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中国古代文论形式批评的重要范畴 被引量:4
1
作者 汪涌豪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8-94,共7页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法"是形式批评的一个重要范畴。"法"最初来自上古先民对宇宙、自然的根本思考,此后又经历了漫长的观念形成与内涵延展过程。与事象表达与情感抒发等文论的形上要素相比,"法"固然属于...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法"是形式批评的一个重要范畴。"法"最初来自上古先民对宇宙、自然的根本思考,此后又经历了漫长的观念形成与内涵延展过程。与事象表达与情感抒发等文论的形上要素相比,"法"固然属于形下的讲求,但在具体创作展开过程中,"法"却处在中轴的地位,有极强的范式意味。而联系到中国古代文论所赖以生发的社会背景,"法"的重传统、尚程序的意义就更凸显出来,因而"法"不仅作为纯粹的创作技法,而且也因为包含了深厚的人文传统与强烈的伦理诉求,而成为观念史范畴,分别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前者以天地自然为法,后者以礼为法。它根源于"道",依据于"理",落实于"体",体现为"格",紧贴文学的内在机理而彰显鲜明的本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论 文学批评史 范畴
原文传递
从《中国文学批评史》看郭绍虞先生对神韵论的探索 被引量:2
2
作者 温玉林 《阴山学刊》 2012年第5期49-52,共4页
郭绍虞先生对神韵的见解散见于他对《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各个批评家的看法。他对神韵的理解主要表现在:一、更侧重"神韵"自然天成的风格特点;二、从思维、创作方法、创作主体、风格等方面对"神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 郭绍虞先生对神韵的见解散见于他对《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各个批评家的看法。他对神韵的理解主要表现在:一、更侧重"神韵"自然天成的风格特点;二、从思维、创作方法、创作主体、风格等方面对"神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析;三、"神韵"作为郭先生梳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个关键概念,具有诗歌的实践性和文学理论的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 神韵论 理论品格
下载PDF
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撰著述论 被引量:1
3
作者 胡建次 刘嘉欣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4期141-146,共6页
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撰著在通史、断代史、分体史、专题史等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特色。通史的撰著既强化个性鲜明的学术特色,又要求其具有科学性;断代文学批评史的撰著进一步细密化,使传统文论史显示出动态性与鲜活化的特征... 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撰著在通史、断代史、分体史、专题史等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特色。通史的撰著既强化个性鲜明的学术特色,又要求其具有科学性;断代文学批评史的撰著进一步细密化,使传统文论史显示出动态性与鲜活化的特征;分体文学批评史的撰著,更体现出传统文论史内在的逻辑性;专题文学批评史的撰著,表明文论史的建构正朝着多维度与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上述几个方面,标示出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学科的日见兴盛与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 中国文学批评史 撰著 成绩 述论
下载PDF
郑振铎与战后“文学批评”——以《文艺复兴·中国文学研究号》为考察对象
4
作者 晏亮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3期510-515,共6页
战后,郑振铎延续了对于文学研究的一贯热情,适时推出《文艺复兴·中国文学研究号》。专号通过反思早期学者建构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过程中的得与失,搜集众多当时一流学者在各自研究领域的厚重之作和大量俗文学批评理论,以及将中西比... 战后,郑振铎延续了对于文学研究的一贯热情,适时推出《文艺复兴·中国文学研究号》。专号通过反思早期学者建构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过程中的得与失,搜集众多当时一流学者在各自研究领域的厚重之作和大量俗文学批评理论,以及将中西比较研究提升到中国文学批评领域中的方法论的高度,为战后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发展与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振铎 《文艺复兴》 “中国文学研究号”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下载PDF
朱东润先生研治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历程——以先生自存讲义为中心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尚君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19,175,共10页
朱东润先生著《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1944年由开明书店出版,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奠基著作之一。本文利用朱先生本人保存的从1932年到1961年的六种讲义和手稿,力图较详尽、准确地梳理朱先生一生研究文学批评史的轨迹,并努力还原从最初的开... 朱东润先生著《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1944年由开明书店出版,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奠基著作之一。本文利用朱先生本人保存的从1932年到1961年的六种讲义和手稿,力图较详尽、准确地梳理朱先生一生研究文学批评史的轨迹,并努力还原从最初的开课讲义,迭经多次增订删改,直到《大纲》出版的过程。对《大纲》已经佚失的1937年修订本下半部的面貌,也尽量给予介绍和追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东润先生 中国文学批评史 讲义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