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型肝炎纤维化指标及肝功能Child分级与细胞因子7项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涂上卿 陈曦 +3 位作者 徐巧 何天民 张嵩 刘臻 《黑龙江医药》 CAS 2023年第5期1030-1033,共4页
目的:探究分析乙肝纤维化指标及Child分级与细胞因子7项(IL-2,IL-4,IL-6,IL-10,IL-17A,TNF-α,IFN-γ)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1月上饶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住院患者共69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Child-Pugh... 目的:探究分析乙肝纤维化指标及Child分级与细胞因子7项(IL-2,IL-4,IL-6,IL-10,IL-17A,TNF-α,IFN-γ)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1月上饶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住院患者共69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标准将所有患者分成A、B、C三级,采用肝脏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技术检测患者肝脏硬度值(LSM),采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法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值,其中包括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7A(IL-17A)、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γ干扰素(IFN-γ)7项指标,分析比较各项细胞因子水平值在LSM不同分级以及肝功能Child-Pugh不同级别的差异,探究LSM以及Child-Pugh肝功能分级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结果:细胞因子IL-2、IL-4、IL-17A、TNF-α、IFN-γ指标在LSM分级F2期、F2-F3期、F3-F4期、F4期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细胞因子中IL-6,IL-10指标在LSM分级F2期、F2-F3期、F3-F4期、F4期对比具有显著差异,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因子IL-6、IL-10水平值与LSM分级呈正相关(P<0.05);细胞因子中IL-2,IL-4,IL-17A,TNF-α,IFN-γ水平值在Child A、Child B、Child C三级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因子IL-6,IL-10指标在Child A、Child B、Child C三级间对比具有明显差异,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因子IL-6、IL-10水平值与Child分级呈正相关(P<0.05)。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可能为细胞因子较活跃人群,细胞因子中IL-6,IL-10水平值的动态变化与肝脏硬度情况及Child-Pugh肝功能分级具有一定关联,通过检测细胞因子7项指标可以对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及进展情况进行有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纤维化指标 肝脏硬度值 肝功能child分级 细胞因子 相关性
下载PDF
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常见肠道菌群失衡与肝功能分级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武琼 李艳 +1 位作者 张宁 张锦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第6期177-180,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肝硬化患者常见肠道菌群失调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CHB肝硬化患者208例,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划分为A级组(n=101)、B级组(n=86)、C级组(n=21),另...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肝硬化患者常见肠道菌群失调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CHB肝硬化患者208例,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划分为A级组(n=101)、B级组(n=86)、C级组(n=21),另纳入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取对象粪便标本,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肠杆菌属、肠球菌属、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拟杆菌属、梭菌属细菌数量。结果:4组杆菌属、肠球菌属、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拟杆菌属、梭菌属细菌数量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杆菌属、肠球菌属数量与Child-Pugh分级呈明显正相关,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拟杆菌属、梭菌属数量与Child-Pugh分级呈明显负相关。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梭菌属、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细菌数量对诊断Child-Pugh分级B~C级均有可靠价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0.817、0.800、0.747、0.792、0.762、0.932。结论:CHB肝硬化患者普遍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表现为肠杆菌属、肠球菌属数量上升,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拟杆菌属、梭菌属数量下降,且变化程度与肝功能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 肠道菌群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
原文传递
不同治疗次数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赵雪如 赵晨晨 郭婷婷 《当代医学》 2023年第7期7-10,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次数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对原发性肝癌(HCC)患者肝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7年11月于本院行TACE术治疗的98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次数不同分为6组,3次组6例,4次组23例,5次组31例,6次...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次数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对原发性肝癌(HCC)患者肝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7年11月于本院行TACE术治疗的98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次数不同分为6组,3次组6例,4次组23例,5次组31例,6次组18例,7次组15例,8次组5例。比较各组末次治疗后1个月肝硬化CT形态分级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分析TACE治疗次数与肝硬化CT形态分级、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比较各组末次治疗后3年生存率。结果随着TACE治疗次数增加,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肝硬化CT形态分级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E治疗次数与肝硬化CT形态分级、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呈正相关(r>0,P<0.05);经Log-rank检验显示,不同组别末次治疗后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ACE治疗次数越多对患者肝功能的损害越大,且对预后改善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生存率 肝动脉化疗栓塞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 肝硬化CT形态分级
下载PDF
肝移植患者术后高血压的病因分析与治疗 被引量:1
4
作者 雷建卫 曾强 +3 位作者 窦剑 高庆军 王洋 史艳敏 《器官移植》 CAS 2012年第6期316-319,328,共5页
目的分析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高血压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研究对象为2002年8月至2012年4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进行肝移植的终末期肝病患者,术后随访1个月以上,排除术前高血压者,纳入研究共102例。其中男性90例,女性12例,年龄(51... 目的分析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高血压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研究对象为2002年8月至2012年4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进行肝移植的终末期肝病患者,术后随访1个月以上,排除术前高血压者,纳入研究共102例。其中男性90例,女性12例,年龄(51±9)岁。按术后1个月随访结果,连续3次血压测定收缩压≥140mmHg(10mmHg=1.33kPa)和(或)舒张压≥90mmHg确诊为高血压,将102例患者分为高血压组(40例)和正常血压组(62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肝移植术后高血压的发生率,按术前不同肝功能分级比较术后高血压发生率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3d的液体出入量,了解高血压组患者肝移植手术前后的各项指标变化,包括血压、中心静脉压和空腹血糖,分析高血压组治疗经过及预后。结果 40例术后发生高血压,发生率为39.2%,其中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B级和C级的患者,术后高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A级的患者。与肝移植手术前相比,术后3d、7d、14d、21d的收缩压与舒张压、空腹血糖及中心静脉压均显著增高(P<0.05或P<0.01)。肝移植术后高血压患者的术中及术后3d液体出入量明显高于正常组(均为P<0.05)。高血压组40例患者中,16例仅给予减少液体入量后即缓解,8例短期给予口服硝苯地平、7例静脉滴注硝普钠后血压降至正常,另有9例患者高血压持续存在,需长期口服降压药。结论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高血压发生率较高。肝移植术后高血压的发生与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液体管理及术后高血糖有关。治疗措施包括减少液体入量、给予降压药物控制血压与降血糖治疗等,经治疗多数患者血压可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高血压 肝功能分级 液体管理 高血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