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振兴视野下的中越边境地区“空心化”问题研究——基于滇桂交界地区的实证考察 被引量:23
1
作者 方天建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4-43,106-109,共11页
我国边境地区的繁荣稳定与否,将关乎边疆安全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畅通。然而,在城镇化大潮下,无论是东北边境地区,还是西南边境地区都存在"空心化"现象。滇桂交界地区,作为我国集老、少、边、穷和石漠化于一体的特... 我国边境地区的繁荣稳定与否,将关乎边疆安全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畅通。然而,在城镇化大潮下,无论是东北边境地区,还是西南边境地区都存在"空心化"现象。滇桂交界地区,作为我国集老、少、边、穷和石漠化于一体的特殊地带,属中越边境地区精准扶贫中的典型棘手区,同样亦出现了空心化问题。中越边境滇桂交界地带的"空心化"问题既是城镇化所带来的结果,也是人们基于经济理性的自然选择,其后果可能对边境安全构成影响。因此,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国家或者政府层面,有必要强化对该地带"空心化"地区的政策扶持,发展乡村经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卫生教育经费的投入,打造美丽宜居边境长廊,构筑牢不可破的抵边村落这一民间层面的国防安全"守护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城镇化 空心化 中越边境地区 滇桂交界地区
下载PDF
中越边境地区国土空间功能时空演变与耦合协调 被引量:10
2
作者 林树高 陆汝成 +1 位作者 叶宗达 刘少坤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0-91,共12页
研究目的:明晰城镇、农业和生态功能的耦合协调关系,为缓解中越边境地区国土空间功能冲突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理论推演,加权求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结果:(1)2000—2018年,中越边境地区由生态功能主导、城镇功能拉动、农业功能抬升... 研究目的:明晰城镇、农业和生态功能的耦合协调关系,为缓解中越边境地区国土空间功能冲突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理论推演,加权求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结果:(1)2000—2018年,中越边境地区由生态功能主导、城镇功能拉动、农业功能抬升的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呈上升态势,国土空间功能由“低水平高差距”的互竞阶段走向“高水平低差距”的优化提升阶段,自东(广西段)向西(云南段)过渡表现为递减的阶梯式变化过程,城镇功能和农业功能较高值区主要位于贸易口岸集中的东南部,生态功能以较高值区为主;(2)国土空间功能由勉强协调向中级协调转型发展,广西段的耦合协调度高于云南段,耦合协调等级空间分布差异与国土空间综合功能格局吻合;(3)边境贸易水平、社会保障能力和自然环境条件等因素综合影响国土空间功能协调发展。研究结论: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边境贸易活力、边民生活水平和制定差异化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措施,是提升中越边境地区国土空间功能及其协调发展程度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功能演变 耦合协调 时空格局 中越边境地区
下载PDF
“边境-粮食-生态”安全视域下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演变特征与机制——以中越边境地区为例
3
作者 王鹏程 张利国 陆汝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637-4649,共13页
明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驱动机理是深化土地科学前沿探索、优化粮食安全发展格局的关键基础。建构“边境-粮食-生态”安全框架,采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0—2020年中越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通过泰尔指数研究其演变特... 明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驱动机理是深化土地科学前沿探索、优化粮食安全发展格局的关键基础。建构“边境-粮食-生态”安全框架,采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0—2020年中越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通过泰尔指数研究其演变特征和区域差异,并运用动态面板系统GMM模型揭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中越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指数总体呈现“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趋势,整体处在中等效率水平,空间表现为“北高-南低”分布格局,省际差异是造成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2)化肥使用过量、劳动力过剩和碳排放增加是造成中越边境地区耕地投入产出要素松弛、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损失的重要因素。(3)中越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由多因子交互作用驱动,地形坡度、城镇化、边境贸易水平、财政支农水平是提高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积极因素,水土流失率、工业化和劳均耕地规模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具有抑制效应。中越边境地区亟需优化耕地经营投入结构,向“投入优-产出高-排放低”方向转型,构建边境粮农稳态格局,促进边境地区长足稳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生态效率 驱动机制 边境安全 动态面板系统GMM 中越边境地区
下载PDF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Analysis on Land Use Multifunctionality in the China-Vietnam Border Area
4
作者 HUANG Tianneng WANG Nia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2年第6期995-1012,共18页
Exploring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order land use multifunctionality(LUMF)provides insights for taking advantage of border land use and optimizing border land use policies.Based on th... Exploring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order land use multifunctionality(LUMF)provides insights for taking advantage of border land use and optimizing border land use policies.Based on the improved 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mode,this study identifies and evaluates the LUMFs in the China-Vietnam border area between 2000 and 2018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social security,ecological service,landscape recreation,and national security.The results show that:1)The comprehensive land use functions in most counties and cities continued to be improved.2)The comprehensive land use function exhibits remarkable spatial divergence and aggregation characteristics.The high-value area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social security function evolves from the east to the west.In addition,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 is complicated,without an obvious spatial divergence and aggregation pattern.The landscape recreation function shows different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stage,and forms a large cluster in the later stage.Finally,the spatial evolution pattern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function is significant.3)Designing differentiated border land policies,improving border land use security,and establishing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can aid in optimizing the LUMF level in the border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multifunctionality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improved 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 spatial analysis china-vietnam border area
下载PDF
广西中越沿边地区竹类资源及其利用
5
作者 黄大勇 凌庆冕 徐振国 《世界竹藤通讯》 2014年第3期29-32,共4页
对广西中越沿边的8个县(市、区)的竹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域自然分布的竹子有14属40种及6变种或变型,其中以箣竹属(Bambusa)居多,占自然分布竹种数量的39%;许多优良笋材两用竹和生态竹种可以开发利用,一些珍稀竹种需要保护;... 对广西中越沿边的8个县(市、区)的竹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域自然分布的竹子有14属40种及6变种或变型,其中以箣竹属(Bambusa)居多,占自然分布竹种数量的39%;许多优良笋材两用竹和生态竹种可以开发利用,一些珍稀竹种需要保护;开展竹类繁殖与培育技术研究是利用和保护当地竹资源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类资源 中越沿边地区 利用 中国广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