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战后新加坡华人族谱编纂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刘云 李志贤 《闽台文化研究》 2015年第2期47-57,共11页
二战后,新加坡华人宗亲会馆数量有所增加,族谱也相应增加。从整体来看,新加坡华人族谱可以分为直系家族族谱、联宗宗谱、宗亲会馆纪念特刊三大类,其编纂内容主要有序文、祖像或先贤像赞、凡例、宗祠及礼仪、族史、宗族世系与旧谱、传记... 二战后,新加坡华人宗亲会馆数量有所增加,族谱也相应增加。从整体来看,新加坡华人族谱可以分为直系家族族谱、联宗宗谱、宗亲会馆纪念特刊三大类,其编纂内容主要有序文、祖像或先贤像赞、凡例、宗祠及礼仪、族史、宗族世系与旧谱、传记、艺文志、管理人员与通讯录、英文文献共10个方面;在编纂方法上,新加坡华人族谱有所发展;同时,华人族谱对新加坡华人有追溯祖先、宣扬华族文化、宗族互助与信息交流、服务社会之目的与功能。新加坡华人族谱编纂方式的变化,实际上是反映出中华文化在海外移民社会的传播中不断冲突、调适与融合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加坡华人 族谱编纂 中华文化传播
下载PDF
英属时期新加坡华人宗乡会馆的社会职能 被引量:1
2
作者 宋海群 魏炜 《东南亚南亚研究》 2016年第4期94-99,共6页
英属时期大量华人从中国迁往新加坡,在当地形成了以华人为主的社会。在华人社会内部,普通民众面临着生老病死与子女教育等问题。殖民政府在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对华人采取了自由放任的态度,不太出面解决民众面临的问题,而宗乡会馆通... 英属时期大量华人从中国迁往新加坡,在当地形成了以华人为主的社会。在华人社会内部,普通民众面临着生老病死与子女教育等问题。殖民政府在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对华人采取了自由放任的态度,不太出面解决民众面临的问题,而宗乡会馆通过创办学校、开设医院、开展互助活动,方便了华人群体,有效地推动了民间社会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民间社会事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又肯定了宗乡会馆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性,是会馆发展和壮大的动力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属新加坡 宗乡会馆 社会事业 职能
下载PDF
历史记忆、仪式场景与社群整合:新加坡华人社群保护神崇拜 被引量:1
3
作者 孟庆梓 《东南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2-87,共6页
传统民间信仰是新加坡华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移民时代以来当地华人社会与文化形态的构建亦有重要意义。这种意义不仅表现在一般意义上的宗教文化形态和宗教功能,而且还体现于新加坡华人社会建构的社群整合之中。对新加坡华人社... 传统民间信仰是新加坡华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移民时代以来当地华人社会与文化形态的构建亦有重要意义。这种意义不仅表现在一般意义上的宗教文化形态和宗教功能,而且还体现于新加坡华人社会建构的社群整合之中。对新加坡华人社群保护神信仰的考察分析结果表明,华人传统民间信仰与华人社会结构存有紧密的内在关联,这种关联往往会与祖籍地缘、血缘、业缘乃至方言认同纽带一起并行不悖地共同发生凝聚华人社群认同的整合功能,成为维系其自我群体认同的重要文化纽带之一。而其实现这种功能的有效路径则来源于华人移民社群祖籍历史记忆和本土历史记忆的传承延续与反复强调,以及宗教信仰仪式展演场景下群体互动和新生集体记忆塑造中的情景认同感与归属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加坡华人 社群保护神崇拜 历史记忆 仪式场景 社群整合
下载PDF
社群整合的历史记忆与“祖籍认同”象征:新加坡华人的祖神崇拜 被引量:12
4
作者 曾玲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21,共8页
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讨论海外华人的民间信仰,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关注较少的课题。本文从新加坡华人的祖神崇拜切入,以新加坡蓬莱寺的六个姓氏庙为研究个案,考察跨境“分香”的祖籍神明如何在新加坡移民社会环境下“定居”即“再社群化”,... 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讨论海外华人的民间信仰,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关注较少的课题。本文从新加坡华人的祖神崇拜切入,以新加坡蓬莱寺的六个姓氏庙为研究个案,考察跨境“分香”的祖籍神明如何在新加坡移民社会环境下“定居”即“再社群化”,与建构新加坡华人社群“祖神”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承载着祖籍原乡历史记忆的祖神崇拜对于新加坡华人社会内部社群认同与整合的意义,以及历经从移民时代到本土社会历史发展变迁的沉淀,“祖神”逐渐成为当代维系华人与祖籍地关系的象征符号和“祖籍认同”对象的历史演化。在新加坡华人社会发展和华人与祖籍地互动关系中,涵盖了祖籍地和移居地两方面历史记忆的“祖神”崇拜,将作为一种具有历史延续性和动态发展的文化纽带持续地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加坡 华人 祖神崇拜 社群整合 祖籍认同
下载PDF
二战前新加坡华人“会馆办学”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汤锋旺 《东南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0-96,共7页
20世纪初,新加坡华人社会掀起了一股办学热潮。会馆成了各帮创办华校的主导力量。要了解华人社会是如何在会馆主导下创办新式教育,必须对会馆学校进行研究。鉴于此,笔者以新加坡较早成立的几所新式华校为研究重点,并结合相关的特刊、账... 20世纪初,新加坡华人社会掀起了一股办学热潮。会馆成了各帮创办华校的主导力量。要了解华人社会是如何在会馆主导下创办新式教育,必须对会馆学校进行研究。鉴于此,笔者以新加坡较早成立的几所新式华校为研究重点,并结合相关的特刊、账本、会议记录等历史文献,具体讨论了新加坡移民时代"会馆办学"是华人社会举各帮之力并使之制度化的一种创建教育机制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加坡华人 会馆办学 社群化 制度化
下载PDF
新马华侨对1931年大水灾的筹赈与影响
6
作者 陈岩 尹建龙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90-96,共7页
1931年国内大水灾波及16个省份,造成极大伤亡及损失。此次水灾在新马华侨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响,新马华侨建立起各救济祖国筹赈会,通过开展游艺筹赈、直接捐款捐物、劝捐劝卖等活动以赈济祖国水灾。新马华侨捐赠大量钱财与救援物资,此举不... 1931年国内大水灾波及16个省份,造成极大伤亡及损失。此次水灾在新马华侨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响,新马华侨建立起各救济祖国筹赈会,通过开展游艺筹赈、直接捐款捐物、劝捐劝卖等活动以赈济祖国水灾。新马华侨捐赠大量钱财与救援物资,此举不仅给祖国水灾救济注入一剂强心剂,展现新马华侨强烈的爱国热情,而且改善了外国人对新马华侨不团结的轻视态度,对华侨内部社会团结起到重要作用,并为后续九一八事变反日救国运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马华侨 1931年大水灾 筹赈 星洲华侨救赈中国惨灾筹赈会
下载PDF
新加坡华人的龙牌崇拜初探——兼与祖先崇拜比较 被引量:3
7
作者 曾玲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8-85,共8页
龙牌崇拜是普遍存在于新加坡华人社会的民间宗教信仰形态,它大致可分成集体龙牌和私人龙牌两大类,体现和承载了新加坡华人社群、社会的认同意识。龙牌象征意涵的转化蕴含着中华文化的脉络。龙牌群的不同组合方式,旨在密切新加坡华人的... 龙牌崇拜是普遍存在于新加坡华人社会的民间宗教信仰形态,它大致可分成集体龙牌和私人龙牌两大类,体现和承载了新加坡华人社群、社会的认同意识。龙牌象征意涵的转化蕴含着中华文化的脉络。龙牌群的不同组合方式,旨在密切新加坡华人的人际关系。龙牌崇拜与祖先崇拜在外观和社会功能等方面有所不同。龙牌崇拜有助于加强新加坡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有益于促进华人社会的聚合与团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加坡华人 龙牌崇拜 祖先崇拜
下载PDF
《南洋商报》(1951-1976)讣告文本形态研究及文化透视 被引量:3
8
作者 薛灿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22-25,93,共4页
以《南洋商报》(1951-1976)采集的讣告样本为第一手资料,对讣告的文本形态进行分析考察,将其按性质分为报丧类、吊唁类、感谢类、追思纪念类四种,探讨新马华人通过将传统讣告发展成为"报、吊、谢、念"的讣告系统,透视其对传... 以《南洋商报》(1951-1976)采集的讣告样本为第一手资料,对讣告的文本形态进行分析考察,将其按性质分为报丧类、吊唁类、感谢类、追思纪念类四种,探讨新马华人通过将传统讣告发展成为"报、吊、谢、念"的讣告系统,透视其对传统中华文化进行移植与调试、再生为新马华人社会独有的文化形态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讣告 《南洋商报》 新马华人 移植 再生
下载PDF
新加坡作家希尼尔笔下的“城”与“人” 被引量:3
9
作者 金进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33-142,共10页
1965年建国后的新加坡在周围的马来主权国家的威胁和学习西方而求存的现实环境中,华文教育一直在这种国家生存和人民生存的现实中被压制,华语、华文教育以及华人传统的存续长期以来都是华人作家关心的重要命题,正是在这种实用主义压迫... 1965年建国后的新加坡在周围的马来主权国家的威胁和学习西方而求存的现实环境中,华文教育一直在这种国家生存和人民生存的现实中被压制,华语、华文教育以及华人传统的存续长期以来都是华人作家关心的重要命题,正是在这种实用主义压迫华文传统的现实中,新加坡的浮城品格更加的明显。作为新加坡中生代代表作家的希尼尔,其创作执着于追忆历史,着力于维护中华传统文学以及对浮城(新加坡)市民的日常生活图景的描绘,为新加坡城与人的形象提供了一道新的文学风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尼尔 原始正义 中华传统 新加坡文学
原文传递
“中国—我—新/马”——新马华文小说的三维研究
10
作者 王芳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12-15,共4页
“中国—我—新马”的思维三角确立起来的是新马华族自我肯定的强烈意志。这个三维/ 空间在每个阶段的新马华文小说①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凸现了新马华族逐渐走向独立的心路历程。20世纪年代后乡土写作的兴起,使新马华文小说得以超越这... “中国—我—新马”的思维三角确立起来的是新马华族自我肯定的强烈意志。这个三维/ 空间在每个阶段的新马华文小说①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凸现了新马华族逐渐走向独立的心路历程。20世纪年代后乡土写作的兴起,使新马华文小说得以超越这个三维空间的束缚,从本土走向了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西亚 三维空间 方北方 文学创作 新马华族 华文小说 乡土写作
下载PDF
新加坡华侨华人出入境管理政策演变研究(1947—1953)
11
作者 滕一江 《八桂侨刊》 2022年第3期43-50,共8页
二战后,随着新的国际形势发展,东南亚华侨华人骤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生存现实。新加坡华侨郑武昌与其在潮安老家的未婚妻蔡丽惜的一封封批信中,便诉说着在出入境管理政策收缩的背景下,二者不能相见之苦。1947—1953年,英国殖民政府统治... 二战后,随着新的国际形势发展,东南亚华侨华人骤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生存现实。新加坡华侨郑武昌与其在潮安老家的未婚妻蔡丽惜的一封封批信中,便诉说着在出入境管理政策收缩的背景下,二者不能相见之苦。1947—1953年,英国殖民政府统治下的新加坡当局对华侨华人出入境管控日益严苛,英国殖民者对殖民地利益的维护,东南亚地区排华浪潮的影响,美国对新中国的怀疑与敌视,新加坡内部住房资源紧张等多重因素共同推动了华侨华人出入境管理政策的收缩,并对华侨华人个体与新加坡社会带来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加坡华侨华人 出入境政策 华人移民
下载PDF
社会整合视阈下的制度建构:二战前新马“华校会考”研究
12
作者 王玉娟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16年第4期19-29,共11页
20世纪30年代,新马华人社会兴起举办华校联合会考的热潮。论文对二战前新马华校会考的历史演变与制度建设进行了考察梳理,分析了新马华校会考的影响力。新马华校会考从"民间肇始"到"中英官方主导",其管理制度不断... 20世纪30年代,新马华人社会兴起举办华校联合会考的热潮。论文对二战前新马华校会考的历史演变与制度建设进行了考察梳理,分析了新马华校会考的影响力。新马华校会考从"民间肇始"到"中英官方主导",其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在当时殖民地社会华校帮派化、各自为政的大背景下,新马华校会考成为促进各华校之间合作与交流的创新教育机制,同时亦是一种"分"中求"合"的教育措施,激励彼此间的竞争,促进了新马华文教育的统一化、规范化。华校会考制度作为华侨教育整合的重要内容,不仅有利于华文教育自身的发展,亦为侨务工作的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马华人 华侨教育 华校会考 侨务工作
下载PDF
新加坡华侨邱菽园救国维新思想探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海涛 曲晓范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3-39,共7页
新加坡华侨邱菽园救国维新思想的形成轨迹,契合19世纪末传统知识分子在接受近代新思想,回应西方强烈冲击时,把保种、保教、保国、保皇作为应激反应核心的心路历程,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其救国维新思想由于时代背景、生活地域、环境变化和... 新加坡华侨邱菽园救国维新思想的形成轨迹,契合19世纪末传统知识分子在接受近代新思想,回应西方强烈冲击时,把保种、保教、保国、保皇作为应激反应核心的心路历程,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其救国维新思想由于时代背景、生活地域、环境变化和传奇经历等因素影响,呈现出鲜明的个性,是我国近代维新史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近代维新思想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邱菽园 新加坡华侨 天南新报 维新思想
下载PDF
新马华人史研究的反思
14
作者 颜清湟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06年第2期47-52,共6页
本文认为要以客观的态度和科学方法来研究新马华人的历史,而不是为了政治或其他的需要来写历史;并对新马华人史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新马华人史 研究 反思
下载PDF
二战前新加坡华人基督教教育探析
15
作者 陈晓蓉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3-70,共8页
论文以二战前新加坡华人基督教教育为研究对象,初步考证了新加坡华人教会创办学校的历史,分析了影响新加坡华人基督教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新加坡华人教会办学宗旨的转变以及这一转变所产生的效果。认为二战以前的华人基督教教育对教会... 论文以二战前新加坡华人基督教教育为研究对象,初步考证了新加坡华人教会创办学校的历史,分析了影响新加坡华人基督教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新加坡华人教会办学宗旨的转变以及这一转变所产生的效果。认为二战以前的华人基督教教育对教会在新加坡华人社会中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新加坡华人社会在各个时期所呈现的不同特点,也成为影响教会教育,乃至基督教传播的关键因素。正是基于华人社会的变迁,1885年前后卫理公会调整了教会学校的办学宗旨,从而使新加坡华人基督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加坡 华人研究 基督教 华人教会 教会教育
下载PDF
新加坡华语使用中源方言的潜性影响 被引量:24
16
作者 邢福义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5-181,共7页
本文讨论新加坡华语使用中源方言(主要是闽方言)的潜性影响。全文包括四个部分:一、问题讨论;二、格式和检验;三、相关问题辨析;四、结语。
关键词 新加坡 华语 中源方言 闽方言 检验 格式
原文传递
“世界华文文学”/“华语语系文学”视野下的“新华文学”——以《备忘录——新加坡华文小说读本》为中心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俊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8,共7页
对于全球性的语种文学华文文学,海内外学界目前有两种主要的命名方式,一种以中国大陆学者为主,倾向于将这种文学命名为"世界华文文学",另一种以海外学者为主,热衷于把这种文学命名为"华语语系文学"(sinophone liter... 对于全球性的语种文学华文文学,海内外学界目前有两种主要的命名方式,一种以中国大陆学者为主,倾向于将这种文学命名为"世界华文文学",另一种以海外学者为主,热衷于把这种文学命名为"华语语系文学"(sinophone literature)。本文通过对"世界华文文学"与"华语语系文学"两种命名的历史梳理和特征概括,对两者的差异性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通过对新加坡华文文学(新华文学)重要选本的解析,阐释了"新华文学"在"世界华文文学"和"华语语系文学"两种不同文学谱系下的处境和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华文文学 华语语系文学 新加坡华文文学(新华文学)
下载PDF
语言接触视角下的清末民初新加坡华文报章时点时间词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车淑娅 周琼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93-509,512,共18页
时点时间词主要包括日期时间词、星期时间词、钟点时间词和一般时间词,每一类时点时间词又有具体而复杂的表现形式。清末民初新加坡华文报章的时间词的历时变化基本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先出现一种或两种表现形式,继而出现新的形式,但... 时点时间词主要包括日期时间词、星期时间词、钟点时间词和一般时间词,每一类时点时间词又有具体而复杂的表现形式。清末民初新加坡华文报章的时间词的历时变化基本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先出现一种或两种表现形式,继而出现新的形式,但新形式使用频率不高,此后新旧两种形式同时使用,最后有一种表现形式成为主要形式,其他形式则使用频率减少或者基本不再出现。除了政治与经济原因外,引起清末民初新加坡华文报章时点时间词历时变化的原因主要是语言接触过程中的语码转换与语码混用。清末民初新加坡华文报章中存在英语、汉语方言、近代汉语官话、华语和马来语等多种语码,不同语码间的转换有句内转换也有句间转换,通常先出现句内转换,然后是句内转换和句间转换同时存在,再到以句间转换为主,是一种顺畅转换和词汇趋同型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新加坡华文报章 时点时间词 语码混用和转换
原文传递
名量组配的典型性与量词教学的系统性问题——以新加坡小学华文教材为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邵洪亮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9-104,共6页
名量组配的典型性主要针对名量组配的常用性和名量之间语义特征的相容性而言。强调教学过程名量组配的典型性,是为了提高量词教学的效率。名量组配的系统教学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以量词为出发点,一种是以名词为主导。教材以动态的语篇为基... 名量组配的典型性主要针对名量组配的常用性和名量之间语义特征的相容性而言。强调教学过程名量组配的典型性,是为了提高量词教学的效率。名量组配的系统教学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以量词为出发点,一种是以名词为主导。教材以动态的语篇为基础,名量组配的过程总是先确定描述的对象,再选择量词,某些名量组配可能并非典型、常用的组配,学生对量词的学习缺乏系统性。从量词教学的效果来看,可以有意识地以量词为视角,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弥补课文中可能出现的名量组配的典型性不足、量词教学的系统性不够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加坡华文教材 量词教学 名量组配
下载PDF
南下的中国革命作家与新马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以洪灵菲、许杰、马宁为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肖怿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113-117,共5页
文章集中探讨1927—1931年先后流亡南洋的三位中国革命作家洪灵菲、许杰、马宁在文艺理论、文化和社会活动方面对南洋社会和新马华文文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影响的交互性。这对我们了解战前该时期新马华文文学的发展脉络有指示作用,... 文章集中探讨1927—1931年先后流亡南洋的三位中国革命作家洪灵菲、许杰、马宁在文艺理论、文化和社会活动方面对南洋社会和新马华文文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影响的交互性。这对我们了解战前该时期新马华文文学的发展脉络有指示作用,同时具体到这三位作家,对他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疆拓境"的一面应有更准确的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灵菲 许杰 马宁 新马华文文学 影响 交互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