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9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近30年气候变化趋势 被引量:394
1
作者 吴绍洪 尹云鹤 +1 位作者 郑度 杨勤业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11,共9页
以1971~2000年青藏高原77个气象台站的观测数据(最低、最高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和降水量)为基础,应用1998年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模型,并根据我国实际状况对其辐射项进行修正,模拟了青藏高原1971~2000年的最大可能蒸散,并... 以1971~2000年青藏高原77个气象台站的观测数据(最低、最高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和降水量)为基础,应用1998年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模型,并根据我国实际状况对其辐射项进行修正,模拟了青藏高原1971~2000年的最大可能蒸散,并由Vyshotskii模型转换为干燥度,力求说明近30年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趋势,以及干湿状况的空间分布.应用线性回归法计算变化趋势,并用Mann-Kendall方法进行趋势检验.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近30年气候变化的总体特征是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呈增加趋势,最大可能蒸散呈降低趋势,大多数地区的干湿状况有由干向湿发展的趋势.气候因子与地表干湿状况间并不是线性关系,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最大可能蒸散 干燥度 干湿状况 空间分布 气温
下载PDF
五台山旅游气候及其舒适度评价 被引量:185
2
作者 任健美 牛俊杰 +1 位作者 胡彩虹 刘永存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56-862,共7页
气候是一个地区旅游发展的基本因子。本文分析了五台山气候状况和气象景观 ,计算了各月舒适度指数、寒冷指数和平均着衣指数 ,得出了人体气候舒适度的时间分布。根据舒适度指数、寒冷指数和穿衣指数对各月旅游气候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 ,... 气候是一个地区旅游发展的基本因子。本文分析了五台山气候状况和气象景观 ,计算了各月舒适度指数、寒冷指数和平均着衣指数 ,得出了人体气候舒适度的时间分布。根据舒适度指数、寒冷指数和穿衣指数对各月旅游气候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 ,并提出穿衣建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台山 旅游 气候 舒适度指数 着衣指数
下载PDF
1961—2006年我国气候变化趋势与突变的区域差异 被引量:160
3
作者 尹云鹤 吴绍洪 陈刚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147-2157,共11页
基于FAO56 Penman-Monteith校正模型模拟结果,结合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和滑动T检验法,分析了我国1961—2006年温度和水分条件的变化趋势与突变特征。研究揭示出近几十年来中国及各地区平均温度呈显著上升趋势,且在20世... 基于FAO56 Penman-Monteith校正模型模拟结果,结合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和滑动T检验法,分析了我国1961—2006年温度和水分条件的变化趋势与突变特征。研究揭示出近几十年来中国及各地区平均温度呈显著上升趋势,且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生显著突变,突变在东北部较早,南部地区相对较晚。全国降水量略有减少趋势,没有检测到显著突变,西北干旱区的降水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生显著突变。全国潜在蒸散呈显著减少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显著突变,东部地区突变发生时间早于西部地区。全国干燥度呈显著的减少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末发生了显著突变;亚热带、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的干燥度减少趋势尤为显著,西北干旱区在1986年发生显著突变,湿润程度增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区域差异 突变 干燥度
原文传递
浙江省植被NDVI动态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100
4
作者 何月 樊高峰 +2 位作者 张小伟 柳苗 高大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4352-4362,共11页
利用GIMMS和MODIS两种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反演了1982—2010年浙江植被覆盖状况,结合同期研究区63个气象站点的气温、降水和湿润指数等气候指标,分析了该地区植被年际变化、月际变化及其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 利用GIMMS和MODIS两种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反演了1982—2010年浙江植被覆盖状况,结合同期研究区63个气象站点的气温、降水和湿润指数等气候指标,分析了该地区植被年际变化、月际变化及其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浙江气候总体呈暖干化趋势,植被覆盖缓慢下降,主要是由于森林植被遭破坏,农业生产活动受抑制影响所致,其中NDVI显著减少的地区约占全省陆域面积的29.1%,主要发生在6—11月;(2)降水量及干湿程度对浙江植被NDVI年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植被与气候要素年变化相关分析发现,NDVI与湿润指数关系较降水、气温更为密切,两者相关及偏相关系数均通过0.05水平的置信度检验,这表明在年际尺度上,湿度的增加增大了植被的生长势,有利于植被生长;(3)植被与气候要素月变化分析表明冬季的热量供给是影响浙江植被生长的重要因子,而植被变化对夏季降水和干湿程度的最大响应为滞后两个月;(4)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使得农作物种植区NDVI有所增加,人类活动对浙江植被覆盖的影响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NDVI 气候变化 湿润指数
下载PDF
基于SPEI的北京低频干旱与气候指数关系 被引量:80
5
作者 苏宏新 李广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5467-5475,共9页
干旱是北京地区发生最频繁、波及面积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自然灾害。基于1868—2010年每月的降水和平均气温数据,应用综合了降水和气温变化共同效应的新的干旱指标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定量描述北京地区的干湿状况,并利用历史... 干旱是北京地区发生最频繁、波及面积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自然灾害。基于1868—2010年每月的降水和平均气温数据,应用综合了降水和气温变化共同效应的新的干旱指标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定量描述北京地区的干湿状况,并利用历史旱灾记录对其进行验证;采用连续小波转换(CWT)分析近150 a来的干旱振荡特征,并利用交叉小波变换(XWT)探论了干旱与大尺度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SPEI揭示的干旱与历史记录比较吻合,证明该指数可以在多时间尺度上有效地反映北京地区旱涝程度及其持续时间;2)北京地区干旱具有80—120个月年际尺度和250个月、480个月年代际尺度的周期振荡,呈现了同大尺度气候因子相似的变化特征;3)北京干旱变化与四大气候因子存在着多时间尺度的显著相关性,SPEI和北大西洋涛动(NAO)、北极涛动(AO)、太平洋涛动(PDO)都具有100—120个月和250个月的年代际主共振周期,而SPEI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在整个研究期内都表现出极显著的32—64个月年际主共振周期,同时SPEI与4个气候因子在共振周期上均体现出比较明确的时滞特征(2—6月不等)。因此,可以基于大尺度气象因子结合SPEI预测北京地区未来的干旱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干旱指数 气候因子 小波分析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干旱强度、频次和持续时间及其南北差异性 被引量:68
6
作者 韩兰英 张强 +2 位作者 贾建英 王有恒 黄涛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0,共10页
在全球气温日趋升高和极端降水增加的气候背景下,近年来中国干旱变化特征异常突出,新形势下需进一步深入认识干旱灾害影响机制。利用1960—2014年中国527个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量数据,选用改进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MCI)作为监测指标,详... 在全球气温日趋升高和极端降水增加的气候背景下,近年来中国干旱变化特征异常突出,新形势下需进一步深入认识干旱灾害影响机制。利用1960—2014年中国527个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量数据,选用改进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MCI)作为监测指标,详细分析了中国干旱强度、频次和持续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南北差异性。结果表明: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干旱范围扩大、程度加剧\,频次增加;干旱发生的范围发生了明显的转移,北方干旱加剧的同时,南方干旱明显加重,尤其是大旱范围明显增加。中国干旱范围主要在黄河流域以南和长江以北地区。干旱频次北方高于南方,东部高于西部,长江流域以北干旱频次较高。中国干旱持续时间较长,而且四季都有可能发生干旱。干旱不仅发生在干旱区和半干旱区,湿润和半湿润区域也常有干旱发生。不同年代、不同区域干旱发生的程度、持续时间和频次有一定的差异。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期干旱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造成的损失最严重。中国干旱强度、频次和持续时间南北差异性显著。气候变暖后,中国干旱强度加重、范围扩大、频次增加和持续时间增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中国 气候变化 MCI 干旱指数
原文传递
基于湿润指数的中国干湿状况变化趋势 被引量:68
7
作者 赵俊芳 郭建平 +3 位作者 徐精文 毛飞 杨晓光 张艳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8-24,386,F0003,共9页
进行中国未来干湿状况时空变化趋势的预测可对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及调整农业生产布局提供重要理论依据。选取区域气候模式PRECIS输出的未来A2气候情景(2011-2050年)以及基准气候条件(1961-1990年)逐日资料,利用世界粮农组织推荐的Penman-M... 进行中国未来干湿状况时空变化趋势的预测可对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及调整农业生产布局提供重要理论依据。选取区域气候模式PRECIS输出的未来A2气候情景(2011-2050年)以及基准气候条件(1961-1990年)逐日资料,利用世界粮农组织推荐的Penman-Monteith方法,计算了参考作物蒸散和湿润指数,按照中国气候区划中的干湿指标把中国分为极干旱、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湿润5个气候区,从农业角度分析了中国2011-2050年干湿状况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与基准气候条件相比,2011-2050年,除零星地区外,全国各地区降水量、参考作物蒸散均呈增加趋势,但是地区间差异都很显著;未来40a中国气候总体上呈暖干趋势;2011-2050年,干旱、极干旱地区缩小趋势以及半干旱地区的扩大趋势都很明显。新疆西北部地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地区的西北部湿润趋势显著增加,而黄土高原地区的东南部、青藏地区中部的部分地区干旱化程度在逐步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 土壤湿度 气候变化 湿润指数 参考作物 干湿状况 未来气候情景
下载PDF
1961-2014年中国干湿气候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67
8
作者 胡琦 董蓓 +7 位作者 潘学标 姜会飞 潘志华 乔宇 邵长秀 丁梦琳 尹紫薇 胡莉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4-132,F0003,共10页
利用全国701个气象站点1961-2014年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基于降水量和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计算的湿润指数研究了近54a中国干湿气候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敏感性和贡献率法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主要气象因子对ET_0的影响,对干湿气候变化的成... 利用全国701个气象站点1961-2014年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基于降水量和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计算的湿润指数研究了近54a中国干湿气候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敏感性和贡献率法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主要气象因子对ET_0的影响,对干湿气候变化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全国气候在3个时间段(时段1:1961-1980;时段2:1981-2000;时段3:2001-2014)中经历了变湿到变干的过程;不同地区干湿状况变化差异很大,干旱趋势主要发生在中国的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1961-2014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ET_0呈显著下降的趋势,61.6%的站点出现"蒸发悖论"现象。南方大部分地区和新疆的西北部由于降水量增加和ET_0减少,气候变湿;西北和西南大部分地区由于年降水量减少和ET_0增加,气候呈显著变干的趋势。ET_0对相对湿度的变化最敏感,风速的负贡献率是引起ET_0变化的主导因子。研究时段内风速和日照时数的减少对ET_0的负效应超过温度上升对ET_0的增大作用,导致全国ET_0总体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降水量 风速 参考作物蒸散量 湿润指数 敏感系数 贡献率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天然径流量影响的情景分析 被引量:55
9
作者 张光辉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68-275,共8页
本文从干旱指数蒸发率函数出发,以HadCM3 GCM对降水和温度的模拟结果为基础,在IPCC不同发展情景下,分析了未来近100年内黄河流域天然径流量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的变化随着区域的不同... 本文从干旱指数蒸发率函数出发,以HadCM3 GCM对降水和温度的模拟结果为基础,在IPCC不同发展情景下,分析了未来近100年内黄河流域天然径流量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的变化随着区域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其变化幅度在-48.0%~203.0%之间。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的变化从东向西逐渐减小。就黄河流域而言,2006~2035年、2036~2065年、2066~2095年A2情景下(人口快速增长、经济发展缓慢)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的变化量分别为5.0%、11.7%、8.1%,B2情景下(强调社会技术创新)相应的变化分别为7.2%、-3.1%、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干旱指数 蒸发率函数 径流量 黄河流域
下载PDF
我国荒漠化主要研究进展 被引量:62
10
作者 郭瑞霞 管晓丹 张艳婷 《干旱气象》 2015年第3期505-513,共9页
系统地总结了我国荒漠化的现状和主要研究进展。我国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内蒙和西北地区,近年来虽然在整体上得到初步遏制,但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增温明显,干旱化以及风蚀等现象为荒漠化提供了自然条件,再加上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人... 系统地总结了我国荒漠化的现状和主要研究进展。我国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内蒙和西北地区,近年来虽然在整体上得到初步遏制,但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增温明显,干旱化以及风蚀等现象为荒漠化提供了自然条件,再加上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人类活动频繁发生,荒漠化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近年来,我国荒漠化研究在监测手段和评价指标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已经从早期的荒漠化指征综合评价发展到现在基于遥感植被指数的定量化评价,评价标准经历了多样化的发展过程。但同时这些评价标准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没有形成一个广泛接受的统一的荒漠化评价体系,严重影响了荒漠化防治工作的进程。因此,结合多种影响荒漠化的因子建立统一标准的荒漠化评价体系,科学地评价和预测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未来的扩张程度,并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是我国荒漠化研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化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评价指标
下载PDF
中国西部著名风景名胜区旅游舒适气候研究与评价 被引量:54
11
作者 冯新灵 罗隆诚 +1 位作者 张群芳 冯自立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98-608,共11页
气候是一个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先决因素,是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条件。本文对中国西部著名风景名胜区的气候、旅游舒适气候进行了系统研究。筛选出了86家气象台站。使用3项气候要素(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风速),按热应力区和冷应力区分... 气候是一个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先决因素,是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条件。本文对中国西部著名风景名胜区的气候、旅游舒适气候进行了系统研究。筛选出了86家气象台站。使用3项气候要素(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风速),按热应力区和冷应力区分别计算了中国西部180家著名风景名胜区的温湿指数和风寒指数,依据所处气候带(区),绘制出了三大单元区(I、Ⅱ、Ⅲ区)及各省区著名风景名胜区的温湿指数及风寒指数时空分布图。由温湿指数及风寒指数得出了著名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舒适气候。根据中国西部的气候及地域特点,提出了适宜旅游气候和最佳旅游气候。研究表明西部亚热带5省(市、区)著名风景名胜区的适宜旅游期和最佳旅游期相对最长,分别为10个月和7个月。云南几乎全年都为最佳旅游期。西部温带5省区的著名风景名胜区的适宜旅游期和最佳旅游期集中于炎热季节的4~9月,适宜旅游期大多为6个月,最佳旅游期也有5个月。陕西著名风景名胜区的适宜旅游期相对较长,可达7~8个月,最佳旅游期也有7个月。高原气候区的适宜旅游期为5个月左右,最佳旅游期只有2~3个月。西部著名风景名胜区旅游舒适气候的计算与评价为西部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和旅游者选择最佳旅游季节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 著名景区 舒适气候 温湿指数 风寒指数
下载PDF
华山旅游气候舒适度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52
12
作者 韩蓓蓓 陈兴全 +2 位作者 李东 辛博 武麦凤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4年第2期80-84,共5页
利用华山站1960-2011年的气温、湿度、风速、日照、降水、总云量、低云量和大风日数等日平均气象资料,采用人体舒适度指数和寒冷指数作为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指标,对华山旅游区的气候特点、人体舒适度及舒适度时空分布特征等方面进行了... 利用华山站1960-2011年的气温、湿度、风速、日照、降水、总云量、低云量和大风日数等日平均气象资料,采用人体舒适度指数和寒冷指数作为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指标,对华山旅游区的气候特点、人体舒适度及舒适度时空分布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华山旅游风景区气温、相对湿度和大风日数3个气候因素的组合比较优越,气温对人体舒适度起主导作用。华山旅游区各月月均气温随着时间的推移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使得华山旅游区各月的舒适程度增加;华山的地理环境导致其常年多风,且风速偏大,6-9月的大于3.4 m/s,有助于空气流动、增强乱流,降低炎热感觉,提高人体舒适度指数。华山旅游区在6-8月平均气温仅为15.5℃,平均风速为3.7 m/s,为华山旅游的人体舒适度最高的月份;4、5、9、10月为华山旅游区人体舒适度适中的月份;3和11月为很冷;2和12月为极度寒冷;1月有冻伤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气候 人体舒适度 寒冷指数
下载PDF
道路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气候分区及关键性技术指标 被引量:37
13
作者 沈金安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9,共9页
本文叙述道路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气候分区及新的指标体系,提出了以三个以上不同温度的针入度决定的针入度指数作为温度敏感性指标,以当量软化点、当量脆点及10℃延度分别评定沥青的高温及低温性能.沥青混合料性能在单一的马歇... 本文叙述道路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气候分区及新的指标体系,提出了以三个以上不同温度的针入度决定的针入度指数作为温度敏感性指标,以当量软化点、当量脆点及10℃延度分别评定沥青的高温及低温性能.沥青混合料性能在单一的马歇尔试验的基础上,增加了车辙试验、弯曲蠕变试验、冻融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 沥青混合料 气候分区 道路建筑材料
下载PDF
香格里拉旅游气候的适宜度 被引量:38
14
作者 王金亮 王平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35-239,共5页
利用云南省农业气候资料,采用了旅游舒适度指标,对香格里拉腹地中甸县的旅游气候进行分析,认为该地夏季最适于开展旅游活动,春季和秋季为次适于开展旅游活动。
关键词 香格里拉 旅游气候 舒适度指数 滇西北 云南
下载PDF
丽水市生态气候休闲养生适宜性分析 被引量:48
15
作者 李正泉 肖晶晶 +2 位作者 马浩 胡桂萍 胡淳焓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6年第3期104-111,共8页
人们的休闲养生活动与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密切关联。选取反映气候综合状况的4项气候指数和表征生态环境质量的5项生态指标,对丽水市生态气候的休闲养生适宜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丽水气候全年有8个月的人体舒适度气象指数BCMI等... 人们的休闲养生活动与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密切关联。选取反映气候综合状况的4项气候指数和表征生态环境质量的5项生态指标,对丽水市生态气候的休闲养生适宜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丽水气候全年有8个月的人体舒适度气象指数BCMI等级达到"舒适"和"较舒适"级别,其中"舒适"级别有4个月;有11个月的气候适宜旅游度假(度假气候指数HCI>60),其中"很适宜"级别月份有5个,"特别适宜"级别月份有1个;丽水冬季气候风寒指数WCI值在550 kcal/m^2·h以下,极少出现严寒天气,气候仅会对人体产生弱度冷胁迫;夏季丽水气候温湿度相对较高,尤其是7月温湿指数THI值可达80以上,城市区域的温湿胁迫较为强烈。丽水市生态环境优质,森林覆盖率为80.8%、物种丰度指数达0.96、断面水质达标率为98.9%、优良空气天数达360天,并拥有1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内21座城市生态气候数据的对比分析显示,丽水市气候指标占优、生态指标领先,其休闲养生适宜性在国内城市中具有突出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 养生 适宜性 生态环境 气候指数
下载PDF
2000~2014年黑龙江流域(中国)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46
16
作者 方利 王文杰 +4 位作者 蒋卫国 陈民 王永 贾凯 李延森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745-1754,共10页
采用MODIS/NDVI数据,利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以及Hurst指数方法分析2000~2014年黑龙江流域(中国)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植被变化发展趋势及可持续性特征;应用相关分析法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植被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0... 采用MODIS/NDVI数据,利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以及Hurst指数方法分析2000~2014年黑龙江流域(中国)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植被变化发展趋势及可持续性特征;应用相关分析法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植被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4年黑龙江流域(中国)植被NDVI指数呈缓慢增加趋势,山区植被覆盖增加显著,东北部平原区植被覆盖持续退化,总体上植被覆盖持续改善能力较弱。植被NDVI对气候响应的季节差异显著,且不同类型植被对气候因子的响应不一致:春季植被NDVI主要受温度影响,夏季植被NDVI主要受降水量影响,秋季林地NDVI与温度正相关、草地NDVI与降雨量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流域(中国) 植被覆盖变化 NDVI 气象因子 气候变化 时空变化 趋势分析 相关性分析 HURST指数
下载PDF
基于自然分区的1960—2018年中国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46
17
作者 赵东升 高璇 +1 位作者 吴绍洪 郑度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50-760,共11页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区域尺度对中国气候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对中国地表环境变化的归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1960—2018年中国483个气象站观测数据为基础,结合自然区划,分析了温度、降水、潜在蒸散和湿润指数的变...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区域尺度对中国气候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对中国地表环境变化的归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1960—2018年中国483个气象站观测数据为基础,结合自然区划,分析了温度、降水、潜在蒸散和湿润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各气候要素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温度总体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平均增温速率为0.278℃/10a,但北方地区升温幅度大于南方地区,青藏高原大于同纬度的亚热带区域,温度年内变化总体呈现减小趋势,并通过0.05置信度检验。降水量在西北和东南地区呈现增多趋势,而在东北—西南向的生态过渡带附近区域有减小趋势,除亚热带湿润地区和热带湿润地区,其他生态区降水集中度都为明显减小趋势,降水年内变化相对均衡。在全国尺度上,潜在蒸散和湿润指数都呈现增大趋势,其中,湿润指数通过0.05置信度检验,但各生态区之间趋势差异明显。亚热带地区西部湿润指数减小趋势非常显著,而亚热带地区东部、西北干旱地区的西北部以及中温带地区的增大趋势非常显著。总体上,近59年来中国经历了一个以暖湿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过程,特别显著的是在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和中温带湿润/半湿润区。气候变化特征的研究将有助于解析地表环境和生态系统影响机制,预估未来气候变化风险,为区域气候变化应对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区域差异 趋势分析 湿润指数 中国
原文传递
基于湿润指数的1960—2011年中国西南地区地表干湿变化特征 被引量:45
18
作者 王允 刘普幸 +2 位作者 曹立国 高原 雍国正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30-838,共9页
基于西南地区108个气象站点1960—2011年逐日气温、降水、风速、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数据,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出潜在蒸散量以及地表湿润指数,并结合气候倾向率、ArcGIS反距离加权插值、滑动t检验、Morlet小波周期分析等方法,分... 基于西南地区108个气象站点1960—2011年逐日气温、降水、风速、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数据,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出潜在蒸散量以及地表湿润指数,并结合气候倾向率、ArcGIS反距离加权插值、滑动t检验、Morlet小波周期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地表干湿状况时空变化特征及空间差异。结果表明:近52 a来,西南地区湿润指数在波动中呈降低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0.005/10 a,趋于干旱,其中变湿增幅以1990年代最大,距平值为0.106,变干增幅却以21世纪最显著,为-0.052,特别是在2002年以后,湿润指数大幅下降,最低值出现在2009年,为1.41;年湿润指数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表现为:自东南向西北、自南向北递减,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西部为低值中心,高值中心在四川盆地西部;变干地区多于变湿地区,且各年代变干幅度大于变湿幅度。突变和Morlet小波功率谱分析表明,西南地区地表干湿状况在1990、2003年发生突变,且存在10.638 a的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湿润指数 Penman-Monteith模型 西南地区
原文传递
基于SPEI和SPI指数的太原多尺度干旱特征与气候指数的关系 被引量:44
19
作者 张岳军 郝智文 +4 位作者 王雁 李明明 陈二萍 李芬 张永瑞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418-1424,共7页
干旱是太原地区发生最频繁的自然灾害之一,出现的次数多、持续的时间长,对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出现得越发频繁,太原干旱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均呈上升趋势.基于1951-2012年月平均降水和... 干旱是太原地区发生最频繁的自然灾害之一,出现的次数多、持续的时间长,对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出现得越发频繁,太原干旱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均呈上升趋势.基于1951-2012年月平均降水和气温资料,引入新的干旱指标: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应用SPEI和SPI(标准化降水指数,简称:SPI)定量描述太原地区的62年来的干湿状况;基于月尺度SPEI和SPI指数,对太原月季尺度干旱变化做了分析,并利用交叉小波变换(XWT)探讨了干旱与大尺度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基于降水和蒸散的SPEI可以更灵活地反映月季干旱变化特征;交叉小波变换分析表明,太原地区的干旱与4个大尺度因子都具有6-12 a年代际主共振周期,在1980s都存在较好的相关性.SPEI和SPI与NAO通过显著性检验的6-12 a共振周期主要表在1985-2000年,序列在此频段上表现出一定的正位相共振关系;SPEI和SPI与WP在1955-1960年和1990-2000年分别表现出2-3 a和4-8 a显著的共振周期,存在明显的滞后相关,在1970-1990年具有10-16 a正位相显著共振关系.SPEI与PDO在1986-2000年之间存在4-6、8-14 a两个显著的共振周期,各自表现出负、正位相共振关系,在1955-1960年存在2-3 a共振周期,在此频段上SPEI显著滞后于PDO.与SPEI相比,SPI与PDO的相关性较弱,仅在1955-1960、1986-2000年出现了弱的共振关系.SPEI和SPI与PNA在1983-1995年表现出4-7 a的显著共振关系,反映了SPEI和SPI显著滞后于P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I SPI 多尺度 干旱 气候指数
下载PDF
中国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4
20
作者 刘洋洋 章钊颖 +4 位作者 同琳静 王倩 周伟 王振乾 李建龙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49-363,共15页
基于光能利用效率模型(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CASA),结合MODIS系列遥感数据、植被数据和气象数据等,对2000—2015年中国草地的NPP进行估算,运用趋势分析法、变异系数及Hurst指数法对中国草地NPP时空动态、稳定性及持续性进... 基于光能利用效率模型(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CASA),结合MODIS系列遥感数据、植被数据和气象数据等,对2000—2015年中国草地的NPP进行估算,运用趋势分析法、变异系数及Hurst指数法对中国草地NPP时空动态、稳定性及持续性进行分析,并对中国草地NPP变化的主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2000—2015年中国草地NPP呈现显著增加的变化趋势,平均变化率为1.53 g C·m-2·a-1,NPP变化趋势在2011年之后发生了突变,增加趋势更为明显。(2)空间上,草地NPP呈现西北低而东南高的分布格局,NPP低值区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和内蒙古中部。草地NPP增加的区域占草地总面积的81.21%,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中部地区和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草地NPP变化稳定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甘肃省甘南地区和青海省东部的大部分地区,而不稳定区域则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内蒙古的中部地区和呼伦贝尔等地。Hurst指数分析表明,新疆北部、黄土高原的大部分地区草地NPP将持续增加或减少,而青海省南部、内蒙古中部和黑龙江省等地的草地NPP未来变化具有反持续性。(3)不同草地类型的NPP均值有很大差异,其中高山亚高山草甸及草甸的平均NPP值较高,分别为578.8和565.31 g C·m-2·a-1,而荒漠草地的NPP平均值最低,仅为122.61 g C·m-2·a-1。(4)中国大多数地区草地NPP的增加主要受降水控制,而气温的升高对草地NPP具有一定的抑制。人类活动如过度放牧状况的改善以及退耕还草的实施对于近年来草地NPP的增加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格局 气候变化 HURST指数 变异系数 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