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中国民间传说学术史 被引量:1
1
作者 陈祖英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第4期108-114,共7页
中国现代民间传说研究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路程,国内学者对这一厚重历史或截取某一时期进行回顾梳理,或就某一专题进行总结反思,或对某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给予分析评价,在取得众多研究成果的同时也留下了诸多学术空白。
关键词 20世纪 中国民间传说研究 学术史 综述
下载PDF
中国民俗学转型发展与表演理论的对话关系 被引量:8
2
作者 毛晓帅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1-61,共11页
鲍曼的表演理论,反思并改变了民俗学研究的眼光与方向,推动了民俗学的研究范式从以"民间文学文本"为中心,向着以"表演性日常交流实践方式"为中心转变。中国民俗学近几十年来的转型发展,在关注"日常交流实践方... 鲍曼的表演理论,反思并改变了民俗学研究的眼光与方向,推动了民俗学的研究范式从以"民间文学文本"为中心,向着以"表演性日常交流实践方式"为中心转变。中国民俗学近几十年来的转型发展,在关注"日常交流实践方式"的方向上,有诸多与表演理论不谋而合的表现,这主要不是因为受到了表演理论的影响,而是在研究中国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学术反思与创新的结果。这种情况说明,中国民俗学的主体性既取决于它与本国社会发展进程血肉相连的关系,也会在与各国民俗学进行对话式的交流中得以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演理论 日常交流实践 村落 民俗志 中国民俗学派
原文传递
论中国蒙古民俗研究之特征
3
作者 扎格尔 《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 2024年第3期121-128,共8页
自1918年以来,中国蒙古民俗研究已走过百余年的历程,在扎根民族历史文化沃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独特性,并通过民族间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构建了多元一体的中国蒙古民俗研究学科体系。中国蒙古民俗研究呈现出源远流长、内容... 自1918年以来,中国蒙古民俗研究已走过百余年的历程,在扎根民族历史文化沃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独特性,并通过民族间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构建了多元一体的中国蒙古民俗研究学科体系。中国蒙古民俗研究呈现出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发展趋势;构建多民族国家的民俗研究体系;形成各民族学者团结奋进的研究队伍;研究视野开阔、研究领域拓展、研究成果增多;构建教学科研人才三结合的学科等五个方面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蒙古民俗研究 传承与创新 文化交往交流交融 研究体系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蒙古民俗研究汉文成果的学术价值
4
作者 金良 《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 2024年第3期141-145,共5页
中国蒙古民俗研究属于多民族国家民俗研究范畴,在各民族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产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民俗研究体系。以不同语言文字、从不同视角研究的成果陆续被发表,展示了民俗研究的丰富与多... 中国蒙古民俗研究属于多民族国家民俗研究范畴,在各民族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产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民俗研究体系。以不同语言文字、从不同视角研究的成果陆续被发表,展示了民俗研究的丰富与多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学者的汉文研究成果不断增多。这些研究成果拓展了中国蒙古民俗研究的领域,丰富了研究内容、开阔了研究视野、完善了研究方法、提升了研究质量,对新时期的中国蒙古民俗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蒙古民俗研究 汉文研究成果 学术价值
下载PDF
足迹·探索·回顾:中国蒙古民俗研究概述
5
作者 敖其 《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 2024年第3期129-140,共12页
中国蒙古民俗研究以1918年罗布桑却丹《蒙古风俗鉴》的问世为起点,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迎接黎明阶段(1918-1949)、历经艰辛阶段(1950-1978)、开拓进取阶段(1979-1999)、繁荣发展阶段(2000-2018)。中国蒙古民俗研... 中国蒙古民俗研究以1918年罗布桑却丹《蒙古风俗鉴》的问世为起点,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迎接黎明阶段(1918-1949)、历经艰辛阶段(1950-1978)、开拓进取阶段(1979-1999)、繁荣发展阶段(2000-2018)。中国蒙古民俗研究从无到有,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与中国各民族民俗研究一同历经产生、演变、传承、发展,在与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去芜存菁、与时俱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蒙古民俗研究 足迹 探寻 回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