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9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蟹肉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41
1
作者 金燕 杨荣华 +3 位作者 周凌霄 叶婧 王宏海 戴志远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33-238,共6页
目的:研究青蟹与湖蟹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差异,为开发具有螃蟹风味的香精提供基础试验数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对青蟹和湖蟹肉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在青蟹和湖蟹中分别鉴定出37种和30种挥发性成分。... 目的:研究青蟹与湖蟹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差异,为开发具有螃蟹风味的香精提供基础试验数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对青蟹和湖蟹肉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在青蟹和湖蟹中分别鉴定出37种和30种挥发性成分。两种蟹共有的组分主要是:戊醇、1-辛烯-3-醇、戊醛、己醛、庚醛、壬醛、6-甲基-5-庚烯-2-酮、2-乙酰基噻唑和三甲胺。在青蟹中检测出3-甲基丁醛、辛醛、癸醛、乙酸丁酯和二甲硫醚等湖蟹中未检出的挥发性成分。结果:本研究结果对开发具有螃蟹风味的香精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青蟹 湖蟹 挥发性成分
原文传递
中华绒螯蟹蟹肉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被引量:36
2
作者 陈舜胜 蒋根栋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308-311,共4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方法提取中华绒螯蟹蟹肉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提取的风味成分进行分离鉴别。结果表明,萃取温度60℃、时间50min、NaCl添加量0.16g/ml的条件下,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吸附效果最好。...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方法提取中华绒螯蟹蟹肉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提取的风味成分进行分离鉴别。结果表明,萃取温度60℃、时间50min、NaCl添加量0.16g/ml的条件下,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吸附效果最好。中华绒螯蟹的蟹肉中鉴别出4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醛类8种、酮类3种、醇类3种、酯类1种、烷烃类13种、芳香类化合物4种、含氮化合物4种、其他化合物4种。中华绒螯蟹的蟹肉中,三甲胺(TMA)、壬醛和十四烷的含量较高,其含量分别达到挥发性成分总含量的20%、18%和1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风味 固相微萃取(SPME)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挥发性物质的研究 被引量:36
3
作者 张娜 袁信华 +1 位作者 过世东 王利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41-144,148,共5页
利用HS-SPME法、GC-MS联用分离鉴定阳澄湖蟹和池塘养殖蟹中挥发性物质组成。共鉴定出45种化合物。其中碳氢化合物(10种)、醇类(16种)、醛类(4种)、酮类(3种)、酯类(3种)、酚类(1种)、N、S化合物(7种)、呋喃类化合物(1种)。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挥发性化合物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下载PDF
不同生长阶段下中华绒螯蟹滋味成分差异研究 被引量:32
4
作者 赵樑 吴娜 +2 位作者 王锡昌 吴旭干 王亚会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61-269,共9页
本文比较了8月份到12月份下中华绒螯蟹雄蟹滋味物质间的差异。通过用电子舌区分不同月份下中华绒螯蟹三个可食部位(体肉、性腺、肝胰腺)的滋味轮廓,并测定其游离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含量,计算TAV值、EUC值,结果表明电子舌能较好区分不同... 本文比较了8月份到12月份下中华绒螯蟹雄蟹滋味物质间的差异。通过用电子舌区分不同月份下中华绒螯蟹三个可食部位(体肉、性腺、肝胰腺)的滋味轮廓,并测定其游离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含量,计算TAV值、EUC值,结果表明电子舌能较好区分不同月份下各可食部位滋味轮廓间的差异,11月份、12月份的滋味轮廓与8月份、9月份相比差异较大;三个可食部位中呈甜味氨基酸含量与性腺中呈鲜味氨基酸含量均在11月份达到最高;蟹肉中呈味核苷酸总量最高,且波动较大,11月份以后呈鲜味核苷酸和呈甜味核苷酸含量显著增高,而性腺和肝胰腺中呈味核苷酸含量波动较小;不同阶段下中华绒螯蟹各可食部位的Glu、Ala、Arg和Lys的TAV值均大于1,对蟹的整体滋味贡献较大;性腺中的EUC值显著高于其他部位,并且在9月份、12月份达到最高。综上,雄蟹在11月份滋味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游离氨基酸 呈味核苷酸 电子舌
原文传递
Microsatellite analysis of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Chinese mitten crab (Eriocheir sinensis) 被引量:29
5
作者 Yumei Chang Liqun Liang +2 位作者 Haitao Ma Jianguo He Xiaowen Sun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71-176,共6页
Chinese mitten crab (Eriocheir sinensis) has higher commercial value as food source than any other species of Eriocheir in China. To evaluate the germplasm resources and characterize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 Chinese mitten crab (Eriocheir sinensis) has higher commercial value as food source than any other species of Eriocheir in China. To evaluate the germplasm resources and characterize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he crabs in different water systems, two stocks and two farming populations were assessed with 25 polymorphic microsallite loci available in public GenBank. Basic statistic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observed heterozygosity (Ho) amongst populations ranged from 0.5789 to 0.6824. However, a remarkable presence of inbreeding and heterozygote deficiencies were observed. To analyze population structure, pairwise FST coefficients explained only -10.3% variability from the subdivision of mitten crab populations, the remaining variability stems from the subdivision within subpopulations. Although the four populations had slight differentiation, different allelic frequencies resulted in distinct population structures. Two stocks and one farming population were clustered together to the phylogenetic branch of Yangtze crab, with an approximate membership of 95%. Whereas, another farming population was clustered singly to the phylogenetic branch of the Liaohe crab, with a membership of 97.1%. The tests for individual admixture showed that Yangtze crab had probably been contaminated with individuals from other water systems. Gene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pulations also supported the conclusion that Yangtze crab and Liaohe crab had different gene pools in spite of the origins of the same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mitten crab genetic diversity population structure ADMIXTURE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蟹肉和蟹黄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英文) 被引量:28
6
作者 于慧子 陈舜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67-271,共5页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技术(SDE)方法提取中华绒螯蟹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S-MS)对提取的中华绒螯蟹蟹肉和蟹黄中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在中华绒螯蟹中共检测到97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蟹肉和蟹黄...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技术(SDE)方法提取中华绒螯蟹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S-MS)对提取的中华绒螯蟹蟹肉和蟹黄中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在中华绒螯蟹中共检测到97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蟹肉和蟹黄中含有的挥发性化合物的数量分别为60种和67种,仅有30种挥发性化合物被检测到同时存在于蟹黄和蟹肉中;中华绒螯蟹蟹黄和蟹肉中的挥发性成分在组成上的差别主要体现为在醇类、芳香类、烷烃类和含硫类化合物的组成上,这可能是导致中华绒螯蟹蟹黄和蟹肉香气差异的主要原因;除了组成上的差异,蟹黄中检测到的挥发性化合物的含量普遍高于蟹肉中检测到的化合物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同时蒸馏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挥发性风味物质
下载PDF
野生和人工繁育大眼幼体在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比较 被引量:27
7
作者 何杰 吴旭干 +4 位作者 姜晓东 赵恒亮 王幼鹏 刘皓 成永旭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0-67,共8页
长江野生扣蟹在成蟹养殖阶段具有优异的养殖性能,但是野生大眼幼体在成蟹养殖阶段的养殖效果却不清楚。因此,本研究系统比较了野生和人工繁育大眼幼体养成的扣蟹(蟹种)在成蟹养殖阶段的生长、性腺发育、成活率、产量、饲料系数、成蟹... 长江野生扣蟹在成蟹养殖阶段具有优异的养殖性能,但是野生大眼幼体在成蟹养殖阶段的养殖效果却不清楚。因此,本研究系统比较了野生和人工繁育大眼幼体养成的扣蟹(蟹种)在成蟹养殖阶段的生长、性腺发育、成活率、产量、饲料系数、成蟹平均体重及规格分布。结果显示:(1)无论是雌蟹还是雄蟹,野生群体中后期的平均体重显著大于人工繁育群体。野生群体雄蟹在5-6月和7-8月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人工繁育群体,野生群体雌蟹在8-9月WGR和SGR也显著高于后者(P〈0.05)。(2)尽管野生群体最终成蟹规格显著大于人工繁育群体(P〈0.05),但成活率略低于人工繁育群体,故两群体的最终成蟹产量基本一致(P〉0.05)。(3)就最终成蟹规格分布而言,野生群体大规格雄蟹(体重≥175 g)和雌蟹(体重≥125 g)比例多于人工繁育群体,而中等规格雄蟹(体重125~174.9 g)和雌蟹(体重100~124.9 g)的比例低于人工繁育群体。因此,长江水系野生大眼幼体在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优于人工繁育大眼幼体,可以进一步发掘其优异种质资源,进行中华绒螯蟹良种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野生大眼幼体 人工繁育大眼幼体 养殖性能 成蟹养殖
原文传递
3种类胡萝卜素源对中华绒螯蟹体色改善效果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5
8
作者 龚志 伊淑平 +3 位作者 孔丽 蔡春芳 叶元土 沈建明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408-2413,共6页
本试验旨在比较不同类胡萝卜素源对中华绒螯蟹体色的改善效果,以期为其品质优化提供参考。配制4种试验饲料,分别为对照饲料及添加2.00%螺旋藻(Spirulina)、0.55%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15%苜蓿粉的饲料,饲料中类胡萝卜... 本试验旨在比较不同类胡萝卜素源对中华绒螯蟹体色的改善效果,以期为其品质优化提供参考。配制4种试验饲料,分别为对照饲料及添加2.00%螺旋藻(Spirulina)、0.55%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15%苜蓿粉的饲料,饲料中类胡萝卜素含量依次为6.0、67.2、67.6、49.5 mg/kg。选用初重为(8.9±0.3)g的中华绒螯蟹240只,随机分入16只水族箱,每箱15只。每种饲料投喂4箱蟹,试验期为60 d。结果表明:饲养试验结束时,各组中华绒螯蟹的终末体重、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P>0.05)。螺旋藻、雨生红球藻、苜蓿粉组中华绒螯蟹的头胸甲和肝胰腺中类胡萝卜素和虾青素含量均依次升高,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苜蓿粉组头胸甲和肝胰腺中类胡萝卜素和虾青素含量均显著高于螺旋藻组(P<0.05)。由此得出,螺旋藻、雨生红球藻、苜蓿粉均具有改善中华绒螯蟹体色的作用,且以苜蓿粉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类胡萝卜素 虾青素 饲料 体色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微卫星标记与生长性状相关性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3
9
作者 吴滟 付春鹏 +4 位作者 蒋速飞 傅洪拓 乔慧 龚永生 熊贻伟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7-202,共6页
研究采用30个微卫星标记分析同池养殖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群体,以筛选生长性状(体重、体长和体宽)相关的分子标记。结果表明,位点ESIN33、ESC29和ESC57与体重、体宽和体高呈极显著相关(P<0.01);位点ESC65与体高、体宽呈极显著相关(P... 研究采用30个微卫星标记分析同池养殖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群体,以筛选生长性状(体重、体长和体宽)相关的分子标记。结果表明,位点ESIN33、ESC29和ESC57与体重、体宽和体高呈极显著相关(P<0.01);位点ESC65与体高、体宽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体重呈显著相关(P<0.05)。不同基因型间的多重比较表明,ESIN33位点的AC基因型、ESC29位点的DD基因型、ESC65位点的BB基因型的平均体重、体宽和体高均高于其他基因型,且差异显著,是生长性状的优势基因型。研究结果可为中华绒螯蟹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微卫星 生长性状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不同产地熟制中华绒螯蟹肉挥发性成分分析 被引量:23
10
作者 顾赛麒 张晶晶 +2 位作者 王锡昌 陶宁萍 吴浩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89-293,313,共6页
采用新型材料—固相萃取整体捕集剂(MonoTrap)作为顶空固相萃取的吸附材料,对松江、阳澄湖和崇明三地中华绒螯蟹肉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捕集,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捕集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基于各挥发物的感受阈值,... 采用新型材料—固相萃取整体捕集剂(MonoTrap)作为顶空固相萃取的吸附材料,对松江、阳澄湖和崇明三地中华绒螯蟹肉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捕集,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捕集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基于各挥发物的感受阈值,以相对气味活性值(ROAV)法确定了三产地蟹肉的主体呈香化合物,并对其产生途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三产地样品中共鉴定出81种挥发性成分,其中19种为主体呈香物质(ROAV≥1)。在所有主体呈香物质中,3-甲基丁醛、2-甲基丁醛、己醛、庚醛、4-庚烯醛、苯甲醛、辛醛、壬醛、癸醛、2-乙基呋喃、2-戊基呋喃、三甲胺、3-乙基-2,5-二甲基吡嗪和1-辛烯-3-醇这14种物质为三产地蟹肉样品所共有;而2-丁烯醛、1-戊烯-3-酮、2-癸酮和2-戊基吡啶这4种物质为崇明蟹肉样品所独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固相萃取整体捕集剂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 相对气味活性值(ROAV)
下载PDF
电子舌分析和感官评价在游离氨基酸对中华绒螯蟹整体滋味贡献评价中的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付娜 王锡昌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91-96,共6页
通过对中华绒螯蟹中游离氨基酸的检测分析、氨基酸的滋味活度值的计算、9种游离氨基酸不同浓度下的滋味和感知强度的感官分析,结果表明,蟹肉中TAV>1的游离氨基酸类型有Arg、Ala、Gly、Met、Glu、Pro、His和Val对蟹肉整体滋味有贡献,... 通过对中华绒螯蟹中游离氨基酸的检测分析、氨基酸的滋味活度值的计算、9种游离氨基酸不同浓度下的滋味和感知强度的感官分析,结果表明,蟹肉中TAV>1的游离氨基酸类型有Arg、Ala、Gly、Met、Glu、Pro、His和Val对蟹肉整体滋味有贡献,其中Arg和Pro在低浓度下呈现甜味,在高浓度下呈现苦味,Ala和His可接受的阈值倍数范围较广,Glu和Pro可接受的阈值倍数范围较窄。对蟹肉游离氨基酸的模拟液进行去除实验和逐一添加实验的电子舌检测结果显示,Ala、Gly和Met是影响蟹肉滋味的重要氨基酸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氨基酸 滋味活度值 感官评价 电子舌 中华绒螯蟹
下载PDF
电子鼻在中华绒螯蟹产地鉴别及等级评定上的应用 被引量:21
12
作者 顾赛麒 王锡昌 +1 位作者 张晶晶 毛健桢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8-117,共10页
采用电子鼻对阳澄湖、松江、崇明的不同等级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各可食部位香气轮廓进行了检测。特级、1级、2级阳澄湖中华绒螯蟹体肉、钳肉、足肉、性腺4部位香气轮廓区分显著。采用软独立建模的方法,分别建立了基于单部位... 采用电子鼻对阳澄湖、松江、崇明的不同等级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各可食部位香气轮廓进行了检测。特级、1级、2级阳澄湖中华绒螯蟹体肉、钳肉、足肉、性腺4部位香气轮廓区分显著。采用软独立建模的方法,分别建立了基于单部位及联合多部位的阳澄湖中华绒螯蟹产地鉴别模型,结果表明应用联合多部位模型,对非阳澄湖蟹的识别率达到100%。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了电子鼻响应信号与中华绒螯蟹等级评分的回归模型,相关系数为0.96,表明基于此模型可判定中华绒螯蟹蟹样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香气 产地鉴别 等级评定 电子鼻
下载PDF
辽宁地区河蟹暴发性流行病病原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文宽 于翔 +4 位作者 闻秀荣 刘德兴 李作生 臧福臣 孙中生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0-13,共4页
从患暴发性流行病的中华绒螯蟹稚蟹体内分离到5株细菌,其中2株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为病原菌,又经形态、生理生化特性测试,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和副溶血弧菌(Vibrioparahae... 从患暴发性流行病的中华绒螯蟹稚蟹体内分离到5株细菌,其中2株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为病原菌,又经形态、生理生化特性测试,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和副溶血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生物型2。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前者对氯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等敏感;后者对呋喃唑酮、磺胺、链霉素、卡那霉素、磺胺+TMP等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蟹 暴发性流行病 病原
下载PDF
河蟹的生态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 被引量:18
14
作者 管卫兵 蔡天成 +1 位作者 杨牧川 王成辉 《湖南农业科学》 2012年第2期116-119,共4页
河蟹养殖已成我国水产业中一项支柱性产业。根据FAO专家制订的生态养殖三个基本原则分析,"种草、殖螺、稀放、轮养"等养殖方式不符合生态养殖标准。(1)河蟹养殖对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有影响。河蟹养殖破坏水域的栖息地,排放营... 河蟹养殖已成我国水产业中一项支柱性产业。根据FAO专家制订的生态养殖三个基本原则分析,"种草、殖螺、稀放、轮养"等养殖方式不符合生态养殖标准。(1)河蟹养殖对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有影响。河蟹养殖破坏水域的栖息地,排放营养物质,使用药物对水资源保护有负面作用;大量养殖导致野生资源种质下降,及对湖泊和海洋渔业资源过多的依赖均不利于相关资源的可持续发展。(2)河蟹养殖户获得权益不足。河蟹养殖业成为高投入的行业,河蟹养殖业发展一定程度并没有达到消除贫困和让更多人的权益人受益的目的。(3)河蟹养殖对其他部门发展有影响。河蟹养殖业对湖泊资源、湖泊生态、海洋渔业资源,沿海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负面影响。针对这一现状,按照生态养殖的三个基本原则,要从种质、饲料、设备方面规范河蟹养殖,降低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发展保险支持,保障养殖户权益;加强部门合作,合理发展河蟹生态养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蟹 生态养殖 生态系统
下载PDF
三种饵料模式对中华绒螯蟹蟹种早期养殖性能、非特异免疫性能及抗病力的影响 被引量:17
15
作者 姜晓东 吴旭干 +4 位作者 张金彪 何杰 刘青 葛永春 成永旭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5-96,共12页
为评估不同投喂模式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蟹种质量的影响,采用养殖实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分析和攻毒实验方法,比较了配合饲料、传统饵料和混合投喂模式培育扣蟹在成蟹养殖早期的养殖性能、免疫性能和攻毒后死亡率的变化。... 为评估不同投喂模式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蟹种质量的影响,采用养殖实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分析和攻毒实验方法,比较了配合饲料、传统饵料和混合投喂模式培育扣蟹在成蟹养殖早期的养殖性能、免疫性能和攻毒后死亡率的变化。所检测的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包括碱性磷酸酶(ALP)、酸性磷酸酶(ACP)、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酚氧化酶(PO)、过氧化物酶(P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及血蓝蛋白(Hc)活性或含量。采用毒力较强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ia)Y-2-L-1菌株进行攻毒实验。结果显示:(1)无论雄蟹还是雌蟹,配合饲料组第一次蜕壳间期均短于传统投喂和混合投喂模式,且配合饲料组增重率(WGR)及体重特定增长率(SGR)均显著高于另外两组(P<0.05);(2)就肝胰腺中非特异性免疫指标而言,无论雄蟹还是雌蟹,配合饲料组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高于另外两组,其中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差异显著;传统投喂组酸性磷酸酶(ACP)、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和过氧化物酶(POD)含量均高于另外两组,其中酸性磷酸酶(ACP)和一氧化氮(NO)含量差异显著;(3)就血清中各免疫指标而言,配合饲料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高于另外两组,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传统投喂组碱性磷酸酶(ALP)、酸性磷酸酶(ACP)、丙二醛(MDA)及血蓝蛋白(Hc)等指标含量均高于另外两组,其中丙二醛(MDA)差异显著;(4)无论雄蟹还是雌蟹,传统投喂组扣蟹攻毒后12~96 h的累计死亡率一直高于配合饲料组和混合投喂组,配合饲料组和混合投喂组雄体攻毒后的累计死亡率接近,混合投喂组雌体累计死亡率居于传统投喂组和配合饲料组之间。综上,投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扣蟹养殖 投喂模式 蟹种质量 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不同育肥方式对中华绒螯蟹雄蟹肌肉呈味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15
16
作者 石婧 王帅 +3 位作者 龚骏 顾赛麒 庄静 王锡昌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347-351,共5页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等测定了配合饲料和野杂鱼育肥的中华绒螯蟹雄蟹肌肉中非挥发性呈味物质,包括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和呈味无机离子,并且采用味道强度值和味精当量对这些成分的呈味强...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等测定了配合饲料和野杂鱼育肥的中华绒螯蟹雄蟹肌肉中非挥发性呈味物质,包括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和呈味无机离子,并且采用味道强度值和味精当量对这些成分的呈味强度进行评价。FD蟹肉中游离氨基酸总量稍高于TF蟹肉(二者分别为2270、2016 mg/100 g),两种蟹肉中呈味氨基酸含量均占总量的68%,对FD和TF蟹肉滋味均有贡献。FD和TF蟹肉中的呈味核苷酸含量较低,TAV值小于1,对蟹肉滋味没有直接贡献,但可与其他成分产生协同作用,增强蟹肉滋味。无机离子中K+、PO3+4和Ca2+对TF蟹肉有直接贡献,而对FD蟹肉有直接贡献的是K+和PO3+4。结果表明TF蟹肌肉EUC值是1.61 g MSG/100 g,FD蟹肌肉EUC值是是2.50 g MSG/100 g,味精当量的TAV值是53.7和83.3,鲜味强烈,并且FD蟹肉鲜味显著(p=0.01)优于TF蟹肌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配合饲料 野杂鱼 育肥 非挥发性呈味成分 呈味评价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六月黄营养及风味品质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王帅 吴旭干 +2 位作者 陶宁萍 王锡昌 郑杨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19-227,共9页
对中华绒螯蟹六月黄的基本营养品质及滋味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六月黄的基本组成、脂质组成、矿物质含量和必需氨基酸指数(肌肉82,肝胰腺92)与成蟹相似,肝胰腺中蛋白质和甘油三酯含量(约11%和90%)略高于成蟹;肌肉中脂肪酸、游离氨基酸... 对中华绒螯蟹六月黄的基本营养品质及滋味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六月黄的基本组成、脂质组成、矿物质含量和必需氨基酸指数(肌肉82,肝胰腺92)与成蟹相似,肝胰腺中蛋白质和甘油三酯含量(约11%和90%)略高于成蟹;肌肉中脂肪酸、游离氨基酸、5′-肌苷酸(IMP)和鲜味强度(EUC)值分别为5.5 mg/g,14 mg/g,0.2 mg/(100 g)和1.3 g MSG/(100 g),肝胰腺为120 mg/g,7 mg/g,0.1 mg/(100 g)和1.1 g MSG/(100 g),均低于成蟹;肌肉中的蛋白质和总氨基酸含量低于成蟹,肝胰腺中的两者及DHA、EP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则高于成蟹。此外,六月黄的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指数雌雄差异不显著,基本组成及脂质组成、矿物质、脂肪酸、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含量均有显著差异;六月黄雄蟹的矿物质和游离氨基酸总量高于雌蟹,而肌肉中的脂肪酸、核苷酸含量和鲜味强度雌蟹显著高于雄蟹,肝胰腺(除去核苷酸含量)则完全相反。总之,六月黄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和鲜美的滋味,且多数雌、雄品质间具有显著差异,然而均未达到成熟河蟹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月黄 中华绒螯蟹 营养品质 风味品质
原文传递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两个地理种群的微卫星DNA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潘建林 牟大凯 +6 位作者 郝莎 易龙 陈姗 朱清顺 王勇 陈建秀 侯亚义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57-462,共6页
为了获取中华绒螯蟹群体遗传多态性的基本数据,寻找合适的遗传标记区分不同种类及不同水系的河蟹种群,采用微卫星DNA分型技术,对江苏地区两个地理种群(本地种与荷兰种)的中华绒螯蟹共计140个样本,通过DNA提取、PCR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 为了获取中华绒螯蟹群体遗传多态性的基本数据,寻找合适的遗传标记区分不同种类及不同水系的河蟹种群,采用微卫星DNA分型技术,对江苏地区两个地理种群(本地种与荷兰种)的中华绒螯蟹共计140个样本,通过DNA提取、PCR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检测的方法,进行了两个微卫星基因座(Esin 67和Esin 87)的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本地种与荷兰种的两个微卫星基因座均有较好的多态性;在Esin 67基因座中,本地种和荷兰种绒螯蟹均有8个等位基因,两组的最高频率等位基因均为8重复序列;在Esin 87基因座中,本地种绒螯蟹有9个等位基因,荷兰种有7个等位基因,两组的最高频率等位基因均为9重复序列.同时中华绒螯蟹荷兰种这两个基因座的杂合度和多态性信息含量均高于本地种.这些结果提示了江苏本地的绒螯蟹可能受到其它地区河蟹的种质污染,基因多态性下降,因此需要加强对种质资源遗传变异的深入研究,以便采取措施对河蟹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微卫星DNA 遗传多态性
下载PDF
矿物元素结合稳定同位素的中华绒螯蟹产地溯源 被引量:14
19
作者 张政权 黄冬梅 +7 位作者 蔡友琼 孟宪菁 史永富 孔聪 黄宣运 汤云瑜 张璇 杨光昕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125-130,共6页
为了探寻矿物元素和稳定同位素在中华绒螯蟹产地溯源中的应用前景,建立一种中华绒螯蟹的产地溯源体系。采用微波消解-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仪分别测定崇明、阳澄湖和兴化3个地区中华绒螯蟹肌肉组织中K、Ca、Na、Mg、Mn、Z... 为了探寻矿物元素和稳定同位素在中华绒螯蟹产地溯源中的应用前景,建立一种中华绒螯蟹的产地溯源体系。采用微波消解-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仪分别测定崇明、阳澄湖和兴化3个地区中华绒螯蟹肌肉组织中K、Ca、Na、Mg、Mn、Zn、Cu、Fe 8种矿物元素的含量和C、N稳定同位素丰度,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建立对3个地区的中华绒螯蟹产地判别模型。线性判别分析对崇明、阳澄湖和兴化3个地区样品的判别正确率分别为100%、95%和100%,初始总体判别正确率为98.3%,交叉验证判别正确率为98.3%,主成分分析最终筛选出4个主要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4.8%,采用第1、2和4主成分建立坐标系,绘制3个地区的样品在坐标系中的散点图,3个地区的样品分布在坐标系中3个不同的区域。证明矿物元素结合稳定同位素可以对长江水系不同地区的中华绒螯蟹进行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产地溯源 矿物元素 稳定同位素
下载PDF
不同规格中华绒螯蟹母本子代的生长特性比较 被引量:14
20
作者 陈军伟 马旭洲 +2 位作者 王武 杨永超 陶程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95-906,共12页
为研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不同规格母本子代的生长发育,本实验在生态池塘中放置网箱养殖中华绒螯蟹,按照母本规格不同设置4个组,组A、B、C和D分别为母本体重(175.7±5.3)g、(150.4±5.8)g、(125.6±5.5)g和(100... 为研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不同规格母本子代的生长发育,本实验在生态池塘中放置网箱养殖中华绒螯蟹,按照母本规格不同设置4个组,组A、B、C和D分别为母本体重(175.7±5.3)g、(150.4±5.8)g、(125.6±5.5)g和(100.2±5.9)g的子代,4组的父本体重无显著差异,每个组4个平行,每个平行雄蟹10只、雌蟹20只。每个网箱放养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500只,以水花生(Altemanthena philoxeroides)为隐蔽物,保持生长环境尽量相同且适宜生长。经过158 d的养殖,A、B、C和D组个体的体重从(6.0±0.5)mg分别增长到(7 599.8±954.8)mg、(6 232.7±638.7)mg、(6 112.4±854.6)mg、(5 316.0±745.3)mg,分别增长了1 266.6、1 038.8、1 018.7和886.0倍,且A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D组(P<0.05)。蜕壳11次成长为1龄蟹种后综合指标(体重、壳长、壳宽、体高)最好的是A组,A组显著好于B、C、D组(P<0.05);次之为B、C组,再者是D组,B与C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好于D组(P<0.05)。B组成活率最高,分别比A、D、C组高1.4%、3.6%、4.6%;次之为A组,分别比D、C组高2.2%、3.2%;再者为D组,比C组高1.4%。综合研究表明,在1龄蟹种阶段,大规格母本后代生长性状表现出优于小规格母本后代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母本 网箱养殖 成活率 特定生长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