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人对俄罗斯远东城市发展的贡献 被引量:3
1
作者 B.扎采平 《西伯利亚研究》 2007年第4期59-63,共5页
俄国人在远东地区建立定居地以来,华人劳工、商人一直是当地经济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为伯力和海参崴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虽然俄国政府试图限制他们,但是同时也依靠他们建设铁路、开展小额贸易和服务行业。华人和华商的存在说明了... 俄国人在远东地区建立定居地以来,华人劳工、商人一直是当地经济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为伯力和海参崴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虽然俄国政府试图限制他们,但是同时也依靠他们建设铁路、开展小额贸易和服务行业。华人和华商的存在说明了俄国阿穆尔边区政策的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工 华商 俄远东地区
下载PDF
北洋政府与旅俄华工联合会关系的演变
2
作者 谢清明 《西伯利亚研究》 2012年第4期75-80,共6页
十月革命后,在保护及遣返受难华工的共同目标基础上,旅俄华工联合会与北洋政府展开了良好的合作,使得广大旅俄华工的处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数万受难华工被遣返回国。但随着华工联合会逐渐走向宣传共产主义的道路,加上华工联合会、华... 十月革命后,在保护及遣返受难华工的共同目标基础上,旅俄华工联合会与北洋政府展开了良好的合作,使得广大旅俄华工的处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数万受难华工被遣返回国。但随着华工联合会逐渐走向宣传共产主义的道路,加上华工联合会、华商会、苏俄政府与北洋政府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纠纷,双方由合作走向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洋政府 华工 苏俄
下载PDF
苏联集体化时期远东地区中国劳务移民研究
3
作者 О.В.扎列斯卡娅 《西伯利亚研究》 2018年第3期73-76,共4页
20世纪20—30年代是苏联远东地区革命和社会主义转型时期。在社会主义转型进程中,中国人积极参加了远东地区的建设,参加集体农庄,为当地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人在俄远东地区从事农业种植,在不利的气候条件下,取得了显著效果。中俄... 20世纪20—30年代是苏联远东地区革命和社会主义转型时期。在社会主义转型进程中,中国人积极参加了远东地区的建设,参加集体农庄,为当地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人在俄远东地区从事农业种植,在不利的气候条件下,取得了显著效果。中俄人民在交往过程中相互学习,为两国在跨地区和跨文明层面上的进一步协同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远东地区 中国劳务移民 集体农庄
下载PDF
噩梦挥不去——在日本当劳工的经历
4
作者 张考生 赵永强 《山西档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9-40,共2页
采访背景 :二战期间 ,日本国内大量使用从中国强迫抓来的劳工苦力 ,无偿使用 ,残酷掠夺。然而 ,时至今日 ,当年曾经使用中国劳工的一些日本公司 ,矢口否认历史事实 ,诡辩说劳工们均是自愿应招前往 ,干活不重 ,待遇优厚 ,而且还付有工资... 采访背景 :二战期间 ,日本国内大量使用从中国强迫抓来的劳工苦力 ,无偿使用 ,残酷掠夺。然而 ,时至今日 ,当年曾经使用中国劳工的一些日本公司 ,矢口否认历史事实 ,诡辩说劳工们均是自愿应招前往 ,干活不重 ,待遇优厚 ,而且还付有工资报酬。根据日本有关公司的劳工名单原薄 ,笔者与河北大学陈俊英教授采访了当年劳工张考生等人 ,回忆部分山西劳工在日本实际劳动、生活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劳工 中国 回忆录 山西
下载PDF
历史大视野下的大跨越:秘鲁的中国移民
5
作者 高伟浓 《八桂侨刊》 2024年第1期64-75,96,共13页
早在“大帆船贸易”时代,居住在菲律宾马尼拉的华侨就通过太平洋航路经墨西哥来到秘鲁。秘鲁独立后,一批批“契约华工”被运送到秘鲁从事重体力劳动。多数人在契约期满后留在当地营商,或从事其他行业。1874年,清政府通过与秘鲁交涉,正... 早在“大帆船贸易”时代,居住在菲律宾马尼拉的华侨就通过太平洋航路经墨西哥来到秘鲁。秘鲁独立后,一批批“契约华工”被运送到秘鲁从事重体力劳动。多数人在契约期满后留在当地营商,或从事其他行业。1874年,清政府通过与秘鲁交涉,正式废止了“契约华工”制度,此后华侨基本上以自由劳工身份前来秘鲁。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华侨入境人数经历了从限制到放宽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后,新移民的到来改变了秘鲁华侨华人的人口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秘鲁 华侨华人 契约华工 自由移民 新移民
下载PDF
晚清广东督抚对出国华工与海外侨胞的保护
6
作者 马一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17-20,共4页
清朝末叶,清政府海禁政策松弛,出洋百姓络绎不绝,遍布世界各地,伴随而来的是拐卖风气猖獗,虐侨事件层出,出国华工与海外侨胞遭受严重的歧视、排斥、虐待甚至驱赶,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极大损害。身为大多数华工侨胞祖籍地的当政者,广东督抚... 清朝末叶,清政府海禁政策松弛,出洋百姓络绎不绝,遍布世界各地,伴随而来的是拐卖风气猖獗,虐侨事件层出,出国华工与海外侨胞遭受严重的歧视、排斥、虐待甚至驱赶,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极大损害。身为大多数华工侨胞祖籍地的当政者,广东督抚对出洋侨工的处境深表同情,对外国排斥华民的行径深感愤慨,能听取侨胞的呼声,正视侨胞的诉求,直面现实,顺应民意,尽其所能维护出洋侨工的权益。虽说因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广东督抚并不能完全扭转华工侨胞受歧视、被虐待的命运,但其在保工护侨上的积极作为颇加值得称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两广总督 广东巡抚 华工 华侨
下载PDF
拉美华侨华人的历史变迁与现状初探 被引量:21
7
作者 杨发金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15年第4期37-46,共10页
论文介绍了拉丁美洲华侨华人的历史与现状,包括华侨移民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国内外背景、谋求生存及创业的艰难历程、取得发展经济和参与政治的机会与成就。认为拉美地区华侨华人在中拉经贸合作、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中大有可为。比如有经... 论文介绍了拉丁美洲华侨华人的历史与现状,包括华侨移民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国内外背景、谋求生存及创业的艰难历程、取得发展经济和参与政治的机会与成就。认为拉美地区华侨华人在中拉经贸合作、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中大有可为。比如有经济实力的华商,可以充当中拉经贸合作中的中介和代理人。而拉美众多的华文媒体,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介绍中国情况和反映侨情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澳门是华工奔赴拉美各国的主要始发站,与拉美华侨有着天然的历史联系。澳门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在促进拉美华侨华人为祖籍国做贡献方面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丁美洲 华侨史 中拉关系 澳门 华工
下载PDF
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的立法过程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曹雨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15年第2期38-45,共8页
论文聚焦于国内学者较为忽视的1882年3月美国国会排华立法讨论的经过,依据留存的美国国会辩论记录和当时的报纸记录,归纳并分析了当年美国排华立法辩论的历史情境。认为美国国会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讨论排华立法,即对华人人口的恐惧问题、... 论文聚焦于国内学者较为忽视的1882年3月美国国会排华立法讨论的经过,依据留存的美国国会辩论记录和当时的报纸记录,归纳并分析了当年美国排华立法辩论的历史情境。认为美国国会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讨论排华立法,即对华人人口的恐惧问题、种族和不可同化问题、华工薪资过廉伤害劳工利益问题。但真正导致排华立法通过的关键因素,是美国当时两党的政治均势和劳工利益团体的积极游说。为了争取工人选票,民主党和共和党都赞成排华。相对于排华态度坚定的民主党来说,利害关系较弱的共和党的积极参与,为排华法案的通过加大了砝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排华法案 华工问题 美国国会辩论
下载PDF
沉默的华工和贯通北美大陆的中央太平洋铁路 被引量:5
9
作者 黄安年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3-99,共7页
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和翔实的文献资料表明,19世纪60年代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的建成,在美国历史上竖起了一座走向现代化、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和谐的不朽丰碑;而这条铁路的建设与一个半世纪前远涉重洋来到北美的华工先驱们的伟... 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和翔实的文献资料表明,19世纪60年代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的建成,在美国历史上竖起了一座走向现代化、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和谐的不朽丰碑;而这条铁路的建设与一个半世纪前远涉重洋来到北美的华工先驱们的伟大功绩是密不可分的。正是这支不畏艰险、勤劳朴素、沉默奉献的生力军,为太平洋铁路的建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工 道钉 北美大陆 中央太平洋铁路
下载PDF
一战华工的归国境遇及其影响——基于对山东华工后裔(或知情者)口述资料的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岩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10年第2期54-61,共8页
山东淄博周村是当年英法招募华工的重要站点。论文根据对"周村华工"后裔或知情者采访整理出来的65份口述资料,从华工归国所带物品、节余工薪的使用状况、归国后从事的行业、思想观念与自身素质的转变等方面进行了考察研究。... 山东淄博周村是当年英法招募华工的重要站点。论文根据对"周村华工"后裔或知情者采访整理出来的65份口述资料,从华工归国所带物品、节余工薪的使用状况、归国后从事的行业、思想观念与自身素质的转变等方面进行了考察研究。比照当时知识界和政界对于归国华工影响力的乐观预期,得出结论:华工归国后的总体境遇不够理想,归国华工对中国社会所能发挥的积极影响极为有限,甚至其中不乏悲剧性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历史 周村 一战 华工 招募 归国
下载PDF
安全化与跨国劳工问题 ——以印尼的中国劳工问题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潘玥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20年第4期46-61,共16页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尼的不断推进和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问题,其中印尼的中国劳工问题成为印尼社会争议的焦点,在印尼舆论中从公共问题上升为“危害”国家安全的问题。根据哥本哈根学派的安全理论,“安全化”实际上是一种...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尼的不断推进和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问题,其中印尼的中国劳工问题成为印尼社会争议的焦点,在印尼舆论中从公共问题上升为“危害”国家安全的问题。根据哥本哈根学派的安全理论,“安全化”实际上是一种更为激进的“政治化”。其路径包括三大环节:印尼的权威阶层作为安全化主体,通过“言语-行为”宣称印尼的国家安全受到大量涌入的中国劳工威胁,从而启动安全化动议;媒体作为安全化动议的传播者,通过议程设置和框架构建不断扩大舆论影响,提高公众对安全化动议的认同;权威的公信力、媒体的渲染力和公众的可塑性,使得公众最终接受了这一安全化动议,并从“言语”和“行动”予以积极回应。印尼的中国劳工问题是一次安全化的成功案例,也是“再安全化”的产物。其主要动力是印尼的政治经济问题,基础是“反华情结”和中国崛起背景下印尼社会长期存在的“中国威胁”。印尼的中国劳工问题安全化对印尼的国内治理产生了诸多影响,也一定程度打击了中企的投资信心,甚至为中印尼关系蒙上阴影,中印尼有必要启动“去安全化”动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劳工 安全化 印尼 “中国威胁”
下载PDF
通往“边疆”之路:太平洋铁路与内含“帝国”的美国
12
作者 李立敏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7-170,M0007,共15页
本文认为,可从“帝国之路”切入回应多年来围绕美国的“帝国之辩”。就其源流论,“帝国之路”这一19世纪美国人称呼太平洋铁路的流行语,可谓美国精英在其边疆西移的过程中,对英帝国政治、经济与文化传统主动吸纳的产物。太平洋铁路之所... 本文认为,可从“帝国之路”切入回应多年来围绕美国的“帝国之辩”。就其源流论,“帝国之路”这一19世纪美国人称呼太平洋铁路的流行语,可谓美国精英在其边疆西移的过程中,对英帝国政治、经济与文化传统主动吸纳的产物。太平洋铁路之所以成为“帝国之路”的实体依托,既因为铁路自身的多重功能,亦由于美国国家与社会的客观需求,其西部边疆因此从“化外之地”化身“伟大的西部”。“新国家”与“旧帝国”的深层勾连呈现出作为“定居者帝国”的美国,而太平洋铁路成为其帝国扩张理想的载体及统治实践的技术基础,铁路华工的命运起伏亦可由此得到完整诠释。以此而言,制度架构、行为模式、意识形态等皆继承自“旧帝国”的美国,或可谓“内含‘帝国’的国家”。重返美国史上的“帝国”问题,亦有助于探索当下与未来的秩序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铁路 美国 帝国 华工 印第安人
原文传递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乌拉尔地区的华工研究(一)
13
作者 耿义锦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10期24-29,44,共7页
一战时期远赴乌拉尔地区的华工群体档案和文献资料反映了旅乌拉尔华工的社会状况、发起罢工运动及参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情况。乌拉尔是一个工业相对发达的地区,一战期间,工业产量急速下滑的乌拉尔地方政府因缺员问题多次致函帝俄中央提... 一战时期远赴乌拉尔地区的华工群体档案和文献资料反映了旅乌拉尔华工的社会状况、发起罢工运动及参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情况。乌拉尔是一个工业相对发达的地区,一战期间,工业产量急速下滑的乌拉尔地方政府因缺员问题多次致函帝俄中央提请同意引进黄种工人,近万名华工应募抵达乌拉尔。但难以消融的文化和语言壁垒使其受到了工矿企业管理者、中外承包商和当地居民的公开歧视和不平等对待,各方矛盾与日俱增,直接导致华工后来的政治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拉尔 华工 一战 政治倾向
下载PDF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乌拉尔地区的华工研究(二)
14
作者 耿义锦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11期18-24,共7页
1915年5月起,帝俄中央和乌拉尔地方政府批准实施了多项法规,旨在保障前往俄国领土的黄种劳动力的社会地位和基本权益。但难以消融的文化和语言壁垒仍使其受到工矿企业管理者、中外承包商的公开歧视和不平等对待,各方矛盾与日俱增。因此... 1915年5月起,帝俄中央和乌拉尔地方政府批准实施了多项法规,旨在保障前往俄国领土的黄种劳动力的社会地位和基本权益。但难以消融的文化和语言壁垒仍使其受到工矿企业管理者、中外承包商的公开歧视和不平等对待,各方矛盾与日俱增。因此,自华工抵达之日到二月革命期间,乌拉尔华工先后发动了十余次反抗和小规模罢工运动,以争取其应有的社会地位和作为外籍劳务人员的公正待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华工 乌拉尔 外籍劳务人员
下载PDF
张荫桓与中美限禁华工谈判 被引量:2
15
作者 梁建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79-82,共4页
华工问题是影响晚清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之一,1887到1888年间中美就限禁华工赴美进行了谈判,张荫桓作为当时的驻美公使负责了中方的谈判,虽然双方就该问题签订了条约,但因为各种原因,条约未为双方批准生效。
关键词 张荫桓 中国 美国 限制 禁止 华工 谈判
下载PDF
华工修建太平洋铁路的历史事实与文学再现 被引量:3
16
作者 唐书哲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1-5,共5页
19世纪60年代,大批华工加入太平洋铁路建设。在种族歧视的社会历史语境下,美国主流社会对华人的认识暴力与资本合谋,服务于对华工的剥削,华工为美国开发所作的贡献与遭遇形成了反差。铁路完工造成的时空压缩加速了人口和资本的跨区域流... 19世纪60年代,大批华工加入太平洋铁路建设。在种族歧视的社会历史语境下,美国主流社会对华人的认识暴力与资本合谋,服务于对华工的剥削,华工为美国开发所作的贡献与遭遇形成了反差。铁路完工造成的时空压缩加速了人口和资本的跨区域流动,引发了白人和华人的就业竞争,排华随之开始。这些排华行为体现在歧视性的法律法规、驱逐和迫害华人的暴行以及抹去华人贡献的历史建构等方面。华裔作家在作品中对华工修建太平洋铁路的历史事实进行文学再现,强调华工对美国的贡献和遭受的不公待遇,从而重构美国主流社会以白人为主体的历史,证实华人在美国存在的合法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工 太平洋铁路 时空压缩 历史事实 文学再现
下载PDF
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华人社会 被引量:2
17
作者 谢清明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81-89,共9页
十月革命对旅俄华侨界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之前旅俄侨界的领导权一直掌握在华商手里。而十月革命后,随着苏俄势力的逐步扩张,旅俄华工也随即展开了从华商手中夺取侨界领导权的斗争,在苏俄政府的支持下,旅俄华工组织甚至一度取... 十月革命对旅俄华侨界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之前旅俄侨界的领导权一直掌握在华商手里。而十月革命后,随着苏俄势力的逐步扩张,旅俄华工也随即展开了从华商手中夺取侨界领导权的斗争,在苏俄政府的支持下,旅俄华工组织甚至一度取得了有利地位,华商组织几乎被逼上绝境。但随着苏俄彻底取得对全俄的控制,为恢复社会正常秩序、巩固边疆安全以及为保持与中国的良好关系,这种斗争被压制下去。最终,俄国华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月革命 华工 华商 领导权 苏俄
下载PDF
“东方革命转向”:在伊尔库茨克“发生”中国革命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建华 《欧亚人文研究(中俄文)》 2023年第4期43-54,88,89,共14页
伊尔库茨克位于西伯利亚中央和欧亚大陆枢纽地带,是典型意义上的具象“公共空间”,并且具有较为明显的抽象“空间政治”的特质。在20世纪20-30年代的共产国际东方革命浪潮之中,这个城市发挥了极其重要的“革命司令部”作用。这一城市与... 伊尔库茨克位于西伯利亚中央和欧亚大陆枢纽地带,是典型意义上的具象“公共空间”,并且具有较为明显的抽象“空间政治”的特质。在20世纪20-30年代的共产国际东方革命浪潮之中,这个城市发挥了极其重要的“革命司令部”作用。这一城市与周边地区作为中国革命的特殊策源地,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前导式的准备和发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尔库茨克 西伯利亚 中国革命 共产国际 华工
下载PDF
危险的愉悦:早期美国华侨赌博问题研究(1850—1943年) 被引量:1
19
作者 潮龙起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10年第2期41-53,共13页
论文勾勒了早期美国华侨的赌博情形,分析了他们参赌、设赌的各种原因和社会危害,探讨了华侨社会、中美两国政府对华侨赌博问题管理和控制的效能。作者认为,早期大部分美国华侨热衷于赌博,主要是赌博为特定历史场景中的华侨提供了一种重... 论文勾勒了早期美国华侨的赌博情形,分析了他们参赌、设赌的各种原因和社会危害,探讨了华侨社会、中美两国政府对华侨赌博问题管理和控制的效能。作者认为,早期大部分美国华侨热衷于赌博,主要是赌博为特定历史场景中的华侨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方式,被他们视为实现黄金梦的一条捷径。经济利益的驱动致使华侨热衷开设赌馆,也使华侨堂号勾结警察,暴力护赌。赌博对美国华侨社会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使一些华侨不能履行自己对家庭的义务和责任,还引发了吸毒、盗窃、"堂斗"等其他社会问题。在控制赌博的行动中,由于华侨社团和中国驻美领事权力有限,威望不高,而华侨赌商和堂号与美国警察互相勾结,致使禁赌行动难有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移民研究 华侨 华工 赌博 排华法 华侨堂号
下载PDF
清末中国与秘鲁首次建交的原因考察
20
作者 程晶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27-30,共4页
历史上中国与秘鲁之间的首次建交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即1874年中秘两国签订友好条约,规定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这不仅是历史上中秘两国之间的首次建交,而且也是中国与拉美国家的第一次建交。
关键词 清朝 秘鲁 华工 建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