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翻译佛教——李提摩太对《西游记》的基督教诠释 被引量:3
1
作者 黎子鹏 顾静琴 《基督教文化学刊》 CSSCI 2015年第1期55-78,共24页
一、简介翻译是在特殊的社会与文化处境中营造一种跨文化媒介,并不是单纯或纯粹的语言活动~①,因此,翻译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大量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这一点在来华传教士的文学翻译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李... 一、简介翻译是在特殊的社会与文化处境中营造一种跨文化媒介,并不是单纯或纯粹的语言活动~①,因此,翻译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大量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这一点在来华传教士的文学翻译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李提摩太~②(Timothy Richard,1845-1919)在华传教45年,1913年英译了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取名为《天国求经记:伟大的汉语史诗及寓言》(A Mission to Heaven:A Great Chinese Epic and Alleg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A Mission to HEAVEN TIMOTHY RICHARD 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christian-buddhist dialogue comparative RELIGION
原文传递
耶佛首次论辩及其文化意义再省思
2
作者 刘耘华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3-122,共10页
由利玛窦与雪浪法师首度开启、后来得到广泛深入展开的晚明耶佛论辩,最有意义之处或许不仅仅在于双方之策略、态度或立场,而更在于论辩的内容所揭示的中西文化之深刻差异。利玛窦事后对争辩进行总结,认为中国人没有逻辑学,不懂逻辑;不... 由利玛窦与雪浪法师首度开启、后来得到广泛深入展开的晚明耶佛论辩,最有意义之处或许不仅仅在于双方之策略、态度或立场,而更在于论辩的内容所揭示的中西文化之深刻差异。利玛窦事后对争辩进行总结,认为中国人没有逻辑学,不懂逻辑;不区分道德上的恶与自然界的恶;不区分人性中的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不区分本体与依附体;争论时只会运用各种例子来证明,而非依据理性。这里处处把中国当成了西方的反面。从体用关系、世界观、灵魂观以及思维方式等四个方面入手,对耶佛论辩中所呈现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再度辨析,指出晚明传教士与佛教人士彼此采取对抗的姿态,致使"互动"失却了"同情的理解",并造成"聋子的对话",这是我们今日必须避免的。但由于"辨异"同样是比较文化研究的重要目的,故这场耶佛论辩依然具有深刻的文化与思想史意义,特别是结合马克思的著名论断——在特定的发展阶段里,"被曲解了的形式"是跨时空文化理解与接受的"普遍的形式"来考察,这段论辩所赖以发生的形式与机制,更值得我们去费心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玛窦 雪浪法师 晚明 耶佛对话 中西文化差异 “曲解”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