度上说明4月份表征植被生长的NDVI值增加可能是由于气候变暖引起的草地植被生长季提前产生的。综上所述,通过植被与气候要素月变化的关系可以具体地揭示气温和降水对草地植被生长的季节韵律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NDVI 气温 降水 呼伦贝尔地区 内蒙古
原文传递
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99
7
作者 陆佩玲 于强 贺庆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23-929,共7页
植物物候的变化可以直观地反映某些气候变化,尤其是气候变暖。植物生长节律的变化引起植物与环境关系的改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如水和碳的循环)等过程将随物候而改变。不同种类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的差异,会使植物间和动植物间... 植物物候的变化可以直观地反映某些气候变化,尤其是气候变暖。植物生长节律的变化引起植物与环境关系的改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如水和碳的循环)等过程将随物候而改变。不同种类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的差异,会使植物间和动植物间的竞争与依赖关系也发生深刻的变化。目前欧洲、美洲、亚洲等许多地区均有关于春季植物物候提前,秋季物候推迟,使植物的生长季延长,从而提示气候变暖的趋势。植物物候的模拟模型构成生态系统生产力模型的重要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物候 气候变化 生长季 物候模型
下载PDF
1982—2015年中国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04
8
作者 金凯 王飞 +2 位作者 韩剑桥 史尚渝 丁文斌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61-974,共14页
基于中国603个气象站的地表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以及GIMMS NDVI3g数据,采用变化趋势分析和多元回归残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1982—2015年中国植被NDVI变化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素(即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相应贡献。结果表明:①1982—2015年... 基于中国603个气象站的地表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以及GIMMS NDVI3g数据,采用变化趋势分析和多元回归残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1982—2015年中国植被NDVI变化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素(即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相应贡献。结果表明:①1982—2015年中国植被恢复明显,在选择的32个省级行政区中,山西、陕西和重庆的生长季NDVI增加最快,仅上海生长季NDVI呈减小趋势。②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是中国植被NDVI呈现整体快速增加和巨大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气候变化对各省生长季NDVI变化的影响在-0.01×10^-3~1.05×10^-3a^-1之间,而人类活动的影响在-0.32×10^-3~1.77×10^-3a^-1之间。③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分别对中国近34年来植被NDVI的增加贡献了40%和60%;人类活动贡献率超过80%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中部、华北平原以及中国东北和西南等地;人类活动贡献率大于50%的省份有22个,其中贡献率最大的3个地区为上海、黑龙江和云南。研究结果建议应更加重视人类活动在植被恢复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NDVI 残差分析 中国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对中国多年冻土和寒区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75
9
作者 金会军 李述训 +1 位作者 王绍令 赵林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61-173,共13页
中国的多年冻土总面积为 2 .1 5× 1 0 6 km2 ,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地区。 40年来 ,随寒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冻土和寒区气候变化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展。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多年冻土退缩趋势明显。 2 1世纪 ,受... 中国的多年冻土总面积为 2 .1 5× 1 0 6 km2 ,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地区。 40年来 ,随寒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冻土和寒区气候变化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展。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多年冻土退缩趋势明显。 2 1世纪 ,受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的共同影响 ,青藏高原和东北地区北部多年冻土将大幅退缩。冻土广泛退缩将对中国的寒区经济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但是 ,冻土退缩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冻土退缩 环境效应 中国 多年冻土
下载PDF
中国雨日的气候变化 被引量:181
10
作者 王颖 施能 +2 位作者 顾骏强 封国林 张立波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2-170,共9页
利用1954~2000年中国160站的资料,通过计算趋势系数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研究了中国年、季、月雨日的时、空特征和气候变化。指出,中国年雨日已经明显减少,而且雨日的减少比降水量的减少明显得多,平均每10年减少雨日3.8天。各季的雨日都... 利用1954~2000年中国160站的资料,通过计算趋势系数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研究了中国年、季、月雨日的时、空特征和气候变化。指出,中国年雨日已经明显减少,而且雨日的减少比降水量的减少明显得多,平均每10年减少雨日3.8天。各季的雨日都是负趋势;季雨日平均每10年减少1天左右。夏季雨日减少最明显(统计检验最显著),秋季雨日减少最多(雨日减少天数多)。雨日长期趋势变化有明显的空间变化,东北、华北、西南区的雨日减少是最多的,这些地区的雨日每10年减少7~10天。雨日的长期趋势变化与降水量的长期变化并不完全一致。雨日的负趋势与降水的负趋势比较,不但范围广,而且强度大(负趋势绝对值大)。中国年降水量明显的负趋势仅位于华北(34°N^38°N,109°E^122°E),而雨日减少最多的地区是东北、华北、西南,范围比降水量大得多。季雨日的长期变化与季降水量的长期变化的差别很大。中国没有一个季节、一个测站的雨日有明显的正趋势变化,但是,降水量仅在秋季是大范围的负趋势,夏季降水量有些测站是明显正趋势,冬季降水量只是小范围的负趋势(冬季的降水量在增加),在冬季,东北仅是很小范围的降水量在减少,而雨日是大范围的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日 降水量 气候变化 趋势系数
下载PDF
青藏高原当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温室效应的响应 被引量:160
11
作者 刘晓东 张敏锋 +1 位作者 惠晓英 康兴成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13-121,共9页
利用1961~1990年青藏高原地区48个台站的气温、降水资料,通过EOF展开,将气温序列向前延长至1901年,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原地区当代气候变化的总体特征,同时结合GCM模拟结果,讨论了高原气候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利用1961~1990年青藏高原地区48个台站的气温、降水资料,通过EOF展开,将气温序列向前延长至1901年,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原地区当代气候变化的总体特征,同时结合GCM模拟结果,讨论了高原气候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本世纪以来青藏高原地区气温变化的总趋势是上升的,最近30a高原地区的降水总体上有增加的趋势,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似乎与大气CO2含量增加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温室效应 环境热学
下载PDF
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 被引量:138
12
作者 龚胜生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70-878,共9页
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度,在770BC^AD1911年间,平均每四年就有一年发生疫灾。中国疫灾变化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寒冷期往往为疫灾频繁期,温暖期往往为疫灾稀少期,气候越寒冷,疫灾越频繁,寒冷期越长,疫灾频繁期也越长;3~6世纪的魏晋... 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度,在770BC^AD1911年间,平均每四年就有一年发生疫灾。中国疫灾变化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寒冷期往往为疫灾频繁期,温暖期往往为疫灾稀少期,气候越寒冷,疫灾越频繁,寒冷期越长,疫灾频繁期也越长;3~6世纪的魏晋南北朝寒冷期形成了第一个疫灾高峰,14~19世纪的明清小冰期形成了第二个疫灾高峰;3000年来,随着气候的趋干趋冷,中国疫灾频度也呈长期上升趋势。中国疫灾分布的总体特征是城市重于乡村,京畿地区、人口稠密地区、自然疫源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区为疫灾多发区。区域开发过程和地表人文化过程对疫灾分布变迁趋势有重大影响,3000年来,中国疫灾分布区域有从黄河中下游向外扩展的趋势,重心区域有由北向南、由东向西迁移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疫灾 时空分布 变迁规律 研究方法 疫灾指数 变化规律 空间分布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144
13
作者 刘彦随 刘玉 郭丽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05-910,共6页
全球气候呈现变暖的趋势,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并成为当今全球环境变化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采用文献综述与比较研究的方法,系统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光资源、温度、土壤质量和水环境等农业生产要素的影响机理,探讨了气候... 全球气候呈现变暖的趋势,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并成为当今全球环境变化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采用文献综述与比较研究的方法,系统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光资源、温度、土壤质量和水环境等农业生产要素的影响机理,探讨了气候变化对我国作物种植区域和种植制度、农作物病虫害、农业生产能力以及农业经济与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影响,通过梳理国外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农业战略,提出新时期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 粮食安全 气候变化 应对策略 中国
下载PDF
树木年轮宽度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21
14
作者 王婷 于丹 +1 位作者 李江风 马克平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3-33,共11页
树木的生长和立地环境密切相关并受多种气候因子的影响。树木年轮宽度的增加与温度、降水、太阳辐射、CO2 浓度等气候因子有着复杂的相关关系。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 ,温度是限制树木生长的重要气候因子。生长季开始时最低温度的升高有利... 树木的生长和立地环境密切相关并受多种气候因子的影响。树木年轮宽度的增加与温度、降水、太阳辐射、CO2 浓度等气候因子有着复杂的相关关系。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 ,温度是限制树木生长的重要气候因子。生长季开始时最低温度的升高有利于延长生长季 ,与年轮宽度正相关 ;但是当生长季温度过高时 ,即使降水非常充裕 ,当年也只能形成窄年轮。生长季的温度过高则会加快土壤蒸发失水量并提高蒸汽压差 ,使土壤水分不足而不利于树木生长 ,因而生长季的高温多表现为与年轮宽度的负相关。生长期内降水量与树木的径向生长也成正相关 ,但当生长季的降水量充足或过多时 ,降水对树木径向生长不相关或负相关。受温度和降水共同调控的土壤湿度是树木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 ,良好的水分状况对树木生长起决定性作用。某一地区的太阳辐射能量高常会导致高温少雨 ,故高强度的太阳辐射使表土的湿度降低而不利于树木的径向生长。而在受季风影响的地区 ,树木年轮宽度的增加与当年雨季的气候变化关系不大。当年季风到来之前的气候 (温度和降水 )是树木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有关CO2 浓度的升高对树木生长的影响 ,研究的结果很不一致。一些温室实验及田间控制实验证明 ,CO2 浓度的升高能对短命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和植物幼苗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年轮宽度 气候变化 关系 研究进展 气候因子
下载PDF
渭河流域3100年前资源退化与人地关系演变 被引量:111
15
作者 黄春长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0-35,共6页
渭河流域全新世古土壤S0 与黄土L0 之间的界限 ,是反映季风气候格局快速转变和土壤资源退化的标志。这个时期的气候干旱化和水土生物资源退化 ,促使流域上游游牧文化取代定居农业文化 ,从而造成土地利用方式的巨大变化。在历史上表现为... 渭河流域全新世古土壤S0 与黄土L0 之间的界限 ,是反映季风气候格局快速转变和土壤资源退化的标志。这个时期的气候干旱化和水土生物资源退化 ,促使流域上游游牧文化取代定居农业文化 ,从而造成土地利用方式的巨大变化。在历史上表现为游牧民族的南侵 ,迫使先周人从泾河中游黄土高原腹地向南迁移到关中盆地西部的周原 ,即“古公迁岐”。气候干旱化还造成河水断流、沙尘暴频繁发生、严重饥荒、社会动荡和商周之际朝代更替。这是我国北方半干旱区季风环境敏感带、人地关系演变史上的重要事件。通过综合分析黄土剖面土壤资源退化记录 ,和历史文献中水土生物资源退化的记录 ,结合已有的14 C、TL测年数据和新公布的夏商周年表 ,确定渭河流域全新世古土壤S0 与黄土L0 之间的界限为14 C年代 (30 30± 80aB P) ,历史纪年 115 0B C ,或者 310 0aB P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 社会影响 全新世 渭河流域 人地关系 土壤资源
下载PDF
青藏地区未来百年气候变化 被引量:122
16
作者 徐影 丁一汇 李栋梁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51-457,共7页
利用各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数据分发中心(DDC)提供的7个全球海气耦合气候系统模式(CCC,CCSR,CSIRO,DKRZ,GFDL,HADL,NCAR)的模拟结果,对我国青藏地区未来100年由于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的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尤其是对青藏铁路... 利用各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数据分发中心(DDC)提供的7个全球海气耦合气候系统模式(CCC,CCSR,CSIRO,DKRZ,GFDL,HADL,NCAR)的模拟结果,对我国青藏地区未来100年由于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的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尤其是对青藏铁路沿线各站的平均温度、降水,以及最高、最低温度的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青藏地区的温度变化与全国相比,增暖幅度更大;21世纪中期,在只考虑温室气体的增加和既考虑温室气体的增加又考虑硫化物气溶胶增加时,青藏铁路沿线各站的增温幅度在2.8~3.0℃之间;21世纪末,青藏铁路沿线各站的增温幅度在3.8~4.8℃之间。冬季最低温度和夏季最高温度的增暖幅度也比平均温度的增暖幅度大,在两种情形下,青藏铁路沿线各站冬季最低温度在2050年将分别增加2~4℃和1~3℃,2100年将分别增加6~8℃和4~6℃;夏季最高温度在2050年分别增加2~4℃和1.2~2.8℃,2100年将变暖4~7℃和3.8~6℃。在只考虑温室气体的影响时,21世纪中期青海和西藏地区年平均的降水增加,增加的范围在2.5~10mm mon,21世纪后期降水继续增加;考虑硫化物气溶胶的影响后,21世纪中期和后期除了青藏地区北部的降水略有增加外,其余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基本上都将减少。由于全球气候模式的模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仍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 青藏地区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洞穴碳酸钙微层理在中国的首次发现及其对全球变化研究的意义 被引量:105
17
作者 刘东生 谭明 +4 位作者 秦小光 赵树森 李铁英 吕金波 张德二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1-51,T002,共12页
研究我国北部季风气候区石笋的微生长层及其气候意义,在北京石花洞石笋中发现微生长层。通过年代测定、气候事件控制分析,初步提出了石笋微层的年层时标含义及层厚变化主要响应降水变化的气候意义。试图利用微层的层厚-降水响应关系... 研究我国北部季风气候区石笋的微生长层及其气候意义,在北京石花洞石笋中发现微生长层。通过年代测定、气候事件控制分析,初步提出了石笋微层的年层时标含义及层厚变化主要响应降水变化的气候意义。试图利用微层的层厚-降水响应关系,重建北京地区最近1130年来干湿变化的年分辨率趋势,通过功率谱分析发现136年、50年、16~18年、11年、5.8年的降水周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微层 气候变化 全球变化 碳酸钙
下载PDF
1981—2013华北平原气候时空变化及其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 被引量:114
18
作者 阿多 赵文吉 +2 位作者 宫兆宁 张敏 范云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76-592,共17页
基于1981—2013年华北平原气象数据,对华北平原近30a的气候时空变化趋势与突变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GIMMSNDVI(1981—2006年)和MODIS-NDVI(2000—2013年)遥感数据,探讨气候突变影响下,华北平原1981—2013年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 基于1981—2013年华北平原气象数据,对华北平原近30a的气候时空变化趋势与突变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GIMMSNDVI(1981—2006年)和MODIS-NDVI(2000—2013年)遥感数据,探讨气候突变影响下,华北平原1981—2013年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结合生态学分区,从不同时空尺度出发,分析华北平原不同生态分区内气候因子与植被覆盖度在年代际、年际和月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1)1981—2013年,华北平原气温整体呈现显著上升趋势(0.20℃/10a,P<0.01),春季气温的升高、>15℃等温线控制范围的扩大和年均温0℃等值线在华北平原的消失,是区域平均气温升高的诱因。华北平原降水整体呈现显著减少趋势(-1.75mm/10a,P>0.05),其中秋季降水量减少过快,400—600mm降水等值线控制范围的扩大、600—800mm和800—1000mm降水等值线的范围的缩小,共同造成区域降水量的减少。四季气候倾向率的特征变化敏感区域主要位于北纬35°—39°之间。1991—1994年为华北平原气候的突变时期。(2)华北平原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呈增加趋势的面积占总面积的55%。人类活动不仅加速了区域植被覆盖度的降低,也加剧了降低速率的变快。(3)总体上,研究区月尺度植被覆盖度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高于年尺度的值。植被覆盖度与年降水量的偏相关性高于其与年均温的偏相关性。年均温对农业生态区和森林生态区的植被覆盖度的影响更大,草原生态区的植被覆盖度对年降水量的依赖性更强。在月尺度上降水量对植被的影响具有时滞效应。气温对草原生态区具有时滞效应,降水量对农业生态区具有时滞效应。(4)华北平原干热化的气候突变降低了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趋势。从植被覆盖度出发,草原生态区对气候突变的响应最明显;从变化速率角度出发,农田生态区的响应最明显。就整体而言,人类活动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植被覆盖度 趋势分析 残差分析 偏相关性
下载PDF
最近15年来中国气候变化、农业自然灾害与粮食生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1
19
作者 史培军 王静爱 +2 位作者 谢云 王平 周武光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97-203,共7页
本文分析了最近15a来中国气候变化在最近50a来的比较特征,并着重分析与讨论了这一期间气候变化、农业自然灾害与粮食生产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水变化是影响中国粮食生产变化的主要原因,温度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高纬... 本文分析了最近15a来中国气候变化在最近50a来的比较特征,并着重分析与讨论了这一期间气候变化、农业自然灾害与粮食生产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水变化是影响中国粮食生产变化的主要原因,温度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地区;因气候变化影响粮食产量的变化幅度一般为3%~5%,个别年份可达10%左右;因农业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减产幅度一般在5%~10%,个别可达1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气候变化 农业 自然灾害 粮食生产
下载PDF
20世纪后期青藏高原积雪和冻土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103
20
作者 高荣 韦志刚 +2 位作者 董文杰 王澄海 钟海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1-196,共6页
利用1981—1999年青海和西藏72个气象台站的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冬春积雪日数和冻结日数的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冬春积雪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是增加的,在20世纪90年代则是减少的;而此20年间高原季节性冻土冻... 利用1981—1999年青海和西藏72个气象台站的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冬春积雪日数和冻结日数的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冬春积雪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是增加的,在20世纪90年代则是减少的;而此20年间高原季节性冻土冻结日数呈递减趋势。多年平均的高原冬春积雪日数由南向北是减小的,多年平均的冻结日数由高原中部向四周是递减的。高原冬春积雪日数、冻结日数均以2~6年周期变化,气温以准3年周期变化,西藏降水以准8年、准3年周期变化,而青海降水以3~5年周期变化,高原冬春积雪日数、冻结日数和冬春气温振荡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都呈现加快趋势。冬春积雪日数的变化与冬春气温的变化呈负相关,与冬春降水的变化呈正相关;冻结日数的变化与冬春气温和冬春降水的变化均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 冻土 气候变化 降水 冻结日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