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古代“言意论”的现代审视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永刚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47-52,共6页
言意关系是中国古代文论不断探讨的重要的文学理论问题 ,它缘起于日常表达中的言意困惑 ,上升而为文学表达中的言意辨析 ,形成中国古代独特的言意理论。从现代角度观之 ,言意论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 ,主要体现在 :(1)使中国古代文学话... 言意关系是中国古代文论不断探讨的重要的文学理论问题 ,它缘起于日常表达中的言意困惑 ,上升而为文学表达中的言意辨析 ,形成中国古代独特的言意理论。从现代角度观之 ,言意论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 ,主要体现在 :(1)使中国古代文学话语方式体现出本体论意义 ;(2 )在这种文学话语中触及了中国独特的认识论方式 ;(3)促成了中国文学创作特色 ,并实现了中国文学理论的独特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论 言意论 文学特色 文学理论建构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中医——以《文心雕龙》《黄帝内经》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王毓红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2-60,共19页
在疾病意义上发现文病并予以诊治的现象,普遍存在于以刘勰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诊断出文学患病,并渴望治疗它,是批评家开展文学批评的重要动因。他们聚焦于声律病、繁杂病、字病、用事病和文类病,常常在治疗文病的同时,开出“... 在疾病意义上发现文病并予以诊治的现象,普遍存在于以刘勰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诊断出文学患病,并渴望治疗它,是批评家开展文学批评的重要动因。他们聚焦于声律病、繁杂病、字病、用事病和文类病,常常在治疗文病的同时,开出“正末归本”的根治良方,倡导养气、顺应四时、博学、养德等防病之术。在这一过程中,批评者们扮演着掌握权威话语的医生角色。这种“掎摭利病”的文学批评现象,昭示了文理与医理内在的一致性,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中医在基本术语、思想、原理、思路、方法等方面的相同或相似之处,揭示了二者本质上都是“攻疾防患”的实践性应用学科,文即人、天人合一是其建立的重要认识论依据,“不治已病治未病”、有机整体、综合性和多元性是它们共同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 中医 文心雕龙 黄帝内经 掎摭利病
下载PDF
论经学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再华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26,共5页
经学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其一 ,就文论话语的生成而言 ,经学与中国古代文论之间存在着同源、互动的关系 ,“依经立义”是中国古代文论最常见的意义生成方式。其二 ,就文论话语的演变与传承而言 ,中国古代文论的... 经学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其一 ,就文论话语的生成而言 ,经学与中国古代文论之间存在着同源、互动的关系 ,“依经立义”是中国古代文论最常见的意义生成方式。其二 ,就文论话语的演变与传承而言 ,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亘存着宗经征圣的传统。其三 ,就活动主体而言 ,经学家与文论家兼于一身的情况非常普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中国 古代文学理论 审美意识 儒学思想
下载PDF
阐释与接受:一个本不陌生的话题 被引量:1
4
作者 郭红欣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3期71-72,共2页
阐释与接受是从西方引进的或重文本或重读者的现代阐释学和读者接受理论。但回观中国人自己的文论成果,我们会发现,这些舶来的洋理论其实早就被我们的古人不同程度地言说过了。这说明中西方文论具有相通性,论者应从容面对和借鉴西方的... 阐释与接受是从西方引进的或重文本或重读者的现代阐释学和读者接受理论。但回观中国人自己的文论成果,我们会发现,这些舶来的洋理论其实早就被我们的古人不同程度地言说过了。这说明中西方文论具有相通性,论者应从容面对和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不必"言必称希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与接受 中国古代文论 相通性
下载PDF
近期中西诗学体系比较研究的新进展
5
作者 刘青海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2-79,共8页
现代意义的中国古代文论学科,其在建立之初,就是中西方学术融合的产物。20世纪比较诗学的发展,推动学者在比较视域下重建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蔡宗齐《比较诗学结构》将中西方诗学的宏观结构加以整体的比较,并由此建构出一个与西方文论... 现代意义的中国古代文论学科,其在建立之初,就是中西方学术融合的产物。20世纪比较诗学的发展,推动学者在比较视域下重建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蔡宗齐《比较诗学结构》将中西方诗学的宏观结构加以整体的比较,并由此建构出一个与西方文论相对的中国古代文论体系,表现出极为宏大和开阔的学术气象;具体的个案研究又以鞭辟入里、曲折切当而见长,为理论建构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并且在比较视野下,从和谐过程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文论,由此对传统文论的发展作出了新的富于活力的阐释。它是作者多年来对中西方文论研精覃思的成果,也代表了近期比较诗学研究和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诗学体系 比较研究 中国古代文论 跨文化视角 蔡宗齐
原文传递
近20年接受美学与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综述 被引量:4
6
作者 樊宝英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40-42,共3页
80年代初 ,中国学者开始以西方接受美学为参照 ,重新审视中国文论中有关读者的审美接受思想。2 0年来 ,其研究经过移植、尝试、系统探讨三个阶段 ;研究体现了作者、作品、读者三个不同的层面 ;研究方法上历史与逻辑相结合 ,理论与实际... 80年代初 ,中国学者开始以西方接受美学为参照 ,重新审视中国文论中有关读者的审美接受思想。2 0年来 ,其研究经过移植、尝试、系统探讨三个阶段 ;研究体现了作者、作品、读者三个不同的层面 ;研究方法上历史与逻辑相结合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中西比较寻同存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 中国 研究综述 古代文论 文学理论研究 文学批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