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林海音和迟子建儿童叙事小说比较研究 |
张晓明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
1
|
|
2
|
迟子建小说与黑土民俗 |
修宏梅
|
《襄樊学院学报》
|
2004 |
5
|
|
3
|
童心与诗心的女性书写——萧红、迟子建创作品格论 |
刘艳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8
|
|
4
|
迟子建的地域情缘——试析黑土地文化对迟子建及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
陈颖
|
《大连大学学报》
|
2004 |
4
|
|
5
|
浅析迟子建的《亲亲土豆》兼及其它中短篇小说 |
程荣晖
|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6
|
|
6
|
迟子建对小说的独特经营:童话与温情叙述 |
佘丹清
|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05 |
3
|
|
7
|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及其表现形式 |
赵薇
|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4
|
|
8
|
不变的乡土——迟子建小说乡土情结的成因释义 |
付丽丽
|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
2005 |
1
|
|
9
|
游牧文明的挽歌——《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文学人类学解读 |
王璐
|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0 |
2
|
|
10
|
另一种“底层写作”叙事伦理——论迟子建近年来的“底层文学”创作 |
陈东辉
|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11
|
迟子建小说中童年母题的外在表现形式及其文化内涵 |
刘春玲
|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3
|
|
12
|
文学自觉与迟子建小说的创作流变 |
陈东辉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13
|
迟子建小说中动物感恩母题的跨文化寻踪 |
刘春玲
|
《大连大学学报》
|
2009 |
2
|
|
14
|
迟子建小说风格的渐变 |
李慧燕
|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
2005 |
0 |
|
15
|
论迟子建小说的温情写作 |
贾如
|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
2011 |
2
|
|
16
|
论迟子建的成长小说 |
韩会敏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
2008 |
1
|
|
17
|
苦难历程中的困惑和裂变——以迟子建长篇小说《白雪乌鸦》为例 |
刘春玲
|
《大连大学学报》
|
2013 |
2
|
|
18
|
从“北极村”到“地球村”的灵魂时空——迟子建小说的文化人类学意义 |
张学昕
韩雪梅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19
|
文化嬗变下的人性困厄——《额尔古纳河右岸》中鄂温克族新生代青年形象的解读 |
刘春玲
|
《大连大学学报》
|
2012 |
2
|
|
20
|
论迟子建作品中的庄禅文化因素 |
陈丽
|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10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