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AST ASIA/PACIFIC PATTERN TELECONNECTION OF SUMMER CIRCULATION AND CLIMATE ANOMALY IN EAST ASIA 被引量:61
1
作者 黄荣辉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1992年第1期25-37,共13页
In this paper,many observations show that the thermal states including the SST,the convective activities in the west- ern Pacific warm pool largely influence the interannual and intraseasonal variations of summer circ... In this paper,many observations show that the thermal states including the SST,the convective activities in the west- ern Pacific warm pool largely influence the interannual and intraseasonal variations of summer circulation and the cli- mate anomalies in East Asia.Moreover,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re is a teleconnection pattern of summer circulation anomalie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the so-called East Asia/Pacific pattern. The cause of the teleconnection pattern is studied by using the theory of quasi-stationary planetary wave propaga- tion,and it may be due to the propagation of quasi-stationary planetary waves forced by heat source around the Philippines.Moreover,this pattern is well simulated by using a quasi-geostrophic,linear,spherical model and the IAP-GCM,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rm pool TELECONNECTION subtropical high climate anomalies
原文传递
北半球冬季欧亚遥相关型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63
2
作者 刘毓赟 陈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23-432,共10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160站地表面气温和降水的观测资料,首先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方法定义了冬季欧亚遥相关型(EU),并计算了冬季的欧亚遥相关型指数(EU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欧亚遥相关型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并进一...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160站地表面气温和降水的观测资料,首先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方法定义了冬季欧亚遥相关型(EU),并计算了冬季的欧亚遥相关型指数(EU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欧亚遥相关型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并进一步研究了与欧亚遥相关型异常相联系的东亚冬季风系统变化以及我国冬季气温和降水的异常。针对欧亚遥相关型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欧亚大陆上空,大气内部存在与EU相联系的波列从北大西洋传播到乌拉尔山以东的欧亚大陆地区。在时间变化上,冬季EU以为年际变率为主,年代际变化的分量不明显,其显著周期表现为2~4年。当冬季EU处于正位相时,与之相关联的东亚大气环流异常表现为:东亚地区高空的急流增强、东亚大槽加深,导致东亚冬季风偏强,东亚地区温度偏低,从而使得我国东部降温、降水减少;反之,当冬季EU处于负位相时,我国东部增温、降水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遥相关型 气候异常 东亚冬季风
下载PDF
2011年秋季华西秋雨异常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56
3
作者 柳艳菊 孙冷 +3 位作者 孙丞虎 王遵娅 王艳姣 袁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56-463,共8页
本文对2011年秋季我国的降水异常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秋季,华西秋雨较为典型,主要呈现以下3个特点:多雨区位置较常年偏东、偏北,阴雨日数偏多;秋雨阶段性显著;极端性强。2011年华西秋雨异常突出表现为对2011年9月开始的... 本文对2011年秋季我国的降水异常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秋季,华西秋雨较为典型,主要呈现以下3个特点:多雨区位置较常年偏东、偏北,阴雨日数偏多;秋雨阶段性显著;极端性强。2011年华西秋雨异常突出表现为对2011年9月开始的La Nina事件响应的特征。此外,年代际的变化也可能是造成华西秋雨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异常 华西秋雨 LA NINA 成因分析
下载PDF
冬季欧亚大陆北部新增雪盖面积变化与中国夏季气候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46
4
作者 穆松宁 周广庆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3-226,共14页
利用美国冰雪资料中心(The National Snowand Ice Data Center)提供的近40年逐周的卫星反演雪盖资料,考察了冬季欧亚大陆北部新增雪盖面积(Total Fresh Snow Extent,冬季TFSE)与我国夏季(6~8月)气候异常的关系。分析发现,冬季TFSE与我... 利用美国冰雪资料中心(The National Snowand Ice Data Center)提供的近40年逐周的卫星反演雪盖资料,考察了冬季欧亚大陆北部新增雪盖面积(Total Fresh Snow Extent,冬季TFSE)与我国夏季(6~8月)气候异常的关系。分析发现,冬季TFSE与我国夏季气候异常存在明显关联:当冬季TFSE偏大时,夏季贝加尔湖以东易盛行异常冷低压,内蒙古东部和东北西部易出现凉夏,同时,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易加强且西伸和北扩,江南地区在副高的控制下易干热;冬季TFSE偏小时的情况相反。这种显著关联独立于ENSO事件,并且在近40年来较为稳定;冬季TFSE与我国江南夏季降水在20世纪90年代初均发生过一次十年际尺度变化,表现为在20世纪90年代初之后,冬季TFSE(江南降水)明显减小(增多),同时,冬季TFSE与江淮夏季降水的正相关关系明显增强。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冬季TFSE可能通过某种途径来影响东亚副热带急流的变化,进而影响我国夏季气候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大陆 雪盖面积 气候异常 东亚西风急流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下载PDF
北太平洋涛动的季节演变及其与我国冬春气候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31
5
作者 王林 陈文 +1 位作者 冯瑞权 梁嘉静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93-402,共10页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160站的观测资料,首先定义了季节平均的北太平洋涛动(NPO)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季节中NPO的时空变化特征,特别对冬季和春季NPO与我国气温、降水异常的关系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作为北太平洋地区...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160站的观测资料,首先定义了季节平均的北太平洋涛动(NPO)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季节中NPO的时空变化特征,特别对冬季和春季NPO与我国气温、降水异常的关系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作为北太平洋地区海平面气压(SLP)年际变化的第二模态,NPO具有相当正压的结构,在地面表现为阿留申群岛附近和夏威夷群岛西北部附近SLP场的反相变化,在对流层中层的结构与西太平洋型遥相关类似。随着季节的变化,NPO的两地面中心有一定的移动,其中南部中心在东西方向的移动较明显,而北部中心在南北方向的移动较明显。在年际变化的时间尺度上,当NPO处于正(负)位相时,东亚副热带急流轴向北(南)偏移,并伴有急流出口区向下游东北(东南)方向的伸展。分析NPO与我国冬、春气候的关系表明,当冬季NPO处于正(负)位相时,东亚沿岸的北风有较显著的减弱(加强),异常的偏南(北)气流会带来暖湿(干冷)的空气,从而导致我国东部的大部分地区显著升温(降温),同时江淮、长江以南地区以及西北部分地区的降水也有显著增加(减少)。而在春季,当NPO处于正(负)位相时,受到华南地区异常西南(东北)气流以及东亚急流入口区异常次级环流引起的上升(下沉)运动的共同作用,华北地区降水会显著增加(减少),而气温则略有下降(升高)。进一步分析表明,前期冬季的NPO与我国春季的气候异常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若冬季NPO处于正(负)位相,则在随后的春季,我国西南部地区和北方大范围地区的气温会显著偏高(低),而西北地区的降水会显著增加(减少),因此,冬季NPO对我国春季气候异常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涛动 季节演变 气候异常 年际变化
下载PDF
赤道印度洋纬向海温梯度模及其气候影响 被引量:22
6
作者 晏红明 李崇银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4-76,共13页
赤道印度洋纬向海温差异对气候的影响是有关印度洋地区海气相互作用研究的焦点。作者进一步分析了印度洋纬向海温差异的特征,提出了赤道印度洋纬向海温梯度模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九层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研... 赤道印度洋纬向海温差异对气候的影响是有关印度洋地区海气相互作用研究的焦点。作者进一步分析了印度洋纬向海温差异的特征,提出了赤道印度洋纬向海温梯度模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九层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研究了赤道印度洋海温梯度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赤道印度洋纬向海温梯度的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比较复杂,由于海温梯度分别产生于暖海温或冷海温两种不同的大尺度背景场,因此它对气候的影响不仅与海温梯度的变化有关,还与其产生的大尺度背景场(暖海温或冷海温)有很直接的关系。在太平洋地区海温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赤道东西印度洋大范围海温的升高或降低,有可能在整个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产生一个海温梯度(简称印-太海温梯度),这一海温梯度对亚洲季风区的降水分布和季风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赤道印度洋纬向海温梯度与印-太海温梯度的叠加,不仅加强或减弱了印-太海温梯度引起的大范围大气辐合、辐散,同时也使得辐合及辐散区的位置发生移动,进而影响了小范围地区的气候异常,特别是赤道东印度洋地区的降水分布和风场变化。与赤道印度洋地区纬向海温梯度的作用相比,赤道印度洋偶极子对气候的影响相对比较单纯,引起的降水异常和风场变化主要与海温偶极子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印度洋 纬向海温梯度模 偶极子 气候异常
下载PDF
木本植物二次开花现象初探 被引量:18
7
作者 王俊杰 汪琪华 《甘肃林业科技》 2009年第4期10-15,59,共7页
利用搜索引擎等方法共收集到有关二次开花的报导283条记录,时间从1956年到2009年,涉及全国除西藏、香港、澳门之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涉及54种木本植物。二次开花现象以梨树、桃树、苹果树、玉兰树、刺槐、泡桐等比较多见,尤以梨树... 利用搜索引擎等方法共收集到有关二次开花的报导283条记录,时间从1956年到2009年,涉及全国除西藏、香港、澳门之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涉及54种木本植物。二次开花现象以梨树、桃树、苹果树、玉兰树、刺槐、泡桐等比较多见,尤以梨树最为多见。我国南方地区二次开花现象比北方更常见,发生二次开花现象的植物种类也比北方多,二次开花程度也较北方严重。自2003年以来,全国范围内有关二次开花现象的报道呈不断增加之势。影响木本植物二次开花的因素主要是植物体的遗传特性、早期落叶和暖秋暖冬反常气候,树龄大和树势衰弱也有一定影响。在果树栽培中,早熟品种一般比晚熟品种更容易发生二次开花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本植物 二次开花 遗传特征 早期落叶 气候反常
下载PDF
石家庄市霜冻期的气候异常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杨荣珍 朱伟军 +1 位作者 岳艳霞 曹春丽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1年第2期67-70,共4页
基于1955—2009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异常霜冻指标,分析了石家庄市霜冻期的年际和年代际气候异常特征。结果表明,从气候平均上来看,石家庄市初霜冻日为11月7日,终霜冻日为3月21日,无霜冻期为230 d;石家庄市特早初霜... 基于1955—2009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异常霜冻指标,分析了石家庄市霜冻期的年际和年代际气候异常特征。结果表明,从气候平均上来看,石家庄市初霜冻日为11月7日,终霜冻日为3月21日,无霜冻期为230 d;石家庄市特早初霜冻发生频率为5%,偏早初霜冻发生频率16%,特晚终霜冻发生频率为4%,偏晚终霜冻发生频率为15%;大多数异常霜冻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石家庄市霜冻期在90年代后,有初霜冻日推后、终霜冻日提前、无霜冻期延长的趋势;初、终霜冻日、无霜冻期的线性倾向率分别为2.85、-4.10、6.95 d(/10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霜冻 最低气温 气候异常
下载PDF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脆弱生态系统及其退化成因 被引量:14
9
作者 关中美 郝成元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58-162,共5页
当今世界生态与环境的诸多问题中,生态系统脆弱性是焦点问题之一。依据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及盐碱化等三种主要问题的剖析结果,分析了退化草原生态系统、绿洲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牧交错生态系... 当今世界生态与环境的诸多问题中,生态系统脆弱性是焦点问题之一。依据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及盐碱化等三种主要问题的剖析结果,分析了退化草原生态系统、绿洲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牧交错生态系统等五类主要脆弱生态系统的成因和生态性状。最后得出结论:气候异常和人类非理性活动是造成脆弱生态系统长时期处于恶性循环的主要原因,前者表现在气候变化和气候变异两方面,后者则以超载放牧、无序垦荒、无度利用有限水资源、乱樵滥采资源等四类为主。这些研究结论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防止脆弱生态系统进一步退化和生态综合整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地区 脆弱生态系统 荒漠化 气候异常 非理性活动
下载PDF
东亚高空急流协同变化对冬季欧亚遥相关型气候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汪宁 许遐祯 +2 位作者 王莹 张耀存 吴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61-474,共14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地面735站气温和降水资料,首先分析了欧亚遥相关型的时间演变和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欧亚遥相关型不同位相时东亚大气环流的差异,并进一步研究了欧亚遥相关型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和降水过程中东亚高空...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地面735站气温和降水资料,首先分析了欧亚遥相关型的时间演变和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欧亚遥相关型不同位相时东亚大气环流的差异,并进一步研究了欧亚遥相关型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和降水过程中东亚高空急流的重要作用。从结构上看,欧亚遥相关型位势高度异常中心位于250hP a高度,表现出准正压的结构。欧亚遥相关型位于正位相时,东亚温带急流强度偏弱且位置向北移动;副热带急流强度偏强,两支急流在45°N附近有明显分界;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强度增强;东亚大槽加深,槽线倾斜不明显。负位相时则相反。欧亚遥相关型与东亚高空急流的联系是其影响我国气温降水的重要原因。正欧亚遥相关型时,偏弱的温带急流区较强的北风分量有利于北方冷空气南下,从而造成我国气温偏低;偏强的副热带急流区增强的南风将副热带地区暖湿空气向北输送,两支急流协同变化,影响我国冬季降水异常的分布。去掉温带急流或副热带急流偏强的年份,欧亚遥相关型与我国温度、降水的相关性显著减弱,说明欧亚遥相关型是通过东亚高空急流协同变化的桥梁,对我国温度和降水异常产生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欧亚遥相关型与副热带急流的关系不如其与温带急流稳定,导致在欧亚遥相关型同一位相时东亚高空急流存在两种不同的配置,这种高空急流配置的不唯一性使得东亚高空急流能对欧亚遥相关型的气候效应起到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遥相关型 温带急流 副热带急流 气候异常
下载PDF
夏季厄尔尼诺-Modoki和东部型ENSO海表温度异常分布型特征及其与海洋性大陆区域气候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9
11
作者 汪婉婷 管兆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4,共14页
2007年,Ashok等揭示了赤道太平洋区域存在一种三极型分布海表温度异常并称之为厄尔尼诺-Modoki,同时定义了相应的海表温度异常指数EMI(记为I_(EM))。在此基础上,利用英国哈得来中心逐月海表温度资料、美国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数据集... 2007年,Ashok等揭示了赤道太平洋区域存在一种三极型分布海表温度异常并称之为厄尔尼诺-Modoki,同时定义了相应的海表温度异常指数EMI(记为I_(EM))。在此基础上,利用英国哈得来中心逐月海表温度资料、美国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数据集、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逐月降水资料(CMAP),通过在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中扣除厄尔尼诺-Modoki信号后,在Nino1+2区域上定义了东太平洋型海表温度异常指数EPNI(I_(EPN))。据此,由I_(EPN)和I_(EM)可构成描述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变化的一对指数。分析了两个指数相应的海气状态及对海洋性大陆区域气候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厄尔尼诺-Modoki和东太平洋型海表温度异常及其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在北半球夏季,当I_(EM)处于正位相时,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呈现"负-正-负"的结构,海洋性大陆大部分区域海表温度异常为负,此时对流层低层太平洋地区辐合,海洋性大陆地区辐散,对流层高层太平洋地区辐散,海洋性大陆地区辐合。对应于辐合辐散中心,存在着自赤道中太平洋分别向赤道东太平洋和海洋性大陆中东部地区的异常垂直环流圈,同时也存在自海洋性大陆西部向印度洋西部的垂直环流。大气在海洋性大陆区域北部加热,南部冷却;在太平洋地区西部加热而东部冷却;在海洋性大陆区域10°N以南降水偏少,而10°N以北降水偏多。当I_(EPN)处于正位相时,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呈现"西负东正"分布型,海洋性大陆区域海表温度异常呈现"西正东负"分布,对流层低层海洋性大陆地区辐散中心范围偏大、位置偏东、强度偏强,太平洋地区辐合中心范围偏小、位置偏东,热带环流异常在垂直方向上呈斜压结构,海洋性大陆区域北部大气加热而南部冷却,太平洋地区大气均呈加热正异常,海洋性大陆大部分区域降水均偏少,赤道太平洋降水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夏季 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 海洋性大陆地区 气候异常
下载PDF
青藏高原热源对我国旱区气候异常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罗红羽 于海鹏 +7 位作者 胡泽勇 杨耀先 蔡英 谷良雷 樊威伟 付春伟 吴笛 王冠添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7-271,共15页
青藏高原热源作用加强了我国旱区气候背景的形成和维持,同时也对我国旱区的气候异常产生重要影响。深入认识高原热源变化与我国旱区气候异常之间的联系,对于维系旱区生态安全、防范重大气象灾害、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 青藏高原热源作用加强了我国旱区气候背景的形成和维持,同时也对我国旱区的气候异常产生重要影响。深入认识高原热源变化与我国旱区气候异常之间的联系,对于维系旱区生态安全、防范重大气象灾害、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和梳理了当前关于高原热源对我国旱区气候异常影响的相关研究,包括高原热源的气候特征、高原热源对我国旱区气候异常的影响以及高原热源前期信号对我国旱区气候的预测作用。已有研究表明,高原热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区域性以及时间阶段性差异,通过调控高原北侧经圈环流、南亚高压、西风急流、纬向行星波等环流系统可对我国旱区气候异常产生影响;同时,高原积雪、冻土等通过陆面过程改变地表能量平衡和土壤水热传输影响高原热源,可作为前期信号运用于旱区夏季降水预测。最后,在总结已有研究进展和成果的基础上,对今后高原热源对我国旱区气候异常影响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即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高原热源的时空变化规律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高原热源影响我国旱区气候异常的途径目前尚不全面,二者之间的内在影响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热源 干旱区 半干旱区 气候异常
下载PDF
2012年4月华南地区降水异常事件及成因诊断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朋岭 王启祎 +1 位作者 王东阡 周兵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2-357,共6页
基于实时、历史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和气候事件机理诊断分析方法,对2012年4月华南地区降水异常事件及其成因机制开展总结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4月华南大部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强降水频发。华南地区降水异常事件... 基于实时、历史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和气候事件机理诊断分析方法,对2012年4月华南地区降水异常事件及其成因机制开展总结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4月华南大部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强降水频发。华南地区降水异常事件的主要成因为:异常的高低纬环流形势配合,为华南地区降水异常偏多提供有利的环流背景,利于北方冷空气南下与西南暖湿气流在华南地区交汇;同期华南地区为异常偏强的上升气流控制,高低空辐散、辐合环流配置利于华南地区降水异常偏多;源自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的异常水汽输送为华南地区提供良好的水汽条件,是华南地区降水异常事件的重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异常 环流异常 水汽输送 华南前汛期 机理分析
下载PDF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Variations and Climate Changes Worldwide
14
作者 Marilia Hagen Anibal Azevedo 《Atmospheric and Climate Sciences》 2024年第2期233-249,共17页
This investigation aims to study the El-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events in these three phases: El Niño, La Niña, and neutral. Warm and cold events relate to the Spring/Summer seasons. This paper... This investigation aims to study the El-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events in these three phases: El Niño, La Niña, and neutral. Warm and cold events relate to the Spring/Summer seasons. This paper will search for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ENSO events and climate anomalies worldwide. There is some speculation that those events would be necessary for the climate anomalies observed worldwide. After analyzing the data from the reports to the ENSO, it shows almost periodicity from 1950-2023. We emphasized the occurrence of El Niño two years, when it was most prominent, and the climate anomalies (following NOAA maps), 2015 and 2023.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observed climate anomalies couldn’t be linked to the abnormal events observed. The worldwide temperatures in those years enhanced mostly in 2023. It shows an abnormal behavior compared with all the years scrutinized and analyzed since the records began. Therefore, there must be unknown factors beyond ENSO that rule the worldwide temperatures and the climate anomalies obser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Southern Oscillation El Niño climate anomalies
下载PDF
2021/2022年云南冬季异常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任菊章 陶云 +4 位作者 邢冬 姚愚 段长春 陈艳 杜骁睿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2-79,87,共9页
基于云南省124个站点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2021/2022年冬季云南气候异常的成因,得到(1)2021/2022年冬季,中低纬度地区维持北非槽、阿拉伯半岛... 基于云南省124个站点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2021/2022年冬季云南气候异常的成因,得到(1)2021/2022年冬季,中低纬度地区维持北非槽、阿拉伯半岛脊、孟加拉湾槽的波列,有利于阿拉伯海、孟加拉湾、西太平洋和南海的水汽向云南境内输送,造成云南整个冬季降水偏多。(2)前(后)冬中高纬度的环流变化是造成冬季气温前暖后冷的直接原因。从前冬到后冬中高纬度欧洲大陆槽明显减弱北抬,西西伯利亚附近的脊增强,易形成阻塞高压;地面西伯利亚高压增强,东亚冬季风也明显增强。相应地冷空气从少而弱到频发并偏强,气温从明显偏高到显著偏低。(3)2021年12月到2022年2月东亚副热带急流从偏弱逐渐变为偏强,而极锋急流从偏强逐渐变为偏弱,导致冬季风逐渐增强,影响南下冷空气,致使云南冬季气温发生了前暖后冷的季节内异常变化。(4)云南上空整个冬季皆存在异常水汽辐合,水汽辐合抬升有利于降水生成。两个主要水汽输送通道一个是从阿拉伯海经孟加拉湾进入云南;另一个是从西太平洋海域经南海、中南半岛和孟加拉湾进入云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1/2022年冬季 气候异常 季节内变化 大气环流 水汽输送 云南
下载PDF
Circulation Indices of the Aleutian Low Pressure System:Definitions and Relationships to Climate Anomalie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盘兴 汪学良 +2 位作者 智海 王玉坤 孙晓娟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5期1111-1118,共8页
In this study, a group of indices were defined regarding intensity (P), area (S) and central position (λc, Фc) of the Aleutian low (AL)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in winter, using seasonal and monthly mean h... In this study, a group of indices were defined regarding intensity (P), area (S) and central position (λc, Фc) of the Aleutian low (AL)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in winter, using seasonal and monthly mean height field at 1000-hPa. These indices were calculated over 60 winter seasons from 1948/1949 to 2007/2008 using reanalysis data. Climatic and anomalo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L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se indices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AL, and general circulations were explored using correlations between indicesP, λc, and Pacific SST, as well as Northern Hemispher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The main results are these: (1) AL is the strongest in January, when the center shifts to the south and west of its climatological position, and it is the weakest in December when the center shifts to the north and east. (2) AL intensity (P)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its longitude (λc): a deeper low occurs toward the east and a shallower low occurs toward the west. On a decadal scale, the AL has been persistently strong and has shifted eastward since the 1970s, but reversal signs have been observed in recent years. (3) The AL is stronger and is located toward the east during strong E1 Nifio winters and vice versa during strong La Nifia years; this tendency is particularly evident after 1975. The AL is also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SST in the North Pacific. It intensifies and moves eastward with negative SST anomalies, and it weakens and moves westward with positive SST anomalies. (4) Maps of significance correlation between AL intensity and Northern Hemisphere temperature and rainfall resemble the PNA teleconnection pattern in mid-latitudes in the North Pacific and across North America. The AL and the Mongolian High are two permanent atmospheric pressure systems adjacent to each other during boreal winter over the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but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 E1 Nifio/La Nifia events and with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rculation indices the Aleutian Low definitions and relationships climate anomalies
下载PDF
南极地区冰雪消失对全球大气环流和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修群 谢倩 黄士松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394-402,共9页
本文利用全球大气环流模式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北半球夏季南极地区冰雪覆盖的消失对大气环流和全球气候影响的过程。结果表明南极冰雪消失不仅影响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而且通过引起热带环流异常如增强东亚季风环流和减弱Walker环流等引... 本文利用全球大气环流模式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北半球夏季南极地区冰雪覆盖的消失对大气环流和全球气候影响的过程。结果表明南极冰雪消失不仅影响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而且通过引起热带环流异常如增强东亚季风环流和减弱Walker环流等引起北半球大气环流和我国夏季气候的异常。南极冰雪覆盖的消失将给全球气候带来严重后果。文中也对南极冰雪气候效应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雪 气候异常 数值模拟 大气环流
下载PDF
2021/2022年冬季贵州凝冻天气阶段性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2
18
作者 任曼琳 李忠燕 +2 位作者 王博卿 谭娅姮 王烁 《干旱气象》 2023年第5期744-752,共9页
2021/2022年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导致贵州省气温偏低、降水偏多,但凝冻日数总体偏少,呈前期偏弱后期偏强的阶段性分布特征。利用贵州省84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观测资料、NCEP/NCAR(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 2021/2022年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导致贵州省气温偏低、降水偏多,但凝冻日数总体偏少,呈前期偏弱后期偏强的阶段性分布特征。利用贵州省84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观测资料、NCEP/NCAR(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海温资料等,分别从海温场、高度场、风场、温度场和水汽条件等方面对凝冻阶段性特征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层南支锋区总体呈前期偏弱后期偏强,为贵州省凝冻阶段性特征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2022年1月26日之后,对流层低层切变线稳定维持、偏北气流异常强盛使0℃等温线南压明显。同时随着偏南气流持续增强,对流层低层水汽辐合也迅速增强,并维持低层辐合中层辐散的不稳定层结和上升运动,为贵州省凝冻阶段性特征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温度场上,前期暖层较为深厚,冷空气势力前期偏弱后期偏强,为贵州省凝冻阶段性特征提供了有利的温度条件。但由于整个冬季无逆温层存在,导致3次区域性凝冻过程强度均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支锋区 凝冻 阶段性特征 气候异常
下载PDF
The Effect of Solar Cycle on Climate of Northeast Asia 被引量:1
19
作者 Yan SONG Zhicai LI +3 位作者 Yu GU Kuo-Nan LIOU Xiaoxin ZHANG Ziniu XIAO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9年第5期885-894,共10页
The impact of solar activity on climate system is spatiotemporally selective and usually more significant on the regional scale. Using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solar radio flux(SRF) data,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m... The impact of solar activity on climate system is spatiotemporally selective and usually more significant on the regional scale. Using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solar radio flux(SRF) data,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the solar11-yr cycle on regional climate of Northeast Asia in recent decad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winter temperature,precipitation, and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over Northeast Asia are found between peak and valley solar activity years. In peak years, temperature is higher over vast areas of the Eurasian continent in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s, and prone to producing anomalous high pressure there. Northeast Asia is located to the south of the anomalous high pressure, where the easterlies prevail and transport moisture from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to the inland of East Asia and intensify precipitation there. In valley years, temperature is lower over the Eurasian continent and northern Pacific Ocean in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s, and there maintain anomalous low pressure systems in the two regions. Over the Northeast Asian continent, north winds prevail, which transport cold and dry air mass from the high latitude to Northeast Asia and reduce precipitation there.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winter precipit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and SRF reaches 0.4, and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t the 99% confidence level based on the Student's t-test. The latent heat flux anomalies over the Pacific Ocean caused by solar cycle could explai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abnormal winter precipitation of China, suggesting that the solar activity may change the climate of Northeast Asia through air–sea inter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AR cycle SOLAR radio flux(SRF) climate anomalies NORTHEAST ASIA
原文传递
春季欧亚—北太平洋上空大气质量迁移规律及其对中国同期气候异常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奚子惠 管兆勇 +1 位作者 张茜 陈丹萍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61-1272,共12页
利用1979~2013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及NOAA研究中心的CMAP(CPC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月平均降水资料,通过定义欧亚—北太平洋间大气质量迁移指数IMAMEP,分析了春季欧亚—北太平洋上空大气质量迁移(MAMEP,Migrati... 利用1979~2013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及NOAA研究中心的CMAP(CPC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月平均降水资料,通过定义欧亚—北太平洋间大气质量迁移指数IMAMEP,分析了春季欧亚—北太平洋上空大气质量迁移(MAMEP,Migration of Atmospheric Mass over Regions between Eurasia and North Pacific)的年际变化规律及其与同期中国气候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存在一个纬向分布的欧亚—北太平洋遥相关型,且其可能对中国同期气候异常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春季MAMEP指数具有显著的长期趋势,同时还具有2~4年及5~7年的振荡周期及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垂直环流和波动运动对欧亚—北太平洋间大气质量迁移具有重要作用。大气质量在欧亚西部低层异常辐合,高层异常辐散,在中、西太平洋地区低层异常辐散,高层异常辐合,在纬向上构成了顺时针的垂直环流圈,将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大气质量变动与欧亚大陆上空的变动联系了起来。另外,来自西欧大陆的波扰能量可传播至北太平洋,有利于这些区域上空位势高度异常扰动的维持。IMAMEP与春季同期降水及地表气温异常关系密切。IMAMEP为正时,东亚以北地区、鄂霍次克海西岸以及西欧沿岸降水显著减少,欧亚西部及我国华北地区降水显著增加。850 h Pa上西伯利亚受反气旋式环流控制,太平洋上空受气旋式环流控制,引起欧亚大陆北部地表显著增温,西伯利亚以东、我国东北、华北—江淮地区及韩国、日本南部地表显著降温。西欧—我国西北部分地区大面积显著降温现象与这两个地区受异常反气旋东侧的偏北气流影响有关。这些结果有利于人们更深刻认识区域春季气候异常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质量迁移 欧亚—北太平洋遥相关 气候异常 春季 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