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药典》中四个品种来源的陈皮挥发油GC-MS分析比较 被引量:22
1
作者 杨元丰 皮达 +1 位作者 刘鑫 杨武亮 《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第6期77-81,共5页
目的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对《中国药典》中四个品种来源的陈皮挥发油GC-MS数据分析比较,鉴别其不同种源。方法对80批次不同品种和不同产地的陈皮样品挥发油进行GC-MS分析,利用其共有成分峰面积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目的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对《中国药典》中四个品种来源的陈皮挥发油GC-MS数据分析比较,鉴别其不同种源。方法对80批次不同品种和不同产地的陈皮样品挥发油进行GC-MS分析,利用其共有成分峰面积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将共有特征峰进行鉴别区分。结果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可将广东新会茶枝柑样品与其它地区样品大致分为两类。结论本方法可用于新会陈皮和其它不同品种来源陈皮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皮 GC-MS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广陈皮
下载PDF
黄龙病病菌侵染对茶枝柑果实类黄酮和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石莹 刘园 +6 位作者 陈嘉景 张海朋 曾继吾 黄宏建 田静 彭抒昂 徐娟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4-33,共10页
为分析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HLB)病菌侵染对茶枝柑(Citrus reticulata cv.chachiensis)果实品质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花后180 d感病与正常茶枝柑果实中类黄酮物质和挥发性物质的差异。结果... 为分析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HLB)病菌侵染对茶枝柑(Citrus reticulata cv.chachiensis)果实品质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花后180 d感病与正常茶枝柑果实中类黄酮物质和挥发性物质的差异。结果表明:茶枝柑感染黄龙病病菌后,果皮中橘皮素等4种聚甲氧基黄酮以及α-蒎烯、辛醛等39种挥发性物质含量显著升高,而氮甲基邻氨基苯甲酸甲酯、胡椒烯等16种挥发性物质显著降低;果肉中川陈皮素等2种聚甲氧基黄酮及D-柠檬烯、β-芳樟醇等27种挥发性物质含量显著降低。因此,黄龙病病菌侵染可能会显著影响茶枝柑果皮和果肉中的次生代谢,进而改变其苦味和香味品质,其改变可能与其感病防御应答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 HLB) 茶枝柑(citrus reticulata cv.chachiensis) 陈皮 类黄酮 次生代谢 挥发性物质 果实风味 防御应答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干燥条件对茶枝柑果皮黄酮和精油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周菲菲 肖更生 +4 位作者 林羡 徐玉娟 吴继军 陈于陇 傅曼琴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87-291,共5页
采用HPLC对日晒和不同温度热风干燥下的茶枝柑果皮中的黄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同时利用GC-MS检测分析了其精油成分及相对含量。结果表明,36、40、45和50℃干燥条件下的茶枝柑果皮的主要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与日晒相比有显著差异,42℃热... 采用HPLC对日晒和不同温度热风干燥下的茶枝柑果皮中的黄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同时利用GC-MS检测分析了其精油成分及相对含量。结果表明,36、40、45和50℃干燥条件下的茶枝柑果皮的主要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与日晒相比有显著差异,42℃热风干燥与日晒相比则无显著差异。不同热风干燥条件下茶枝柑果皮精油的总离子流图基本一致,但是精油成分的总含量均显著高于日晒,此外精油成分的种类、数目、相对含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42℃热风干燥下的精油成分与日晒最为接近。结论:从保证茶枝柑果皮品质和节约能源提高生产效率的角度出发,42℃热风干燥是有利于保存茶枝柑果皮黄酮和精油成分的较佳干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枝柑 HPLC GC-MS 热风干燥 黄酮 精油
下载PDF
不同采收期广陈皮药材三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洋 乐巍 +1 位作者 吴德康 刘沁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CAS 2009年第5期66-68,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采收期广陈皮药材中三种黄酮类成分橙皮苷、川陈皮素、橘皮素的含量动态变化。方法采用加热回流法提取黄酮类成分,HPLC法测定含量,Platisil ODS柱(5μm,250 mm×4.6 mm),流动相:甲醇(A)-乙腈(B)-4%醋酸水溶液(C),梯度洗... 目的比较不同采收期广陈皮药材中三种黄酮类成分橙皮苷、川陈皮素、橘皮素的含量动态变化。方法采用加热回流法提取黄酮类成分,HPLC法测定含量,Platisil ODS柱(5μm,250 mm×4.6 mm),流动相:甲醇(A)-乙腈(B)-4%醋酸水溶液(C),梯度洗脱;柱温30℃,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0~50 min,283 nm;50~70 min,332 nm。结果橙皮苷、川陈皮素、橘皮素含量范围分别为:1.500%~3.060%;0.236%~0.453%;0.182%~0.344%;线性范围分别为:20μg^120μg;14.6μg^84.6μg;16μg^96μg;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57%、102.34%、101.90%,RSD%分别为3.42%、1.29%、1.31%。结论三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随着采收期的推迟而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陈皮 黄酮 采收期
下载PDF
浦北陈皮原料中农药残留的检测及分析
5
作者 杨丽雯 陈旭煜 +3 位作者 黄艳萍 何秋云 杨宇浩 黄镜洲 《现代食品》 2024年第17期175-178,191,共5页
为保证浦北茶枝柑的产量和品质,在其种植生长过程中会使用生长调节剂、杀虫剂等农药。农药残留超标会直接影响所生产的陈皮的品质,进而影响食用者的身体健康,因此检测茶枝柑果皮中的农药残留非常有必要。本文选取了124批次茶枝柑果皮,... 为保证浦北茶枝柑的产量和品质,在其种植生长过程中会使用生长调节剂、杀虫剂等农药。农药残留超标会直接影响所生产的陈皮的品质,进而影响食用者的身体健康,因此检测茶枝柑果皮中的农药残留非常有必要。本文选取了124批次茶枝柑果皮,对其进行19种农药残留的检测。结果显示,采集的124批次茶枝柑果皮中19种农药残留检出4种,检出率为21.05%,包括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其中,毒死蜱检出97批次,检出率为78.23%;三唑磷检出4批次,检出率为3.23%;克百威检出2批次,检出率为1.61%;丙溴磷检出23批次,检出率为18.55%。本研究首建浦北陈皮原料农药残留数据库,为今后进一步深入跟踪及评估浦北陈皮的质量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枝柑 浦北陈皮 农药残留 检测 分析
下载PDF
感染黄龙病茶枝柑的症状表现及其病原在枝条与果实橘络中的分布规律 被引量:2
6
作者 邓云双 李桃 +1 位作者 邓晓玲 郑正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854-1859,共6页
茶枝柑(Citrus reticulata cv.chachiensis)在广东新会地区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其果皮可制作陈皮,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茶枝柑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HLB)发生历史悠久,危害严重,而目前尚无对感染黄龙病的茶枝柑症状描述及病菌Candi... 茶枝柑(Citrus reticulata cv.chachiensis)在广东新会地区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其果皮可制作陈皮,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茶枝柑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HLB)发生历史悠久,危害严重,而目前尚无对感染黄龙病的茶枝柑症状描述及病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CLas)分布的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采集广东新会感染CLas茶枝柑枝条和果实,对感病的茶枝柑叶片及果实的典型症状进行观察,同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quantitative PCR,qPCR)分析CLas在茶枝柑枝条不同部位及果实橘络中的分布规律,为筛选高浓度CLas材料提供依据。观察发现感染CLas的茶枝柑叶片呈现斑驳黄化症状,新叶尤为严重;感染CLas的茶枝柑果实表现出典型的“红鼻子”果症状,果实畸形形状不对称,种子败育。病原定量分析表明,CLas在同一染病茶枝柑枝条中呈不均匀分布:果实中轴组织中的CLas含量最高,为(2770162.87±544972.11)个,其次为橘络(2721335.84±528771.21)个,二者均显著高于其他部位。进一步对同一橘络不同片段中的CLas进行定量分析发现,CLas在同一橘络中亦呈不均匀分布,其中位于1~3 cm的片段组织中的CLas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部位(P<0.05),CLas在橘络及果实中轴中的浓度显著高于其他部位。研究结果可为茶枝柑黄龙病的鉴定、CLas在柑橘枝条及果实中的转运规律探究及后续筛选高浓度CLas材料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黄龙病 症状 茶枝柑 橘络 病原分布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茶枝柑籽油脂肪酸和不皂化物组成 被引量:2
7
作者 杨春英 刘学铭 +1 位作者 池建伟 陈智毅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7年第11期4418-4423,共6页
目的研究茶枝柑籽油的脂肪酸和不皂化物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法对茶枝柑籽油脂肪酸和不皂化物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共分离鉴定出13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占67.62%,其中最主... 目的研究茶枝柑籽油的脂肪酸和不皂化物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法对茶枝柑籽油脂肪酸和不皂化物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共分离鉴定出13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占67.62%,其中最主要的脂肪酸为亚油酸和油酸,相对含量分别为36.93%和26.91%。茶枝柑籽油的不皂化物以植物甾醇、生育酚和萜类化合物为主,其中β-谷甾醇含量最高,达2544.73mg/kg。结论本研究为茶枝柑籽油作为功能性油脂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枝柑 脂肪酸 不皂化物 植物甾醇
下载PDF
南药广陈皮(茶枝柑)种植技术规范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亚荣 凡强 +2 位作者 吴鸿 王健松 廖文波 《亚热带植物科学》 CAS 2023年第6期540-546,共7页
广陈皮茶枝柑Citrus reticulata cv.Chachiensis为我国重要的道地药材,主产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开展规范化种植可为该药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文中根据2006~2023年新会区不同生态区域种植茶枝柑的技术措施,结合广东省南药(广陈... 广陈皮茶枝柑Citrus reticulata cv.Chachiensis为我国重要的道地药材,主产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开展规范化种植可为该药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文中根据2006~2023年新会区不同生态区域种植茶枝柑的技术措施,结合广东省南药(广陈皮)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2019~2023年的实地调查,从种植品种、产地环境、种苗生产、大田种植、病虫害防治、果实采摘等方面进行总结,制定其规范化种植技术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陈皮 茶枝柑 种植技术 新会区
下载PDF
利用ISSR分子法标记鉴别新会茶枝柑 被引量:1
9
作者 邓锋 林向华 梁蔚阳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396-399,共4页
目的研究利用ISSR分子标记方法在核酸分子水平上鉴别新会茶枝柑。方法从28条ISSR引物中筛选合适的引物,对从新会茶枝柑、砂糖桔、阳山桔、贡柑、芦柑共16个新鲜叶片样品中提取的总DNA进行PCR扩增及电泳分析,寻找特征位点。结果新会茶枝... 目的研究利用ISSR分子标记方法在核酸分子水平上鉴别新会茶枝柑。方法从28条ISSR引物中筛选合适的引物,对从新会茶枝柑、砂糖桔、阳山桔、贡柑、芦柑共16个新鲜叶片样品中提取的总DNA进行PCR扩增及电泳分析,寻找特征位点。结果新会茶枝柑所有样品与其中2条ISSR引物扩增出较为明显的特征条带,可区别于其他品种。结论 ISSR作为一种简便有效的分子标记方法,可用于新会茶枝柑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枝柑 ISSR 鉴别
下载PDF
基于UPLC-Q-TOF-MS的柑普茶外果皮、鲜陈皮和鲜砂糖橘皮的全成分对比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琪 胡安琪 +3 位作者 范倩 陈胜 肖细姬 张翠仙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8-141,共14页
柑普茶是由新会陈皮和云南普洱结合晒制而成的一种新型茶,兼具新会陈皮与普洱茶的功效,风味独特,为上好的保健养生佳品。茶作为人们日常主要饮品,以热水冲泡为主。为全面分析柑普茶外皮(PGT)与鲜新会陈皮(CRC)、鲜砂糖橘皮(CT)水溶性成... 柑普茶是由新会陈皮和云南普洱结合晒制而成的一种新型茶,兼具新会陈皮与普洱茶的功效,风味独特,为上好的保健养生佳品。茶作为人们日常主要饮品,以热水冲泡为主。为全面分析柑普茶外皮(PGT)与鲜新会陈皮(CRC)、鲜砂糖橘皮(CT)水溶性成分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结合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分析方法对三者水溶性物质成分进行全成分分析,以期从整体角度了解三者水溶性成分的差异。从PGT、CRC和CT中依次鉴定47、72和56个化学成分,结构类型涉及黄酮类(44个、63个、50个)、柠檬苦素类(PGT中1个、后二者均4个)、生物碱类(1个、2个、1个)、香豆素类(仅CRC中2个)和环肽类成分(各1个)。该研究丰富了柑普茶外果皮与广陈皮的化学成分,并为柑普茶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化学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普茶 新会陈皮 砂糖橘皮 成分分析 UPLC-Q-TOF-MS
下载PDF
广陈皮(茶枝柑)种质资源与种苗生产现状
11
作者 蔡雪妍 李安琪 +3 位作者 李海生 傅家威 黄九九 刘伟 《今日药学》 CAS 2024年第11期871-876,共6页
广陈皮是我国一味传统中药,也是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地理标志产品。中药材的品质与其原植物的种质优劣及种苗质量息息相关。茶枝柑作为广陈皮的原植物,对其品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在当地的走访与了解,对... 广陈皮是我国一味传统中药,也是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地理标志产品。中药材的品质与其原植物的种质优劣及种苗质量息息相关。茶枝柑作为广陈皮的原植物,对其品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在当地的走访与了解,对茶枝柑的种质资源与种苗生产现状进行总结与分析,强调了高质量种苗对广陈皮行业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以高质量种苗的推广维持高质量种质的理念,以期为广陈皮药材的质量的稳定与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陈皮 茶枝柑 种质资源 种苗生产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二甲基二碳酸盐发酵前处理对茶枝柑果酒发酵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邓莎莎 吴继军 +2 位作者 刘忠义 余元善 徐玉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7-13,共7页
为探究二甲基二碳酸盐(dimethyl dicarbonate,DMDC)非热杀菌技术对茶枝柑果酒发酵特性及果酒品质的影响,将新鲜茶枝柑果汁分别进行DMDC杀菌、巴氏杀菌和不杀菌处理,比较3种不同的发酵前处理方法对发酵期间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糖组分、... 为探究二甲基二碳酸盐(dimethyl dicarbonate,DMDC)非热杀菌技术对茶枝柑果酒发酵特性及果酒品质的影响,将新鲜茶枝柑果汁分别进行DMDC杀菌、巴氏杀菌和不杀菌处理,比较3种不同的发酵前处理方法对发酵期间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糖组分、乙醇含量、高级醇含量、p H值、总酸含量、有机酸含量、抗坏血酸含量、抗氧化活性等动态指标的影响以及发酵前后微生物菌群的差异。结果表明:相对于未杀菌直接发酵的茶枝柑发酵液,添加DMDC和巴氏杀菌均能有效杀灭污染的杂菌,提高糖的有效利用率和乙醇得率,抑制高级醇产生,其中空白对照组(不杀菌处理)、DMDC组、巴氏杀菌组的乙醇体积分数分别为13.10%、13.30%、13.73%。同时,与巴氏杀菌组相比,DMDC处理后的发酵液抗坏血酸质量浓度较高(211.40~221.70 mg/L),抗氧化活性保留较好(20.83~23.26?μmol?TE/m L);但存在乳酸菌等耐受菌残留、乳酸升高的问题。综合而言,DMDC杀菌可以作为茶枝柑果酒发酵前处理的非热杀菌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基二碳酸盐 巴氏杀菌 茶枝柑果酒 发酵特性 非热杀菌
下载PDF
评估茶枝柑黄龙病病情的3种定量方法的比较研究
13
作者 马冲 何桢锐 +4 位作者 孔广辉 周江文 钟君泽 周而勋 程保平 《生物灾害科学》 2024年第1期73-80,共8页
【目的】为比较3种不同黄龙病病情定量评估方法的优劣之处。【方法】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技术,定量分析了柑橘黄龙病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CLas)在茶枝柑的叶脉、叶肉、果皮、囊壁、果实中柱、树皮、根系等... 【目的】为比较3种不同黄龙病病情定量评估方法的优劣之处。【方法】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技术,定量分析了柑橘黄龙病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CLas)在茶枝柑的叶脉、叶肉、果皮、囊壁、果实中柱、树皮、根系等多个部位的分布情况,并进一步使用“橘园黄龙病病情指数分析、病树中CLas含量分析及黄龙病发病率检测”3种方法定量评估了新会区两个茶枝柑果园中黄龙病的发病情况。【结果】CLas在茶枝柑各部位含量的大小:叶脉>橘络>果实中柱>根>叶肉>绿树皮>果皮白瓤>囊壁>外果皮。茶枝柑叶脉中CLas 16S rDNA基因平均含量为10^(7.89)CN/g FW,茶枝柑外果皮中CLas 16S rDNA基因平均含量为10^(4.54)CN/g FW。三江镇联合村果园20棵茶枝柑的平均病情指数为52.75;随机采集叶片样品,可在其中18棵茶枝柑的叶脉样品中检出CLas,其16S rDNA平均含量为10^(5.57)CN/g FW;选择性采集显症叶片样品,可检测出20棵茶枝柑树的黄龙病发病率为100%。双水镇大树村果园20棵茶枝柑的平均病情指数为30.75;随机采集叶片样品,可在其中3棵茶枝柑的叶脉样品中检出CLas,其16S rDNA基因的平均含量为10^(4.99)CN/g FW;选择性采集显症叶片样品,可检测出20棵茶枝树的黄龙病发病率为100%。【结论】明确CLas在茶枝柑不同部位的定量分布情况,为茶枝柑的黄龙病定量分析提供了参考依据;3种定量评估茶枝柑黄龙病病情的方法各有优劣,综合运用才能更准确全面地反映出黄龙病在果园的发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黄龙病 茶枝柑 病情指数 发病率 柑橘黄龙病菌含量
下载PDF
SCoT分子标记对茶枝柑及近缘种遗传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席秀利 黄海波 +2 位作者 楼步青 詹若挺 王浩涵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426-2431,共6页
目的采用SCoT分子标记方法对茶枝柑及近缘种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方法使用正交设计方法,对Mg^(2+)、dNTPs、ExTaq DNA聚合酶、引物浓度及模板DNA用量5个因素进行筛选,筛选适合茶枝柑及近缘种的SCoT-PCR反应体系,同时通过梯度温度筛选最... 目的采用SCoT分子标记方法对茶枝柑及近缘种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方法使用正交设计方法,对Mg^(2+)、dNTPs、ExTaq DNA聚合酶、引物浓度及模板DNA用量5个因素进行筛选,筛选适合茶枝柑及近缘种的SCoT-PCR反应体系,同时通过梯度温度筛选最佳退火温度,并验证其多态性引物。结果得到适于茶枝柑的SCoT标记PCR反应体系,最终筛选出12条清晰、条带丰富的作为茶枝柑及近缘种SCoT分子标记的引物,同时通过NTSYS软件分析得到茶枝柑及近缘种的相似系数表和UPGMA聚类树。结论运用3个不同地域柑橘基因组DNA对优化的SCoT-PCR反应体系进行验证,获得了多态性丰富、条带清晰的扩增图谱,表明茶枝柑SCoT分子标记技术体系稳定可靠。而聚类分析结果能够直观、科学地从分子角度对茶枝柑及近缘种13种材料进行初步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枝柑 SCoT分子标记 正交设计 遗传多样性 PCR反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