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3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返回历史视野,重塑社会学的想象力 中国近世变迁及经史研究的新传统 被引量:83
1
作者 渠敬东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5,共25页
从康有为到王国维和陈寅恪,中国现代思想变局的两次浪潮,确立了经史研究的新传统。康有为对《春秋》三世说的重解,旨在通过现代变革重塑大同理想,通过确立新的宗教教化化育民情,从而实现从据乱世到升平世的过渡。王国维藉社会科学之综... 从康有为到王国维和陈寅恪,中国现代思想变局的两次浪潮,确立了经史研究的新传统。康有为对《春秋》三世说的重解,旨在通过现代变革重塑大同理想,通过确立新的宗教教化化育民情,从而实现从据乱世到升平世的过渡。王国维藉社会科学之综合演绎方法,以《殷周制度论》等著作"以史治经",确立了周代立制之源及成王周公所以治天下之意,从制度、民情乃至思想精神入手,重塑中国文明之本源、制度精神之普世价值。陈寅恪所治"不古不今之学",则从中古史出发,运用历史研究的"总汇贯通之法",考证中古之思想和风俗流变,构建出一部胡汉杂糅、各教混融、民族迁徙与文化融合的历史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史学 康有为 王国维 陈寅恪
下载PDF
什么是思想史事件? 被引量:17
2
作者 陈少明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13,共6页
本文提出不同于一般历史事件的“思想史事件”概念,并把思想史事件划分为造成思想史影响的事件与有思想价值的事件两个类型,焦点放在有思想价值的事件上。文章揭示,在中国思想传统中,有思想价值的事件的影响,主要通过故事重构与经典评... 本文提出不同于一般历史事件的“思想史事件”概念,并把思想史事件划分为造成思想史影响的事件与有思想价值的事件两个类型,焦点放在有思想价值的事件上。文章揭示,在中国思想传统中,有思想价值的事件的影响,主要通过故事重构与经典评注两种形式呈现出来,同时提出,对这种事件的反思在当代也采取观念的逻辑重构的方式。作者的努力,是为观念史研究,特别是中国哲学创作,勘测可供开掘的矿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史事件 经典诠释 观念史
下载PDF
多元一体:古典思想视域下中华民族的立身基础 被引量:3
3
作者 陈赟 《探索与争鸣》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3-176,180,共15页
费孝通以“多元一体”理解“中华民族”的格局,“中华民族”在“名”上是现代的发明,在“实”上却与中华文明同样悠久,西方族裔民族主义视角不但不能理解它,反而会解构它。当代学术界倾向于以“多元性”解构族裔民族主义在民族与国家之... 费孝通以“多元一体”理解“中华民族”的格局,“中华民族”在“名”上是现代的发明,在“实”上却与中华文明同样悠久,西方族裔民族主义视角不但不能理解它,反而会解构它。当代学术界倾向于以“多元性”解构族裔民族主义在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单一对应原则,而对“一体性”不够重视。然而,正是这种“多元”中的“一体性”,才是中华民族在有实而无名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始终具有凝聚性与向心力的奥秘所在,也是中华民族立身的基础。可以从以下四项内容理解这种“一体性”:一是“中国”认同,构成多个具体民族的凝聚中心;二是礼义,一种基于华夷之辨的文明论归属;三是斯文,一种超越具体族群及其社会的文化宇宙;四是经史,一种在民族混杂流变中的处变贞常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 立身基础 中国 经史 礼制
原文传递
科技典籍整理与研究刍议——以算学典籍为例
4
作者 高峰 王鑫义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386-391,共6页
中国古代科技典籍是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重要载体,其门类庞杂,比较有体系的是农业、医学、天文、算学四大学科。通过算学典籍书目的调查,概述算学典籍存世情况,梳理清代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算学典籍整理情况,并围绕《关于... 中国古代科技典籍是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重要载体,其门类庞杂,比较有体系的是农业、医学、天文、算学四大学科。通过算学典籍书目的调查,概述算学典籍存世情况,梳理清代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算学典籍整理情况,并围绕《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结合算学典籍的具体情况,探讨新时期算学典籍的整理与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典籍 算学典籍 数学史
下载PDF
史学批评与“望溪学问”王国的形成
5
作者 王思豪 谢婉仪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6-51,共16页
方苞治史心得有三:一是“融会经传”,多引五经及《左传》内容,采用“以经传证解史”“以史证解经传”,以及“经传与史互证互解”三途,阐释《史记》《汉书》,开“义法”由经至史一路,并为“义法建构”提供重要材料。二是对“义法”进行建... 方苞治史心得有三:一是“融会经传”,多引五经及《左传》内容,采用“以经传证解史”“以史证解经传”,以及“经传与史互证互解”三途,阐释《史记》《汉书》,开“义法”由经至史一路,并为“义法建构”提供重要材料。二是对“义法”进行建构,完成“义法”思想由经到史的转换,又通过编《古文约选》《钦定四书文》,使“义法”思想由史转化到古文、时文,铺就“经传义法”“史之义法”“文之义法”三层次。又以“法随义变”的灵活处理方法,将义法“生命化”,并上继前朝,以“雅洁”丰富“义法”,在评史过程中形成了完整的“义法”思想体系。三是秉承太史公“互见”立言之奥秘,倾其一贯之思,而坚守正统,其立场在宋学,但其精神维系桐城文脉,可资汉学。方苞的史学批评,是“望溪学问”之中“经—史—文”治学实践的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苞 融会经传 义法 《史记》 《汉书》
下载PDF
《兵经》“知胜”情报思想研究
6
作者 代凌风 魏长春 《情报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20,86,共7页
[研究目的]《兵经》作为撰笔于明末清初的著作,聚焦情报效用,继承并发扬了前人的“知胜”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研究《兵经》“知胜”思想,对指导当今情报实践具有重要价值。[研究方法]从“知”和“防知”两方面入手深入剖析其“知... [研究目的]《兵经》作为撰笔于明末清初的著作,聚焦情报效用,继承并发扬了前人的“知胜”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研究《兵经》“知胜”思想,对指导当今情报实践具有重要价值。[研究方法]从“知”和“防知”两方面入手深入剖析其“知胜”思想内核。[研究结论]揭子从现实主义视角、先知和全知角度构筑“知”体系,从拒止和欺骗角度构筑“防知”体系,进而搭建起“知胜”的整体框架,思想深邃,对当今情报实践仍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经》 “知胜” 情报思想 情报效用 情报史
下载PDF
論戰國陶文在學術史及書法史上的意義
7
作者 郭永秉 《书法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45,193,194,共20页
戰國陶文在戰國文字發展史、先秦歷史與地理和書法史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償值。戰國文字研究的起始直接導源于古陶文的發現與鑒藏,吴大澂對“古文”性質的基本認識與研究路徑也來源于戰國陶文與秦陶文體勢風格與文字结構的差異,爲後來王... 戰國陶文在戰國文字發展史、先秦歷史與地理和書法史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償值。戰國文字研究的起始直接導源于古陶文的發現與鑒藏,吴大澂對“古文”性質的基本認識與研究路徑也來源于戰國陶文與秦陶文體勢風格與文字结構的差異,爲後來王國維的相關研究奠定了學術基礎c戰國文字分域研究與古陶文的發現也有重要關聯,古陶文資料整理、分域研究和書法研究也得益于戰國文字分域研究的學術進展。戰國時期各國戳印陶文和刻釗陶文雖大體上有正俗體之别,但是内部也有極爲複雜的文字面貌,在研究陶文書法藝術中需要加以具體觀察分析。在歷史和地理研究方面,戰國陶文也有不少争議的問題,齊、韓、燕諸國陶文之間的關聨性值得注意,需要结合考古學的成果加以討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文 古典學 書法史 戰國文字研究
原文传递
“经之道”与“史之迹”:清代中期的“风雅正变”论
8
作者 厉运伟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27,共8页
自朱自清先生判分正变为“风雅正变”与“诗体正变”,学界关于正变的研究遂歧为两途,而不复措意于汉代以后的“风雅正变”之论说。“风雅正变”本为经学话语,它导源于《毛诗序》,至郑玄而具备规模,在内部构成上遵循着价值主导、史事证... 自朱自清先生判分正变为“风雅正变”与“诗体正变”,学界关于正变的研究遂歧为两途,而不复措意于汉代以后的“风雅正变”之论说。“风雅正变”本为经学话语,它导源于《毛诗序》,至郑玄而具备规模,在内部构成上遵循着价值主导、史事证立的原则,由此导致了自身结构上的矛盾。清代中期是“汉学昌明”的时代,形成了以时世、美刺、声乐论说正变的多重进路,而表现出一种历史化的诠释倾向:或秉持史家的意识与立场以立论,或以具体的历史事件取代宏大的叙事结构,或致力于揭示诗乐共存、以声为用的原初文化形态。在清代中期知识、思想与价值系统的调整以及经史观念的互动与重构中,“风雅正变”说所得以成立的前提与基础,渐由价值的依据转向事实的依据,从而呈现出从经之“道”到史之“迹”、从经学话语到历史话语转换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雅正变 经学话语 历史话语 知识 价值
下载PDF
儒家经典诠释史建构的路径及其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慧茹 傅永军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9-177,共9页
经学的发展和儒家“经说”息息相关。在现代学术视域中,一部经学史就是儒家经典的诠释学史。儒家经典诠释史的建构必须以经学史为基础,用现代诠释学叙事方式取代流行的哲学史叙事方式加以转换重构。是故,以时间脉络为轴线,儒家经典诠释... 经学的发展和儒家“经说”息息相关。在现代学术视域中,一部经学史就是儒家经典的诠释学史。儒家经典诠释史的建构必须以经学史为基础,用现代诠释学叙事方式取代流行的哲学史叙事方式加以转换重构。是故,以时间脉络为轴线,儒家经典诠释典范的历时性转移可以概分为五期:先秦经典诠释启蒙期、两汉经典诠释昌明兴盛期、隋唐经典诠释延续继承期、宋明经典诠释变古改经期、清代经典诠释集成期。对儒家经典诠释史的重构表明,儒家经典诠释依从“宗经”立场,以“通经明理”“体用一如”为普遍性追求,体现为语言考据及义理阐发两种形态,大体对应于现代诠释学中的技艺诠释学和诠释哲学。历史地看,儒家经典诠释以经典注疏和思想创造为义旨,对经典诠释的“元”追问(理解的条件)则甚少关注。当下对儒家经典诠释的研究,实应通过现代性的转换,转型为追问“理解如何可能”的儒家经典诠释学,返本以开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史 儒家 经典诠释 诠释学史 经典诠释学
下载PDF
论“史学经典”通识课内容的选择及价值 被引量:1
10
作者 宋馥香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9期126-129,共4页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用汉字连续记载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国家,由此形成了浩如烟海的史籍,史学经典是其中的精华,是培养国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一座宝库。为高校非历史学专业学生开设“史学经典”核心通识课,就是要深挖这座宝库中的...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用汉字连续记载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国家,由此形成了浩如烟海的史籍,史学经典是其中的精华,是培养国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一座宝库。为高校非历史学专业学生开设“史学经典”核心通识课,就是要深挖这座宝库中的精华,向学生传递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述能力。但作为一门课程,首先应确立选择经典的标准,并思考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经典 标准 价值
下载PDF
中国陶瓷典籍西译与陶瓷文化传播 被引量:3
11
作者 许明武 冯慧怡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6-63,192,共9页
陶瓷融汇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字、绘画、纹样等多个领域,自古是中外文化沟通的重要载体之一。中国陶瓷典籍记载陶瓷生产发展史与名物制度,为认知中国古陶瓷最详实的史料。19世纪50年代起,陶瓷典籍经翻译走向西方世界,开启海外对中国陶瓷文... 陶瓷融汇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字、绘画、纹样等多个领域,自古是中外文化沟通的重要载体之一。中国陶瓷典籍记载陶瓷生产发展史与名物制度,为认知中国古陶瓷最详实的史料。19世纪50年代起,陶瓷典籍经翻译走向西方世界,开启海外对中国陶瓷文化系统性认知的新阶段。翻译史视角下的中国陶瓷典籍西译历程考察将揭示各时期以实用、鉴藏、文化为导向的译本,如何发挥地域推介、学科融通、认知建构、文化演进价值,引领西方深入认识中国陶瓷文化,以期对典籍翻译与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提供有效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籍翻译 陶瓷文化传播 陶瓷典籍 翻译史
原文传递
周予同经学研究的逻辑
12
作者 蒋伟胜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23-31,共9页
以理性精神始,遵循“教”“学”分离、学中探术、以学言变的路径展开,以科学的史学形态终,是周予同经学研究的基本逻辑。把经学与儒教区分开来,以理性精神批判儒家的宗教性,确立经学的学术性质,是周予同经学研究逻辑的第一环。学术性质... 以理性精神始,遵循“教”“学”分离、学中探术、以学言变的路径展开,以科学的史学形态终,是周予同经学研究的基本逻辑。把经学与儒教区分开来,以理性精神批判儒家的宗教性,确立经学的学术性质,是周予同经学研究逻辑的第一环。学术性质的经学与政治统治术略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通过研究经学的产生与更替、经典名目的变化等学术问题探索政治统治术略的变化,是其经学研究逻辑的第二环。在把经学视为反映政治术略变化的基础上,对经学展开“超经学的研究”,用历史学的方法发掘经典材料,总结经学演变规律,是其经学研究逻辑的第三环。周予同的经学研究逻辑,蕴含赋予经学史学形态从而延续经学文脉的价值指向,对当下的经学研究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予同 经学 儒教 政治术略 史学
下载PDF
学问与世变:晚清中国实学观的衍变与知识取向的转折 被引量:3
13
作者 曹南屏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9-80,共12页
无论是清代的官方知识诉求,还是乾嘉学问影响下的士林风尚,其标榜的学问追求都并未脱离"经史实学"的范畴,经史之学在清代儒学内部长期位于"实学"概念的核心。晚清以降,这一以经史之学作为"实学"的观念,... 无论是清代的官方知识诉求,还是乾嘉学问影响下的士林风尚,其标榜的学问追求都并未脱离"经史实学"的范畴,经史之学在清代儒学内部长期位于"实学"概念的核心。晚清以降,这一以经史之学作为"实学"的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动摇。在"论学以有用为主"的时代思潮影响下,由于经过了偏重近世史与外国史的调适,史学作为一种知识门类的地位获得了提升,成为"有用之学"的一种;同时,在同一把衡量学问"有用"与否的流行标尺下,经学则被归于"无用",也由此在清末日益退居知识版图的边缘乃至走上被扬弃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学 经学 史学 科举制
原文传递
由性理转向经史:明清之际学术的新趋向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墨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11-16,共6页
在 1 6、1 7世纪 ,中国大多数学者仍然恪守理学道德心性的思辨体系 ,但有少数学者却转而根据实证标准从事经史典籍中的事实性考辨。在顾炎武之前 ,归有光、唐顺之、钱谦益以及陈第、方以智的学术取向 ,都与明代的性理之学迥异。这表明 ... 在 1 6、1 7世纪 ,中国大多数学者仍然恪守理学道德心性的思辨体系 ,但有少数学者却转而根据实证标准从事经史典籍中的事实性考辨。在顾炎武之前 ,归有光、唐顺之、钱谦益以及陈第、方以智的学术取向 ,都与明代的性理之学迥异。这表明 ,在乾嘉学派形成以前 ,已经有一批优秀的学者在从事经学、天文、小学、地理以及数学方面的实证性研究 ,由他们那里发轫出来的学术意识与研究方法 ,恰是清儒考据学重要的来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史 考据 音韵 训诂
下载PDF
《肉蒲团》与《诗经》——《肉蒲团》别读之二 被引量:2
15
作者 杜贵晨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49-51,共3页
《肉蒲团》多攀附化用儒家经史以为小说。其写"未央生"与艳芳、权老实夫妇故事等分别取法《诗经》中《庭燎》《氓》与《静女》诸篇,表明《诗经》是《肉蒲团》思想与艺术取法的重要参照或对象。作者的用心虽在籍以坐实其自道... 《肉蒲团》多攀附化用儒家经史以为小说。其写"未央生"与艳芳、权老实夫妇故事等分别取法《诗经》中《庭燎》《氓》与《静女》诸篇,表明《诗经》是《肉蒲团》思想与艺术取法的重要参照或对象。作者的用心虽在籍以坐实其自道是书之作得力于"经史"处甚多,以可与"经史"并观为小说加一层保护色,但其把当时最下流与最上位两种文本揉为一体的写法,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诗经》内容的庄严性,同时是以小说形式对《诗经》写两性关系内容的另类诠释,可以启发人们对小说中色情描写尺度的思考,值得《诗经》学者引为参考。这一写法在前此小说中似无先例。鲁迅说此书"较为出类",大概也包括了这些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蒲团》 经史 《诗经》
下载PDF
经、史视域中的宋代《春秋》学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旭红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91-95,共5页
《春秋》虽列于经部,实则兼具经学与史学的双重性质。从汉代经学初立,《春秋》学与政治联姻,因而为经的性质十分明显。从杜预至刘知几,《春秋》为史的观念被推向了极致,中唐啖助学派始视《春秋》具有经、史合一的性质,这一观点在宋儒那... 《春秋》虽列于经部,实则兼具经学与史学的双重性质。从汉代经学初立,《春秋》学与政治联姻,因而为经的性质十分明显。从杜预至刘知几,《春秋》为史的观念被推向了极致,中唐啖助学派始视《春秋》具有经、史合一的性质,这一观点在宋儒那里得到了充分发挥。虽然宋儒在承认《春秋》具有双重性质这一点上并无异议,但在对待经、史具体关系上却又有所差异,孙复、刘敞为尊经贬传的代表,苏辙与朱熹则为以史证经和以史通经的代表,这些争论既反映了《春秋》学的发展脉络,亦体现了经、史之学的历史姻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春秋》 经学 史学
下载PDF
2013年董仲舒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7
作者 曹迎春 《衡水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34-37,共4页
2013年董仲舒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学者们从经学、哲学、史学等不同角度对董仲舒的思想学术进行研究。经学角度的研究让董仲舒的思想学术回到传统的经学,是董仲舒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哲学角度的研究更加细致深入;史学角度的研究与哲... 2013年董仲舒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学者们从经学、哲学、史学等不同角度对董仲舒的思想学术进行研究。经学角度的研究让董仲舒的思想学术回到传统的经学,是董仲舒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哲学角度的研究更加细致深入;史学角度的研究与哲学研究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很多高质量的成果都是二者结合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经学 哲学 史学 综述
下载PDF
立艺之道,曰经与史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倍雷 《美育学刊》 2020年第1期30-38,共9页
《汉书·律历志》引《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给出了"立天之道""立地之道"和"立人之道",如果接着讲,那么"立艺之道"为何?按照... 《汉书·律历志》引《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给出了"立天之道""立地之道"和"立人之道",如果接着讲,那么"立艺之道"为何?按照"二十六史·艺术列传"的脉络路径与文化逻辑,"艺术"是人类最高技术的展示与运用,是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直接相连的技术。所以"艺术列传"中那些掌握最高技术的人几乎是通《易》之人,甚至有的是通"五经"之人,而"艺术列传"本身就被纳入"二十六史"正史中,"艺术"交织于经与史之中。故此,我们认为"立艺之道"必然就是"曰经与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艺之道 经与史 “艺术列传”
下载PDF
民族文学入史与“新国学”建构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继凯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3期79-82,共4页
在"新国学"视域中审视民族文学入史问题,民族文学入史也是个"新国学"建构的重要学术命题,但迄今在某些关键环节包括相关的学术实践仍存在着较多问题,其中,"民族文学"概念问题、全国性文学史忽视民族文学... 在"新国学"视域中审视民族文学入史问题,民族文学入史也是个"新国学"建构的重要学术命题,但迄今在某些关键环节包括相关的学术实践仍存在着较多问题,其中,"民族文学"概念问题、全国性文学史忽视民族文学问题及"新国学"建构与民族文学教育问题格外值得我们关注,本文在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具有针对性讨论的基础上,从对策性思考角度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 新国学 文学史 文学教育
下载PDF
论万斯大的《春秋》学 被引量:2
20
作者 方祖猷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1年第1期24-32,共9页
本文论述了万斯大研究《春秋》的四点主要方法,即'专传'、'论世'、'原情定罪'和'属辞比事'。指出他不仅研究《春秋》的义例,而且予以考证。并对黄宗羲所归纳的他的两点考证方法作了分析。肯定了他研究... 本文论述了万斯大研究《春秋》的四点主要方法,即'专传'、'论世'、'原情定罪'和'属辞比事'。指出他不仅研究《春秋》的义例,而且予以考证。并对黄宗羲所归纳的他的两点考证方法作了分析。肯定了他研究《春秋》的时代特色及其在经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斯大 春秋 左传 经学 史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