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62年前的陈其宽“游”与留白的艺术 被引量:7
1
作者 徐明松 黄玮庭 《时代建筑》 2020年第4期164-173,共10页
东海大学早年规划设计在第一阶段完成后,其建筑语言或多或少受到了外界的质疑,亟待寻求新的可能性。1959年年中张肇康带着伤感的心情离开他苦心经营、投注心、力的东海大学,陈其宽则接受吴德耀校长的邀约创办建筑系。此时贝聿铭已表明... 东海大学早年规划设计在第一阶段完成后,其建筑语言或多或少受到了外界的质疑,亟待寻求新的可能性。1959年年中张肇康带着伤感的心情离开他苦心经营、投注心、力的东海大学,陈其宽则接受吴德耀校长的邀约创办建筑系。此时贝聿铭已表明除教堂外,不再参与东海大学其他建筑的规划设计事务,因此留在东海大学的陈其宽就有机会展现他个人对建筑的看法,开启了"游"与白墙诗意的第二阶段。从1954年的女生宿舍规划与1956年纸上建筑的青年中心竞图中就已看到陈其宽日后多数作品的创作母题,即"游"与留白。陈其宽从自己钟爱且不受限制的中国现代绘画实践中获取灵感,再转译到建筑,从1959年的校长公馆一路实验到1963年的艺术中心,共5件作品,可算他职业生涯的啼声初试,成果辉煌。文章将集中论述校长公馆、招待所与女白宫,旧建筑系系馆与艺术中心将留待第四篇专栏文章与路思义教堂、双曲抛物面的议题合并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大学 贝聿铭 陈其宽 张肇康 留白
下载PDF
两个“事件”之二 早年东海大学校园的乌托邦 被引量:2
2
作者 徐明松 《时代建筑》 2016年第3期135-143,共9页
东海大学早期校园规划与设计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重要的建筑实验,其中关键人物为贝聿铭、张肇康、陈其宽等三人,前两位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建筑研究所,是格罗皮乌斯的学生,陈其宽亦曾在其事务所工作过。东海大学的建筑经验一方面继承了... 东海大学早期校园规划与设计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重要的建筑实验,其中关键人物为贝聿铭、张肇康、陈其宽等三人,前两位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建筑研究所,是格罗皮乌斯的学生,陈其宽亦曾在其事务所工作过。东海大学的建筑经验一方面继承了包豪斯现代主义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尝试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再运用的可能性。这三位建筑师中,陈其宽与张肇康的角色最为关键,前者全程参与各阶段的规划与设计,后来创办了东海大学建筑系,对建筑教育也提出不少看法;后者在东海大学校园的第一阶段着力甚深,特别是在细部设计现代性的转化方面。文章尝试从历史的角度厘清台湾这一重要建筑"事件"的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包豪斯 东海大学 贝聿铭 陈其宽 张肇康 王大闳
下载PDF
1959年前的张肇康 乌托邦的寻回与想象的中国性 被引量:2
3
作者 徐明松 黄玮庭 《时代建筑》 2020年第3期156-167,共12页
东海大学规划案是华人当代建筑史里独特且可遇不可求的孤立事件。究其原因,一是业主是中国基督教大学联合董事会,有丰富的教会大学办学经验,又有能力寻求各方捐款支持;二是天时地利,集结了三位当时最杰出且亲炙格罗皮乌斯教诲的建筑师-... 东海大学规划案是华人当代建筑史里独特且可遇不可求的孤立事件。究其原因,一是业主是中国基督教大学联合董事会,有丰富的教会大学办学经验,又有能力寻求各方捐款支持;二是天时地利,集结了三位当时最杰出且亲炙格罗皮乌斯教诲的建筑师--贝聿铭、陈其宽、张肇康;三是摆脱了可能较为制度化与保守的华人社会,来到边陲之地--台湾。这样的时空背景造就了早年东海大学在前后两阶段的特殊成果。文章对张肇康在第一阶段的实验与特殊贡献深入分析,着重空间布局与建筑语言的参涉来源,以及如何改编与调配来自托马斯·杰弗逊的校园典范及日本传统建筑的语言,最后也试着揭示具民族情怀的知识分子所必然产生的悲剧性,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一直是历史发展的重要轨迹,潜藏在其中的张力也是历史引人入胜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大学 中国基督教大学联合董事会 格罗皮乌斯 贝聿铭 陈其宽 张肇康 托马斯·杰弗逊 日本传统建筑 历史 悲剧性
下载PDF
变易,不易,简易 陈其宽的几所大学校园规划 被引量:2
4
作者 徐明松 黄玮庭 《时代建筑》 2021年第1期166-173,共8页
在分析了陈其宽东海与后东海的重要作品后,文章刻意将陈其宽几所大学校园规划另列篇章讨论,按时间顺序有:中央大学(1968年)、交通大学(1976年)、中央警察大学(1977年)、中山大学(1980年)与侨生大学(1984年)等五座大学的规划设计,其中有... 在分析了陈其宽东海与后东海的重要作品后,文章刻意将陈其宽几所大学校园规划另列篇章讨论,按时间顺序有:中央大学(1968年)、交通大学(1976年)、中央警察大学(1977年)、中山大学(1980年)与侨生大学(1984年)等五座大学的规划设计,其中有完整实现的,如中央警察大学与侨生大学,也有局部实现的,如中央大学,也有胎死腹中的,如交通大学与中山大学。文章以中央警察大学与侨生大学为讨论核心,并旁及其他计划案。针对陈其宽的校园规划做一全面性的讨论是非常有趣的一个议题,因为对陈其宽来说,布局比描绘建筑物的细节更重要。因此,这种更能掌控的校园"乌托邦"一直是他借题发挥之处,"景观"、"空"或"留白"、"游"、"步移景异"等设计核心观念都可以在校园空间进行适当的发挥。在晚年他更仔细地推敲来自易经的儒、道哲学,也在其中找到与他作品的关联,尤其是他拜服的道家哲学,似乎可以为他一生的创作作脚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其宽 中央警察大学 侨生大学 易经 儒家 道家
下载PDF
时间与景致(1956-1963年) 陈其宽与“堪脑伊”曲面的文化意涵 被引量:2
5
作者 徐明松 黄玮庭 《时代建筑》 2020年第5期144-155,共12页
东海大学校园建筑在早期经历了第一阶段张肇康略带灰色的素朴风之后,建筑语言开始发生演变,其中一条路径是陈其宽在1959年校长公馆所开启的白墙诗意实验;另一条路径则是双曲抛物面,具体成就集中在倒伞状结构的运用。文章集中讨论了第二... 东海大学校园建筑在早期经历了第一阶段张肇康略带灰色的素朴风之后,建筑语言开始发生演变,其中一条路径是陈其宽在1959年校长公馆所开启的白墙诗意实验;另一条路径则是双曲抛物面,具体成就集中在倒伞状结构的运用。文章集中讨论了第二条路径,首先爬梳了双曲抛物面在西方的起源与运用,其次探讨了其对这批华人建筑师的影响,最后探讨了如何通过新技术来亲近华人传统的空间氛围,从1956年年底路思义教堂开启的"堪脑伊"曲面实验,到1958年张肇康学生活动中心计划案的伞形结构,再到1961年陈其宽的建筑系系馆以及1963年的艺术中心伞形结构的付诸实现,展现了参与者的无穷创意。在这一过程中,与贝聿铭、张肇康、陈其宽熟识的王大闳在1960年亦大胆提出了在中庭设置伞形结构的故宫博物院计划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大学 陈其宽 双曲抛物面 堪脑伊曲面 伞形结构
下载PDF
游艺化境 后东海时期的陈其宽 被引量:1
6
作者 徐明松 黄玮庭 《时代建筑》 2020年第6期152-159,共8页
文章发现贯穿于陈其宽创作核心的艺术观摇摆在几个参涉来源里,首先是挪用华人庭园里“步移景异”的空间手法,简单来说,可用“游”一字概括之;其次是陈其宽同时作为华人现代水墨画家在绘画创作里的实验与领悟,这里或可以标题的“游艺化... 文章发现贯穿于陈其宽创作核心的艺术观摇摆在几个参涉来源里,首先是挪用华人庭园里“步移景异”的空间手法,简单来说,可用“游”一字概括之;其次是陈其宽同时作为华人现代水墨画家在绘画创作里的实验与领悟,这里或可以标题的“游艺化境”来诠释,陈其宽的建筑语言不在传统建筑构造上的细部着力,而是追求一种整体性的空间诗意,尤其是跟环境的互动,甚而,陈其宽就是将建筑当景观处理。最后就是陈其宽“肉眼、物眼、意眼”里的“物眼”,或许我们可将此“物眼”看成是新现代性新技术所产生的新表达方式,譬如说他从包豪斯、密斯那里学来的,或从凯普斯得到的启发,所以陈其宽步移景异所看到的景是现代的,是全新感受的。文章透过后东海时期几组作品的分析,最后到大升艺品中心的系列尝试,确认陈其宽对华人当代建筑路径的实验是全新的,且充满开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其宽 步移景异 物眼 大升艺品中心
下载PDF
历史演变中的校园现代性从中国十三所教会大学到东海大学 被引量:1
7
作者 徐明松 黄玮庭 《时代建筑》 2020年第2期136-143,共8页
文章试图爬梳中国教会大学在空间规划上的历史演变,特别聚焦在格罗皮乌斯主持的协同建筑师事务所(TAC)主导的华东大学规划案(1946-1948年)及贝聿铭领军的东海大学规划案(1954-1963年)。这两个规划案涉及了如何将现代的观念置入华人校园... 文章试图爬梳中国教会大学在空间规划上的历史演变,特别聚焦在格罗皮乌斯主持的协同建筑师事务所(TAC)主导的华东大学规划案(1946-1948年)及贝聿铭领军的东海大学规划案(1954-1963年)。这两个规划案涉及了如何将现代的观念置入华人校园,传统中国园林与合院又如何与西方最前卫的观念对话。这是一场不容易的战役,看似是在封闭校园里的战役,其实所呈现的观念在任何华人社群的地方都值得参考。因此,我们试着揭示规划设计背后的历史脉络与复杂性,并分析其不断挑战自身的创作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会大学 协同建筑师事务所 格罗皮乌斯 贝聿铭 陈其宽 张肇康 中国园林 中国合院
下载PDF
汉宝德的大乘建筑与那一代
8
作者 徐明松 《时代建筑》 2017年第2期114-123,共10页
汉宝德与他那一代建筑师的"建筑养成"都来自本土教育的初步"给养"。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他们学习的动力完全来自自身,这不仅体现在汉宝德身上,也体现在高而潘、蔡柏锋与吴明修的职业生涯中。这一代建筑师尽管受到... 汉宝德与他那一代建筑师的"建筑养成"都来自本土教育的初步"给养"。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他们学习的动力完全来自自身,这不仅体现在汉宝德身上,也体现在高而潘、蔡柏锋与吴明修的职业生涯中。这一代建筑师尽管受到王大闳、陈其宽、张肇康等上一代的影响,却在建筑语言上产生了一种"疏离",几乎看不出任何继承性,这经常成为研究台湾现代建筑史时的困惑,难道华人社会那么渴求向外学习而忽略了自己的传统?文章以汉宝德作为讨论的核心,并对他同时代的几位重要建筑师也进行了研究,试图为台湾匮乏的年代勾勒出一个整体性的建筑样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大闳 陈其宽 张肇康 汉宝德 高而潘 蔡柏锋 吴明修 传统 现代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