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代英美来华人士中国研究著作出版概况(1894 - 1901)
1
作者 宋博 《国际汉学》 2024年第4期61-77,156,157,共19页
中日甲午战争至庚子事变期间,英美两国对华政策从摇摆到逐步成形。英美来华人士作为连接中英文世界的群体之一,他们对中国的观察成为英文世界构建中国形象、探讨中国问题的重要信息来源。这一时期英美来华人士以西人视角,带着不同的目... 中日甲午战争至庚子事变期间,英美两国对华政策从摇摆到逐步成形。英美来华人士作为连接中英文世界的群体之一,他们对中国的观察成为英文世界构建中国形象、探讨中国问题的重要信息来源。这一时期英美来华人士以西人视角,带着不同的目的记录着变化中的中国,向英文世界传递着他们对相关中国问题的观察与理解。因此梳理这一群体讨论中国问题的著作,可在政府文件之外,丰富英文世界中的中国形象。根据当时英美两国主流出版业刊物和在中国出版的英文著作目录的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英文世界共出版相关著作约116种。这些著作讨论内容涵盖英美来华人士对中国人性格、宗教、社会风土人情、资源、政治、外交等多方面的观察与评价。这些著作在英文世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特定利益群体建构符合自身利益的相关舆论的重要信息来源。通过梳理此类书籍所展现的内容,可以管窥当时英美来华人士所关注的中国问题及英文世界中多元的中国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美来华人士 英文著作 中国问题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中国问题”的预见性评论及其当代启示
2
作者 周阁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1期76-82,共7页
在19世纪,科技并不十分发达、信息交流并不便捷的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就已将目光投向中国,利用各种渠道审视和关注中国的发展现实及前途命运。他们把中国作为世界历史进程中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加以考察,对有关“中国问题”作出... 在19世纪,科技并不十分发达、信息交流并不便捷的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就已将目光投向中国,利用各种渠道审视和关注中国的发展现实及前途命运。他们把中国作为世界历史进程中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加以考察,对有关“中国问题”作出预见性评论,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光辉,蕴含着马克思恩格斯思考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且预见度极高。今天,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中国问题”的预见性评论,阐释其科学预见背后所体现的思想、方法,以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当代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中国问题 预见性评论 预见度 当代启示
下载PDF
达拉斯·斯迈思在北京:重访西方批判传播理论的中国问题 被引量:1
3
作者 盛阳 王宇琦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8-49,共22页
中国文化理念与实践是加拿大传播学者达拉斯·斯迈思密切关注的理论命题。斯迈思在毛泽东时代和邓小平时代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两次调研,为其独特的传播理论谱系建构奠定了思想基础。本研究基于对斯迈思档案材料、调研笔记和未刊... 中国文化理念与实践是加拿大传播学者达拉斯·斯迈思密切关注的理论命题。斯迈思在毛泽东时代和邓小平时代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两次调研,为其独特的传播理论谱系建构奠定了思想基础。本研究基于对斯迈思档案材料、调研笔记和未刊手稿的文本细读和知识社会学分析,以“达拉斯·斯迈思在北京”为线索,探讨中国问题在西方批判传播理论生成过程中的角色。研究发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和理论的历史性探索,不仅为斯迈思打开了理论视野,也成为其传播思想形成的关键线索,中国问题在其中扮演了从对象到坐标的历史角色,激发了斯迈思在西方批判传播理论内部重新思考文化的政治经济属性议题,促使他发生有别于其他任何同辈学人的“唯物主义”转型;思想形成的历史语境,既包括他两度访华的经历、其本人深陷西方批判传播理论论战的曲折遭遇,也内在于西方批判传播理论的全球互动和理论对话脉络;斯迈思关于中国问题的思考所彰显的激进性,甚至撬动了西方批判传播理论“再度马克思主义化”的进程。本研究突破了“西方思想/中国实践”的二元论叙事,在西方批判传播思想内部讨论中国的历史角色及其理论意义,有助于为打开传播思想史领域的“灰色地带”提供实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拉斯·斯迈思 传播政治经济学 传播思想史 西方批判传播理论 中国问题
原文传递
西方理论的中国问题——以学术范式、方法、批评实践为切入点 被引量:25
4
作者 刘康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28,共13页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艺理论大量进入中国,形成"以西人之话语,议中国之问题"的轨迹。本文拟从思想史角度,以詹姆逊、阿尔都塞、巴赫金为例,探索新的视角,将中国问题作为西方理论本身、内在的问题,来思考中国在西方理论中的意...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艺理论大量进入中国,形成"以西人之话语,议中国之问题"的轨迹。本文拟从思想史角度,以詹姆逊、阿尔都塞、巴赫金为例,探索新的视角,将中国问题作为西方理论本身、内在的问题,来思考中国在西方理论中的意义。本文主要就学术范式与方法和批评实践这几个方面入手,讨论詹姆逊如何运用中国问题的隐喻来建构其文学阐释;阿尔都塞如何把中国马克思主义(毛主义)吸纳到他的核心思想体系即意识形态理论;巴赫金的理论如何从文化转型和文艺批评实践方面与中国形成折叠与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理论的中国问题 范式中介 理论枢纽 中国折叠 形式结构—意识形态批评
下载PDF
中国遭遇西方理论:一个元批评角度的思考 被引量:12
5
作者 刘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7-108,共12页
本文就美国《现代语文季刊》"中国遭遇西方理论"英文专辑发表感想,以王宁、张江、朱立元三位中国学者的文章和德汉、米勒及作者本人三位国际学者的回应为案例,围绕中国与世界的学术语境、对西方理论影响的焦虑以及学术的"... 本文就美国《现代语文季刊》"中国遭遇西方理论"英文专辑发表感想,以王宁、张江、朱立元三位中国学者的文章和德汉、米勒及作者本人三位国际学者的回应为案例,围绕中国与世界的学术语境、对西方理论影响的焦虑以及学术的"术"与"道"的问题,作出元批评和思想史(知识谱系学)角度的分析。本文认为,中国现代化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事实表明,中国与世界密不可分。在观念上思考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不应将其视为是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多元决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理论的中国问题 元批评 影响的焦虑 学术道与术
下载PDF
求解中国人权的“四个之问”——2023年中国人权研究的理论述评与展望
6
作者 王理万 《人权》 2024年第2期165-196,共32页
2023年中国人权研究致力于求解人权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解答人权的中国之问,旨在确立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主体性。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本体论阐释了其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中国人权道路的认识论展... 2023年中国人权研究致力于求解人权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解答人权的中国之问,旨在确立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主体性。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本体论阐释了其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中国人权道路的认识论展开了其生成的主体预设、理论构成和参照体系。破题人权的世界之问,旨在回答人权领域的“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面对全球人权治理的严峻挑战,相关研究从总体策略、历史经验、价值引导和制度化参与等层面提出了中国方案。回应人权的人民之问,就是通过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关研究集中阐释了首要基本人权和最大人权的关系、普惠性人权和特定群体权益的关系、人权的宪法保障和法律保障的关系。求索人权的时代之问,就是适应人权的时代之变、契合人权的时代之需。相关研究聚焦于人权领域的新诉求,集中对数字人权、环境人权、气候与人权、工商业与人权展开论述。继往开来的中国人权研究应着力提升体系化和学理化水准,加快构建中国人权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权发展道路 中国之问 世界之问 人民之问 时代之问
原文传递
梁漱溟的“中国问题之解决”
7
作者 刘风才 张盈盈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4期6-7,共2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各种救济中国的理论、实践中,梁漱溟独树一帜,他认为中国问题是一严重的文化失调,要走一条“民间道路”,社会中知识分子与乡村居民打并一起,使革命知识分子转移变化乡间人,乡间人磨砺变化革命知识分子,直到二者没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各种救济中国的理论、实践中,梁漱溟独树一帜,他认为中国问题是一严重的文化失调,要走一条“民间道路”,社会中知识分子与乡村居民打并一起,使革命知识分子转移变化乡间人,乡间人磨砺变化革命知识分子,直到二者没有分别,中国问题就算解决。本文对梁漱溟的“中国问题之解决”理论作一简单概述,包括中国问题是什么?中国问题靠谁来解决?怎样解决等问题,使读者加深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漱溟 中国 知识分子
下载PDF
台湾问题的国际法解读(上)——台湾问题实质上是中国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
8
作者 周健 《边界与海洋研究》 2024年第3期3-21,共19页
中国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中国在甲午战争后失去台湾地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恢复对中国台湾的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制度,但是没有改变台湾地区作为中国领土组成部分的法律地位。本文基于国际法对... 中国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中国在甲午战争后失去台湾地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恢复对中国台湾的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制度,但是没有改变台湾地区作为中国领土组成部分的法律地位。本文基于国际法对台湾问题进行分析,涉及台湾问题的方方面面及其法律上的影响。本文涵盖中国恢复对台湾地区的主权、作为内战结果的海峡两岸政治对立、中国以主权者的名义捍卫对中国台湾的主权、中国在联合国和相关国际组织中的代表权问题,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建交实践及一中原则的法律含义、中国对台湾地区参与国际活动“空间”的管理等重大问题,并尝试适用国际法做出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领土 台湾问题 中国代表权 一中原则 中美关系
下载PDF
哲学方法论语境下“一国两制”理论探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天楠 《台湾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45,共11页
“一国两制”以实践为本体论基础,在主客交叠中发展。这一制度灵活处理了主权属性与制度形式、中央治权与边陲放权、“两制”之间多重对立统一关系,实现了质、量、度的统一,在理论构造上突破了传统单一制国家结构、发展了议行合一政权... “一国两制”以实践为本体论基础,在主客交叠中发展。这一制度灵活处理了主权属性与制度形式、中央治权与边陲放权、“两制”之间多重对立统一关系,实现了质、量、度的统一,在理论构造上突破了传统单一制国家结构、发展了议行合一政权组织理论、超越了央地“条块”矩阵。由此,“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在否定之否定基础上、在实践与认识的往复中、在由抽象上升为具体的辩证思维方法指引下丰富发展,实现了哲学方法论上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国两制” 哲学方法论 实践本体论 中国台湾方案
原文传递
融合发展视角下“两制”中国台湾方案的三个基本问题以新时代党解决台湾地区问题的总体方略为起点 被引量:1
10
作者 宋明漫 《台湾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50,共13页
融合发展在多元功能主体、动力运行机制和预期目标设置上展现出不同于和平发展的底层逻辑,为新时代推进两岸民主协商、精准校正“两制”中国台湾方案的理论定位提供了绝佳的观察视角。在本体论上,“两制”中国台湾方案是制度耦合机制和... 融合发展在多元功能主体、动力运行机制和预期目标设置上展现出不同于和平发展的底层逻辑,为新时代推进两岸民主协商、精准校正“两制”中国台湾方案的理论定位提供了绝佳的观察视角。在本体论上,“两制”中国台湾方案是制度耦合机制和协同共治制度。在方法论上,“两制”中国台湾方案优化利益分配和规范权利保障。在价值论上,“两制”中国台湾方案追求完全统一、持续安全和共享发展。融合发展、和平统一与“两制”中国台湾方案之间存在相对的理论和政策边界。当下,以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为例深入推进三者的实践互动,对于加快和平统一进程和“两制”中国台湾方案的实质启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两制”中国台湾方案 融合发展
原文传递
拜登政府对台湾问题的错误认知与政策困境
11
作者 郭宝雪 牛宇燕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38-44,共7页
拜登执政以来继续推行强硬遏华路线,在台湾问题上虽然有战术性调整和节奏性缓冲,但是“以台制华”的战略企图更趋明显。拜登政府罔顾台湾地区是中国固有领土的历史事实和法理依据,恶意推销四大错误认知,即对中国对台合法主权的无视、对... 拜登执政以来继续推行强硬遏华路线,在台湾问题上虽然有战术性调整和节奏性缓冲,但是“以台制华”的战略企图更趋明显。拜登政府罔顾台湾地区是中国固有领土的历史事实和法理依据,恶意推销四大错误认知,即对中国对台合法主权的无视、对两岸军力失衡的曲解、对重新武装台湾地区的误判、对台湾问题的错误类比。在以上错误认知的基础上,拜登政府肆意利用“台湾牌”的边际效用,妄图将对台关系从中美关系中剥离出去,美国对台政策已然陷入难以突破的战略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登政府 台湾问题 以台制华 错误认知 政策困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