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校史编研:当代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被引量:15
1
作者 王杰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7-112,共6页
改革开放以来 ,学校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 ,同时校史编研也应运而生。经过 2 0多年的努力 ,校史编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已经成为当代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步入 2 1世纪 ,随着我国学校教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校史编研也面临着提高编研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 ,学校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 ,同时校史编研也应运而生。经过 2 0多年的努力 ,校史编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已经成为当代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步入 2 1世纪 ,随着我国学校教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校史编研也面临着提高编研水平、调整研究方向和与国际上先进高等学校院校研究接轨等多重任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教育 当代中国史 校史研究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史研究21世纪展望——"21世纪中国历史学展望学术讨论会"中国古代史组讨论纪实 被引量:4
2
作者 方铁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00-103,共4页
2002年5月云南大学召开了"21世纪中国历史学展望学术讨论会",这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历史学界的一次盛会。与会专家学者对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研究进行总结,畅谈了对21世纪中国历史学的展望。中国古代史组的专家学者们在研讨中... 2002年5月云南大学召开了"21世纪中国历史学展望学术讨论会",这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历史学界的一次盛会。与会专家学者对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研究进行总结,畅谈了对21世纪中国历史学的展望。中国古代史组的专家学者们在研讨中,提出一些重要的学术见解和改革建议。这对今后中国古代史的学科发展乃至整个中国历史学的发展,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 中国历史学 展望 中国古代史
下载PDF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实践路径刍议——以生命史学为中心 被引量:3
3
作者 余新忠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1,共11页
近年来,中国式现代化日渐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对于构建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展开了探讨,但大多为一般理论性的探讨,缺乏结合具体案例而展开的实践路径的探讨。以生命史学概念和理论的建构为例,探讨构建中国历史学自... 近年来,中国式现代化日渐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对于构建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展开了探讨,但大多为一般理论性的探讨,缺乏结合具体案例而展开的实践路径的探讨。以生命史学概念和理论的建构为例,探讨构建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可能性和实践路径,可以发现,现实中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吸纳古今中外优秀精华的现代历史学学科的创建以及中国丰厚的史学传统,都为当代中国构建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可能。生命史学这一具有范式性的概念以及理论和方法的建构实践表明,只要我们拥有开拓创新的勇气和信心,主动感知时代脉搏和需求,破除学科壁垒,立足中国实际,从构建原创性的概念体系入手,开展理论和方法创新,以恒心和耐心,持续发力,就完全有可能构建有生命力的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历史学 自主知识体系 生命史学
原文传递
从“陈寅恪热”看九十年代的中国史学 被引量:2
4
作者 朱发建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1999年第6期75-81,共7页
90年代学界的"陈寅恪热"与国学研究的兴起,意味着中国史学的一系列变化。无论是在看待史学研究的价值、史学思想,还是士学研究的取向、史学方法上,90年代的学人及学风与80年代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从学界对陈寅恪... 90年代学界的"陈寅恪热"与国学研究的兴起,意味着中国史学的一系列变化。无论是在看待史学研究的价值、史学思想,还是士学研究的取向、史学方法上,90年代的学人及学风与80年代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从学界对陈寅恪先生的研究与推崇中可以看出。"陈寅恪热"实际上是90年代中国学术研究范式变化的信号与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0年代 陈寅恪 国学 中国史学
下载PDF
改革开放四十年海外中国学研究--以海外中国历史研究为中心 被引量:2
5
作者 李雪涛 Chi Zhen(译) 《孔学堂》 2018年第3期128-141,241-251,共15页
本文主要从接受、译介以及再研究的角度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学者在海外中国历史研究方面的成就进行了梳理、总结和评价。这期间,海外中国历史研究从作为文献资料的阶段,经过国别中国史研究阶段,一直到今天的问题史阶段。文章上述三... 本文主要从接受、译介以及再研究的角度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学者在海外中国历史研究方面的成就进行了梳理、总结和评价。这期间,海外中国历史研究从作为文献资料的阶段,经过国别中国史研究阶段,一直到今天的问题史阶段。文章上述三个阶段的出版物(论文、专著、丛书)、学术大事记(国际学术交流、会议等)、重要的思潮等为出发点,勾勒出这四十年间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发展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中国学 中国历史研究 学术史
下载PDF
20世纪初的欧洲史学理论与中国史研究——以福兰阁的王安石研究为例
6
作者 孙健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0-157,共8页
20世纪初,欧洲的中国史研究从汉学的一个分支进而奠定起独立的学科地位,19世纪发展成熟的历史学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历史学为原本从属于汉学的中国史书写提供了标准进程,由历史问题引领、建立在严格的史料批判基础上、以社会科学理... 20世纪初,欧洲的中国史研究从汉学的一个分支进而奠定起独立的学科地位,19世纪发展成熟的历史学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历史学为原本从属于汉学的中国史书写提供了标准进程,由历史问题引领、建立在严格的史料批判基础上、以社会科学理论为分析工具的新范式逐渐确立。福兰阁是19、20世纪之交新型学院式汉学家的代表人物,他将德国历史主义史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中国史研究,搭建起欧洲史学理论与中国史研究之间的桥梁。福兰阁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研究集中体现了新范式的特点,通过对王安石等杰出人物的观察,他提炼出中国历史上的“国家社会主义”思想这一议题,并以演化的方式追踪其在历史时间秩序中的外在表现,发掘其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初 福兰阁 历史主义史学 中国史研究 王安石 国家社会主义
下载PDF
通识 专精 信念——瞿林东教授著《20世纪中国史学散论》读后
7
作者 周文玖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0-113,共4页
瞿林东教授勤于笔耕,著述丰富。他在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取得大量成果的基础上,对20世纪中国史学的研究又表现出特殊的重视。近十多年来,不断发表关于20世纪中国史学的长篇大作,在史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瞿教授选取有代表性的论文24... 瞿林东教授勤于笔耕,著述丰富。他在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取得大量成果的基础上,对20世纪中国史学的研究又表现出特殊的重视。近十多年来,不断发表关于20世纪中国史学的长篇大作,在史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瞿教授选取有代表性的论文24篇,另选2篇作为附录,结集为《20世纪中国史学散论》(以下简称《散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史学 20世纪 唯物史观 瞿林东
原文传递
新时期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评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王先明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5-15,共11页
20多年来,社会史研究已经成为中国近现代史领域中最令人瞩目的方向。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经历了学科复兴、体系建构和稳步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为:区域社会史成果突出,其理论研究也日趋深化;近代乡村史... 20多年来,社会史研究已经成为中国近现代史领域中最令人瞩目的方向。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经历了学科复兴、体系建构和稳步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为:区域社会史成果突出,其理论研究也日趋深化;近代乡村史研究方兴未艾,走向深入;新理念下的社会性别史引人关注。对于传统的中国近代史学科而言,社会史研究的学术贡献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突破教条,重构体系;汲取新知,更新方法;三大转向,完成转型。跨学科的交叉渗透、多学科理论方法的汲取,为社会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深广的学理基础和诱人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 历史进程 新走向
原文传递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与西方中国历史研究的新趋向 被引量:8
9
作者 孙竞昊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6-66,共11页
近30年来,包括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在内的所谓后学思潮在西方学术界风靡一时,质疑和冲击了长期以来被视为合理、理性的欧美中心主义的霸权意识及欧美主导的现代主义的权威话语。后学各流派或与之相关的主要概念和方式之... 近30年来,包括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在内的所谓后学思潮在西方学术界风靡一时,质疑和冲击了长期以来被视为合理、理性的欧美中心主义的霸权意识及欧美主导的现代主义的权威话语。后学各流派或与之相关的主要概念和方式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其思想和学术的精神与方法也在中国历史研究领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后学虽然在观念和视角等较为宏观的领域产生了突破性的启迪作用,但在具体历史研究中尚处在摸索阶段,也存在着严重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主义 东方主义 后学 欧美中心 西方中国历史研究
下载PDF
中国农战史专题的形成与发展——在领袖、政权及史学家的三重作用下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敏兰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44,共7页
农战史专题是现代中国历史学中最为特殊的一项专题。它与研究和著述中外农民战争史的一般农战史有明显的不同,其目的主要是贯彻和阐释毛泽东的农民战争理论。1939年,毛泽东提出系统的农民战争理论。但是在其后的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马... 农战史专题是现代中国历史学中最为特殊的一项专题。它与研究和著述中外农民战争史的一般农战史有明显的不同,其目的主要是贯彻和阐释毛泽东的农民战争理论。1939年,毛泽东提出系统的农民战争理论。但是在其后的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并没有产生在毛泽东理论指导下的农战史研究。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在新政权的干预下,农战史专题才正式形成。此后,在领袖、政权和史家三重因素作用下,农战史专题盛极一时,成为中国的显学。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史学家主体意识的提高,对农战史专题的反思及对传统农民战争理论的批评与日俱增,中国历史学逐渐摆脱了领袖言论的束缚,最终得出史学家自己的自觉和清醒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战史专题 一般农战史 毛泽东 农民战争理论 政权
下载PDF
“他山之石”--评夏南悉《蒙元时代的中国建筑》
11
作者 陈未 李淏嘉 《建筑师》 CSSCI 2024年第5期148-153,共6页
夏南悉是美国建筑史学界研究中国及东亚建筑史的著名学者,本文对其最新专著《蒙元时代的中国建筑》章节内容作了简要介绍,并讨论了该书主要特色和逻辑结构。结合美国当代学者对于夏南悉研究成果的评论,分析了该书及其夏南悉有关中国建... 夏南悉是美国建筑史学界研究中国及东亚建筑史的著名学者,本文对其最新专著《蒙元时代的中国建筑》章节内容作了简要介绍,并讨论了该书主要特色和逻辑结构。结合美国当代学者对于夏南悉研究成果的评论,分析了该书及其夏南悉有关中国建筑史研究成果的作用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南悉 《蒙元时代的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史研究
下载PDF
“中国音乐史学国际高端论坛”专家讲座述评 被引量:4
12
作者 韩中健 谈欣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8-161,共4页
2015年11月在宁召开的"中国音乐史学国际高端论坛"围绕"中国音乐史学研究、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的主题,从中国音乐史学的构建、中国音乐史料的运用及中国音乐史学的文化阐释等方面展开研讨。文章就"专家发言&q... 2015年11月在宁召开的"中国音乐史学国际高端论坛"围绕"中国音乐史学研究、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的主题,从中国音乐史学的构建、中国音乐史料的运用及中国音乐史学的文化阐释等方面展开研讨。文章就"专家发言"专场进行综述,分类评介其研究成果,以期为中国音乐史学研究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音乐史 中国音乐史学国际高端论坛 南京
下载PDF
“由旧入新”与“无中生有”:民国初年的文史之学 被引量:3
13
作者 姜萌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8-156,共9页
处于激烈反帝制革命之后和艰苦反复辟斗争之中的"民国初年",是被中国近现代学术史研究忽视的时期。作为中国文史之学从传统向现代嬗变的时期,"民国初年"并非仅仅是无意义的"萧条"和"颓废",实... 处于激烈反帝制革命之后和艰苦反复辟斗争之中的"民国初年",是被中国近现代学术史研究忽视的时期。作为中国文史之学从传统向现代嬗变的时期,"民国初年"并非仅仅是无意义的"萧条"和"颓废",实际上也孕育着现代文史之学确立需要的积极因素:学术研究的观念与范式、学术研究的风气与人才,正在发生"由旧入新"的蜕变;现代、独立、专业的文史学科或辅助学科,开始"无中生有"的建立,并取得一些引人关注的成绩;传统的各种观念逐渐趋于边缘化,从全球视野中观察、定位、塑造、鞭策自己的"世界维度"在学人群体中生成。这些"由旧入新"和"无中生有"的积极因素,为20世纪20年代现代文史之学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关注高峰、追逐热点与推崇新颖,是中国当前学术史研究的惯常作业方式。在继承这一优点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尝试将目光向低潮、边缘和日常投射。只有如此,我们写出的学术史才会全面可信,才能更有助于当下的学术界寻找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初年 中国文史之学 世界维度 学术史研究 新汉学
原文传递
文学史范式的开拓——关于钱理群194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的讨论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晓东 孙慈姗 《长江学术》 CSSCI 2023年第1期5-29,共25页
《1940年代中国文学史研究论集》汇集了钱理群先生194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并展现出文学史家开拓文学研究与文学史书写范式的自觉尝试。论集从“个体”与“时代”的关系入手,通过对“个体的人”即作家精神世界和生命轨迹的勾... 《1940年代中国文学史研究论集》汇集了钱理群先生194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并展现出文学史家开拓文学研究与文学史书写范式的自觉尝试。论集从“个体”与“时代”的关系入手,通过对“个体的人”即作家精神世界和生命轨迹的勾勒,打开了文学史的丰富面向,并提炼出一系列具备历史价值的“文学典型”,也揭示了1940年代文学“带动两头”的时代意义。而钱理群1940年代文学研究所秉持的“大文学史”观也启发了学界对文学史研究方法及学科意识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理群 文学史研究 个体与时代 文学典型 大文学史
下载PDF
关于《水川依夫生平三事考》一文的资料检讨 被引量:2
15
作者 丁晓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102-106,共5页
《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2期刊发了拙文《水川依夫生平三事考》,该文纠正了国内关于1940年3月五原大捷中,"击毙日本皇族、陆军中将水川伊夫"的史误,引起了学界的重视。但也有些人,出于单纯的民族感情和义愤,或狭隘意识,不愿承... 《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2期刊发了拙文《水川依夫生平三事考》,该文纠正了国内关于1940年3月五原大捷中,"击毙日本皇族、陆军中将水川伊夫"的史误,引起了学界的重视。但也有些人,出于单纯的民族感情和义愤,或狭隘意识,不愿承认这一历史事实。认为作者使用的日文考证资料是日本右翼势力的伪资料,不可信。故在此对《水川依夫生平三事考》一文使用的资料进行说明检讨,以澄清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史研究》 水川依夫 资料检讨
下载PDF
一部追求会通的史学著作——读瞿林东先生《中国史学史纲》
16
作者 胡祥琴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49-53,共5页
瞿林东先生的《中国史学史纲》不是简单的史学发展史著作,而是关于中国史学理论和历史理论进行缜密思考与系统总结的会通之作。通过多条线索齐头并进的方式,在阐释不同阶段各类史学著作丰富内涵的同时,彰显同一时期诸种史学思想与历史... 瞿林东先生的《中国史学史纲》不是简单的史学发展史著作,而是关于中国史学理论和历史理论进行缜密思考与系统总结的会通之作。通过多条线索齐头并进的方式,在阐释不同阶段各类史学著作丰富内涵的同时,彰显同一时期诸种史学思想与历史理论的发展演变脉络,使读者在接受各类史学史知识时学会反思与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史学史 史学思想与历史理论 《中国史学史纲》
下载PDF
文学史的权力——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阅读 被引量:1
17
作者 涂耀威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7-50,58,共5页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问世以来,学术界对其的解读,并不是整齐划一的。本文梳理了近70年来学术界对此著的各种阅读、评价,分析钱著本身的特点,解读造成评论差异背后学理上的原因,以期窥见学术界对于文学史书写与编撰等问题认识上的变...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问世以来,学术界对其的解读,并不是整齐划一的。本文梳理了近70年来学术界对此著的各种阅读、评价,分析钱著本身的特点,解读造成评论差异背后学理上的原因,以期窥见学术界对于文学史书写与编撰等问题认识上的变化,了解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在文学史学上的经典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基博 《现代中国文学史》 评论 文学史研究
下载PDF
中国当代语言学史的口述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宜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6-99,共4页
现代意义的口述历史诞生于20世纪中叶的历史学领域,它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口述历史的方法拓宽了史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口述史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逐渐与国际口述历史研究接轨。当前,口述史学是史学研究... 现代意义的口述历史诞生于20世纪中叶的历史学领域,它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口述历史的方法拓宽了史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口述史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逐渐与国际口述历史研究接轨。当前,口述史学是史学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也是一种新的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口述研究已见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领域,但在语言学研究上还是空白。本文从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方法入手,首次提出在该领域采用口述历史研究方法的意义及可行性和必要性,旨在为观察、研究本学科现代发展史提供全新的视点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语言学史 口述历史研究
原文传递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唯物史观、社会史论战与中国经济史研究
19
作者 阮兴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06-111,共6页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唯物史观在中国学术思想界风行一时。用唯物史观来解释中国历史成为其时中国学术思想界的一种新倾向。与此同时,国民革命的失败使得中国社会各界格外注意于对中国社会性质的探讨,并引发中国社会史大论战。在论战...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唯物史观在中国学术思想界风行一时。用唯物史观来解释中国历史成为其时中国学术思想界的一种新倾向。与此同时,国民革命的失败使得中国社会各界格外注意于对中国社会性质的探讨,并引发中国社会史大论战。在论战中,唯物史观大行其道,从而促使了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兴起。但论战中大多数人的研究因政治上的干扰于中国经济史研究不但贡献殊少,且反使中国经济史研究一时偏离了学术研究的正轨。一些学者意识到问题所在,起而矫偏救弊,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这一因社会革命运动而起的学问的学术规范化。厘清这一段历史,有助于理解、认清近现代思想、政治与学术之间的纠葛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社会史论战 中国经济史研究
下载PDF
徽学走向世界:翻译策略与译者主体的选择
20
作者 牛津 沈昕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3-127,共5页
徽学作为中国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逐渐发展为一门国际化的显学。然而,和整体的中国史研究不同,徽学尚无一本被完整地翻译成英文的著作,只有零星几篇论文以英文形式出版,徽学国际化的范畴主要局限在日韩为主的亚洲地区。因此,对当... 徽学作为中国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逐渐发展为一门国际化的显学。然而,和整体的中国史研究不同,徽学尚无一本被完整地翻译成英文的著作,只有零星几篇论文以英文形式出版,徽学国际化的范畴主要局限在日韩为主的亚洲地区。因此,对当前优秀学术成果进行英译,是扩大徽学国际影响力的必要举措。而在译介工作的初期,以西方受众为导向,选择"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以及"中外合作,学者加盟"的译者主体,则更利于促进徽学在西方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学 英译 中外史学交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