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留日学人传播马克思主义研究--基于河上肇影响的考察
1
作者 邱雨诗 《大连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15-22,共8页
河上肇是20世纪在中日两国思想史上均产生过深远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他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求索历经曲折而漫长的过程,故而有“求道者”之称。李大钊、李达、郭沫若、王学文、施存统等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大抵不同程度地受过他的影响... 河上肇是20世纪在中日两国思想史上均产生过深远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他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求索历经曲折而漫长的过程,故而有“求道者”之称。李大钊、李达、郭沫若、王学文、施存统等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大抵不同程度地受过他的影响。中国留日学人作为传播主体,综合运用有效并切合实际的多种传播手段,向中国人译介、阐释马克思主义,并取得了显著的传播效果。他们传播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包括:开辟马克思主义传播重要渠道,培育塑造马克思主义青年人才,为建党提供重要思想理论准备等。这些“传道者”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包括: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引导青年坚定崇高理想;重视传播受众,建立分众化的传播机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上肇 留日学人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步入近代的中日文学交流——以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中心 被引量:2
2
作者 高文汉 《外国问题研究》 2009年第1期4-10,共7页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参与中日文学交流的主要是中国驻日使馆官员以及旅日文人。他们多为饱学之士,且好交友喜翰墨,常与东瀛的一流文人宴饮赋诗、笔谈雅会,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赋篇章。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极大地刺激了日本诗人的创作欲...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参与中日文学交流的主要是中国驻日使馆官员以及旅日文人。他们多为饱学之士,且好交友喜翰墨,常与东瀛的一流文人宴饮赋诗、笔谈雅会,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赋篇章。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极大地刺激了日本诗人的创作欲望,有力地促进了日本汉文学的复兴与发展。同时,他们还以游记、随笔等形式,把自己在日本的所见、所闻以及亲身体验等介绍给国人,为国内同胞了解日本的文学艺术、世俗人情、自然风物等提供了生动、翔实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文学交流 驻日使馆官员 旅日文人 汉诗 游记
下载PDF
关于“世界”的学说——留日中国知识界的关键词语与关键思想研究之一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怡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6-10,60,共6页
20世纪初的留日中国学界出现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关键词,这些新词语带来了留日中国知 识分子思想意识的变化。“世界”的意义首先值得我们注意。它联系着中国知识分子的空间观念的变化,由 此,中国人感受自己和感受世界的方式较传统都有... 20世纪初的留日中国学界出现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关键词,这些新词语带来了留日中国知 识分子思想意识的变化。“世界”的意义首先值得我们注意。它联系着中国知识分子的空间观念的变化,由 此,中国人感受自己和感受世界的方式较传统都有了很大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日中国知识界 世界
下载PDF
“新民”与“心力”——20世纪初留日中国知识分子笔下的关键词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怡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6-19,共4页
20世纪初留日中国知识分子笔下的关键词包含着中国近现代文化演变的诸多信息。“新民”、“心力”的出现则代表了一代学人试图改变现实、重新选择未来的实践方略。“新民”是中国知识分子在一个“列国竞争”的时代,从国家主义的立场出... 20世纪初留日中国知识分子笔下的关键词包含着中国近现代文化演变的诸多信息。“新民”、“心力”的出现则代表了一代学人试图改变现实、重新选择未来的实践方略。“新民”是中国知识分子在一个“列国竞争”的时代,从国家主义的立场出发所设计的民族改造理想;而“心力”则与西方意志主义思想相联系,体现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自觉、坚韧、果敢”地选择现代化走向时强化意志的要求,与西方意志论思潮,特别是西方19世纪以后的唯意志论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日中国知识分子 新民 心力
下载PDF
留日知识分子与现代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观的勃兴
5
作者 娄晓凯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4-90,共7页
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与成仿吾等都曾在家国积贫积弱之时负笈东瀛,学习东西洋的现代文明成果。在中西文明的冲突、对话与交汇中,他们大都自觉且有意识地强调文学批判与改造社会的工具作用,注重文学在意识形态层面的宣教功能,并... 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与成仿吾等都曾在家国积贫积弱之时负笈东瀛,学习东西洋的现代文明成果。在中西文明的冲突、对话与交汇中,他们大都自觉且有意识地强调文学批判与改造社会的工具作用,注重文学在意识形态层面的宣教功能,并以此形塑文学之于时代的使命及其发展路径。这种颇具群体性特质的创作倾向与文化立场,一方面蕴含在中国本土文化与诗学系统中源远流长的“文以载道”传统与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中,另一方面亦深受经由欧美传至日本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以及文艺思潮的渗透和影响。在他们的文学书写中,文学超越纯粹的审美,被提升为指涉国族意识形态且推动社会转型的宣教工具,担当起更为沉重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这也铸就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书写策略与政治美学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日知识分子 经世致用 工具理性 革命文艺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