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粟特语基督教文献研究近况 被引量:4
1
作者 尼古拉斯.辛姆斯-威廉姆斯 毕波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7-83,2,共7页
粟特语(Sogdian)是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干(Samarkand)周边地区曾经使用的一种古代语言,这种语言主要是通过该地及其以东地区发现的写本、题铭为人所知。文本梳理了近几年在中国新疆特别是吐鲁番绿洲发现的粟特语基督教文献的研究成果,... 粟特语(Sogdian)是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干(Samarkand)周边地区曾经使用的一种古代语言,这种语言主要是通过该地及其以东地区发现的写本、题铭为人所知。文本梳理了近几年在中国新疆特别是吐鲁番绿洲发现的粟特语基督教文献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一些写本在语言学方面颇具价值,它们提供了难懂单词词义的例证,因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粟特语以及粟特文书写的非基督教文献;另一些则在了解叙利亚文献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保留了存世的叙利亚文写本中所没有的文献及读物。此外,还有一些文献为我们了解吐鲁番绿洲基督教教团的性质及其历史背景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粟特语 基督教文献 吐鲁番
下载PDF
《沉默》在近代日本基督教文学中的地位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华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46-48,共3页
日本的基督教文学在经历萌芽、发展过程后,已在近代日本文坛中占一席之地,并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远藤周作的代表作《沉默》可以说是其中的一枝奇葩,因作品的主题具有广泛的普遍性而得到世人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关键词 远藤周作 《沉默》 基督教文学
下载PDF
作为“新文学”试水者的近代来华新教传教士 被引量:2
3
作者 狄霞晨 《国际汉学》 CSSCI 2019年第3期83-92,205,共11页
近代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为了传教,积极倡导一种'新文学'形式。他们通过举行征文竞赛、创作和翻译传教士小说等方式来创造'新文学'。传教士所提倡的'新文学'与五四新文学具有相似之处,为五四新文学提供了一定的文... 近代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为了传教,积极倡导一种'新文学'形式。他们通过举行征文竞赛、创作和翻译传教士小说等方式来创造'新文学'。传教士所提倡的'新文学'与五四新文学具有相似之处,为五四新文学提供了一定的文学及思想资源。他们所传播的基督教教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文学作家的创作与现代文学形态的形成。本文主要借助新教传教士所办的近代英文报刊,分析他们的文学思想和文学活动,展示他们在中国文学的近代转型中的历史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教传教士 新文学 基督教文学 传教士小说 征文竞赛
原文传递
影响、回应与再创造——1992年以来的“基督教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荣光启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9-85,共7页
汉语学界在"基督教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领域的研究,其成果已相当丰富,1992年出版的美国学者路易斯·罗宾逊的《两刃之剑——基督教与二十世纪中国小说》被认为是此领域的奠基之作,1995年出版的《十字架下的徘徊:基督宗... 汉语学界在"基督教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领域的研究,其成果已相当丰富,1992年出版的美国学者路易斯·罗宾逊的《两刃之剑——基督教与二十世纪中国小说》被认为是此领域的奠基之作,1995年出版的《十字架下的徘徊:基督宗教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学》为此领域国内学者的第一部专著。20多年来,此课题的研究,体现在"基督教对中国文学在思想层面的影响""文本层面的影响""这些影响更深层的原因"等方面的考察;同时,学界也开始对此影响有自己的回应和诗学上的再创造。研究本身也有一个发展和深化的过程。而最大的回应与再创造,莫过于新世纪以来中国自己的"基督教文学"的兴起及相关研究。在此课题的研究发展中,路易斯·罗宾逊、马利安·高立克这些海外学者的著述,也为内地学者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基督教文学
下载PDF
儒家思想与基督教在日本的受容——以雨森芳洲诚信外交与远藤周作基督教文学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蔡雨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第12期75-75,77,共2页
日本历史的发展历程是对外来文化不断吸收、融合的过程。儒家思想与基督教作为外来文化传入日本,多个世纪以来命运跌宕起伏。本文围绕日本江户时代历史人物雨森芳洲的"诚信外交观"和日本基督教文学始祖远藤周作撰写的江户时... 日本历史的发展历程是对外来文化不断吸收、融合的过程。儒家思想与基督教作为外来文化传入日本,多个世纪以来命运跌宕起伏。本文围绕日本江户时代历史人物雨森芳洲的"诚信外交观"和日本基督教文学始祖远藤周作撰写的江户时期的基督教徒命运的小说《沉默》为中心,对两种外来文化在同一时期,同一历史环境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走向的归因进行探究,进一步剖析儒家思想与"诚信外交观"形成的关系及基督教发展对日本宗教文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藤周作 基督教文学 雨森芳洲 诚信外交 江户时期
下载PDF
国家主义下的缪思——《真理周刊》文艺作品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宜涯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4期32-40,共9页
《真理周刊》是由七位中国基督徒所创办的杂志,虽然其单独发行的时间只有几年(后与《生命月刊》合并),但却是当时一份非常突出,也非常令教会界瞩目的刊物。它有两个特色:纯粹为国人出资办的刊物,没有外国人参与,自编自写,立场不受外人影... 《真理周刊》是由七位中国基督徒所创办的杂志,虽然其单独发行的时间只有几年(后与《生命月刊》合并),但却是当时一份非常突出,也非常令教会界瞩目的刊物。它有两个特色:纯粹为国人出资办的刊物,没有外国人参与,自编自写,立场不受外人影响,主要是对时论发表意见,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创办及日后加入者,多是当时社会上的精英分子。其发刊时正值1919年五四运动后的激情时期,发行地点又在北京,故在1923年创刊的《真理周刊》,不啻继承关切国是的传统,在宗教的情怀下为文,也同时借文艺创作表达其爱国思想,甚至是用文艺作品传达教义,形成所谓的"基督教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主义 中国基督徒 知识分子 《真理周刊》 基督教文学
下载PDF
论作为语言事件的“中国基督教跨文化现象” 被引量:2
7
作者 褚潇白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9-103,共15页
晚清基督教文学与中国民间教派宝卷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和差别?通过对其流行文本代表作《天路历程》和《龙华宝经》的解读和比较研究,可发现它们在叙事结构和空间形象之隐喻指涉层面的肖似之处和平行现象构成了一定程度的文本可替换... 晚清基督教文学与中国民间教派宝卷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和差别?通过对其流行文本代表作《天路历程》和《龙华宝经》的解读和比较研究,可发现它们在叙事结构和空间形象之隐喻指涉层面的肖似之处和平行现象构成了一定程度的文本可替换性。同时,由于二者运用不同的时态语法构建各自文本叙述中的核心拯救事件,故二者的可替换性又是被高度限制的。如果说这种可替换性是晚清大量民间宗教信徒皈依基督教这一“中国基督教跨文化现象”的原因之一,那么,其深层次的不可替换性则亦是构成此现象之复杂性的主要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文学 叙事结构 隐喻指涉 时态语法 《天路历程》 《龙华宝经》
原文传递
中国基督教文学的文化传播 被引量:1
8
作者 季玢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78-82,97,共6页
中国基督教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其传播主要有三种途径:教会内部传播、报刊出版传播和网络空间传播。虽然这三种传播途径往往是共时存在,但仍然存在着一条线性的发展历程。考察这个发展历程,一方面可以解读基督教文化在新时期以来中国... 中国基督教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其传播主要有三种途径:教会内部传播、报刊出版传播和网络空间传播。虽然这三种传播途径往往是共时存在,但仍然存在着一条线性的发展历程。考察这个发展历程,一方面可以解读基督教文化在新时期以来中国的传播,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窥探到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文化精神的观念变化。而中国基督教文学则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坚定了自身存在的合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文学 文化传播 基督教文化精神
下载PDF
陈垣与马相伯和英敛之的文献交往考述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皓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12-16,共5页
在陈垣与英敛之和马相伯的学术交往中,文献居于一种中心的地位。马、英、陈三人在明末清初天主教文献的考订、刊刻和搜集等活动方面密切合作,并由此促进了陈垣关于中国天主教史的研撰。三人的合作实现了互利。对马相伯和英敛之而言,中... 在陈垣与英敛之和马相伯的学术交往中,文献居于一种中心的地位。马、英、陈三人在明末清初天主教文献的考订、刊刻和搜集等活动方面密切合作,并由此促进了陈垣关于中国天主教史的研撰。三人的合作实现了互利。对马相伯和英敛之而言,中国天主教学术由此得到彰扬。对陈垣而言,这种合作在客观上推动了他弃政从学,其个人事业乃至中国近代史学由此而产生重要的转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垣 马相伯 英敛之 徐汇书楼 天主教文献
下载PDF
从传教士汉译小说《红侏儒传》看基督教文学在中国的本色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鲍晓婉 《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 2020年第1期-,共13页
基督教文学在中国的本色化,即传教士以中国话本小说之形,叙写基督教思想文化之实,借助东方通俗文学的影响力,灵活主动地传播西方宗教思想的过程。2000年12月,美国汉学家韩南(Patrick Hanan)在《哈佛亚洲研究》上发表《中国19世纪的传教... 基督教文学在中国的本色化,即传教士以中国话本小说之形,叙写基督教思想文化之实,借助东方通俗文学的影响力,灵活主动地传播西方宗教思想的过程。2000年12月,美国汉学家韩南(Patrick Hanan)在《哈佛亚洲研究》上发表《中国19世纪的传教士小说》(The Missionary Novels of Nineteenth-Century China)一文,此后学界开始关注传教士模仿话本小说的语言和体例翻译创作汉文小说这一特殊的基督教"文字事工",探究其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影响。本文试以《红侏儒传》为例,从翻译、改写、操控的具体策略技巧对比分析原作和译作,探究来华传教士及其中国助手将基督教文学本色化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色化 基督教文学 翻译 改写 操纵
原文传递
贝奥武甫——基督教传统下的古日耳曼英雄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文俊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40-43,共4页
《贝奥武甫》是一部由基督教僧侣在保留原本的古日耳曼英雄事迹的基础上加入宗教因素的史诗,不仅展现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神话意识、宗教意识、世界观以及伦理道德,也深刻地表明了贝奥武甫是一名基督教传统下的古日耳曼英雄。
关键词 贝奥武甫 基督教 基督教文学 古日耳曼英雄
下载PDF
从普鲁登修斯看拉丁民族的基督教文学
12
作者 林殷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7-110,共4页
普鲁登修斯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既是诗人又是基督教徒,并且他的诗主要以基督教神学为背景。对普鲁登修斯的作品进行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对拉丁民族的文学进行整体把握,另一方面对于我们了解基督教的历史也有帮助。对普鲁登修斯的代表作... 普鲁登修斯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既是诗人又是基督教徒,并且他的诗主要以基督教神学为背景。对普鲁登修斯的作品进行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对拉丁民族的文学进行整体把握,另一方面对于我们了解基督教的历史也有帮助。对普鲁登修斯的代表作《灵魂的冲突》进行解读,分析其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并对普鲁登修斯的主要创作手法——象征手法进行了剖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丁民族 基督教文学 普鲁登修斯 象征
原文传递
基督教文学在中国近代时新小说中的转生——以李景山的《道德除害传》(1895)为例
13
作者 姬艳芳 《圣经文学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247-274,共28页
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在《申报》《教务杂志》《万国公报》等刊物上发起“求著时新小说”有奖征文活动,共收到逾1 50位应征者的1 62篇手稿。其中,李景山的《道德除害传》在创作形式上融会了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创作体例,采取了... 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在《申报》《教务杂志》《万国公报》等刊物上发起“求著时新小说”有奖征文活动,共收到逾1 50位应征者的1 62篇手稿。其中,李景山的《道德除害传》在创作形式上融会了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创作体例,采取了圣经的U型叙事结构,在叙事内容上进行多元宗教的表述,贯通了基督教与儒道释的教义。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它综合了中西宗教文学中的“原型”形象,为晚清新小说的创作形式及内容注入了新的元素。本文以该小说为例,重点分析它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中西文学的关系,以及它所体现的现代谴责小说及神魔小说的特征,以管窥傅兰雅征文小说所体现的中西宗教文学的交流互渗,及其对中国近代新小说的文学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文学 时新小说 李景山 《道德除害传》
下载PDF
汉语基督教文献:写作的过程 被引量:15
14
作者 韩南 姚达兑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13,18,共10页
哈佛大学藏有一批美部会的档案,其中有一部分是写于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的汉语基督教文献,现藏于哈佛燕京图书馆。作者考古式地从各种档案中,挖掘出大量稀见材料,对汉语基督教文献的写作过程及其复杂性作了细致的研究,并着重强调了中... 哈佛大学藏有一批美部会的档案,其中有一部分是写于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的汉语基督教文献,现藏于哈佛燕京图书馆。作者考古式地从各种档案中,挖掘出大量稀见材料,对汉语基督教文献的写作过程及其复杂性作了细致的研究,并着重强调了中国助手的举足轻重作用。这些助手,虽无作者之名,但在写作过程中所起的实际作用,远甚于有作者之名的传教士。本文所论,不仅使人对汉语基督教文献的性质有所改观,而且引人重探中国近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外国传教士和中国文人合作的汉语基督教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基督教文献 写作过程 圣经翻译 中国助手
下载PDF
广学会与晚清西史东渐 被引量:10
15
作者 赵少峰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4-54,共11页
广学会是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的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团体,它主要依靠出版报刊、图书、创办学会等方式影响中国的知识阶层。广学会发行了众多历史类的图书,这些图书涉及世界通史、国别史、当代史、人物传记等方面。《泰西新史揽要》和《中... 广学会是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的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团体,它主要依靠出版报刊、图书、创办学会等方式影响中国的知识阶层。广学会发行了众多历史类的图书,这些图书涉及世界通史、国别史、当代史、人物传记等方面。《泰西新史揽要》和《中东战纪本末》是其中的代表。这些书中所蕴含的世界史观、进化史观、国家观念,阐发的变法改制思想、世界各国快速发展的动态等内容,成为刺激和鼓舞中国知识阶层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学会 西史东渐 《泰西新史揽要》 《中东战纪本末》 出版机构
原文传递
传教士在华的宣传活动与科举制度的解体——以广学会和《万国公报》为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齐福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88-91,共4页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纷纷涌入古老帝国。为了减少传教的阻力,传教士热衷于组建学会,编译书报,介绍西方科学知识,宣传西方教育思想,这既促进士人思想观念的变化,也为科举改革作好舆论准备,并加速了科举制度解体步伐。
关键词 传教士 广学会 《万国公报》 科举解体 影响
下载PDF
抗战时期基督教在华西的文字事工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建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0-110,共11页
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比较,基督教在华西的文字事工一直比较落后,然而在抗日战争时期,基督教在华西的文字事工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几个重要的出版社和期刊社迁来华西,与本地出版社机构加强合作,成立了基督教联合出版社,成都成为抗战时期基... 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比较,基督教在华西的文字事工一直比较落后,然而在抗日战争时期,基督教在华西的文字事工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几个重要的出版社和期刊社迁来华西,与本地出版社机构加强合作,成立了基督教联合出版社,成都成为抗战时期基督教出版业的中心城市。抗战结束,一些出版机构迁走,基督教在华西的文字事工走向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 文字事工 华西地区 抗战时期 基督教联合出版社
下载PDF
清末广学会译印的自然科学著作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华波 《中国科技翻译》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6-58,55,共4页
广学会是清末在华传教士设立的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为推动中国的维新变法,广学会翻译出版了大量社会科学著作。同时,出于"科学传教"等原因,也译印了较多自然科学著作。本文通过分析广学会清末译印的自然科学著作,探讨其原因,... 广学会是清末在华传教士设立的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为推动中国的维新变法,广学会翻译出版了大量社会科学著作。同时,出于"科学传教"等原因,也译印了较多自然科学著作。本文通过分析广学会清末译印的自然科学著作,探讨其原因,以期完整呈现广学会的出版全貌并重估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学会 自然科学著作 原因 影响
原文传递
折射圣经:晚清和民国的“基督教文学” 被引量:1
19
作者 司马懿 《圣经文学研究》 2019年第2期62-108,共47页
直到最近20年,20世纪初期的一系列'基督教文学'才被中国学者毫不怀疑地重新肯定。然而,晚清和民国基督教文学的关系仍未得到充分研究,尽管晚清和五四世俗文学的关系已经被重新思考过。晚清留下了丰富的宣教和奉教文本,它们通常... 直到最近20年,20世纪初期的一系列'基督教文学'才被中国学者毫不怀疑地重新肯定。然而,晚清和民国基督教文学的关系仍未得到充分研究,尽管晚清和五四世俗文学的关系已经被重新思考过。晚清留下了丰富的宣教和奉教文本,它们通常由传教士创作,用以建立教会,似乎与后来小说家的文学创作形式和过程有所不同。但是本文表明,我们可能需要更多地思考其中的连续性。首先是因为晚清出现的表现'圣经'的形式的多样性并未于1919年消失,而且那些(准)圣经文本的生产者不仅是圣经的读者,事实上亦是圣经内容的写作者。本文通过仔细检视麦尚德的《圣经史记》(1846)和卦德明的《圣经图记》(1855),表明我们需要怎样重新思考晚清和民国基督教文学的关系。接着,本文考察了20世纪早期的中国基督教文学。研究者们已经撰写了作者传记;按照时间顺序研究了不同时段对圣经的回应;并按照主题分类,研究了种种经文母题的运用。但是我们如何找到一种恰当的'文学的'方法,去探讨民国时期出现的种种对圣经的书面回应呢?这个问题似仍有讨论的余地。本文以1920和1930年代的三个著名的小说文本为载体,透过文学技巧探测神学与文学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考察文学形式本身如何成为文学和神学的工具,以及它如何提供了一种讨论两者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基督教文学 五四基督教文学 重写经典
下载PDF
近代重庆中英“版权”诉讼案研究——以巴县档案为中心 被引量:2
20
作者 惠科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107-114,共8页
20世纪初期的重庆发生了一起令人费解的华洋“版权”纠纷案。上海广学会状告重庆城的书铺私自翻刻售卖他们的书籍。英国驻成都总领事照会四川总督要求严肃处理。过道行县,案件由巴县衙门直接负责。诉讼案最后以书商接受罚银的惩处告结... 20世纪初期的重庆发生了一起令人费解的华洋“版权”纠纷案。上海广学会状告重庆城的书铺私自翻刻售卖他们的书籍。英国驻成都总领事照会四川总督要求严肃处理。过道行县,案件由巴县衙门直接负责。诉讼案最后以书商接受罚银的惩处告结。戏剧性的是,责罚权转移到了行业团体——书帮手上。所罚银两也不是支付给原告上海广学会,而是拨给地方劝业局使用。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不寻常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近代中外势力的博弈与妥协、中国商业的发展以及对教育现代化的追求等因素引起了地方司法实践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重庆 版权诉讼 商业行会 上海广学会 巴县档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