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 |
王彩琴
|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31
|
|
2
|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分析 |
刘秉坤
|
《现代盐化工》
|
2019 |
6
|
|
3
|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鬼”形象的对比分析 |
徐子璇
刘汀兰
裘鑫柠
潘俊霖
张光华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
2024 |
0 |
|
4
|
潮籍儒商文学论 |
潘亚暾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2
|
|
5
|
试论汉语文学及其三大构成 |
郝明工
|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
1
|
|
6
|
东亚汉文学视域下的中国帝王行宫--越南古代文学中的圆明园形象谱系研究 |
吕小蓬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7
|
关于电大现代远程教育中知识建构的研究——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
杨昌俊
|
《天津电大学报》
|
2010 |
1
|
|
8
|
建构真情流动的汉语言文学课堂 |
杨丽君
|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
2015 |
0 |
|
9
|
数字文化产业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新发展 |
毕瑜泽
|
《数码设计》
|
2017 |
0 |
|
10
|
论新华伤痕小说中的“小人物”形象——以尤琴《画眉鸟》为例 |
岑园园
|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6 |
0 |
|
11
|
再论骑驴与骑牛——汉文化圈中文人观念比较一例 |
张伯伟
|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4
|
|
12
|
应用型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征与人才培养定位问题 |
柳传堆
|
《三明学院学报》
|
2011 |
7
|
|
13
|
“方块字浇铸的心影”——泰国华文文学特色浅论 |
孙淑芹
王启东
|
《东疆学刊》
|
2005 |
4
|
|
14
|
从“怀乡”到“望乡”——20世纪美国华文文学中故国情怀的变迁 |
李亚萍
饶芃子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15
|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危机与对策 |
谢军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
2010 |
4
|
|
16
|
中国影响论的影响——马华文学的中国情结 |
胡月霞
|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1
|
|
17
|
建构全纳教育理念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 |
刘欣
|
《泰山学院学报》
|
2007 |
2
|
|
18
|
新世纪以来民间文学奖励机制研究——以“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为核心 |
王鹏
|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0 |
|
19
|
新文科视野下中文学科的重构与革新 |
马世年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92
|
|
20
|
现代性:语文教育的百年价值诉求 |
刘正伟
|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3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