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用锥形束CT分析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Twin-block矫治前后颞下颌关节的变化 被引量:23
1
作者 刘博文 王艳民 +3 位作者 宋芳 刘敏 段莹 周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10-614,共5页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分析安氏Ⅱ类1分类错在Twin-block矫治前后颞下颌关节位置及形态结构在三维方向上的变化。方法选取20例处于生长发育高峰前期或高峰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拍摄其功能矫治前后双侧颞下颌关节的CBCT片,运用InViv...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分析安氏Ⅱ类1分类错在Twin-block矫治前后颞下颌关节位置及形态结构在三维方向上的变化。方法选取20例处于生长发育高峰前期或高峰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拍摄其功能矫治前后双侧颞下颌关节的CBCT片,运用InVivoDental软件对CBCT片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线距和角度,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矢状向关节前间隙减小,关节上间隙和后间隙增大,冠状向关节上间隙增大(P<0.01);髁突高度、矢状向髁突角度、横断面髁突前后径增加(P<0.01)。结论采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后,髁突在关节窝的位置和髁突部分骨性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髁突有新骨沉积,高度增加,在关节窝内的位置更向下和向前。CBCT的应用使颞下颌关节结构的变化得以量化,能对正畸治疗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安氏1分类错胎 Twin—block功能矫治器 颞下颌关节
下载PDF
安氏Ⅱ类1分类和2分类错畸形患者上中切牙区牙槽骨的三维形态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夏文倩 顾永佳 高美琴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16年第1期68-71,共4页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三维成像测量正常及安氏Ⅱ类1分类和2分类错畸形患者上切牙区牙槽骨形态,分析其三维结构以及与牙根的关系,评价其对正畸计划制订及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20例正常患者、2...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三维成像测量正常及安氏Ⅱ类1分类和2分类错畸形患者上切牙区牙槽骨形态,分析其三维结构以及与牙根的关系,评价其对正畸计划制订及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20例正常患者、20例安氏Ⅱ类1分类和20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患者,拍摄治疗前CBCT影像,通过INVIVO 5.0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测量上切牙唇腭侧的牙槽骨厚度。利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除安氏Ⅱ类2分类腭侧根尖牙槽骨厚度与正常相比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各组数据之间均有显著差异。结论:正畸治疗中应综合考虑牙位置与牙槽骨形态的相互关系,不可过度依赖牙移动来代偿骨性不调,避免不恰当的牙移动导致牙根吸收、牙槽骨附着降低、骨开窗、骨穿孔等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1分类 安氏类2分类 锥形束CT 上前牙区牙槽骨厚度
下载PDF
锥形束CT在辅助微种植体支抗植入及评价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矫治效果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刘明辉 沈悦 +3 位作者 曾翠敏 李淑婷 邓溪川 吕俊丽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9年第4期106-110,共5页
目的:探究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在辅助微种植体支抗植入及评价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矫治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3月笔者医院正畸科收治的102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 目的:探究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在辅助微种植体支抗植入及评价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矫治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3月笔者医院正畸科收治的102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CBCT引导下进行微型种植体支抗拔牙矫治,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CBCT扫描数据,观察患者牙槽骨开裂、开窗发生情况,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软组织和牙槽骨等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患者治疗后Ns-Sn-Pos、NLA等软组织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ULL、LLL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LA等牙槽骨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下中切牙、侧切牙的牙根长度较治疗前明显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颌尖牙牙根长度较矫治前稍有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尖牙牙根长度较矫治前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矫治后均有前牙区牙槽骨开窗、开裂情况发生,但发生率较低,其中前牙区牙槽骨总开裂率为17.00%,总开窗率为7.76%。结论:CBCT在辅助微种植体支抗植入及评价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矫治效果中作用显著,通过提高矫治方案的科学性、准确性有效提高了矫治效果,同时降低了患者牙槽骨开裂、开窗风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 微型种植体支抗 安氏1分类错(牙合) 牙槽骨开窗 牙槽骨开裂
下载PDF
Twin-block矫治下颌后缩患者前、后的气道变化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威 莫仕诚 王林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07-611,共5页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患者Twin-block矫治前、后上气道的变化,观察不同舌位置患者矫治前、后气道的变化。方法:选择下颌后缩的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33例,平均年龄(11.3±0.89)岁,分为对照组(12例)和试验组(21例),试验组按锥...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患者Twin-block矫治前、后上气道的变化,观察不同舌位置患者矫治前、后气道的变化。方法:选择下颌后缩的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33例,平均年龄(11.3±0.89)岁,分为对照组(12例)和试验组(21例),试验组按锥形束CT(CBCT)显示的舌位置又分为舌低位组及舌高位组。试验组使用Twin-block矫治器进行治疗,对照组不矫治。试验组于治疗前及治疗8个月后拍摄CBCT,对照组在第1个月和第8个月拍摄CBCT。利用Dolphin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口咽处气道体积以及最小横截面积的变化。采用SPSS 2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8个月后,对照组口咽处气道体积及最小横截面积均无显著变化,而试验组口咽处气道体积及最小横截面积均显著增大(P<0.001)。舌高位组气道体积及最小横截面积比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舌低位组气道体积及最小横截面积与治疗前相比也显著增加(P<0.05)。结论:Twin-block能够显著增加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患者口咽处气道体积及最小横截面积;下颌前移与气道改善不呈正相关,但在前移过程中,舌位正常有助于气道开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N-BLOCK矫治器 安氏1分类错[牙合] 气道体积 最小横截面积
下载PDF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功能性矫治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于彦君 杨陆一 +3 位作者 曹阳 朱宪春 徐春子 陈远萍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04-609,共6页
目的:检测Twin-Block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30例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Twin-Block矫治器行早期矫治,采用Ricketts头影测量分析法测量主要标志点和参考平面。结果:与矫治前比... 目的:检测Twin-Block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30例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Twin-Block矫治器行早期矫治,采用Ricketts头影测量分析法测量主要标志点和参考平面。结果:与矫治前比较,矫治后患者下颌体长度(Xi-Pm)增加2.50 mm(P<0.05),SNB角增加2.58°(P<0.05),ANB角平均减少2.71°(P<0.01);磨牙关系距平均减小2.81mm(P<0.01),前牙覆盖平均减小3.68mm(P<0.01),下中切牙垂距(L1-OP)减小1.89mm(P<0.01),下中切牙突度距(distance of L1-APog)增加1.84mm(P<0.01),上中切牙倾斜角(U1-APog)减小7.35°(P<0.01);下唇突度(Ls-TVL)增加1.85 mm(P<0.05),颏沟深度(Sm-TVL)增加2.12 mm(P<0.05),颏突度(Pos-TVL)增加2.89mm(P<0.05)。结论:应用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能有效促进其下颌骨生长发育,内收上前牙,改善上前牙唇倾度,改善侧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N-BLOCK矫治器 安氏1分类错(牙合)畸形 Ricketts分析法 X线头影
下载PDF
微型种植体支抗与口外弓支抗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矫治效果对比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刘莹 冯惠敏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0年第5期147-149,共3页
目的:分析比较微型种植体支抗与口外弓支抗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矫治效果。方法:收集笔者医院95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法将之分为口外弓支抗(MIA组)46例和微型种植体支抗组(HGA组)49例,比较其... 目的:分析比较微型种植体支抗与口外弓支抗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矫治效果。方法:收集笔者医院95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法将之分为口外弓支抗(MIA组)46例和微型种植体支抗组(HGA组)49例,比较其矫正前后头影测量结果和模型测量结果,矫治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MIA组牙合平面与SN平面夹角(OP-SN)、上颌中切牙牙长轴与SN平面夹角(U1-SN)、上唇突度、下唇突度、上唇最凸点至E线垂直距离(E line-UL)、下唇最凸点至E线垂直距离(E line-LL)、覆牙合(OB)、覆盖(OJ)均小于HGA组(P<0.05),矫治时间短于HGA组(P<0.05),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与HG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比HGA,MIA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矫治效果更佳,且能够缩短矫治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种植体支抗 口外弓支抗 安氏1分类错牙合畸形 矫治效果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矫治患者的X线头影测量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黄吉娜 徐学军 《口腔医学》 CAS 2002年第2期72-74,共3页
目的 对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矫治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研究,以了解该类患者矫治后的牙颌面结构变化。方法 对20例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酌情拔除4颗双尖牙或2颗上颌双尖牙,方丝弓矫治器矫治。对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 目的 对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矫治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研究,以了解该类患者矫治后的牙颌面结构变化。方法 对20例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酌情拔除4颗双尖牙或2颗上颌双尖牙,方丝弓矫治器矫治。对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统计及分析。结果 上中切牙倾斜度(UI-NA)减小15.44度。上中切牙突度UI-NA(mm)减小4.72mm。前牙覆盖减小6.22mm。下颌基骨(Go-Po)生长5.11mm。后面高(ANS-Me)及前面高(S-Go)各增加了4.94mm和5.0mm。下颌平面角无明显改变。结论 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矫治后深覆盖的改善主要是上前牙的内收及下颌骨的向前生长和向前移动。Ⅱ类的矫治使得下颌骨的长度得到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1分类错He X线头影测量 拔牙 矫治
下载PDF
安氏Ⅱ~1类错不同骨面型的牙颌垂直向形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叶庆 赵志河 赵美英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70-374,共5页
目的:探讨安氏Ⅱ1类错牙合不同骨面型牙颌垂直向形态特征。方法:选取恒牙初期的正常牙合,Ⅱ1类错牙合均角型、高角型、低角型的X线头颅侧位片各30张,男女各半,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通过多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明确Ⅱ1类错牙合... 目的:探讨安氏Ⅱ1类错牙合不同骨面型牙颌垂直向形态特征。方法:选取恒牙初期的正常牙合,Ⅱ1类错牙合均角型、高角型、低角型的X线头颅侧位片各30张,男女各半,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通过多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明确Ⅱ1类错牙合3种骨面型和正常牙合的牙颌垂直向形态变化。结果:(1)所有Ⅱ1类错牙合总体上颌复合体的前部相对于后部垂直向发育过度。均角组上颌复合体整体相对发育过度,颅底一下颌支复合体发育不足;高角组上颌复合体前部发育过度,后部和颅底-下颌支复合体发育不足;均角组和高角组下颌有后下旋转的趋势。低角组颅底一下颌支复合体的垂直生长相对于上颌复合体的后部发育过度,上颌复合体前部发育正常。下颌有前上旋转的趋势。(2)Ⅱ1类错牙合L6的垂直高度降低,U6远中倾斜。高角组、均角组U6垂直高度未增加,功能牙合平面(FOP)前下倾斜,高角组U6及功能牙合平面倾斜的程度最大;低角组U6垂直高度降低,远中倾斜程度最小,功能牙合平面未见异常。结论:Ⅱ1类错牙合不同骨面型牙颌形态表现出不同的垂直向特征,治疗时垂直向控制应采取不同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类错[牙合] 头影测量 高角型 低角型 垂直向
下载PDF
2种不同拔牙方式矫治前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软硬组织侧貌的比较 被引量:13
9
作者 马啸远 张祎 +2 位作者 姜欢 杨军星 胡敏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85-591,共7页
目的:比较2种不同拔牙方式矫治前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软硬组织侧貌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青少年患者60例,根据不同拔牙方式分为44/44组(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30例)和44/55组(拔除2颗上颌第一前... 目的:比较2种不同拔牙方式矫治前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软硬组织侧貌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青少年患者60例,根据不同拔牙方式分为44/44组(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30例)和44/55组(拔除2颗上颌第一前磨牙和2颗下颌第二前磨牙,30例),应用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测量2组患者软硬组织的相关测量指标(T1和T2)及其差值(T2-T1)。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硬组织测量指标中Overjet、SNA、ANB、U1-NA、U1-NA距、U1-SN、NA-PA和A-NP减小(P<0.01),U1-L1和Pg-NB增大(P<0.05或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软组织测量指标中H角、上唇突度、下唇突度、上唇-E线距离、下唇-E线距离和鼻下点-H线距离减小(P<0.05或P<0.01),下唇倾角增大(P<0.01);治疗前后2组患者软硬组织测量指标变化量(T2-T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拔牙方式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时对于患者面部软硬组织侧貌的改变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1分类错牙合 拔牙 软硬组织侧貌
下载PDF
Twin-block矫治器矫治青少年安氏Ⅱ类1分类错疗效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3
10
作者 龙飞 栗震亚 +2 位作者 杨克虎 马彬 任卫萍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80-884,共5页
目的:评价Twin-block矫治器治疗青少年安氏II类1分类错畸形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1966~2008.9)、Cochrane library(2008年第3期)、Embase(1984~2008.9.);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2008.9)、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目的:评价Twin-block矫治器治疗青少年安氏II类1分类错畸形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1966~2008.9)、Cochrane library(2008年第3期)、Embase(1984~2008.9.);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2008.9)、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4~2008.9)、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1994~2008.9)。手工检索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4~2008)等5种中文期刊。纳入Twin-block矫治器治疗青少年安氏II类1分类错畸形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纳入研究按照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 4.2.6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标准评价。统计分析采用RevMan5.0.0版软件。结果:共纳入4个RCT,289例受试者。Meta分析显示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覆、覆盖、ANB角、Ls-E有明显减小;SNB、Ar-Gn、鼻唇角、颏唇角有明显增大,差异在2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但在SNA、Li-E变化方面,尚无差别。结论:Twin-block矫治器治疗青少年安氏II类1分类错畸形,能明显减小覆盖、覆,促进下颌生长,而对上颌发育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尚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RCT进一步验证Twin-block矫治器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N-BLOCK矫治器 错畸形 循证医学 系统评价
下载PDF
双(牙合)垫矫治器治疗青少年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变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亚梅 雷勇华 +1 位作者 邹双双 刘璐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16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 运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及Invivo5软件研究青少年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在双(牙合)垫矫治器(Twin-block)矫治前后的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骨性结构及其髁状突相对关节窝位置... 目的 运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及Invivo5软件研究青少年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在双(牙合)垫矫治器(Twin-block)矫治前后的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骨性结构及其髁状突相对关节窝位置的变化,了解Twin-block矫治器对颞下颌关节结构形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7例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或高峰前期的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为研究对象.于Twin-block矫治前后拍摄CBCT,利用Invivo5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后,进行各线距和角度的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双侧髁突前后径及髁突高度均增加,且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关于髁突和关节窝形态的测量项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各关节间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win-block能刺激青少年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髁突的改建,使其髁突前后径及高度增加,但对其关节窝的改建及髁突相对于关节窝的位置关系的影响尚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安氏1分类错(牙合)畸形 TWIN-BLOCK矫治器
原文传递
PAR指数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矫治结果的评估观察 被引量:11
12
作者 魏艳华 张端强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13-15,共3页
目的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拔牙与不拔牙组的治疗结果进行评估。方法选择143例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病例,其中拔牙组94例,不拔牙组49例,应用PAR指数对矫治结果进行评估。结果两组病例矫治后各项PAR评估项目及PAR总分均比矫... 目的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拔牙与不拔牙组的治疗结果进行评估。方法选择143例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病例,其中拔牙组94例,不拔牙组49例,应用PAR指数对矫治结果进行评估。结果两组病例矫治后各项PAR评估项目及PAR总分均比矫治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拔牙组的PAR总分差及权重PAR总分差均显著小于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矫治方法改善率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组患者经正畸治疗后,牙关系均得到了明显改善,拔牙组的牙关系改变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1分类错弓 PAR指数
下载PDF
Herbst矫治器治疗前后髁突位置变化的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戴娟 段银钟 葛尚军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3年第6期348-350,共3页
目的探讨Herbst矫治器治疗对髁突位置的影响.方法采用国产Herbst矫治器对17例生长发育期安氏Ⅱ1下颌后缩儿童进行临床矫治,分别于戴矫治器前(T1),戴矫治器后1周(T2),矫治器拆除后1周(T3)拍摄关节中位断层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在治疗前,... 目的探讨Herbst矫治器治疗对髁突位置的影响.方法采用国产Herbst矫治器对17例生长发育期安氏Ⅱ1下颌后缩儿童进行临床矫治,分别于戴矫治器前(T1),戴矫治器后1周(T2),矫治器拆除后1周(T3)拍摄关节中位断层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在治疗前,髁突居关节窝中央.当戴用Herbst矫治器1周后,髁突处于显著前移位,关节上、后间隙距离增大,前间隙距离减少,前后间隙面积比(X/Y)显著减少,积极治疗(7个月)结束后,髁突在TMJ中的位置又回到治疗前水平,处于关节窝中央.结论 Herbst矫治器治疗前后髁突位置未发生明显改变, 其远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RBST矫治器 治疗 髁突位置变化 分析
原文传递
应用PAR指数评价不同拔牙方式矫治安氏II类1分类错的疗效 被引量:8
14
作者 方刚 徐京燕 骆英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比较上颌单颌拔牙和双颌拔牙2种不同拔牙方式矫治安氏II类1分类错的疗效。方法:对64例错畸形患者,分别采用2种不同拔牙方式进行矫治,对治疗前后的模型进行PAR指数测量和比较。第1组:上颌单颌拔牙30例,第2组:双颌拔牙34例。使用... 目的:比较上颌单颌拔牙和双颌拔牙2种不同拔牙方式矫治安氏II类1分类错的疗效。方法:对64例错畸形患者,分别采用2种不同拔牙方式进行矫治,对治疗前后的模型进行PAR指数测量和比较。第1组:上颌单颌拔牙30例,第2组:双颌拔牙34例。使用SPSS10.0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上颌单颌拔牙组和双颌拔牙组治疗前PAR指数分别为36.21±6.82和38.34±7.51,t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PAR指数分别为6.13±1.64和5.89±1.75,t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上颌单颌拔牙组治疗前后减小量及减小率分别为30.05±7.43和85.33%±5.68%,双颌拔牙组治疗前后减小量及减小率分别为32.38±8.12和87.47%±5.21%,提示正畸治疗后咬合关系显著改善。结论:上颌单颌拔牙和双颌拔牙均能有效矫治安氏II类1分类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指数 拔牙 安氏1分类错[牙合]
下载PDF
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儿童的肌电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戴娟 段银钟 +1 位作者 刘豆豆 王美青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854-856,共3页
目的 研究安氏Ⅱ类 1分类下颌后缩儿童在姿势位 ,紧咬位及前后向运动及咀嚼运动中 ,双侧颞肌前束 (TA)、咬肌(MM)、二腹肌前腹 (DA)的肌电活动规律 ,以探讨该类错牙合畸形的发生机制。方法 采用美国Myotronic公司研制的K6 I型肌电仪... 目的 研究安氏Ⅱ类 1分类下颌后缩儿童在姿势位 ,紧咬位及前后向运动及咀嚼运动中 ,双侧颞肌前束 (TA)、咬肌(MM)、二腹肌前腹 (DA)的肌电活动规律 ,以探讨该类错牙合畸形的发生机制。方法 采用美国Myotronic公司研制的K6 I型肌电仪及双极表面电极同步记录 19名安氏Ⅱ类 1分类下颌后缩儿童上述各肌的肌电活动 ,并以同年龄段的 16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结果 ①姿势位时 ,后缩组DA的肌电幅值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②前伸运动时 ,后缩组 3组肌群的肌电活动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后退运动时 ,后缩组MM、TA的肌电幅值均高于对照组 ;③ICP最大紧咬位及咀嚼运动中 ,后缩组MM低于对照组 ,DA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安氏Ⅱ类 1分类下颌后缩儿童与发育正常儿童相比 ,下颌后缩对升降颌肌活动能力不产生明显影响 ,但对其功能具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1分类错He 下颌后缩 儿童 肌电图
下载PDF
安氏Ⅱ~1错矫治前后咬合功能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艳玲 韩凉 +1 位作者 张勇 张瑾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12年第11期686-689,共4页
目的研究安氏Ⅱ1错矫治前后咬合功能状况的变化,借以评价正畸治疗对咬合接触变化的影响,并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数据,对比分析本研究对安氏Ⅱ1错咬合稳定重建的可靠程度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08-2012年来济南市口腔医... 目的研究安氏Ⅱ1错矫治前后咬合功能状况的变化,借以评价正畸治疗对咬合接触变化的影响,并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数据,对比分析本研究对安氏Ⅱ1错咬合稳定重建的可靠程度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08-2012年来济南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安氏Ⅱ1错患者30例,用T-scanⅡ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记录患者矫治前后最大牙尖交错位的力总值(TOF)、力不对称指数(AOF)、力中心点位置(COF)、力中心点的最大位移(MMCOF)、闭合时间(TO),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安氏Ⅱ1错患者矫治后TOF高于矫治前(P<0.01);矫治后COF距上颌中线的距离与矫治前相比减小(P<0.01);矫治后AOF、MMCOF、TO均低于矫治前(P<0.01)。结论正畸治疗能够改善安氏Ⅱ1错患者的力水平及平衡性;T-scanⅡ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能够客观、真实、准确的显示咬合接触状态,其测量结果可作为临床评价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1错 T-scan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 咬合接触 力中心点 咬合功能
原文传递
Tip-Edge plus技术和MBT技术矫治成人安氏Ⅱ~1类错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顾永佳 顾鑫宇 +3 位作者 陆胜男 章婷 石慧 高美琴 《口腔医学》 CAS 2016年第10期923-926,共4页
目的 观察并比较Tip-Edge plus差动直丝弓技术和MBT滑动直丝弓技术治疗成人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效果。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择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20例采用Tip-Edge plus矫治器,对照组20例采用MBT矫治器配... 目的 观察并比较Tip-Edge plus差动直丝弓技术和MBT滑动直丝弓技术治疗成人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效果。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择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20例采用Tip-Edge plus矫治器,对照组20例采用MBT矫治器配合中等支抗进行治疗。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并测量,进行成组和配对t检验。结果 (1)未使用额外支抗的试验组与使用中等支抗的对照组取得相似的软硬组织改变效果,两组上磨牙前移量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矫治后下切牙唇倾度大于对照组。(2)试验组打开咬合平均需3.8个月,平均复诊次数为16次;对照组打开咬合平均6.3个月,平均复诊次数为2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需要使用中度支抗的成人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应用Tip-Edge plus技术和MBT滑动直丝弓技术矫正能取得相似的软硬组织改变效果、支抗效果,但Tip-Edge plus技术打开咬合时间短,能减少复诊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P-EDGE plus技术 MBT直丝弓技术 安氏^1类错牙合
下载PDF
Twinblock矫治器早期治疗安氏Ⅱ^1的软硬组织变化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悦 李锦标 +1 位作者 李洪发 梁伯隆 《口腔正畸学》 2006年第3期133-136,共4页
目的 研究早期应用Twinblock治疗安氏Ⅱ^1前后牙面软硬组织的变化并探讨相互关系。方法 对16例应用Twinblock治疗前后的9-12岁安氏Ⅱ^1病例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分析,共测量18项硬组织和15项软组织项目,分析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 目的 研究早期应用Twinblock治疗安氏Ⅱ^1前后牙面软硬组织的变化并探讨相互关系。方法 对16例应用Twinblock治疗前后的9-12岁安氏Ⅱ^1病例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分析,共测量18项硬组织和15项软组织项目,分析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结果 矫治后的硬组织改变主要为SNB角的增大和ANB角的减小,提示下颌骨的生长,面角增加和颌突角减小,上前牙轻度内收和下前牙少量唇倾。软组织面凸角减小,软组织面角和Z角增加,反映出软组织侧貌突度的减小。结论 对安氏Ⅱ^1病例早期应用Twinblock能够产生下颌骨的骨骼改变,并达到相应的软组织侧貌美观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1错[牙合] TWINBLOCK 头影测量 骨面型 软组织
原文传递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非减数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郭人铭 董浩鑫 +3 位作者 李艺博 刘盼明 李政泽 崔淑霞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47-751,共5页
目的: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非减数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16年1月~2021年1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Clear Aligners)完成非减数矫治的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中选取符合排纳标准... 目的: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非减数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16年1月~2021年1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Clear Aligners)完成非减数矫治的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中选取符合排纳标准的患者共34例,年龄(20.1±7.2)岁。使用美国正畸学会客观评分系统(ABO-OGS)评价矫治效果,并通过分析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项目的变化,评价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垂直向及支抗控制能力。结果:根据ABO-OGS临床评测标准进行评价,34例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完成非减数矫治的安氏Ⅱ类1分类病例通过率为55.88%,可能通过率为97.06%。与矫治前相比,U6-PP距、U1-PP角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N-MP角、SN-OP角、SN-PP角、S-Go/N-Me矫治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非减数矫治均角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临床疗效良好,垂直向及支抗控制能力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 安氏1分类 非减数矫治
下载PDF
Twin-Block联合MBT双期矫治安氏Ⅱ~1错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睿 柴红波 陈永吉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1年第2期103-104,共2页
目的:观察应用Twin-Block功能矫治器联合MBT直丝弓矫治技术双期矫治快速生长期下颌后缩性安氏Ⅱ1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以下颌后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生长期安氏Ⅱ1错患者16例,采用双期矫治I,期应用Twin-Block功能矫治器,Ⅱ1期应用... 目的:观察应用Twin-Block功能矫治器联合MBT直丝弓矫治技术双期矫治快速生长期下颌后缩性安氏Ⅱ1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以下颌后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生长期安氏Ⅱ1错患者16例,采用双期矫治I,期应用Twin-Block功能矫治器,Ⅱ1期应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应用X线头影测量分析,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硬组织变化进行分析,并对测量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治疗前后患者外形侧貌及覆盖改善明显。X线测量结果ANB,SNA,Go-Gn,L1-MP,ANS-Me变化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快速生长期的下颌后缩性安氏Ⅱ1错采用双期矫治有明显疗效,可以有效改变前牙的覆盖和磨牙关系,这种改善包括骨骼效应和牙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N-BLOCK 双期矫治 安氏1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