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平感对农民工集群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平等意识的调节效应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牛静坤 杜海峰 +1 位作者 杜巍 刘茜 《公共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9-99,157-158,共11页
由于制度排斥和社会比较,作为城市社会底层的农民工群体易产生不公平感,引发集群行为。随城镇化进程推进,农民工公民权意识觉醒为其集群行为产生了催化作用。本文基于资源动员论和公平理论,结合理性与非理性解释框架,构建针对农民工的... 由于制度排斥和社会比较,作为城市社会底层的农民工群体易产生不公平感,引发集群行为。随城镇化进程推进,农民工公民权意识觉醒为其集群行为产生了催化作用。本文基于资源动员论和公平理论,结合理性与非理性解释框架,构建针对农民工的集群行为系统解释框架。应用2013年S市的农民工调查数据,探讨农民工集群行为产生的非理性因素——公平感和平等意识的直接影响及调节作用,以及理性因素——流入地资源整合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不公平感知和平等意识对农民工的集群行为参与均有正向影响;同时,平等意识在公平感对集群行为影响的调节作用显著。农民工集群行为动员依赖于地缘关系,而流入地的政府和正式组织并未起到控制作用。政府需要在经济社会转型进程中,及时调整涉及农民工权利的政策和规则,最大限度地保证社会公平,合理引导农民工的平等意识,以确保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社会公平 公民权意识 集群行为
原文传递
公平感对农民工流入地政府信任的影响研究——基于公民权意识的调节效应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杜海峰 刘茜 任锋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3-79,共7页
探讨了中国农民工的公民权意识和公平感对政府信任的作用机制,提出适用于农民工流入地政府信任的解释框架,并结合农民工群体的特性进行了跨文化群体的检验;研究结果发现:其一,公平感对农民工信任流入地政府的影响较其他因素更大,但是机... 探讨了中国农民工的公民权意识和公平感对政府信任的作用机制,提出适用于农民工流入地政府信任的解释框架,并结合农民工群体的特性进行了跨文化群体的检验;研究结果发现:其一,公平感对农民工信任流入地政府的影响较其他因素更大,但是机会公平、互动公平、结果公平等公平感三个维度的影响作用并不一致;其二,公民权意识对于公平感作用的调节效应非常明显,但这种调节的程度目前还不足以使得农民工群体因为分配结果不公平而产生对政府信任的负面影响;指出目前农民工对公共资源分配制度与既定格局的认可程度较高,随着他们公民权意识的进一步提交,将会对政府执政公平性的怀疑性评价向机会公平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平感 公民权意识 政府信任 农民工
下载PDF
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意识培养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曹阳昭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0-104,共5页
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意识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它更是保障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公民与国家的基本关系的研究和对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的... 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意识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它更是保障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公民与国家的基本关系的研究和对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的论述,提出在我国建立培养少数民族地区的公民意识的具体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意识 少数民族 宪法本位观 国家本位观
下载PDF
关于农民环境弱势群体与公民教育的思考 被引量:1
4
作者 郭立强 张利国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6,共6页
伴随着现代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民环境弱势群体问题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由于当前整个社会公民意识的匮乏,使得弱势群体很难得到应有的补偿。为了实现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我们应加强公民教育,提高社会全体的公民意识;发展... 伴随着现代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民环境弱势群体问题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由于当前整个社会公民意识的匮乏,使得弱势群体很难得到应有的补偿。为了实现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我们应加强公民教育,提高社会全体的公民意识;发展公民参与,拓宽社会成员民主参与的途径;建设公民文化新氛围,促成公民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环境弱势群体 公民教育 公民社会 公民意识
下载PDF
简析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被引量:2
5
作者 严军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年第5期71-73,共3页
高校教育实行新的好公民、好学生、好子女的"新三好"考核标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公民意识是社会成员精神和物质生活共同的思想基础,是社会成员思想、道德发展的基本依据。本文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现实意义出发,... 高校教育实行新的好公民、好学生、好子女的"新三好"考核标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公民意识是社会成员精神和物质生活共同的思想基础,是社会成员思想、道德发展的基本依据。本文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现实意义出发,分析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淡薄的成因,探讨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养 大学生 公民意识
下载PDF
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小丽 欧世龙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2期114-115,共2页
公民意识是公民的主人翁责任感、使命感和集体主义理念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自我意识。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突出的紧迫感,有利于大学生克服市场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和社... 公民意识是公民的主人翁责任感、使命感和集体主义理念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自我意识。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突出的紧迫感,有利于大学生克服市场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和社会丑恶现象的消极影响,成为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德育没有以培养公民意识为目标,因此,应建立以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为立足点的大学德育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意识 大学德育 主体意识
下载PDF
试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培育 被引量:1
7
作者 李见恩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42-44,共3页
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公民意识,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该文分析了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培育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并探讨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公民意识培育的途径。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 公民意识 培育
下载PDF
大学生公民政治素质及其提升
8
作者 摄政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第4期111-113,共3页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公民政治素质普遍有所提高,但也存在主动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的意愿不强、政治参与与政治技能较为欠缺等问题,需要提高大学生对于民主政治知识的掌握程度,增加大学生参与民主活动的机会,发掘中华民族本土的优秀文化,培育...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公民政治素质普遍有所提高,但也存在主动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的意愿不强、政治参与与政治技能较为欠缺等问题,需要提高大学生对于民主政治知识的掌握程度,增加大学生参与民主活动的机会,发掘中华民族本土的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大学生公民政治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公民政治素质 民主政治
下载PDF
肥东县法治政府建设的问题及策略
9
作者 刘谦 《黑河学院学报》 2019年第11期90-91,共2页
法治政府的建设是一个逐步发展成熟的过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了战略部署,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十九大报告再次对"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作出重要部署,开启了建设... 法治政府的建设是一个逐步发展成熟的过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了战略部署,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十九大报告再次对"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作出重要部署,开启了建设法治政府的新征程。"郡县治,天下安",县域法治以县域为焦点,是对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具体化,推进县域法治政府建设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东县 法治政府 公民意识
下载PDF
亚洲公民教育的特点与启示——基于《2009国际公民教育调研亚洲报告》的分析
10
作者 金黎琼 陈鹏 《外国中小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7-26,共10页
亚洲的公民教育在其发展的进程中表现出独特的区域特点。对于学生公民意识以及公民素养的培养而言,在相似地域文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状况,既有个性,也有共性。本文基于对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组织的第三次国际公民素养调研200... 亚洲的公民教育在其发展的进程中表现出独特的区域特点。对于学生公民意识以及公民素养的培养而言,在相似地域文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状况,既有个性,也有共性。本文基于对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组织的第三次国际公民素养调研2009亚洲报告结果的分析,揭示出亚洲公民教育呈现的共同特点,这对公民与道德教育有所启发,可以为未来亚洲地区公民教育的实施与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公民教育调研 亚洲公民教育 公民意识与素养
下载PDF
周边国家民族主义新态势与中国外交的挑战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博文 方长平 《国际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3-61,共19页
随着中国深度参与区域合作与广泛拓展海外利益,周边国家的国内政治对中国周边外交的影响愈加深刻。研究周边各国民族主义影响中国外交的一般性特征,具有较强的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尽管周边国家的种族支配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民族独立... 随着中国深度参与区域合作与广泛拓展海外利益,周边国家的国内政治对中国周边外交的影响愈加深刻。研究周边各国民族主义影响中国外交的一般性特征,具有较强的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尽管周边国家的种族支配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民族独立意识在历史上对中国外交有较大影响,但这些因素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已有所下降。周边国家民族主义在近些年来萌生的新态势,具体包括自我动员能力的提升、民粹主义倾向的凸显、现代公民意识的展露,将为中国周边外交构成诸多全新挑战。为了降低周边国家民族主义对中国的不利影响,中国可以在争端解决、海外投资、人文交流等方面主动调整思维和行为模式,探索与周边国家在应对民族主义问题上的合作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边国家民族主义 中国外交 民粹主义 现代公民意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