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历史维度——20世纪30年代三本《中国民族史》的对比分析
1
作者 赵杰翔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2023年第1期111-119,共9页
树立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民族团结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历史的书写”在建构共同体的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自20世纪初,中国就开始了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进程,当时有一批学者带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试图通过民族史研... 树立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民族团结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历史的书写”在建构共同体的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自20世纪初,中国就开始了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进程,当时有一批学者带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试图通过民族史研究来构建中国各民族的认同感,在历史中寻找中国作为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合法性。本文选取20世纪30年代三本重要的《中国民族史》著作进行详细分析,来看不同学者是如何进行民族史的书写,以及是如何用历史的维度去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过程,他们的研究不仅对于当时内忧外患的中国具有重大意义,对当代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族史 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认同 民族团结
原文传递
中国民族史学科的发展源流与融合趋势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曙晖 王文光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5-131,共7页
中国民族史学科孕育于古代,形成于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历史背景之下,大发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至20世纪晚期,进入21世纪,在诸多社会因素的作用下,中国民族史学科开始出现衰落、停滞的迹象,学科随之边缘化和弱化。在学科融合大趋势... 中国民族史学科孕育于古代,形成于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历史背景之下,大发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至20世纪晚期,进入21世纪,在诸多社会因素的作用下,中国民族史学科开始出现衰落、停滞的迹象,学科随之边缘化和弱化。在学科融合大趋势下,应该明确以文献为基础,立足于中国民族史学科的价值定位,以不自设藩篱的开放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族史 发展源流 学科融合 学术史
原文传递
进化论与20世纪的中国民族史学——治史学路的世纪回识 被引量:2
3
作者 杜玉亭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2期77-82,共6页
本文作者通过 2 0世纪治史学路的回识 ,认为进化论———五形态论是 2 0世纪中国民族史学通向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宏观共性是其学理的基本特征。而中国史学的传统特性是宏微通观 ,它可以在弘扬与兼收西学各种学理的基础上实现世界历史位... 本文作者通过 2 0世纪治史学路的回识 ,认为进化论———五形态论是 2 0世纪中国民族史学通向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宏观共性是其学理的基本特征。而中国史学的传统特性是宏微通观 ,它可以在弘扬与兼收西学各种学理的基础上实现世界历史位置的自然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化论 20世纪 中国 民族史学 五形态论 宏观共性 微观个性
下载PDF
南高学派与中国民族史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吴忠良 《学术探索》 2020年第3期99-106,共8页
20世纪上半叶,以梁启超、王桐龄、林惠祥、吕思勉和李济等人为代表的中国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中国民族史研究,推动了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发展,使得中国民族史获得了独立的学科地位。南高学派中的缪凤林、刘掞藜和张其昀也有志于中国民族... 20世纪上半叶,以梁启超、王桐龄、林惠祥、吕思勉和李济等人为代表的中国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中国民族史研究,推动了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发展,使得中国民族史获得了独立的学科地位。南高学派中的缪凤林、刘掞藜和张其昀也有志于中国民族史研究,均有著述刊印。他们重视异族入侵的历史,注重通过相关史事叙述来宣扬民族主义,同时因为学科背景等因素,南高学派缺少对中国民族史的理论阐述与概念界定。虽如此,他们以迥异于时的著述风格厕身于中国民族史著述之林,为中国民族史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高学派 中国民族史 缪凤林 刘挟藜 张其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