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及周边地区中晚全新世湿度演化及其可能机制 被引量:7
1
作者 郭超 马玉贞 李金凤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58-1077,共20页
文章对中国及周边地区中晚全新世的气候序列展开综述,系统研究了该地区中晚全新世湿度演化的时空差异,并探讨了气候变化的联系及可能机制。基于构建代用指标、沉积连续性、年代控制点以及样品分辨率的评价条件,对中国及周边地区(包括东... 文章对中国及周边地区中晚全新世的气候序列展开综述,系统研究了该地区中晚全新世湿度演化的时空差异,并探讨了气候变化的联系及可能机制。基于构建代用指标、沉积连续性、年代控制点以及样品分辨率的评价条件,对中国及周边地区(包括东亚季风区、印度季风区、西风环流区和青藏高原区)的古气候序列进行筛选。最终筛选出59个高质量的中晚全新世气候序列并进行系统研究,使用区域加权平均法获得东亚季风区、印度季风区和西风环流区的区域平均湿度指数序列,并试图探讨其联系和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东亚季风区中晚全新世湿度变化呈持续下降趋势,可能主要受制于热带西太平洋表层海温和厄尔尼诺强度变化;2)印度季风区在约4800 cal.a B.P.湿度开始剧烈下降,其湿度演化历史是整个印度洋区域气候变化的一部分,印度洋暖季海温和洋面蒸发可能主导该区的湿度变化;3)西风环流区中全新世以来湿度呈持续增加趋势,可能与北大西洋和欧洲地区温度下降有关,温度下降导致西风环流的南移和增强致使该地区湿度增加;4)青藏高原东北缘中晚全新世的湿度演化与东亚季风区较为一致,而高原内部基本呈南北向梯度变化。另外,中晚全新世典型气候突变事件,如4.2 ka和2.8 ka气候事件,在中国及周边地区普遍出现,具体表现为低纬度季风区出现干旱特征,中纬度西风带部分地区出现湿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及周边地区 中晚全新世 湿度演化 气候突变
原文传递
中国及邻区高分辨率三维岩石圈磁场修正球冠谐模型(CUG_CLMFM3Dv1)
2
作者 张攀 杜劲松 李厚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66-1880,共15页
日益完善的大区域地面航磁调查与卫星磁测给建立高精度与高分辨率的地磁场模型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对地磁场建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修正球冠谐分析方法,利用全球岩石圈磁力异常汇编网格WDMAMv2中提取的近地表总磁场强度异... 日益完善的大区域地面航磁调查与卫星磁测给建立高精度与高分辨率的地磁场模型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对地磁场建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修正球冠谐分析方法,利用全球岩石圈磁力异常汇编网格WDMAMv2中提取的近地表总磁场强度异常数据与CHAMP卫星近十年的矢量测量数据,联合构建了中国及邻区高分辨率三维岩石圈磁场的修正球冠谐模型.该区域岩石圈磁场模型的分辨率可达球谐3500阶/次,进而基于该模型正演计算了研究区域不同高度的矢量数据.将区域模型与高分辨率的球谐模型分别在空间域与频率域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区域模型中的高频成份更加丰富,所描绘出的磁异常的形态和幅值更加接近原始建模数据,且在由低分辨率球谐模型补空的区域更加平滑.该应用案例证明,联合可靠的近地面标量与卫星矢量磁测数据,基于修正球冠谐分析方法,有能力构建出高精度与高分辨率的区域三维岩石圈磁场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正球冠谐分析 岩石圈磁场 高分辨率 三维模型 中国及邻区
下载PDF
中国及邻区卫星岩石圈磁场与近10年地震活动性 被引量:1
3
作者 焦立果 陈化然 高孟潭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4年第1期97-103,共7页
利用NGDC—720全球卫星岩石圈磁场模型给出的球谐系数,计算得到中国及邻区的岩石圈磁场分布;并与该地区活动块体及近10年(2003—2012年)M_S5.0以上地震活动性进行对比,发现岩石圈磁场同活动块体分布及地震活动性存在较为密切的对应关系... 利用NGDC—720全球卫星岩石圈磁场模型给出的球谐系数,计算得到中国及邻区的岩石圈磁场分布;并与该地区活动块体及近10年(2003—2012年)M_S5.0以上地震活动性进行对比,发现岩石圈磁场同活动块体分布及地震活动性存在较为密切的对应关系。该相关性有望在未来地震研究和监测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GDC-720 模型 中国及邻区 岩石圈磁场 活动块体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一带一路”对周边国家涉华舆情的影响研究——基于聚类分析法 被引量:7
4
作者 吴超 李益斌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9-126,共8页
[目的/意义]“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中国周边对华舆情出现了新特征,通过分类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寻找周边舆情改善的方向,做好民心相通。[方法/过程]以部分国家对华舆情指数为分析样本,利用Matalab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周边舆情分... [目的/意义]“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中国周边对华舆情出现了新特征,通过分类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寻找周边舆情改善的方向,做好民心相通。[方法/过程]以部分国家对华舆情指数为分析样本,利用Matalab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周边舆情分为四类:负面(日本、越南)、较负面(美国、印度)、积极(马来西亚、巴基斯坦)、较积极(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尼、澳大利亚、菲律宾和韩国)。[结果/结论]影响舆情形成与变化的因素复杂,周边四类国家对“一带一路”的认知不同,也促使该倡议通过各种因素对各类舆情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一带一路”也为舆情改善提供了抓手,寻找各类之间的差异与互补,针对不同国家提出既区别又互补的方向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涉华舆情 中国周边 民心相通 聚类分析
下载PDF
近46年来华东及周围地区最高与最低气温时空演变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15
5
作者 侯依玲 陈葆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78-1484,共7页
选用华东及周围地区157个气象观测站1960—2005年6~8月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利用分段线性突变检验、EOF分解等方法,分析了我国华东地区最高、最低气温的空间分布及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高温主要出现在长江以南;长江以北夏季气温... 选用华东及周围地区157个气象观测站1960—2005年6~8月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利用分段线性突变检验、EOF分解等方法,分析了我国华东地区最高、最低气温的空间分布及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高温主要出现在长江以南;长江以北夏季气温分布受地形影响显著。最高气温分布具有良好的空间一致性,主要受大尺度天气系统影响;最低气温更多表现出局地变化特征;华东夏季最高、最低气温分布形态较为类似,有"全区一致型"和"南北反向型"两种,1980年是夏季气温的一个突变点。1980年以前,最高、最低气温都呈下降趋势;1980年以后则呈升温趋势;最高气温的演变以"高温—低温—高温"的年代际振荡为主,极端高温主要发生在两个时段:第一次在1960—1965年之间;第二次在2000年以后,而极端最低气温以升温趋势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东地区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时空演变特征
下载PDF
中国海域煤型油气成因理论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功成 陈莹 +4 位作者 李增学 李友川 兰蕾 刘世翔 孙瑞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53-565,共13页
对中国海区及邻域14个含煤盆地组成的巨型含煤盆地带的煤型油气进行了系统分析。该巨型含煤盆地带经历了古新世、始新世、早渐新世、晚渐新世和中新世—上新世等5个成煤期,发育了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潮坪-潟湖3种成煤环境。巨型含煤盆地... 对中国海区及邻域14个含煤盆地组成的巨型含煤盆地带的煤型油气进行了系统分析。该巨型含煤盆地带经历了古新世、始新世、早渐新世、晚渐新世和中新世—上新世等5个成煤期,发育了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潮坪-潟湖3种成煤环境。巨型含煤盆地带以煤型烃源岩为主,煤系与海相烃源岩具有“二元结构”发育模式。通过对烃源岩、凝析油、天然气样品的实验分析,发现该巨型含煤盆地带煤成烃具有“四阶段”生烃模式,并且煤型烃源岩生气极限Ro(镜质体反射率)可达到4.38%,极大地拓展了天然气生成范围。该巨型含煤盆地带煤型烃源岩形成了凹陷边缘煤系和凹陷内部陆源海相两种油气成藏模式,在这两种成藏模式控制下,形成了多个大型煤型油气富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烃模式 二元结构 成煤环境 聚煤域 含煤盆地带 中国海区及邻域
下载PDF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板内8级大地震活动过程和趋势预测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傅征祥 刘杰 +2 位作者 王晓青 郝平 吕梅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U08期112-117,共6页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是全球 8级大地震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自 180 0年以来该区板内 8级大地震共发生了 16次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 8.1级大地震 (36 .1°N ,90 .9°E)是在 195 7年蒙古 8.3级大地震之后 4 4a发生的。研究表明该...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是全球 8级大地震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自 180 0年以来该区板内 8级大地震共发生了 16次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 8.1级大地震 (36 .1°N ,90 .9°E)是在 195 7年蒙古 8.3级大地震之后 4 4a发生的。研究表明该区 8级大地震的活动过程可能存在相对平静 (1812— 190 2年 )和相对活跃 (190 3— 195 7年 )交替的幕式或轮回过程的性质。 195 7年蒙古地震之后可能是一次新的轮回开始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是新轮回的第二次地震 ,按照轮回过程中事件发生频度是时间的指数函数关系的假定 ,该区下一次 8级大地震可能约在 2 0 2 6年发生。如果假定该过程相当接近泊松过程。那么 ,在 2 0 0 5 ,2 0 10年和 2 0 15年前至少发生一次 8级大地震的泊松概率 ,分别是 0 .2 9,0 .5 3和 0 .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内8级大地震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 地震预测
下载PDF
全球及中国大陆周边强震活动状态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马宏生 周龙泉 +1 位作者 邵志刚 蒋长胜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9-37,共9页
本文应用中国地震台网给出的全球大震目录,结合前人的研究,分析了1900年以来全球MS≥8.0巨大地震活动的时间变化与MS≥7.8大地震的空间迁移特征,同时还探讨了包含中国大陆西部及其周边的"大三角"地区MS≥7.8地震的发展态势。2... 本文应用中国地震台网给出的全球大震目录,结合前人的研究,分析了1900年以来全球MS≥8.0巨大地震活动的时间变化与MS≥7.8大地震的空间迁移特征,同时还探讨了包含中国大陆西部及其周边的"大三角"地区MS≥7.8地震的发展态势。20世纪全球百年的大震活动表现为20世纪前半叶活动强而后半叶活动弱的前高后低的活动特点,而进入21世纪以来有增强活动显示,呈现百年左右起伏的长期变化。在这百年尺度的起伏之中还含有20年左右的韵律变化,主要显示为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巨大地震的平静—活跃交替活动特征。根据大震活动的起伏特征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幕式活动特性,进入21世纪以来,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巨震频繁发生,显示其地震活动显著增强的高活动态势。通过计算中国大陆西部及周边地区的不同震级地震的变异系数Cv发现,7.0级以上强震与7.8级以上大地震活动类型不同;采用对数正态分布对MS≥7.8地震活动进程进行拟合分析发现,到2015年的累积发震概率达0.80,到2020年的累积发震概率达0.89,表明与中国大陆关系紧密的"大三角区"已进入大地震活跃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 强震活动
下载PDF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强震活动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罗国富 杨立明 +2 位作者 赵卫明 屠泓为 胡永均 《高原地震》 2010年第3期1-6,共6页
主要分析中国大陆与周边板块边界,尤其是西部"大三角"地区强震活动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大三角"内与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同时具有持续稳定的关系,并对这种"互动关系"的... 主要分析中国大陆与周边板块边界,尤其是西部"大三角"地区强震活动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大三角"内与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同时具有持续稳定的关系,并对这种"互动关系"的可能机制和我国大陆未来地震活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 强震活动 地震趋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