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性信息素加病毒诱芯技术可行性林间试验 被引量:15
1
作者 赵博光 景志高 +2 位作者 王克山 李尧三 宋公德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48-353,共6页
性信息素加病毒诱芯技术是利用昆虫性信息素和昆虫病毒控制害虫种群水平的一种新的自传播技术。风洞试验已证实该技术的可行性。林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每5株泡桐树上悬挂1个诱芯的条件下,在300m×300m的处理区中央设置的... 性信息素加病毒诱芯技术是利用昆虫性信息素和昆虫病毒控制害虫种群水平的一种新的自传播技术。风洞试验已证实该技术的可行性。林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每5株泡桐树上悬挂1个诱芯的条件下,在300m×300m的处理区中央设置的诱捕器在试验期间每日都诱捕到了接触过诱芯而污染上病毒的大袋蛾雄蛾。在处理区中央人工悬挂的29.2%的处女雌虫因与带有病毒的雄蛾交尾而被污染上病毒。被病毒污染的雌虫产的卵中孵化出的幼虫中,其CVNPV病虫的死亡率达73.2%。因此,该试验证实了性信息素加病毒诱芯技术在林间条件下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传播技术 性信息素 大袋蛾 核型多角体病毒
下载PDF
性信息素加病毒诱芯技术的风洞试验 被引量:12
2
作者 赵博光 杨秀莲 柯立明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82-187,共6页
性信息素加病毒诱芯技术的风洞试验赵博光,杨秀莲,柯立明(南京林业大学南京210037)关键词自传播技术,性信息素,核型多角体病毒,风洞,大袋蛾Ignoffo将有目的地利用昆虫本身传播昆虫病原生物以控制害虫种群的方法,... 性信息素加病毒诱芯技术的风洞试验赵博光,杨秀莲,柯立明(南京林业大学南京210037)关键词自传播技术,性信息素,核型多角体病毒,风洞,大袋蛾Ignoffo将有目的地利用昆虫本身传播昆虫病原生物以控制害虫种群的方法,定义为自传播法或自传播技术[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传播技术 性信息素 病毒诱芯技术 风洞试验
下载PDF
大蓑蛾的为害及防治方法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张连合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9023-9025,共3页
[目的]研究大蓑蛾的为害症状及与其他种类间的识别,并探讨对其有效的防治方法。[方法]调查大蓑蛾在田间的为害症状并与其他常见蓑蛾进行比较;分析大蓑蛾不同防治方法的特点,并总结几类常见蓑蛾的防治措施。[结果]大蓑蛾寄主广泛,主要以... [目的]研究大蓑蛾的为害症状及与其他种类间的识别,并探讨对其有效的防治方法。[方法]调查大蓑蛾在田间的为害症状并与其他常见蓑蛾进行比较;分析大蓑蛾不同防治方法的特点,并总结几类常见蓑蛾的防治措施。[结果]大蓑蛾寄主广泛,主要以幼虫为害;白囊蓑蛾与茶褐蓑蛾幼虫在护囊中咬食叶片、嫩梢或剥食枝干、果实皮层,造成局部茶丛光秃。喜集中为害;茶小蓑蛾幼虫咀食叶片,使之斑驳破烂。大蓑蛾的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相结合,化学防治为辅;白囊蓑蛾与茶褐蓑蛾在发现虫囊时应及时摘除,集中烧毁。注意保护寄生蜂等天敌昆虫。另外可以施用化学药剂;茶小蓑蛾防治适期掌握在1、2龄幼虫期。[结论]该研究可为蓑蛾类昆虫的研究及防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蓑蛾 为害症状 防治
下载PDF
大袋蛾雄成虫内部生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 被引量:5
4
作者 赵博光 贺亦斌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2期30-33,共4页
描述了大袋蛾(ClaniavacriegataSnellen)雄成虫内部生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大袋蛾雄成虫内部生殖器官与其它较高等的鳞翅目昆虫相比较明显不同:复射精管缺如,单射精管较短且未分化为形态学和功能上不同... 描述了大袋蛾(ClaniavacriegataSnellen)雄成虫内部生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大袋蛾雄成虫内部生殖器官与其它较高等的鳞翅目昆虫相比较明显不同:复射精管缺如,单射精管较短且未分化为形态学和功能上不同的区段。试验表明交尾时雄虫不产生精包。大袋蛾是鳞翅目中发现的首例交尾时不产生精包而直接授精的虫种。本文结合昆虫精包和授精的进化讨论了大袋蛾内部生殖器官的上述特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袋蛾 内部生殖系统 形态学 组织学 精包
下载PDF
大袋蛾种群数量动态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高景斌 李志祥 +3 位作者 郭良红 汪存城 程千广 杨爱东 《森林病虫通讯》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1-14,共4页
大袋蛾ClaniavariegataSnelen在我省一年1代,少数年份有二代分化。雌性比每年有差异。4龄前种群年龄组成较为复杂,种群数量增长为离散性,Nt+1=RoNt。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子主要是气候和天敌:与1... 大袋蛾ClaniavariegataSnelen在我省一年1代,少数年份有二代分化。雌性比每年有差异。4龄前种群年龄组成较为复杂,种群数量增长为离散性,Nt+1=RoNt。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子主要是气候和天敌:与1月份和全年的平均温度相关极显著;与5、6月份的温湿系数相关极显著;与全年的降雨量相关显著;种群数量变动与林型、树种无关。天敌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是无天敌状况下的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袋蛾 种群数量 生命表
下载PDF
泡桐大袋蛾防治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赵忠懿 孙晓薇 +3 位作者 张富恩 刘国军 杨世宏 吴兰俊 《河南林业科技》 1998年第3期1-4,共4页
本文通过测定大袋蛾(ClaniavariegataSnelen)幼虫食量、泡桐蓄叶量、模拟危害损失量等试验得出:每头幼虫一生平均食叶量为3780~3980cm2,雌虫比雄虫高407%;7、8月份泡桐蓄叶量与胸径... 本文通过测定大袋蛾(ClaniavariegataSnelen)幼虫食量、泡桐蓄叶量、模拟危害损失量等试验得出:每头幼虫一生平均食叶量为3780~3980cm2,雌虫比雄虫高407%;7、8月份泡桐蓄叶量与胸径分别为Y7=05319D16949和Y8=11327D14199的幂函数回归关系;在模拟危害率30%以下时,对当年泡桐生长无补偿作用,对翌年泡桐生长有补偿作用;7、8月份材损率与危害程度分别为Y7=07200X-00177和Y8=07571X-00146的线性回归关系。根据我国泡桐大袋蛾防治方法技术水平的不同,提出了大袋蛾危害15、20、25、30、35cm胸径泡桐时,采用人工注药的防治指标:百叶平均虫口分别为280、170、117、85、67头;采用飞机超低容量喷洒灭幼脲的防治指标:百叶平均虫口分别为188、124、90、70、56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 大袋蛾 防治指标
下载PDF
大袋蛾发生规律的研究
7
作者 屈邦选 李后魂 +2 位作者 谢恩奎 王伟平 郭保民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2期37-42,共6页
大袋蛾(Clania variegata Snellen)在陕西对泡桐危害极大,对其生物学进行特性了观察;测定出大袋蛾蛹和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4.52℃、19.89℃,有效积温分别为173.27日度、110.55日度。用40%氧化乐果3000倍液和20%杀灭菊酯5000倍液防... 大袋蛾(Clania variegata Snellen)在陕西对泡桐危害极大,对其生物学进行特性了观察;测定出大袋蛾蛹和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4.52℃、19.89℃,有效积温分别为173.27日度、110.55日度。用40%氧化乐果3000倍液和20%杀灭菊酯5000倍液防治2龄幼虫效果分别为96.08%和94.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袋蛾 发生规律 生物学 泡桐 防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