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十余年从语言角度考辨可疑佛经成果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3
1
作者 方一新 卢鹭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28,共24页
目前常用的几种《大藏经》中,对早期汉译佛经的译者和时代题署多有谬误,不能轻易信从。近年来,学界对佛经语料的考辨成果丰硕,对安世高、支娄迦谶、支谦、竺法护等重要译者的语言特征进行了总结,确定了一批可靠性较强的核心文本,并据此... 目前常用的几种《大藏经》中,对早期汉译佛经的译者和时代题署多有谬误,不能轻易信从。近年来,学界对佛经语料的考辨成果丰硕,对安世高、支娄迦谶、支谦、竺法护等重要译者的语言特征进行了总结,确定了一批可靠性较强的核心文本,并据此为其余可疑文本划分出不同层次。对于失译、疑伪佛经,研究者也根据语言的时代、地域特性对其进行了考辨分析。在鉴别方法上,近年的研究普遍采取外部证据与内部证据相结合的模式,前者包括经录、序跋、注释、传记、引用等,后者包括佛教术语、行文风格、一般词汇、语法和语音现象等。由于术语的旧译名容易被后人替换为新译名,普通词语与句法方面的证据相对更具有说服力。同时,以语言作为可疑佛经鉴定标准的局限性也应引起重视:可靠译经的语言可能存在一定的内部差异,选择鉴定标准时必须注意全面、系统,避免以偏概全,影响结论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经 辨伪 核心文本 内部证据 语言特征
原文传递
汉语佛典在美国的英译及现状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蒋平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6-51,94,共7页
汉语佛典在美国的英译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近半个世纪主要集中在美国西部,包括华人、日本学者和美国本土学者做出突出贡献。三种群体的翻译组织方式、译者身份与人员结构、翻译标准与翻译质量不尽相同。其中,位于旧金山以北的华人佛经... 汉语佛典在美国的英译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近半个世纪主要集中在美国西部,包括华人、日本学者和美国本土学者做出突出贡献。三种群体的翻译组织方式、译者身份与人员结构、翻译标准与翻译质量不尽相同。其中,位于旧金山以北的华人佛经翻译会的翻译组织方式、翻译标准与翻译质量最为可靠。日本学者上世纪末启动的翻译计划则应引起我国翻译界的高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佛典 英译 美国
原文传递
汉语佛典在英语世界的百年译介——历史语境、主体与模式 被引量:2
3
作者 许文胜 刘朋朋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8-83,F0004,共7页
1831年,《沙弥律仪要略增注》英译本在英国出版,被认为是汉语佛典在海外传播的肇始。迄今为止,汉语佛典在海外的翻译与传播已具一定规模,却并未得到足够重视。鉴于此,本文梳理了19世纪中后期以来,汉语佛典在英美等国家的译介情况。研究... 1831年,《沙弥律仪要略增注》英译本在英国出版,被认为是汉语佛典在海外传播的肇始。迄今为止,汉语佛典在海外的翻译与传播已具一定规模,却并未得到足够重视。鉴于此,本文梳理了19世纪中后期以来,汉语佛典在英美等国家的译介情况。研究发现,汉语佛典在19世纪和20世纪,就传播语境、传播主体以及传播模式而言,有较大差异。其中,传教士、日本和中国港台佛教界人士先后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认为,目前汉语佛典英译史的研究与书写,在翻译学乃至整个人文学科中仍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具体表现为:这一英译历史进程中的译者、译本以及译论有待挖掘;以史为鉴,对于中国佛教助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价值与方法,更需进一步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佛典 英译史 翻译主体
原文传递
汉传佛经特色词英译方法对比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宁强 唐晓东 《中国科技翻译》 2021年第1期26-30,45,共6页
本文以汉传佛教经典《佛说阿弥陀经》及其八个英译本的特色词汇为研究对象,基于对比,结合翻译实例,进行考证分析,梳理并探究汉传佛经英译中通称词语、专有名词、术语概念的翻译方法与存在问题,提出音译,意译以及音译结合意译的译法适用... 本文以汉传佛教经典《佛说阿弥陀经》及其八个英译本的特色词汇为研究对象,基于对比,结合翻译实例,进行考证分析,梳理并探究汉传佛经英译中通称词语、专有名词、术语概念的翻译方法与存在问题,提出音译,意译以及音译结合意译的译法适用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传佛经 特色词汇 英译方法 对比研究
原文传递
《道地經》詞語考釋三則 被引量:1
5
作者 盧鷺 《汉语史学报》 CSSCI 2017年第2期281-285,共5页
在安世高的可靠譯經當中,《道地經》保存了許多東漢時期的詞彙現象,具有較高的語料價值。本文通過比勘《道地經》及其異譯《修行道地經》,同時參照梵文、巴利文中的某些語言現象,對'鴿色''(雙)[變]噦''(篌)[擭]把&#... 在安世高的可靠譯經當中,《道地經》保存了許多東漢時期的詞彙現象,具有較高的語料價值。本文通過比勘《道地經》及其異譯《修行道地經》,同時參照梵文、巴利文中的某些語言現象,對'鴿色''(雙)[變]噦''(篌)[擭]把'等詞進行了校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世高 道地經 漢譯佛經 校釋
原文传递
论佛教典籍翻译用语的选择与创造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云路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1-10,共10页
汉译佛经的翻译者用汉语翻译原典,除了遵从汉语的基本规律之外,还根据自己对汉语的理解选择词语,甚至根据自己对汉语规律的理解创造新词和新义。中古译经中"万一"不用于表示假设的连词,"烧炙脯煮"中用"脯"... 汉译佛经的翻译者用汉语翻译原典,除了遵从汉语的基本规律之外,还根据自己对汉语的理解选择词语,甚至根据自己对汉语规律的理解创造新词和新义。中古译经中"万一"不用于表示假设的连词,"烧炙脯煮"中用"脯"而不用"缹","逮"作为连词使用,创造"己自"这个表示"自身""自我"的新词等,都证明了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经 万一 烧炙脯煮 己自
下载PDF
佛经翻译与“格义”时代的跨越--以中西哲学比较为前提 被引量:3
7
作者 顾伟康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35,共7页
翻译的外在形式是语言的转换,就此而言,影响翻译水平的要素首先就是文本和译者的双语水平。在交通原始和印刷术尚未产生的古代,两者成为传播佛法的两大障碍,直接影响了初期佛经翻译的时代特色。翻译在本质上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两个不同... 翻译的外在形式是语言的转换,就此而言,影响翻译水平的要素首先就是文本和译者的双语水平。在交通原始和印刷术尚未产生的古代,两者成为传播佛法的两大障碍,直接影响了初期佛经翻译的时代特色。翻译在本质上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两个不同的概念系统的转换。翻译是文化的沟通机制,同时又是文化的隔离机制。当"胡文"被翻译成"晋言"时,中国人固然可以"读"了,但却很难说"懂"了,在真正了解"胡文"背后的概念系统之前,人们往往以自己固有的思想方式去理解眼前的文字,于是便有了佛教史上的"格义"时代。我们的祖先靠以下方法走出了"格义"时代:第一,高度的宗教热忱和认真、谨慎、刻苦的态度,这是读懂西来佛法、接受其中历史信息的基础;第二,不断总结经验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国佛经翻译事业长盛不衰的动力;第三,历代政府的支持和规划,这是中国佛经翻译精益求精的根本保证。相比之下,近现代(西方哲学)的翻译风气、规模和制度,颇有值得借鉴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佛教翻译史 翻译的本质 “格义” 时代
原文传递
论勒菲弗尔对中国佛典译论译史的误读 被引量:3
8
作者 熊宣东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5-69,共5页
本文用十个典型实例揭示了勒菲弗尔对中国佛典译论译史的失察和误读,剖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指出了勒氏征引间接文献资料所造成的"积非成是"乃至"以讹传讹"的现象,呼吁中国翻译理论工作者以更加严肃认真的态度... 本文用十个典型实例揭示了勒菲弗尔对中国佛典译论译史的失察和误读,剖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指出了勒氏征引间接文献资料所造成的"积非成是"乃至"以讹传讹"的现象,呼吁中国翻译理论工作者以更加严肃认真的态度向海外译介中国佛典译论译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勒菲弗尔 佛典译论译史 误读
下载PDF
《鼻奈耶》“取”字处置式及相关语法关系问题初探 被引量:1
9
作者 沈煜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22年第1期32-46,共15页
《鼻奈耶》“取”字处置式(“取+[N]+VP”)属于汉语早期处置式,但“取”后的N大多可以看成VP的主语(更宜叫话题),而不是以往认为VP的提前宾语,也不必把处置式笼统看成内部难分解的特殊构式。这种语法关系符合本土汉语基本结构,即话题—... 《鼻奈耶》“取”字处置式(“取+[N]+VP”)属于汉语早期处置式,但“取”后的N大多可以看成VP的主语(更宜叫话题),而不是以往认为VP的提前宾语,也不必把处置式笼统看成内部难分解的特殊构式。这种语法关系符合本土汉语基本结构,即话题—说明结构(或叫对言格式)。本经“取”字处置式中只有“取+N+杀/弑”相对特殊。考虑到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它在中古译经中的分布特点,以及译者的语言背景、翻译理念和翻译态度,它可能主要源于竺佛念个人故意创造的特殊翻译策略,并可能受到佛经原文OV语序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处置式 中古汉译佛经 竺佛念 翻译史
原文传递
佛典汉译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文章学译学范式构建 被引量:1
10
作者 汪东萍 傅勇林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年第2期106-109,共4页
佛典汉译历时一千多年,翻译佛典近六千卷,影响深远,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什么?带着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研究,发现:合作翻译是佛典汉译的传统,是文章学译学范式的成因;"文以载道"是佛典汉译的信念,是文章学译学范式的内核;"... 佛典汉译历时一千多年,翻译佛典近六千卷,影响深远,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什么?带着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研究,发现:合作翻译是佛典汉译的传统,是文章学译学范式的成因;"文以载道"是佛典汉译的信念,是文章学译学范式的内核;"文质之争"涉及佛典汉译的理论模式和规则体系,是文章学译学范式的表征,几方面藕合,构建了佛典汉译的文章学译学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典汉译 文章学 译学范式
下载PDF
佛典汉译“出经”及其概念功能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向远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7-57,共11页
从中国东方学史的跨学科综合研究角度考察汉译佛经史,就会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关文献中频频使用的“出经”一词,不同于后来所说的“译经”或“翻经”,具有很强的概念功能。“出经”不仅包含“檀越请出→执梵本者口翻→译者口传→笔受... 从中国东方学史的跨学科综合研究角度考察汉译佛经史,就会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关文献中频频使用的“出经”一词,不同于后来所说的“译经”或“翻经”,具有很强的概念功能。“出经”不仅包含“檀越请出→执梵本者口翻→译者口传→笔受→理味→校定→合本”这样复杂的程序环节,还需要“讲经”(宣讲)那样的特定场所的仪式活动,以使在场僧众成为“出经”的参与者、见证者,而这些都不是单纯的翻译活动。早期“出经”的主体多是“执梵本”的外僧,本土“译”(传译)者仅仅助其传达,因而“出经”一般不称“译经”,出经场所也不称“译场”。到了佛典汉译后期,玄奘对以往的“出经”方式做了彻底的简化改革,使其成为单纯的翻译活动,并且将“翻”与“译”合二为一,针对“五翻”而提出“五不翻”,以此终结了“出经”时代,进入了中国人自主翻译的“新译”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典汉译 出经 东方化 东方学史 翻译史
下载PDF
圣经与佛经汉译中的译者与翻译策略比较
12
作者 彭金玲 《海外英语》 2015年第18期106-107,共2页
圣经与佛经的汉译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该文从译者和翻译策略两个方面对圣经与佛经汉译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异同。
关键词 圣经汉译 佛经汉译 译者 翻译策略
下载PDF
从佛经汉译看中国典籍英译的概念体系建构 被引量:5
13
作者 杨成虎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3-19,共7页
在长达千余年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中,佛经汉译走过了一条漫长的历史道路,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当今的中国典籍英译具有启示作用。文章通过考察佛经汉译中原典概念体系的建构过程和评价《一切经音义》及《翻译名义集》等辞书的... 在长达千余年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中,佛经汉译走过了一条漫长的历史道路,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当今的中国典籍英译具有启示作用。文章通过考察佛经汉译中原典概念体系的建构过程和评价《一切经音义》及《翻译名义集》等辞书的理论贡献后得出结论:(1)典籍翻译中概念体系的建构是个历史过程,概念术语的翻译有继承性;(2)适时编写相应辞书对概念术语英译进行理论总结,形成一些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经汉译 概念体系 典籍英译
下载PDF
汉译《维摩诘经》中“云何”的特殊用法 被引量:5
14
作者 吴娟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3-52,95-96,共10页
中古译经中有一类特殊"云何",用于疑问句,却似乎不表疑问。《维摩诘经》的梵汉对勘表明,该经汉译本中这类"云何"有两个来源:在"云何+(某某)+选择问"中,"云何"对应梵语疑问助词kim,属于语言接... 中古译经中有一类特殊"云何",用于疑问句,却似乎不表疑问。《维摩诘经》的梵汉对勘表明,该经汉译本中这类"云何"有两个来源:在"云何+(某某)+选择问"中,"云何"对应梵语疑问助词kim,属于语言接触中的语法复制;在"云何+(某某)+反诘问/(Adv)VP不/是非问"中,"云何"是对梵语疑问小句tat kim manyase的简式翻译,具有与梵语疑问小句相当的询问意见的功能。《小品般若经》的对勘材料也支持上述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汉对勘 语法复制 简式翻译
原文传递
汉译佛典中的“梵志”是梵汉合璧词吗? 被引量:3
15
作者 姜南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48-453,480,共6页
"梵志"与"婆罗门"同义,都是伴随佛经翻译从印度传入的专有名词。但是相对"婆罗门"一目了然的音译词身份,"梵志"的真实属性却含糊不清,将它视为半音半意梵汉合璧词的普遍看法存在明显漏洞,恐难... "梵志"与"婆罗门"同义,都是伴随佛经翻译从印度传入的专有名词。但是相对"婆罗门"一目了然的音译词身份,"梵志"的真实属性却含糊不清,将它视为半音半意梵汉合璧词的普遍看法存在明显漏洞,恐难成立。本文试以古代注释中的分歧解读和早期译经语言研究的最新成果——犍陀罗语假说,重新考察"梵志"的来历,认为它是来自中期印度语的音译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汉译佛典 梵志 音译 意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