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彩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原理及其应用 被引量:15
1
作者 杨明杰 曹佳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33-337,共5页
多彩色荧光原位杂交是一门新兴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它用几种不同颜色的荧光素单独或混合标记的探针,进行原位杂交,同时检测间期细胞或中期细胞中的几个特异核酸序列,为分析癌症遗传不稳定性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可靠的方法,并... 多彩色荧光原位杂交是一门新兴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它用几种不同颜色的荧光素单独或混合标记的探针,进行原位杂交,同时检测间期细胞或中期细胞中的几个特异核酸序列,为分析癌症遗传不稳定性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可靠的方法,并广泛应用于物理图谱绘制、致突变研究、肿瘤病理学和产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描绘 启动标记 多彩色FISH
下载PDF
黑麂Y染色体的鉴别和Sry基因的克隆及定位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毅 单祥年 +9 位作者 张悦 刘宁生 鲁晓萱 佴文惠 王金焕 陈玉泽 杨凤堂 胡均 张文兴 徐春茂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4-118,共5页
以流式细胞仪分离小麂(Muntiacus reevesi)Y染色体和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Y1,Y2,X+4和1号染色体,利用DOP-PCR技术富集了分离的各单条染色体。然后,将小麂的Y染色体的DOP-PCR产物经Cy3标记后直接作为涂染探针, 应用染色体涂染技术... 以流式细胞仪分离小麂(Muntiacus reevesi)Y染色体和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Y1,Y2,X+4和1号染色体,利用DOP-PCR技术富集了分离的各单条染色体。然后,将小麂的Y染色体的DOP-PCR产物经Cy3标记后直接作为涂染探针, 应用染色体涂染技术与雌雄黑麂的核型标本进行杂交,确认了黑麂真正的Y染色体为Y2染色体。再以黑麂的Y1,Y2,X+4和1号染色体的DOP-PCR产物为模板,用人的特异性的 SRY(sex determining region of the Y chromosome ) 基因引物对其进行扩增,结果表明黑麂只有Y2染色体出现了SRY扩增片段。然后扩增产物克隆和测序,比较它与人的同源性,初步把黑麂的Sry基因定位在Y2染色体上。最后提取雄性黑麂的基因组DNA,并用同一对引物对其进行扩增,亦得到Sry基因的片段,对此扩增片段进行克隆,测序,结果表明其与Y2染色体得到的Sry基因片段完全一样,与人SRY基因的同源性均为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麂 染色体涂染 DOP-PCR SRY基因 基因定位 偶蹄目
下载PDF
人类性染色体特异DNA对三种鱼类染色体的描绘 被引量:7
3
作者 易梅生 余其兴 +4 位作者 黄晓 刘江东 郭一清 刘利 周荣家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6,T001,共7页
染色体描绘技术是研究基因组进化的强有力手段之一。用人X和Y染色体文库特异DNA为探针,对3种硬骨鱼类——刺鳅、黄鳝和斑马鱼的有丝分裂中期分裂相染色体进行了描绘研究。结果表明,在这3种鱼类的染色体组中都发现有人X染色体... 染色体描绘技术是研究基因组进化的强有力手段之一。用人X和Y染色体文库特异DNA为探针,对3种硬骨鱼类——刺鳅、黄鳝和斑马鱼的有丝分裂中期分裂相染色体进行了描绘研究。结果表明,在这3种鱼类的染色体组中都发现有人X染色体特异DNA的同源片段,它们散布在几对同源染色体中。但用人Y染色体DNA描绘这3种鱼类染色体时,则没有检测出可见的同源片段。同时对从低等脊椎动物到人类的X染色体进化过程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描绘 性染色体特异DNA文库 鱼类 X染色体进化
下载PDF
基于寡核苷酸探针套painting的小麦“中国春”非整倍体高清核型及应用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丹蕊 杜培 +2 位作者 裴自友 庄丽芳 亓增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575-1587,共13页
基于寡核苷酸探针套painting的染色体鉴定技术简单、经济和高效,可以促进小麦品种及亲缘物种染色体识别和变异体鉴定,提高染色体工程效率。我们前期开发了寡核苷酸探针套,包含p As1-1、p As1-3、AFA-4、(GAA)10和p Sc119.2-1共5个探针... 基于寡核苷酸探针套painting的染色体鉴定技术简单、经济和高效,可以促进小麦品种及亲缘物种染色体识别和变异体鉴定,提高染色体工程效率。我们前期开发了寡核苷酸探针套,包含p As1-1、p As1-3、AFA-4、(GAA)10和p Sc119.2-1共5个探针。本研究通过一次荧光原位杂交(FISH),对源于17个非整倍体的18份材料分析发现,其中14个染色体组成正确,可以清晰识别相应的缺体、四体和端体。还构建了基于寡核苷酸探针套涂染的、能准确识别3个基因组和7个部分同源群染色体的高清核型,发现4个非整倍体发生变异,其中从N5BT5D中鉴定出一个可能的小片段相互易位系T6AS·6AL-6DL和T6DS·6DL-6AL。进一步对7个地方品种、10个栽培品种(系)和1个人工合成小麦分析,发现15条染色体存在多态性,涉及6条B组(除4B)、5条A组(除1A和3A)和4条D组(1D、2D、4D和7D)染色体,可以清晰识别我国小麦生产上广泛应用的3种易位类型(T1RS·1BL、T6VS·6AL及相互易位T1RS·7DL和T7DS·1BL),省去了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程序。另外,对5个亲缘物种分析发现,该探针套可以识别栽培一粒小麦、硬粒小麦Langdon、荆州黑麦、长穗偃麦草(2n=2x=14)全部和中间偃麦草30条染色体,并构建了这5个物种的核型。本研究结果证实该寡核苷酸探针套可以有效用于小麦及亲缘物种染色体鉴定,高清晰的中国春非整倍体核型为小麦染色体工程提供了参考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寡核苷酸探针套 染色体painting 染色体多样性 小麦易位系 非整倍体
下载PDF
应用DOP-PCR与染色体涂染技术鉴别赤麂的Y染色体 被引量:9
5
作者 单祥年 张悦 +6 位作者 王毅 刘宁生 鲁晓萱 聂文惠 杨凤堂 王金焕 陈玉泽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2期71-74,共4页
流式细胞仪分离小麂的Y染色体 ,并应用DOP PCR扩增后标记作为探针 ,分别与雄性及雌性赤麂中期核型进行染色体涂染 .结果表明 ,只有雄性赤麂Y2 染色体与探针有明显的杂交信号 ,说明只有Y2 染色体与赤麂的性别决定相关 ,排除了赤麂Y1染色... 流式细胞仪分离小麂的Y染色体 ,并应用DOP PCR扩增后标记作为探针 ,分别与雄性及雌性赤麂中期核型进行染色体涂染 .结果表明 ,只有雄性赤麂Y2 染色体与探针有明显的杂交信号 ,说明只有Y2 染色体与赤麂的性别决定相关 ,排除了赤麂Y1染色体在性别决定中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麂 性染色体 DOP-PCR 染色体涂染
下载PDF
一例罕见的复杂易位携带者的染色体绘画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傅俊江 夏家辉 +4 位作者 龙志高 杨毅 潘乾 陈胜湘 李麓芸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4期255-260,共6页
本文报道了一例罕见的复杂易位男性携带者,结婚8年,其妻连续7次流产、死胎和出生早夭的畸型儿。用染色体显微切割、PCR技术构建的人类7号和8号染色体特异性探针地对其进行了染色体绘画研究,分析确定其核型为:46,XY,-... 本文报道了一例罕见的复杂易位男性携带者,结婚8年,其妻连续7次流产、死胎和出生早夭的畸型儿。用染色体显微切割、PCR技术构建的人类7号和8号染色体特异性探针地对其进行了染色体绘画研究,分析确定其核型为:46,XY,-7,-8,-9,+der(7)、t(7;9)(q2200;p24),+der(8)invins(8;7)(q2100;q31.2q2200),+der(9)t(9;7)(p24;q31.2).ishder(7)t(7;9)(wcp7+),der(8)invins(8;7)(wcp7+,wcp8+),der(9)t(9;7)(wcp7+)。染色体绘画技术为研究染色体异常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本文并对携带者复杂易位的发生机理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遗传学 染色体易位 染色体绘画
下载PDF
染色体研究的新方法与新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龙华 付元帅 +4 位作者 陈戟 赵刚 刘江东 陈建武 余其兴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中旬)》 CAS 2006年第1期179-184,208,共7页
从染色体显微分离与显微克隆、染色体连锁图谱、染色体原位杂交、染色体涂染、染色体的基因定位以及染色体的片段转移等几个方面,分别综述了染色体研究的新方法和新进展,并展示了分子细胞遗传学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染色体 显微分离与显微克隆 连锁图谱 原位杂交 染色体涂染 基因定位 染色体片段转移 进展
下载PDF
用C-带和涂染技术检测棕色田鼠Y染色体 被引量:5
8
作者 朱必才 高建国 +3 位作者 高俊芳 张永 董玉玮 侯进慧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45-251,共7页
采用染色体C 带技术和小鼠整条Y染色体特异探针检测棕色田鼠的Y染色体 ,结果如下 :棕色田鼠雄性个体C 带中期分裂相中 ,X性染色体是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在着丝粒处存在着强烈的C阳性带 ,而且在短臂的中间也有一条C阳性带 ,但是没有发... 采用染色体C 带技术和小鼠整条Y染色体特异探针检测棕色田鼠的Y染色体 ,结果如下 :棕色田鼠雄性个体C 带中期分裂相中 ,X性染色体是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在着丝粒处存在着强烈的C阳性带 ,而且在短臂的中间也有一条C阳性带 ,但是没有发现深染的Y染色体。用小鼠整条Y染色体特异探针涂染棕色田鼠的骨髓细胞中期分裂相和间期核 ,以小鼠骨髓细胞中期分裂相和间期核作为对照。涂染结果表明 :棕色田鼠骨髓细胞中期分裂相和间期核涂染信号检出率分别为 0 - 2 %和 3% - 5 % ,两者均呈阴性反应 ,而对照都呈阳性反应。根据实验结果 ,作者认为在棕色田鼠的Y染色体上及整个基因组DNA中不存在小鼠整条Y染色体特异DNA的同源序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带 棕色田鼠 Y染色体 染色体涂染 基因
下载PDF
染色体涂染技术与动物分子细胞遗传学的建立和发展 被引量:4
9
作者 顾丰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08-111,共4页
染色体涂染 ( Chrom som e painting) 是一项在分子细胞遗传学水平上检测染色体重组和畸变的新技术, 包括染色体涂染 D N A 探针制备和荧光标记原位杂交两部分。制备染色体涂染 D N A 探针可通过流式细胞... 染色体涂染 ( Chrom som e painting) 是一项在分子细胞遗传学水平上检测染色体重组和畸变的新技术, 包括染色体涂染 D N A 探针制备和荧光标记原位杂交两部分。制备染色体涂染 D N A 探针可通过流式细胞分类法, 克隆基因库或体细胞杂交株, 以及染色体显微切割和 P C R 扩增等途径, 现侧重综述近几年国际上用染色体显微切割和 P C R 扩增的方法制备探针进行家畜染色体涂染的实验技术和主要成果。研究结果表明,用该技术进行家畜染色体涂染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分辨力, 可用来检测家畜染色体畸变、性别鉴定、显微克隆等, 提高了对家畜染色体 D N A 研究和分析的能力, 从而促进了动物分子细胞遗传学这一新的边缘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涂染 染色体 显微切割 原位杂交 家畜
下载PDF
用染色体涂染方法对早先辐射受照人员进行回顾性照射剂量估算 被引量:6
10
作者 陆雪 吕玉民 +2 位作者 封江彬 陈德清 刘青杰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35-138,共4页
背景与目的:探索用染色体涂染(painting)技术回顾性估算早先辐射受照人员照射剂量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用不同剂量(0~5.00Gy)的60Coγ射线照射正常人外周血,用1、2和4号染色体涂染探针分析染色体易位,建立辐射诱发的染色体易位率剂量... 背景与目的:探索用染色体涂染(painting)技术回顾性估算早先辐射受照人员照射剂量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用不同剂量(0~5.00Gy)的60Coγ射线照射正常人外周血,用1、2和4号染色体涂染探针分析染色体易位,建立辐射诱发的染色体易位率剂量_效应曲线。用同样的方法分析3例早先受60Coγ射线照射人员的染色体易位,参照剂量_效应曲线估算剂量,与照射后当时估算的生物剂量比较;并对1例无照射当时的生物剂量病例进行回顾性剂量估算。结果:用painting方法分析0~5.00Gy60Coγ射线诱发的全基因组易位率均随着吸收剂量的增加而增高,吸收剂量和全基因组易位率之间的剂量_效应曲线均为二次方程模式,曲线方程为^Y=0.043D2+0.006D+0.0036。3例早先受照人员的估算剂量与照射后生物剂量的资料基本一致,另1例早先受照人员的估算剂量与照后当时物理模拟剂量一致。结论:本研究建立的painting方法可用于早先受辐射照射人员的回顾性剂量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涂染 易位畸变 回顾性剂量估算
下载PDF
二例伴有t(3;5)(q25;q34)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吴亚芳 薛永权 +3 位作者 赵萌 陈赛娟 潘金兰 陆定伟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04-306,共3页
目的 报道 2例伴有t(3;5 ) (q2 5 ;q34)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方法 骨髓细胞2 4h培养后按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 ,用R显带技术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 ,并以 3号和 5号染色体涂染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 (FISH)检测。结果  2例的临床... 目的 报道 2例伴有t(3;5 ) (q2 5 ;q34)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方法 骨髓细胞2 4h培养后按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 ,用R显带技术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 ,并以 3号和 5号染色体涂染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 (FISH)检测。结果  2例的临床和血液学改变符合MDS诊断 ;染色体核型分析揭示 2例患者均有一致的核型异常 :4 6 ,XY ,t(3;5 ) (q2 5 ;q34) ;其中 1例患者的双色FISH检测证实 1条3号染色体长臂和 1条 5号染色体长臂之间发生了相互易位。结论 t(3;5 ) (q2 5 ;q34)是一种少见的核型异常 ,它和MDS有特别的联系 ,常有涉及三系的病态造血改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实验研究 染色体涂染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利用染色体涂染方法建立人和白眉长臂猿(Hylobates hoolock)的比较染色体图谱 被引量:3
12
作者 余定会 杨凤堂 刘瑞清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5期417-423,共7页
除人Y染色体外,本文采用生物素标记的人全部整条染色体特异探针与白眉长臂猿(Hylobates hoolock)有丝分裂中期分裂相进行染色体原位杂交即染色体涂染法以研究人和白眉长臂猿染色体之间的同源性。在白眉长臂猿18对常染色体上检测出了与... 除人Y染色体外,本文采用生物素标记的人全部整条染色体特异探针与白眉长臂猿(Hylobates hoolock)有丝分裂中期分裂相进行染色体原位杂交即染色体涂染法以研究人和白眉长臂猿染色体之间的同源性。在白眉长臂猿18对常染色体上检测出了与人22对常染色体同源的59对染色体片段,确定了人和白眉长臂猿之间的精度较高的染色体连锁群。结果表明:自人与白眉长臂猿的祖先分歧以来,大量的染色体间重排(至少发生了39次易位)和染色体内的重排导致了二者核型的差异。根据杂交结果绘制了首份人和白眉长臂猿比较染色体图谱,并结合已有的人和白掌长臂猿(Hylobates lar)(2n=44)和合趾长臂猿(Hylobates syndactylus)(2n=50)的比较染色体图谱对长臂猿属的染色体进化作了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图谱 白眉长臂猿 染色体涂染法
下载PDF
鹌鹑Z染色体特异DNA文库的构建及其同源性检测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琳 易梅生 +2 位作者 戢福云 任莉莉 余其兴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6-229,共4页
运用染色体显微分离技术 ,从鹌鹑有丝分裂相中分离了Z染色体 ,经DOP PCR扩增后 ,将扩增产物克隆到pBluescript质粒中 ,构建了鹌鹑Z染色体的特异DNA文库。以该文库中分离的插入DNA作为探针 ,对鹌鹑染色体进行了描绘。结果在鹌鹑的分裂相... 运用染色体显微分离技术 ,从鹌鹑有丝分裂相中分离了Z染色体 ,经DOP PCR扩增后 ,将扩增产物克隆到pBluescript质粒中 ,构建了鹌鹑Z染色体的特异DNA文库。以该文库中分离的插入DNA作为探针 ,对鹌鹑染色体进行了描绘。结果在鹌鹑的分裂相中 ,Z染色体被强烈的特异荧光信号完全覆盖 ,而在其他染色体上基本没有杂交信号。表明该文库中的插入DNA对鹌鹑Z染色体是特异的 ,可以用来制备性染色体的描绘探针 ,在其他相关物种中检测Z染色体的保守同线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鹌鹑 染色体显微分离 DOP-PCR 染色体描绘探针 Z染色体特异DNA文库 同源性检测
下载PDF
Karyotypic evolution in family Hipposideridae (Chiroptera, Mammalia) revealed by comparative chromosome painting, G- and C-banding 被引量:5
14
作者 毛秀光 王金焕 +3 位作者 苏伟婷 王应祥 杨凤堂 佴文惠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53-460,共8页
Comparing to its sister-family (Rhinolophidae), Hipposideridae was less studied by cytogenetic approaches. Only a few high-resolution G-banded karyotypes have been reported so far, and most of the conclusions on the... Comparing to its sister-family (Rhinolophidae), Hipposideridae was less studied by cytogenetic approaches. Only a few high-resolution G-banded karyotypes have been reported so far, and most of the conclusions on the karyotypic evolution in Hipposideridae were based on conventional Giemsa-staining. In this study, we applied comparative chromosome painting, a method of choice for genome-wide comparison at the molecular level, and G- and C-banding to establish comparative map between five hipposiderid species from China, using a whole set of chromosome-specific painting probes from one of them (Aselliscus stoliczkanus). G-band and C-band comparisons between homologous segments defined by chromosome painting revealed that 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s, paracentric inversions and heterochromatin addition could be the main mechanism of chromosome evolution in Hipposiderida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onserved chromosomal segments among five hipposiderid species and outgroup species suggests that bi-armed chromosomes should be included into the ancestral karyotype of Hipposideridae, which was previously believed to be exclusively composed of acrocentric chromoso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arative chromosome painting 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 Paracentric inversion Hipposideridae CHIROPTERA
下载PDF
t(15;17)的变异型插入易位ins(17;15)(q21;q14q22)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苏宁 薛永权 +1 位作者 吴亚芳 潘金兰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77-79,共3页
目的 报道 1例 t(15 ;17)的变异型插入易位 ins(17;15 ) (q2 1;q14 q2 2 )病例及其染色体涂染、逆转录 - PCR的研究结果。方法 骨髓细胞经直接法或 2 4 h培养和外周血单采白血病细胞培养 6天后制备染色体标本 ,以 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 目的 报道 1例 t(15 ;17)的变异型插入易位 ins(17;15 ) (q2 1;q14 q2 2 )病例及其染色体涂染、逆转录 - PCR的研究结果。方法 骨髓细胞经直接法或 2 4 h培养和外周血单采白血病细胞培养 6天后制备染色体标本 ,以 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 ;以 15号和 17号整条染色体涂染探针进行染色体涂染 ;以逆转录 -PCR技术检测 PML - RARα和 RARα- PML融合基因的转录本。结果 该患者骨髓细胞和外周血白血病细胞染色体 R显带核型分析结果均提示 15 q-和 17q+;涂染研究证实 17号染色体长臂插入一段 15号染色体来源的染色体片段 ;逆转录 - PCR检出 PML- RARα融合基因短型转录本 ,未检出 RARα- PML 融合基因的转录本 ,符合 ins(17;15 )所致的遗传学改变。结论 染色体涂染和逆转录 - PCR技术是明确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涉及 15和 17号染色体插入易位的可靠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15 17) 变异型插入易位ins(17 15)(q21 q14q22) 细胞遗传学 分子遗传学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原文传递
Characterization of Two Human Lung Adenocarcinoma Cell Lines by Reciprocal Chromosome Painting 被引量:4
16
作者 彭昆靖 王金焕 +3 位作者 苏伟婷 王熙才 杨凤堂 佴文惠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3-121,共9页
Lung cancer is a leading cause of cancer death worldwide. Some lung cancer patients correlate with a gas of radon besides smoking. To search for common chromosomal aberrations in lung cancer cell lines established fro... Lung cancer is a leading cause of cancer death worldwide. Some lung cancer patients correlate with a gas of radon besides smoking. To search for common chromosomal aberrations in lung cancer cell lines established from patients induced by different factors, a combined approach of chromosome sorting, forward and reverse chromosome painting was used to characterize karyotypes of two lung adenocarcinoma cell lines: A549 and GLC-82 with the latter line derived from a patient who has suffered long-term exposure to environmental radon gas pollution. The chromosome painting results revealed that complex chromosomal rearrangements occurred in these two lung adenocarcinoma cell lines. Thirteen and twenty-four abnormal chromosomes were identified An A549 and GLC-82 cell lines, respectively. Almost half of abnormal chromosomes in these two cell lines were formed by non-reciprocal translocations, the others were derived from deletions and duplication/or amplification in some chromosomal regions. Furthermore, two apparently common breakpoints, HSA8q24 and 12q14 were found in these two lung cancer cell li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ng adenocarcinoma cell lines chromosome sorting chromosome painting Cyto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下载PDF
哺乳动物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周旭明 杨光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9-345,共7页
哺乳动物是一类最进化并在地球上占主导地位的动物类群,重建其系统发育关系一直是分子系统学的研究热点。随着越来越多物种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在基因组水平上探讨该类动物的系统发育关系与进化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全基因组序列,稀... 哺乳动物是一类最进化并在地球上占主导地位的动物类群,重建其系统发育关系一直是分子系统学的研究热点。随着越来越多物种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在基因组水平上探讨该类动物的系统发育关系与进化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全基因组序列,稀有基因组变异及染色体涂染等几个方面简要介绍了当前系统发育基因组学在现生哺乳动物分子系统学中的应用,综合已有的研究归纳整理了胎盘亚纲的总目及目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给出了胎盘动物19个目的系统发育树。本文还分析了哺乳动物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发育基因组学 哺乳动物 系统发育树 染色体涂染
下载PDF
Intergeneric chromosome-specific painting reveals differential chromosomal transmission from Tripidium arundinaceum in sugarcane progeny
18
作者 Fan Yu Zehuai Yu +11 位作者 Jin Chai Xikai Yu Chen Fu Xinwang Zhao Hailong Chang Jiawei Lei Baoshan Chen Wei Yao Muqing Zhang Jiayun Wu Qinnan Wang Zuhu De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11期3751-3762,共12页
Sugarcane has recently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 for its potential as a source of sugar and bioethanol,so increasing its yield is essential to ensure the sugar security and bioenergy production.Intergeneric hybri... Sugarcane has recently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 for its potential as a source of sugar and bioethanol,so increasing its yield is essential to ensure the sugar security and bioenergy production.Intergeneric hybridization is a highly efficient method to produce new genetic variants of crop plants,particularly those species with high ploidy such as sugarcane(Saccharum spp.).Tripidium arundinaceum exhibits many desirable agronomic traits,and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to produce hybrids with improved stress tolerance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in sugarcane breeding.However,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arundinaceum and Saccharum species,and the individual T.arundinaceum chromosomal compositions in sugarcane hybrids are still elusive.Here we used whole-genome 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to ascertain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species and found that T.arundinaceum is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Saccharum than Sorghum,in contrast to the previous narrow genetic analyses using chloroplast DNA.Additionally,oligonucleotide(oligo)-based chromosome-specific painting derived from Saccharum officinarum was able to distinctly identify the chromosomes of T.arundinaceum.We developed the oligo-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system for the first time,to unveil the novel chromosome translocations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individual T.arundinaceum chromosomes in sugarcane progeny.Notably,we discovered that the chromosomal transmission of T.arundinaceum exhibited several different inheritance modes,including n,2n,and over 2n in the BC1 progenies.Such inheritance patterns may have resulted from first division restitution(FDR)or FDR+nondisjunction of a chromosome with the sister chromatids in the second meiosis division/second division restitution(FDR+NSC/SDR)model during meiosis.These results will be of substantial benefit for the further selection of T.arundinaceum chromosomes for sugarcane genetic improv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GARCANE Tripidium arundinaceum chromosome painting Oligo-FISH chromosomal transmission
下载PDF
Construction of Chromosome 11q23-qter Band-Specific ProbePool by Microdissection
19
作者 何小轩 夏家辉 +3 位作者 李麓芸 戴和平 朱亚辉 潘乾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4年第2期162-164,共3页
Since Ldecke first successfully introduced the PCR technique into microdissectionon banded chromosomes, direct construction of a bandspecific DNA probe pool bymicrodissection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ytogenetic and mo... Since Ldecke first successfully introduced the PCR technique into microdissectionon banded chromosomes, direct construction of a bandspecific DNA probe pool bymicrodissection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ytogenetic and molecular genetic studies.It can be used not only for the detection of chromosome abnormalities at chromosomeband level but also for the generation of chromosome band-specific DNA probes andgenetic mak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an chromosome MICRODISSECTION PCR chromosome painting.
原文传递
六例伴t(6;9)(p23;q34)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勇 薛永权 +4 位作者 陈苏宁 吴亚芳 潘金兰 张俊 沈娟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探讨伴t(6;9)(p23;q34)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的临床和生物学特点。方法抽取骨髓细胞按常规制备染色体标本,采用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采用标准流式细胞仪和一组单抗检测白血病细胞的抗原... 目的探讨伴t(6;9)(p23;q34)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的临床和生物学特点。方法抽取骨髓细胞按常规制备染色体标本,采用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采用标准流式细胞仪和一组单抗检测白血病细胞的抗原表达;应用6号与9号全染色体涂染探针进行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分析;应用逆转录-PCR技术进行DEK/CAN融合基因和FLT3-ITD突变的检测。结果t(6;9)易位主要见于M2和M4(M24例,M42例)。所有病例的原始细胞均高表达CD13、CD33,其中4例同时表达HLA—DR、3例同时表达CD34和CD117,1例同时表达CD38,1例同时表达CD15。涂染证实6例患者均涉及6和9号染色体的易位,逆转录-PCR检测显示6例患者的DEK/CAN融合基因均为阳性,其中3例同时存在FLT—ITD突变,6例中的3例经治疗后死亡,生存期分别为3、5和6个月,其余病例仍在缓解中。结论t(6;9)(p23;q34)为AML少见的再现性异常,伴有t(6;9)(p23;q34)易位的AML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和临床特点,预后大多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核型分析 染色体涂抹 DEK/CAN融合基因 FLT3- ITD突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