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艾青的警戒与中国新诗的隐忧——重新审视艾青在“朦胧诗论争”中的姿态 |
李怡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6
|
|
2
|
《诗创造》中木刻图像的“民主诗学”想象 |
许永宁
谭奕玲
|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3
|
中国新诗在海外英语世界传播研究的路径反思 |
王金凤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4
|
论中国新诗对象征主义“纯诗”论的接受 |
陈希
李俏梅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5
|
20世纪中国新诗与民间歌谣关系的缘起 |
林莹秋
|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
4
|
|
6
|
莎拉·蒂斯黛尔诗歌创作论 |
陈义海
|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3 |
0 |
|
7
|
当代汉语新诗的新疆经验 |
杨碧薇
|
《中国文艺评论》
|
2023 |
0 |
|
8
|
学堂乐歌与中国新诗发生的多重路径选择 |
禹权恒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3 |
0 |
|
9
|
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机制论 |
方长安
|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0
|
日本因素影响的正负效应与中国新诗的主体超越 |
罗振亚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1
|
梁宗岱与象征主义诗学 |
张枣
亚思明(译)
|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4
|
|
12
|
作为方法与研究范式的“新诗史”--2019年中国新诗研究综述 |
张凯成
|
《江汉学术》
CSSCI
|
2020 |
3
|
|
13
|
浅析以庞德为代表的意象派与中国诗歌的相互影响 |
贺庆
|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
2008 |
2
|
|
14
|
历史拐点处别样的风景:诗歌翻译在中国新诗形成期所起的作用再探 |
王东风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3
|
|
15
|
20世纪上半叶华兹华斯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接受 |
章燕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3
|
|
16
|
百年新诗元问题重释 |
方长安
|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3
|
|
17
|
人称与中国新诗审美的现代转型 |
倪贝贝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2
|
|
18
|
群体的合唱与严肃的独舞——从《创造诗丛》到《森林诗丛》的编选出版看“九叶派”的形成 |
彭林祥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
1
|
|
19
|
纯诗视阈中的音乐性探求——梁宗岱新诗音乐性理论探论 |
霍俊明
岳志华
|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5 |
0 |
|
20
|
透过汉语的优柔与沉静——读《天生丽质》兼及汉诗的一种可能性 |
宋宁刚
|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