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德的可认知性与德育课程的形态:兼论儿童公共参与 被引量:3
1
作者 严开宏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4-64,共11页
道德是否可教,不同的道德理论可认知性各不相同,因而要求不同的德育课程形态。弱认知的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学强调通过善的实现活动养成德性,因而可以从活动课程的意义上构建学校的公共活动;非认知的杜威共同体主义伦理学主张通过学校的... 道德是否可教,不同的道德理论可认知性各不相同,因而要求不同的德育课程形态。弱认知的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学强调通过善的实现活动养成德性,因而可以从活动课程的意义上构建学校的公共活动;非认知的杜威共同体主义伦理学主张通过学校的共同生活培养儿童的道德观念,因而可以从隐蔽课程的意义上营造学校公共文化的道德氛围;强认知的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学说将公正观念看作是道德的核心,因而可以从研究性课程的意义上拓展学校公共治理的空间。增加儿童参与的积极性、广泛性和真实性是不同德育课程形态的共同要求,儿童公共参与建构了学校和班级生活的公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课程 道德理论 可认知性 儿童公共参与
下载PDF
被遗忘的公共生活:儿童公共参与议程三十年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潮 王竟熠 《中国非营利评论》 2021年第1期50-66,共17页
儿童发展是全球治理、社会治理的重要政策议题,随着跨学科理论视野和研究方法的持续推进,儿童的公共参与开始逐渐成为非营利组织、社区服务以及社会工作等领域的前沿议题。推进儿童的公共参与,不仅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实施三十多... 儿童发展是全球治理、社会治理的重要政策议题,随着跨学科理论视野和研究方法的持续推进,儿童的公共参与开始逐渐成为非营利组织、社区服务以及社会工作等领域的前沿议题。推进儿童的公共参与,不仅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实施三十多年的政策倡导方向,也是我国推动儿童积极发展、建立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实践目标之一。儿童能力、社会认知、社会服务是影响儿童公共参与的核心因素,我国还要处理好儿童人口基数庞大、地区发展差异较大、儿童校外生活中课业压力繁重等独特情境因素。未来应将国际前沿理念、模式同中国本土实际相结合,以社区非营利组织提供儿童公共参与服务为突破口,重点从政策设计和服务创新纬度进行学术研究,助力创建儿童友好型社会,推动儿童实现美好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公共参与 社区非营利组织 联合国 儿童权利公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