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古书疑义举例》的成就及不足 |
刘冠才
|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
2006 |
5
|
|
2
|
“臭”不是一个反训词 |
金小平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4
|
|
3
|
论新三分框架体系下的三十一个训诂学理论——兼论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例和王力《古代汉语》“通论”对构建训诂学理论体系的启示 |
冯蒸
|
《辞书研究》
|
2020 |
2
|
|
4
|
《中国训诂学》的学科体系问题——兼与白兆麟先生商榷 |
邓声国
|
《学术界》
|
2002 |
3
|
|
5
|
传统训诂学的释句方法 |
左林霞
|
《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
2005 |
0 |
|
6
|
汉藏比较与训诂学——《诗经·大雅·生民》训诂举隅 |
施向东
|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2
|
|
7
|
古代注列“古今字”的材料鉴别与学术价值 |
李运富
温敏
|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 |
2
|
|
8
|
训诂学的现代转型与重构 |
宋金兰
|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
1
|
|
9
|
训诂学视角下《教要序论》的中西方修辞实践考 |
张玉梅
|
《当代修辞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10
|
训诂学在中医古籍整理研究中的运用 |
付艾妮
|
《中医学报》
CAS
|
2013 |
1
|
|
11
|
从《唐韵正》看《音学五书》的文字和训诂学价值 |
王浩
赵芳媛
|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2 |
1
|
|
12
|
国学文化热背景下训诂学作用的重新审视 |
李朝虹
|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
1
|
|
13
|
魏荔彤《伤寒论本义》训诂特点初探 |
钱月
范东东
黄作阵
|
《中医文献杂志》
|
2018 |
1
|
|
14
|
胡适早年治学方法的形成——以其考据学方法形成为重点考索 |
毛兆瑞
|
《吕梁学院学报》
|
2018 |
1
|
|
15
|
文言文教学与训诂学 |
张万烈
张亮
坤燕昌
|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0 |
|
16
|
对训诂学性质研究的审视 |
左林霞
|
《孝感学院学报》
|
2005 |
0 |
|
17
|
一部体系科学、内容新颖而又充实的训诂学教材——评王宁先生主编的《训诂学》 |
张青松
|
《惠州学院学报》
|
2007 |
0 |
|
18
|
训诂学方法在法史研究中的应用 |
于语和
张铭
|
《民间法》
CSSCI
|
2018 |
0 |
|
19
|
由解释到训诂:先秦文献正文训诂与中国训诂学的发生 |
孟琢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4
|
|
20
|
有關幾個“通假”字的考證 |
孫玉文
|
《文献语言学》
|
2023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