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被引量:28
1
作者 陈茂荣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0,共10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指中国各民族经过文化上的融合、经济上的互惠和政治上的协商,汇集为"中华民族"整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中国各民族的民族命运共同体,又是中华文化共同体,还是经济发展共同体,更是政... "中华民族共同体"指中国各民族经过文化上的融合、经济上的互惠和政治上的协商,汇集为"中华民族"整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中国各民族的民族命运共同体,又是中华文化共同体,还是经济发展共同体,更是政治生活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中国人民的命运共同体,表达了中国各民族大团结大繁荣、中国人民共发展共进步的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命运共同体 中华文化共同体 经济发展共同体 政治生活共同体
下载PDF
构筑中华文化共同体 被引量:18
2
作者 纳日碧力戈 特日乐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15,共8页
中央高层提出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和魂,发展了过去"政治一体,文化多元"的多元一体表述,从多元找共识,由多生一,建立文化共同体,既是高层的意图,也是社会和睦的应然愿景。基于皮尔士理论的指号人类学有"三合一"... 中央高层提出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和魂,发展了过去"政治一体,文化多元"的多元一体表述,从多元找共识,由多生一,建立文化共同体,既是高层的意图,也是社会和睦的应然愿景。基于皮尔士理论的指号人类学有"三合一"的观照,和道家"三生无限"的理念遥相呼应,对构筑中华文化共同体有理论价值。人是指号,人群也是指号,人和人群的本质体现在"三合一"的日常生活之中。扩展来说,"中华民族互联体"是构筑和认知中华文化共同体的目标和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共同体 中华民族互联体 文化交互认同 民族团结 “三合一”
下载PDF
中华文化符号的层次、特征与传播 被引量:14
3
作者 刘莉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4-104,共11页
中华文化符号是中华文化的直观表现形式,是形成中华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纵向看,从“符号表象”、“符号意象”和“符号意指”三个层次剖析中华文化符号体系的内部构成,全面完整理解中华文化符号的内涵和表现形... 中华文化符号是中华文化的直观表现形式,是形成中华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纵向看,从“符号表象”、“符号意象”和“符号意指”三个层次剖析中华文化符号体系的内部构成,全面完整理解中华文化符号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横向看,在中华文化符号与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符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组成的关系结构中提炼中华文化符号的直观性与标识性合一,共创性、共通性与共享性契合,传承性与生长性统一特征,凸显中华文化符号的独特价值和地位。梳理新时代中华文化的传播路向,基于历史传统、立足时代发展、面向世界场域进行传播,把握传播规律、创新传播形式,提升中华文化符号的视觉表现力和传播感染力,一方面,对内增强我国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对外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符号 中华民族共同体 共享符号 生长性 新时代传播
下载PDF
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结构与实现路径——兼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11
4
作者 周玉 廖小琴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5-63,共9页
准确把握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要义和层次结构,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文化认同包含认同主体、认同客体、生成机理等要素。在中华文化认同的深层结构中,中华文化符号认同处于基础层面,中华民族身份认同处于功能层面... 准确把握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要义和层次结构,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文化认同包含认同主体、认同客体、生成机理等要素。在中华文化认同的深层结构中,中华文化符号认同处于基础层面,中华民族身份认同处于功能层面,中国价值认同处于核心层面。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共存的背景下,促进中华文化认同,可以立足“中国—西方”文化交流格局以促进中华文化符号认同,完善“政府—公民”互动的文化建设格局以巩固中华民族身份认同,构建“上游—下游”协同的教育格局以提升中国价值认同,进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 符号认同 身份认同 价值认同
下载PDF
中华文化符号的内涵、疆界与生成要素 被引量:8
5
作者 冯月季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3-124,共12页
中华文化符号作为综合性概念,具有丰富的意涵,要将其置于“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这一时代语义框架理解,明确中华文化符号的创造主体、阐释主体、哲学基础以及指称对象。在此基础上,文本从符号系统角度把... 中华文化符号作为综合性概念,具有丰富的意涵,要将其置于“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这一时代语义框架理解,明确中华文化符号的创造主体、阐释主体、哲学基础以及指称对象。在此基础上,文本从符号系统角度把握中华文化符号的外部边界,从符号类别和文化类型角度把握中华文化符号的内部边界。通过考察中华文化符号的生成要素,为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符号、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切实有效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符号 符号系统 符号类别 中华民族形象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广泽尊王传说的谱系建构与中华文化认同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钱梦琦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0-168,共9页
广泽尊王是东南沿海与海峡两岸重要的民间神祇,影响遍及海外。广泽尊王传说通过景观、图像、仪式等叙事方式鲜活传承,加强了民众对广泽尊王信仰的记忆,在福建形成“凤山寺-福建分灵庙”的宫庙圈层体系,传播到台湾地区后,形成“福建祖庙... 广泽尊王是东南沿海与海峡两岸重要的民间神祇,影响遍及海外。广泽尊王传说通过景观、图像、仪式等叙事方式鲜活传承,加强了民众对广泽尊王信仰的记忆,在福建形成“凤山寺-福建分灵庙”的宫庙圈层体系,传播到台湾地区后,形成“福建祖庙-台湾开基庙-台湾分灵”宫庙体系,构建了层级化的传说与信仰空间谱系。“忠孝”精神是两岸广泽尊王传说谱系的共性品格,以祖庙为中心的文化交流成为广泽尊王传说谱系构建的基本路径,对于促进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泽尊王传说 空间谱系 中华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中华文化共同体建构视域下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 被引量:4
7
作者 邢莉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8-96,共9页
我们应该纠正以往的单一民族历史叙事和文化叙事模式,把大中国的历史叙事和文化叙事纳入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互动交融之中。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共同体形成的基石。中华文化共同体是在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碰撞、交流、... 我们应该纠正以往的单一民族历史叙事和文化叙事模式,把大中国的历史叙事和文化叙事纳入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互动交融之中。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共同体形成的基石。中华文化共同体是在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碰撞、交流、吸纳、累积、变迁、创新的动态过程中形成的,两种不同生态环境中生成的文化经过多种途径特别是历史上移民的交融,已经形成不可剥离的文化统一体。中华文化具有整体性与多元性、宏大性与包容性、共同性与共通性等特征,当前要在加强中华文化共同体文化认同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文化 农耕文化 中华文化共同体 公共文化记忆
下载PDF
广西加贵乡古壮字《西游记》文本的内容与价值
8
作者 蓝长龙 黄勤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7-12,共6页
广西加贵乡古壮字《西游记》文本是壮族重要的文化典籍,其核心故事改编自汉文百回本《西游记》的前七回内容,即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相关情节。与百回本《西游记》相比,两者均以全知视角为叙述角度,但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古壮字《西游记》属于... 广西加贵乡古壮字《西游记》文本是壮族重要的文化典籍,其核心故事改编自汉文百回本《西游记》的前七回内容,即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相关情节。与百回本《西游记》相比,两者均以全知视角为叙述角度,但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古壮字《西游记》属于民间口头文学,是五言句式的叙述长诗,讲究押腰脚韵和腰韵。在改编与重组百回本《西游记》的过程中,壮族民间歌师删减了原著在散文叙事中穿插的韵文,并融入壮族的文化习俗以及传统道德观念。古壮字《西游记》文本的整理价值与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丰富壮汉民族文学交流的研究资料,传承保护壮族语言文字以及增强壮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壮字 西游记 文学交流交融 中华文化认同 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在当代社会生活场景中的传播与应用
9
作者 杨红 赖再博 《当代美术家》 2023年第2期8-12,共5页
构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是凝聚民族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彰显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对此,需对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基本内涵形成初步认识,通过开展对中华文化符号和民族形象相关的基础研究,从历史脉络和当代实践... 构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是凝聚民族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彰显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对此,需对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基本内涵形成初步认识,通过开展对中华文化符号和民族形象相关的基础研究,从历史脉络和当代实践中提炼形成体系化、代表性的符号、形象。在中华民族视觉形象传播中需注重应用场景与推广渠道的创新,培育国际视野和时代眼光,在新媒体平台、文化创意产品、国家文化公园等应用场景中有效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形象 中华文化符号 共同体 意识 传播
下载PDF
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形象构建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倩岚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4-62,194,195,共11页
“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命题。在对“中华民族形象”界定的基础上,如何建构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形象,首先必须坚持正确的目标导向,准确把握“树立和突出什么”的问题;在资源选... “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命题。在对“中华民族形象”界定的基础上,如何建构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形象,首先必须坚持正确的目标导向,准确把握“树立和突出什么”的问题;在资源选择方面,要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历史、现实和精神等多种文化资源,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中华民族形象;在路径优化方面,要注重借助各种纪念活动、民族节日庆典、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民族文化交流等多种途径,引导各族群众共创、共享、共传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形象 中华文化符号 各民族共享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唐诗与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构建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立一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1-150,共10页
唐前多元民族文化激荡融合为唐诗形成独特的格律体式和精神气质创造了重要条件。在唐代诗歌发展过程中,创作者的民族身份和诗歌文本展现出来的主题、内容、风格、价值取向、文化心理等也使得唐诗成为特定时代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艺术呈现... 唐前多元民族文化激荡融合为唐诗形成独特的格律体式和精神气质创造了重要条件。在唐代诗歌发展过程中,创作者的民族身份和诗歌文本展现出来的主题、内容、风格、价值取向、文化心理等也使得唐诗成为特定时代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艺术呈现。在唐代之后,唐诗又以其独特的价值促进新的中华文化共同体的生成,并在新时代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构建中扮演重要角色,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从产生、发展到唐代之后的被接受和产生广泛影响,唐诗与每个时代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构建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可以作为我们当下统战工作的一面旗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中华文化共同体 民族融合 一体多元
下载PDF
中华文化共同体形成研究
12
作者 熊建军 单晓云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22-32,共11页
中华文化共同体是在中原文化与“四方”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实践中形成的。历经主动与被动、适应与冲突、分裂与整合的文化传播,汉文化作为主流、“四夷”文化作为支流的文化共同体最终成型。中华文化共同体之所以能够形成,源自于华夏远裔... 中华文化共同体是在中原文化与“四方”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实践中形成的。历经主动与被动、适应与冲突、分裂与整合的文化传播,汉文化作为主流、“四夷”文化作为支流的文化共同体最终成型。中华文化共同体之所以能够形成,源自于华夏远裔对于远祖文化的主动亲近,也因为自我与他者在用无观念影响下的接触,整体而言都与中央政权早期生成的天朝心态息息相关。归根结底,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表明主流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即便受到支流文化的强力冲击,但仍无法改变其中心地位;同时也表明主流文化具有强大的溶解与建构能力,愿意并有能力将支流文化包容在主流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共同体 濡化 用无观念 文化整合 跨文化传播阻力
下载PDF
辽夏金的中华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文光 江也川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2-90,共9页
辽夏金三朝分别是契丹、党项、女真建立的政权。辽夏金政权为了有效地治理辖境内的汉族,同时也为了政权的巩固,便有了中华文化认同及其实践,他们的中华文化认同及其实践已经超越了本民族的民族界限,成为辽夏金三朝辖境内各民族之间交往... 辽夏金三朝分别是契丹、党项、女真建立的政权。辽夏金政权为了有效地治理辖境内的汉族,同时也为了政权的巩固,便有了中华文化认同及其实践,他们的中华文化认同及其实践已经超越了本民族的民族界限,成为辽夏金三朝辖境内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推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为下一个更大规模的大一统国家的形成聚集着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夏金 中华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论中华文化符号的概念、要素与边界 被引量:31
14
作者 青觉 徐欣顺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5-112,F0002,共9页
中华文化符号是对中华民族整体存续复兴怀以意义自觉的对象化表达和意象化呈现的显著标识。这一标识在宏观要素层面包括作为符号之源的民族文化对象、作为符号之意的民族精神意象以及作为符号之形的民族标识形象。对上述三个要素的内在... 中华文化符号是对中华民族整体存续复兴怀以意义自觉的对象化表达和意象化呈现的显著标识。这一标识在宏观要素层面包括作为符号之源的民族文化对象、作为符号之意的民族精神意象以及作为符号之形的民族标识形象。对上述三个要素的内在自觉与系统挖掘,是中华文化符号化的有效支撑。在实践中运用中华文化符号,要重点把握三个关键向度的边界。一是标识范畴向度,要正确处理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确保中华文化符号的文化底色。二是对内标识向度,要正确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确保中华文化符号的中华本色。三是对外标识向度,要正确处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确保中华文化符号的中国特色。唯有立足整体自觉,挖掘核心要素,守住底色、巩固本色、创新特色,中华文化符号才会以文化逻辑深度增进文化认同,发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符号 符号要素 符号实践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被引量:20
15
作者 邢丽菊 《东北亚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18,125,共16页
中华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宝贵精神来源。习近平外交思想发端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落脚点是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和平发展、互利共赢、互学互鉴... 中华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宝贵精神来源。习近平外交思想发端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落脚点是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和平发展、互利共赢、互学互鉴、开放包容等理念是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论依据。"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治理观、总体国家安全观、文明交流与互鉴观、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观等习近平外交思想深刻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性、关联协作性、整体大局性、包容互补性、和谐共生性等内涵。习近平外交思想启示我们,要积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大力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外交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 和平发展 互利共赢
原文传递
新时代文化认同危机及建设路径——兼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14
16
作者 罗强强 钱佳乐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84-91,共8页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交往互动中对自己所属群体文化的接纳、认可和归属的一种心理倾向和情感态度。中华文化认同的内容在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的自觉认同。西方文化的渗透、社会流动性增强、...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交往互动中对自己所属群体文化的接纳、认可和归属的一种心理倾向和情感态度。中华文化认同的内容在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的自觉认同。西方文化的渗透、社会流动性增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互联网不良信息加速传播等因素使当代中华文化认同出现危机,从加强教育、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区域协调发展、发挥网络导向作用等方面强化中华文化认同,进而以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优势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驱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自信 民族团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下载PDF
历史根基记忆与中华文化基因——西南少数民族史诗与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宁阳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5-168,共14页
西南少数民族的史诗与神话中普遍存在着相同的叙事母题与叙事结构,共享着相似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符号,共塑着相通的道德精神与伦理价值,传承着共同的文明观念与民族意识,表达着亲近的民族认同、历史认同与文化认同,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 西南少数民族的史诗与神话中普遍存在着相同的叙事母题与叙事结构,共享着相似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符号,共塑着相通的道德精神与伦理价值,传承着共同的文明观念与民族意识,表达着亲近的民族认同、历史认同与文化认同,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基因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毫不夸张地说,西南少数民族的史诗与神话虽充满着浪漫想象与艺术加工,但并非虚构的文学和虚拟的记忆,而是文化真实、社会现实、地方经验的反映。与宏观历史叙事、官方话语表达及精英书写传统一样,史诗与神话也能为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添加文化养分和提供精神动力,二者同构、互补,共同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具有深厚历史根基、广泛社会基础、多元记忆证据及多层认同逻辑的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诗与神话 历史根基记忆 中华文化基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逻辑机理与实践展开 被引量:7
18
作者 暨爱民 《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5-142,共8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架构中,表现为明确归属意识和情感趋同的文化认同是一个至为重要的核心概念。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逻辑,展现了文化认同确立共同思想观念、价值信仰、行为模式和凝铸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基于...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架构中,表现为明确归属意识和情感趋同的文化认同是一个至为重要的核心概念。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逻辑,展现了文化认同确立共同思想观念、价值信仰、行为模式和凝铸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基于文化认同,中华各民族在共同历史过程中自觉形成了一体性意识和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精神基石。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逻辑机理 实践路径
原文传递
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 被引量:10
19
作者 乌小花 李安然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2年第3期59-69,171,共12页
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文章阐述了对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内涵的理解,剖析了其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应... 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文章阐述了对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内涵的理解,剖析了其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应强化中华文化整合与国家叙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新时代文化符号象征体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符号 中华民族形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高校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机制与路径 被引量:7
20
作者 洪盛志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9-76,184,共9页
开展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活动,为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营造良好环境,创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校园条件,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筑牢共有精神家园,对于高校铸牢各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常关键。中华文化认同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呈现目标价值... 开展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活动,为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营造良好环境,创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校园条件,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筑牢共有精神家园,对于高校铸牢各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常关键。中华文化认同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呈现目标价值的一致性,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认同教育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呈现共生效应。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体制机制建设,构筑校园文化活动公共空间、精神空间,搭建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场域和平台,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各民族风俗文化的学习宣传教育,创新开展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活动,健全交往交流交融机制,推进文化和心理互嵌,消除各种阻碍交往交流交融的壁垒,增进族际交流沟通的主动性,促进各族学生同心同向同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院校 中华文化认同教育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