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越“中”/“西”——有关西方中国形象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施爱国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6年第1期9-11,64,共4页
本文通过对历史上西方中国形象的概括、总结与思考,倡导了一种消除各自文化上的形而上学和本质主义,超越中/西对抗的立场,建构一种对话、互渗、共生的新型中西关系。
关键词 中国形象 中西文化 超越
下载PDF
近代中西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兼论文化的“综合创新”和“创造性转化”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允熠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4-43,共10页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文章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端大致与欧洲相仿,应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40年代,但被大大延阻了。"中西文明"之间实质性的直接接触、冲撞、互动和融合正是缘起于400多年前的16世纪末。如果说明...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文章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端大致与欧洲相仿,应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40年代,但被大大延阻了。"中西文明"之间实质性的直接接触、冲撞、互动和融合正是缘起于400多年前的16世纪末。如果说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之间的互动主要表现为"冲突",那么,1840年之后则主要表现为"融合"。这种融合,不是无原则的混合,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创造性综合、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即"马中西"三派文化辩证地"综合于一"。"一"是什么?"一"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中外文化经历数百年的互动、冲撞与融合,最终促成中华古老文化的新生,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明 综合创新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下载PDF
论经济全球化情势下的中西文明整合 被引量:4
3
作者 万波 黄守红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43-46,共4页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全球文化领域大变革,"文明整合"是必然趋势。基于不同思维模式和文化传统的中西文明在文明整合过程中,"和而不同"是基本前提和最终归属。在从"不同"走向"和...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全球文化领域大变革,"文明整合"是必然趋势。基于不同思维模式和文化传统的中西文明在文明整合过程中,"和而不同"是基本前提和最终归属。在从"不同"走向"和"的过程中,由文明差异导致的"文化矛盾"客观存在。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运动观来指导中西文明乃至世界文明整合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中西文明 文化矛盾 和而不同
下载PDF
西医入温:地方性在全球现代医学中的典例
4
作者 安永娜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6-31,36,共7页
自宋室南渡以来,永嘉医学渐趋发达,到明清进入低谷。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传教士在不平等条约的庇护和本土鸦片吸食者的求诊需求下,以医开路,培养学生,传教布道。西方近代医学在温州的推广,冲击并影响了传统中医医疗方式,迫使温州医学寻求... 自宋室南渡以来,永嘉医学渐趋发达,到明清进入低谷。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传教士在不平等条约的庇护和本土鸦片吸食者的求诊需求下,以医开路,培养学生,传教布道。西方近代医学在温州的推广,冲击并影响了传统中医医疗方式,迫使温州医学寻求现代医学的转型。20世纪初辛亥革命新风潮下,温州出现中国人自己办的西医医院,并与前两所宗教医院形成鼎足三立之态。西医入温,迎合了温州医学在近代低谷期转型的需求,丰富了西医全球传播中的在地化内涵,并由医入仕,撼动了中国传统的政治权力等级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社会史 殖民主义 中西文明 温州开埠
下载PDF
中西文明跨文化交流范式变迁与未来选择 被引量:3
5
作者 郝桂菊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108-116,共9页
文明与文化是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开展国际交往的独特的精神与价值符号。在廓清文明与文化理论内涵的基础上,从差异与多元视角分析中西文明跨文化交流范式之间的碰撞、冲突与交融,梳理中西方两个世纪以来传统与现代的对峙与对话以及现代... 文明与文化是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开展国际交往的独特的精神与价值符号。在廓清文明与文化理论内涵的基础上,从差异与多元视角分析中西文明跨文化交流范式之间的碰撞、冲突与交融,梳理中西方两个世纪以来传统与现代的对峙与对话以及现代化的延宕,回顾新中国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辨析新时代多元文明交流互鉴,论证人类社会未来选择是缔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期间,中国以实际行动诠释和彰显国际道义与责任担当,践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倡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 文化 中西文明 交流范式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晚明中西文化的别样碰撞——当李贽遇上利玛窦 被引量:2
6
作者 陈笃彬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59-64,共6页
利玛窦,旅居中国的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李贽,中国明代著名思想家,反封建斗士。李贽与利玛窦有过两次交游,他们彼此欣赏,特别是在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上,两人的态度是一致的。但由于李贽的“异端邪说”与封建统治阶级水火不相容,利玛... 利玛窦,旅居中国的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李贽,中国明代著名思想家,反封建斗士。李贽与利玛窦有过两次交游,他们彼此欣赏,特别是在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上,两人的态度是一致的。但由于李贽的“异端邪说”与封建统治阶级水火不相容,利玛窦担心传教事业受到影响,没有与李贽深交。李贽也因政治志向、哲学观等因素的影响,对利玛窦东来传教提出了“不知何为”论,实际上是对西学的全盘否定。两位东西方文化巨人,他们交游过,惺惺相惜过,尽管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们为各自的“幻梦”奋斗过,历史也因为他们的奋斗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贽 利玛窦 中西文化 碰撞
下载PDF
后生霑被定谁贤——论陈寅恪对严复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被引量:1
7
作者 林怡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0-83,107,共15页
严复思想直接并深刻影响了陈寅恪。"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是严复和陈寅恪共同推崇和努力践履的现代理念与人格操守。他们是中国传统文明和现代西方文明共同陶冶造就出的知识分子,他们"旧学"淹贯,却... 严复思想直接并深刻影响了陈寅恪。"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是严复和陈寅恪共同推崇和努力践履的现代理念与人格操守。他们是中国传统文明和现代西方文明共同陶冶造就出的知识分子,他们"旧学"淹贯,却不弃"新知"。严复认为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文化建设应"斟酌新旧间";陈寅恪认为"旧"与"新"、"中"与"西"虽"相反"而适"相成"。在他们看来,"相反"的中西文明能够互相成全。如果说严复和他的同道们尚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性学人,陈寅恪则以他一生的实践,继承并超越了严复,将自己成全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复 陈寅恪 中西文明 现代学人 文化价值
下载PDF
中西初识时期的思想文化互动——读张西平《传教士汉学研究》
8
作者 徐克谦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28-30,共3页
张西平《传教士汉学研究》一书,为我们考察明、清两代中西初识时期两大思想文化传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一个全面而又具体入微的双向视角。对中西交流史研究、西方汉学史研究、中国基督教史研究乃至"国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学... 张西平《传教士汉学研究》一书,为我们考察明、清两代中西初识时期两大思想文化传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一个全面而又具体入微的双向视角。对中西交流史研究、西方汉学史研究、中国基督教史研究乃至"国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西平 传教士 汉学 中西文明
下载PDF
论文化现代性与作为跨文化事件的“异”——兼论文化三个“我”之间的隐秘关系 被引量:6
9
作者 张宏辉 郑春兰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4-195,共12页
“异质性”和“现代性”是文化两大在体性结构品质,要想深化中西跨文化比较,增进双方异质传统之间的文明互鉴意义及其理解,就需要把对“异质性”静态特征的横向比较纳入对“现代性”动态审视的纵向视野中,深入考辨“异质性”和“现代性... “异质性”和“现代性”是文化两大在体性结构品质,要想深化中西跨文化比较,增进双方异质传统之间的文明互鉴意义及其理解,就需要把对“异质性”静态特征的横向比较纳入对“现代性”动态审视的纵向视野中,深入考辨“异质性”和“现代性”两者之间相互利用、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相互促成的复杂关系,既看到“异质性”传统及格局的现代意义,也看到“现代性”发生及演进中的异质基因与异质力量。实际上,正是在世界文化的多元异质存在及其相互交往对话、互鉴比照被文化现代性所利用,以及被文化的现代认同与守护、现代传承与发展所渗透时,“异”便不再只是静态性的存在,而更是成了现代的一种跨文化事件、跨文化策略、跨文化行动介入,直接决定了文化基于本土“自我”这个原点而对异域“他我”的话语构建,决定着现代“非我”的意义生成。文化这三个“我”之间的隐秘纠葛,实质性地反映了在世界多元异质格局影响下,文化发展以本土“自我”为源为母,以异域“他我”为参照为坐标为支点,以现代“非我”为方向为远景,从本土观猎异域、从现世规划未来的一种现代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异质性 文化现代性 在体性 跨文化 中西文明互鉴
下载PDF
文明比较与中华思想的逻辑特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红岩 《文化软实力》 2022年第1期5-18,F0002,共15页
中西文明比较研究应以文明交流互鉴为原则。统一性是进行跨文化、跨民族、跨区域观察与研究的首要前提与基础。中西古典阐释学比较研究,是中西文明比较研究的新领域。中西双方思维形式不同,各有所长。荀子在中国古代知识领域发挥的作用... 中西文明比较研究应以文明交流互鉴为原则。统一性是进行跨文化、跨民族、跨区域观察与研究的首要前提与基础。中西古典阐释学比较研究,是中西文明比较研究的新领域。中西双方思维形式不同,各有所长。荀子在中国古代知识领域发挥的作用,与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发挥的作用相当。中华思想始终保持了发达的辩证逻辑形式,天道是中国哲学的第一命题。中华逻辑范畴依照“言—象—意”的结构运转,形成了包含本体母题、范畴谱系、论证方式在内的完整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明比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统一性 特殊性 阐释学
下载PDF
“五四”前后东西文化论战及其当代启示
11
作者 徐绮蔚 张传有 《决策与信息》 2022年第5期14-20,共7页
“五四”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关于东西文化的差异性、两者的长短优劣以及文化出路等问题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大论战。支持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认为只有彻底批判以封建礼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完全接受以科学、民主为核心的西方文化才能实现旧中... “五四”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关于东西文化的差异性、两者的长短优劣以及文化出路等问题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大论战。支持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认为只有彻底批判以封建礼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完全接受以科学、民主为核心的西方文化才能实现旧中国的救亡图存。支持传统文化的知识分子则认为,东西方文化有着巨大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意味着文化的高低,应当以继承传统礼教为主,在此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的合理因素。在当代中国,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西方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和辩证看待,以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前后 五四运动 中西方文化论战 中西方文明互鉴 中国传统文化
下载PDF
光学萌芽时期的科学思维与中西文明对比
12
作者 高绮妮 郭政鑫 +1 位作者 邓浩仪 欧阳敏 《大学物理》 2021年第1期80-84,共5页
围绕科学教育的目的,通识课程“众说有光”模块基于中西方光学萌芽时期的发展史实现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历史早期不同社会群体对光学基本问题从主观认识向客观理解的演变过程,探究该时期光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状况,思考中西文明对科... 围绕科学教育的目的,通识课程“众说有光”模块基于中西方光学萌芽时期的发展史实现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历史早期不同社会群体对光学基本问题从主观认识向客观理解的演变过程,探究该时期光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状况,思考中西文明对科学思维形成、研究方法演变等方面的影响,并从多学科的视角了解光学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教育 光学通识课 光学萌芽 科学思维 中西文明对比
下载PDF
绅士参与义赈的原因分析——以“丁戊奇荒”为例
13
作者 刘彩虹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138-141,共4页
"丁戊奇荒"时期正值中西文明交流、碰撞时期,绅士们参与义赈,这既与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关,也有受到西方文化思想影响的因素。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撞击中,绅士们往往表现出矛盾心态:在借鉴西方赈灾机制的同时又对外国人赈灾... "丁戊奇荒"时期正值中西文明交流、碰撞时期,绅士们参与义赈,这既与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关,也有受到西方文化思想影响的因素。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撞击中,绅士们往往表现出矛盾心态:在借鉴西方赈灾机制的同时又对外国人赈灾误解、猜疑甚至与其展开竞争。在此围绕"绅士"这个主体,以赈灾思想为主要线索,运用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等考察绅士赈灾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戊奇荒 绅士 义赈 时代背景 中西文明
下载PDF
比较研究:高中生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能力
14
作者 刘鑫 《林区教学》 2017年第2期69-70,共2页
在高中历史日益注重考查能力的今天,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和透彻地研究问题。如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微观比较和宏观比较等,从宏观方面对中西文明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比较分析 宏观比较 中西文明
下载PDF
杨昌济“合东西两洋之文明一炉而冶之”中的“合冶”思想述论
15
作者 许屹山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5-10,共6页
20世纪初,面对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趋势,杨昌济开始了融合中西文明,改造中国传统哲学的尝试,提出了"合东西两洋之文明一炉而冶之"的"合冶"思想。杨昌济的"合冶"思想是以王夫之哲学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 20世纪初,面对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趋势,杨昌济开始了融合中西文明,改造中国传统哲学的尝试,提出了"合东西两洋之文明一炉而冶之"的"合冶"思想。杨昌济的"合冶"思想是以王夫之哲学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旁及朱子百家、宋明理学和谭嗣同的哲学思想来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这一哲学体系主要包括,融合中西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本体论";引进西方哲学中的"自我实现"说,来诠释王夫之哲学中的"造命论";引进培根认识论中实验科学,来改造王夫之哲学的"知行观";比较中印哲学,吸取佛学精华等具体内容。杨昌济提出的对东西两洋之文明的"合冶"思想及具体的重建工作,为青年毛泽东形成"先中后西,先内后外"、对中西文化有选择吸收的文化观,并为他后来构建自己的思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供了思想借鉴和思想起点,也是毛泽东后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文化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昌济 中西文明 合冶
下载PDF
2023美学: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美学实践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友峰 刘泽昊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4年第3期4-17,I0001,共15页
2023年,中国美学在守正与创新中奋力书写崭新篇章。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中国美学界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重新审视美学的历史脉络,推动美学的话语更新,以美学的价值引导功能,铸就中国式现代化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的互动共生。与此同时,学... 2023年,中国美学在守正与创新中奋力书写崭新篇章。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中国美学界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重新审视美学的历史脉络,推动美学的话语更新,以美学的价值引导功能,铸就中国式现代化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的互动共生。与此同时,学界聚焦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美学与政治的关系以及美学流派等方面,以“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系统整合勾勒中国美学的整体图景。中西美学的交流互鉴,推动了美学基础理论的创新,打破了西方美学研究范式的主导地位,彰显出中国美学的世界意义。在学科交叉与视域融合中,当代美学从理论对话、实践指向与现实旨归三重维度呈现出发展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3美学 中国式现代化 美学理论 中西文明互鉴 数字时代
下载PDF
中华文化认同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正万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1-12,共12页
学界对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中概念运用方面存在西方文献引用问题、研究角度选择不符合文化认同研究目的、文化认同术语解释和表达不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为此,需要在建立中华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思维框架中引用西方学术文献,... 学界对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中概念运用方面存在西方文献引用问题、研究角度选择不符合文化认同研究目的、文化认同术语解释和表达不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为此,需要在建立中华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思维框架中引用西方学术文献,需要在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层面上选择研究角度和解释文化认同的学术内涵;研究方法选择方面存在方法运用的多样性不足、方法运用不完全符合具体方法规范性的问题,为此,需要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上发力;研究内容方面过于注重具体民族的风俗习惯及地方文化认同领域,为此,需要在国家层面的价值观,与西方文明对话层面研究中华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认同 中西文明互鉴 研究方法
下载PDF
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全盘化西”——论“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之“拐点”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耀南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0-96,共7页
甲乙两种异质文化相遇相融,大致会有三种结果:一是以乙化甲,二是甲乙并尊或并斥,三是以甲化乙。具体到"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就是比较研究的三大格式:以西化中,援中入西;中西并尊,或中西并斥;以中化西,援西入中。考察明末以降... 甲乙两种异质文化相遇相融,大致会有三种结果:一是以乙化甲,二是甲乙并尊或并斥,三是以甲化乙。具体到"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就是比较研究的三大格式:以西化中,援中入西;中西并尊,或中西并斥;以中化西,援西入中。考察明末以降四百余年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我们发现这门学问已经来到"全盘化西"的"拐点"上:止步于"以西化中"已经没有出路,止步于"中西并尊"已经没有出路,止步于构建"普世哲学"已经没有出路;只有"全盘化西",才是中国哲学之唯一出路。所谓"化西",就是"吃掉"西学,"消化"西学;所谓"全盘化西",就是"全方位地吃掉"西学",全方位地消化"西学。我们祖先在五千年的长史中,已经创造出一套完整的"格式系统",我们就可以拿这个"格式系统"去吃掉西学、消化西学,最终把"西方哲学"变成"中国哲学"的一部分,产出"新中国哲学",就象我们曾经拿这个"格式系统"吃掉佛学、消化佛学,最终产出"禅宗"一样。中国当代学人,要拿出"禅师"的勇气与气魄来。我们曾经用八个世纪的时间"全盘化佛",明末以降中西哲学之较量,已历四个世纪,再用四百年,我们还是有机会用中华"格式系统"吃掉、消化"西方哲学",开启中华文明的新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西化中 中西并尊 以中化西 全盘化西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殿卿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57-62,共6页
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奠基时期 ,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儒家经典对其思想文化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欧洲传教士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 ,儒学对西方的哲学、经济学、民主政治和现代教育体系构建 ,都有着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化 儒学 西方现代文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