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清场:中国的圈地运动及其与英国的比较 被引量:43
1
作者 张玉林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45,共27页
1990年代以来席卷中国的征地拆迁浪潮,实质上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清场运动。从开发区建设到城市的扩张,从"撤村并居"到"土地整理",都以消灭农村、驱逐小农为归结:迄今已经吞噬了8 300多万亩耕地、清除了至少140万个... 1990年代以来席卷中国的征地拆迁浪潮,实质上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清场运动。从开发区建设到城市的扩张,从"撤村并居"到"土地整理",都以消灭农村、驱逐小农为归结:迄今已经吞噬了8 300多万亩耕地、清除了至少140万个自然村和1亿2 700多万小农。这场运动尚未结束,但是就已知的结果来看,它很快就达到了"英国的一切剥夺方法的顶点",比英国的圈地运动更为暴烈和迅猛。而从推动大清场的综合动力来看,它不同于"农业革命"的技术需求,也超越了"原始积累"的初始需要,包含着由极端的发展主义催生的"贱农主义"和城市信仰,因此也表现为又一场文化意义上的"大革命"。这场革命不仅使中国社会充满了暴戾之气,也具有显著的反自然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乡村 大清场 圈地运动 中英比较
下载PDF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发展与创新 被引量:10
2
作者 蔡海生 赵小敏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38-42,共5页
综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沿革及现行土地制度 ,讨论现行土地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从理论和实践上 ,总结和探讨农村土地制度在“土地股份合作制、土地市场化改革、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 中国农村 土地制度 发展 创新
下载PDF
复兴: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村落社区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许斌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5,共5页
自从20世纪30年代社区研究进入中国,中国村落社区就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并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在中国大陆,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村落社区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开始复兴,产生了许多有影响的著述。
关键词 社区 社区研究 中国村落社区
下载PDF
泰国北部华人村落文化地标的构建
4
作者 魏国彬 《旅游世界(旅游发展研究)》 2013年第1期47-50,共4页
泰北义民文史馆是泰国北部华人村落经济发展转型的产物,借鉴泰国清莱市文化旅游经验,审视本地佛教建筑的效果,反思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泰北华人精英构建出了泰北华人村落的文化地标。泰北义民文史馆不仅仅是一个具有历史厚重感的人... 泰北义民文史馆是泰国北部华人村落经济发展转型的产物,借鉴泰国清莱市文化旅游经验,审视本地佛教建筑的效果,反思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泰北华人精英构建出了泰北华人村落的文化地标。泰北义民文史馆不仅仅是一个具有历史厚重感的人文景观,也不仅是泰北华人精英殚精竭虑为子孙后代谋划长远生存之策的智慧结晶,它更是一座凝聚有泰北华人先烈历史功勋的巍峨丰碑,一个泰北华人后裔安放民族灵魂的心灵港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北义民文史馆 华人村落 文化地标
下载PDF
基于VR实验的传统村落空间视认知行为研究——以闽北下梅和城村为例 被引量:13
5
作者 苑思楠 张寒 +1 位作者 何蓓洁 张玉坤 《新建筑》 2019年第6期36-40,共5页
研究选取闽北下梅、城村两个自然形态传统村落作为样本,利用VR技术搭建空间认知实验平台,实现了对人在传统村落环境中的运动、头部方向及视点的跟踪与可视化分析,进而探究了村落环境中人的空间认知与行为机制。该研究从认知视角进一步... 研究选取闽北下梅、城村两个自然形态传统村落作为样本,利用VR技术搭建空间认知实验平台,实现了对人在传统村落环境中的运动、头部方向及视点的跟踪与可视化分析,进而探究了村落环境中人的空间认知与行为机制。该研究从认知视角进一步阐释了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规律,揭示了传统村落中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空间要素认知特性与重要价值,为村落保护乃至当代城市与建筑空间营建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中国传统村落 视认知 空间行为 头部方向 视点分析
下载PDF
人类学与散居人口研究:侨乡研究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被引量:9
6
作者 柯群英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5-62,共8页
探讨如何在侨乡研究中运用多学科方法。在研究位于大陆的侨乡村庄和他们散居在海外的亲属之间关系的时候,有必要考虑这些华人群体在互动过程中的空间和时间问题。因此,对地理空间和历史时间的超越要求一种结合人类学和散居人口研究的方... 探讨如何在侨乡研究中运用多学科方法。在研究位于大陆的侨乡村庄和他们散居在海外的亲属之间关系的时候,有必要考虑这些华人群体在互动过程中的空间和时间问题。因此,对地理空间和历史时间的超越要求一种结合人类学和散居人口研究的方法,以便理解侨乡研究中不断遇到的新的社会关系的出现和兴起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散居人口研究 侨乡研究 跨国关系 地理空间和历史时间 华人宗族
下载PDF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传统聚落研究系列论文之一 被引量:8
7
作者 温小军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1-10,共10页
传统聚落是人类对其生境长期适应进化的结果,开展传统聚落特别是传统村落相关科学问题研究,对于提升我国乡村地理学研究内涵,探寻乡村规划经验和传承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6819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密度估计、地理集中... 传统聚落是人类对其生境长期适应进化的结果,开展传统聚落特别是传统村落相关科学问题研究,对于提升我国乡村地理学研究内涵,探寻乡村规划经验和传承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6819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密度估计、地理集中化测度以及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对第一批至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云南片区、“贵州-广西-湖南-重庆”区域、“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区域及“河北-山西-河南”区域四大聚集区。中国传统村落在全国、区域及省级行政区尺度均存在数量差异性和空间不均衡性,且其聚集区具有较为明显的“跨界现象”。中国传统村落分布的省际差异较大,少数省级行政区传统村落数量在各批次和全部五批次总体样本中占比较高。中国传统村落在全局空间上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高度聚集特征,而在局部空间上则具有明显的高高聚集、低高聚集和低低聚集及冷热分区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村落 空间分布 特征 地理集中化 跨界现象
下载PDF
海外侨胞“隐形在场”对侨乡村庄共同富裕的影响——以R村社区福利非商品化为例
8
作者 侯志阳 林春临 《公共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127,174,175,共15页
如何从社会福利角度推动村庄共同富裕已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高度关注的焦点。本文从海外侨胞“隐形在场”的角度切入,基于社区福利非商品化、伦理本位等理论,通过侨乡R村的田野调查,运用案例研究方法,构建海外侨胞“隐形在场”、社区福... 如何从社会福利角度推动村庄共同富裕已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高度关注的焦点。本文从海外侨胞“隐形在场”的角度切入,基于社区福利非商品化、伦理本位等理论,通过侨乡R村的田野调查,运用案例研究方法,构建海外侨胞“隐形在场”、社区福利非商品化与村庄共同富裕的解释框架。研究发现,海外侨胞“隐形在场”对侨乡村庄共同富裕的影响方式与过程体现在:通过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关系资本的嵌入,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增进村庄社会资本积累,进而提升农村社区福利非商品化程度,促进村庄共同富裕。产生影响的动力源自海外侨胞深受伦理本位、差序格局等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影响结果是促进了低收入阶层社区福利非商品化,促进村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村庄主体性是海外侨胞“隐形在场”影响侨乡村庄共同富裕的重要调节因素。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从侨胞群体这一新角度,拓展了已有案例研究的新视野,为海外侨胞“隐形在场”与侨乡村庄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解释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侨胞 隐形在场 社区福利非商品化 侨乡村庄 共同富裕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基于贵州省57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调查分析
9
作者 王砂砂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9,共9页
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各保护主体推动传统村落发展,虽面临系列挑战,但有益于保护传承、扩大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推动全面振兴。本文基于对贵州省9个市(州)、29个县(市、区)、57个中国(国家级)传统村落的实地调研... 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各保护主体推动传统村落发展,虽面临系列挑战,但有益于保护传承、扩大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推动全面振兴。本文基于对贵州省9个市(州)、29个县(市、区)、57个中国(国家级)传统村落的实地调研,深度剖析并探讨了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实践的困境和解决路径。研究发现,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呈现多元主体共建的趋势,为传统村落保护实践赋予了强大的合力。然而,保护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村落空心化、村民对现代住房需求与保护政策之间的冲突、旅游开发导致的景观同质化以及传统村落保护中的“多头管理”与“无人管”等问题。为推动中国传统村落实现可持续发展,各保护主体需要在现有的保护实践基础之上,明确多元主体的角色定位,重视村民的主体地位,培育村民的家园意识,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和自治能力。本研究对于西南民族地区乃至全国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村落 保护困境 路径突破 贵州省
下载PDF
VR认知实验在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苑思楠 张寒 张毣 《世界建筑导报》 2018年第1期49-51,共3页
探讨VR认知实验在中国传统村落研究中应用的意义与价值,并通过闽北传统村落下梅、城村两个样本的研究实例,介绍了VR认知实验及数据分析可视化的相关方法,进而展示出VR技术在空间认知领域以及传统建筑学领域应用的潜力及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 VR实验 传统村落 空间认知 空间分析
下载PDF
闽南侨乡文化助推侨村发展路径研究——以福建永春县侨情调研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邓达宏 《丽水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29-35,共7页
永春县是闽南地区著名侨乡,海外永春侨胞事业有成,在东南亚素有"无永不开市"之美誉。近年来,永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华侨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发展,主动涵养侨源,打造美丽侨乡和谐家园。为了提炼和培育闽南侨乡文化内涵,助力侨村... 永春县是闽南地区著名侨乡,海外永春侨胞事业有成,在东南亚素有"无永不开市"之美誉。近年来,永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华侨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发展,主动涵养侨源,打造美丽侨乡和谐家园。为了提炼和培育闽南侨乡文化内涵,助力侨村振兴发展,福建社会科学院华人华侨研究所深入福建闽南侨乡永春县,开展以"侨乡文化与侨村振兴"为主题的实地调研,助力侨乡侨村振兴发展,文章提出5点发展路径,为新时代新福建闽南侨乡建设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侨乡文化 侨村振兴 侨情调研 路径研究
下载PDF
中国村落发展史视野下的传统村落历史固有价值 被引量:2
12
作者 郝平 《地方文化研究》 2020年第6期1-7,共7页
传统村落既是现代现象,又是中国村落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中国村落发展史是我们认识传统村落的历史基础,中国村落发展的总趋势决定了传统村落历史固有价值的基本特征。传统村落历史固有价值的基本特征体现在时间、空间和人三个方面,这... 传统村落既是现代现象,又是中国村落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中国村落发展史是我们认识传统村落的历史基础,中国村落发展的总趋势决定了传统村落历史固有价值的基本特征。传统村落历史固有价值的基本特征体现在时间、空间和人三个方面,这是我们认识传统村落价值的基础。从历史学角度出发的传统村落研究应该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村落发展史 传统村落 历史固有价值
下载PDF
整体呈现中国古代村落的形态与文化——马新《中国古代村落形态研究》《中国古代村落文化研究》评述
13
作者 王日根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68-272,共5页
村落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社会单元,又是中国古代居民最为重要的聚居单位,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基本组织细胞。然而,学界对中国古代村落形态与村落文化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已有的研究或缺乏自我的本位立场,多习惯于用西方的村落理论诠释... 村落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社会单元,又是中国古代居民最为重要的聚居单位,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基本组织细胞。然而,学界对中国古代村落形态与村落文化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已有的研究或缺乏自我的本位立场,多习惯于用西方的村落理论诠释中国村落历史,或仅是断代性、片段式、零散化的论文,较少整体性全局化成体系的中国古代村落形态与文化的研究。马新教授《中国古代村落形态研究》《中国古代村落文化研究》两部著作的相继问世,便具有了鲜明的学术价值,作者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村落始终是城乡一体社会结构中的基础,始终是城市之外的基本聚落单位,始终是乡村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始终是宗法血缘组织赖以依存的躯壳,始终是农耕文化基因得以绵延的媒介,始终是离开村落的人们的精神家园。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可以通过城市化来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则必须以乡村振兴为基础,必须是城乡融合发展、共同繁荣的现代化。该研究在探讨中国式现代化模式方面所形成的认识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村落 社会形态 社会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侨乡村落的乡土景观设计探析——以开平蚬冈镇东和村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博新 黎鹏志 《建筑与文化》 2021年第12期100-103,共4页
在乡村振兴工作的背景下,为提高乡村人居环境的质量,乡土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亟须梳理与总结。文章以设计实践项目为例,对广东侨乡村落的乡土景观设计手法进行探讨。在分析项目的挑战与机遇的基础上,总结出该类型乡土景观设计与营造方式... 在乡村振兴工作的背景下,为提高乡村人居环境的质量,乡土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亟须梳理与总结。文章以设计实践项目为例,对广东侨乡村落的乡土景观设计手法进行探讨。在分析项目的挑战与机遇的基础上,总结出该类型乡土景观设计与营造方式,分别是低干预策略、朴门永续设计、文化传承表现以及参与式建造,并且对我国乡土景观设计提出一定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景观 侨乡村落 案例分析 设计策略
下载PDF
东北地区朝鲜族村落选址及空间形态分析——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朝鲜族村落为例
15
作者 周燕 李瑞 +1 位作者 樊磊 闫红伟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56-63,共8页
朝鲜族村落具有鲜明的东北地域文化特色,是传承朝鲜族传统文化的物质化载体。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域内的朝鲜族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结合遥感卫星影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村落与山体、水体、田地和林地等景观构成要素的空间... 朝鲜族村落具有鲜明的东北地域文化特色,是传承朝鲜族传统文化的物质化载体。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域内的朝鲜族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结合遥感卫星影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村落与山体、水体、田地和林地等景观构成要素的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得出隔山近水型、背山近水型、背山远水型、依山近水型和依山远水型五种村落选址类型,并发现不同选址类型村落的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之间存在一定差异。通过朝鲜族村落内部的建筑布局与街巷肌理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点状村落、带状村落和团状村落三种村落平面形态特征,这反映了朝鲜族村落的历史发展脉络及环境景观特色,因此,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朝鲜族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应遵循自然规律,共享生态财富;活化民族习俗,弘扬传统文化;助力乡村开发,发展产业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朝鲜族村落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村落选址 空间形态
下载PDF
重新找回村落集体经济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良灿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3-90,F0003,共9页
作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一种新形态,村落集体经济是农民基于集体产权、成员身份和村落边界而形成的共同体经济,强调经济嵌入社区关系结构,突出经济的社会品格。正是这种品格,使其同乡村精英经济、乡村合作经济、农村集体经济存在明显区... 作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一种新形态,村落集体经济是农民基于集体产权、成员身份和村落边界而形成的共同体经济,强调经济嵌入社区关系结构,突出经济的社会品格。正是这种品格,使其同乡村精英经济、乡村合作经济、农村集体经济存在明显区别。改革开放后农村产权经营方式的变革与实践后果,农业税费全面取消后乡村社会的衰败困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和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背景下的社会现实,为重新找回村落集体经济提供了时空背景。党的十七大以来,国家就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再造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集体经济的多元化实现方式与路径、推进集体经济组织与法制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明确的制度政策表述,这为村落集体经济的复兴创造了良好的政策与制度环境。重新找回村落集体经济,是新时代部分地区缓解村落或农民终结,重建村落共同体的重要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落集体经济 本质内涵 时空背景 制度依据 乡村振兴
下载PDF
池州“中国传统村落”现状及保护对策
17
作者 孔华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102-105,共4页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传统村落面临着生存困境。以安徽池州为例,主要表现在村落自然衰落、保护意识不强、法律法规不健全、农民住房理念变迁等方面。为了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应建立"池州市传统村落信息管理平台",培...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传统村落面临着生存困境。以安徽池州为例,主要表现在村落自然衰落、保护意识不强、法律法规不健全、农民住房理念变迁等方面。为了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应建立"池州市传统村落信息管理平台",培养自觉保护意识,制定《池州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实施特色产业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村落 池州 保护对策
下载PDF
泰北地区华人村华语使用及变异情况调查研究
18
作者 石凤 麻淑怡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第8期315-317,共3页
本文通过对泰北热水塘村、大谷地华人村华语使用情况和变异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发现云南方言为当地第一语言,华语使用语域有限,但华语认同度高;吸收其他汉语方言、地区语言的元素,泰北华语词汇在语义和构词法上产生一定变异;语法受到泰语... 本文通过对泰北热水塘村、大谷地华人村华语使用情况和变异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发现云南方言为当地第一语言,华语使用语域有限,但华语认同度高;吸收其他汉语方言、地区语言的元素,泰北华语词汇在语义和构词法上产生一定变异;语法受到泰语深远的影响,虚词功能弱化,语序逐渐趋向泰语的语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北华人村 语序变异
下载PDF
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学生健康问题探析——基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背景下的调查研究
19
作者 张国军 《吕梁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76-79,共4页
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旨在缩小教育发展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然而,在该政策推进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未从当地发展实际出发,盲目撤点并校,致使大批乡村中小学生过早进入寄宿制学校生活,并引发中小学生一系列身心健康问题。如何有效解决... 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旨在缩小教育发展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然而,在该政策推进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未从当地发展实际出发,盲目撤点并校,致使大批乡村中小学生过早进入寄宿制学校生活,并引发中小学生一系列身心健康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 农村寄宿制中小学 学生健康状况
下载PDF
乡村治理及其转型:基于人情关系维度的考察 被引量:27
20
作者 罗必良 耿鹏鹏 《农业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18,共15页
中国农村历来是一个“有序”且“非正式制度化”的乡土社会。人情关系内生于村落血缘、地缘、亲情所维系的熟人差序格局之中,并构筑村社感情、人际交往与利益交换所遵循的有序社会规范。传统农村的封闭性、外部机会的有限性、农事活动... 中国农村历来是一个“有序”且“非正式制度化”的乡土社会。人情关系内生于村落血缘、地缘、亲情所维系的熟人差序格局之中,并构筑村社感情、人际交往与利益交换所遵循的有序社会规范。传统农村的封闭性、外部机会的有限性、农事活动的高风险与低保障性,决定了人情从本质上表达为基于感情维系的风险防范机制和基于“付出—回馈”村庄秩序的公共隐性契约。但传统人情社会中秩序的建立、运转皆与现代社会不相匹配。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变与开放,农村人口流动的可能性较高;国家扶贫的兜底机制、多样化的社会保障机制、非农就业的流动机制等均诱发了传统秩序的撕裂与解体。本文以人情关系的现代转型为分析线索,揭示中国农村从传统人情社会的感情参与,逐步转换为成本收益核算的选择性参与;从人情“隐性契约”过渡为现代契约;从人情交易、村社道德转变为市场化交易、契约道德的历史嬗变。本文强调,农村人情关系由“依存性”向“竞争性”的转变,正在推进乡村治理的深刻转型。由此,建立有效匹配现代市场条件下的缔约机制和基于诚信、声誉的契约道德,是重塑人情关系及村庄治理秩序的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村庄 人情关系 隐性契约 乡村治理转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