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痛中心模式下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
1
作者 黄训平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第23期148-151,共4页
目的 探讨胸痛中心模式下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在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0例),分别实施常规急救护理流程和胸... 目的 探讨胸痛中心模式下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在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0例),分别实施常规急救护理流程和胸痛中心模式下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接诊后各时间窗短于对照组,救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转院率与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 <0.05);干预后2周,观察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西雅图心绞痛生活量表(SAQ)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胸痛中心模式下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可明显缩短救治时间,提升救治效果,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与生活质量,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胸痛中心模式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 生活质量 心血管不良事件
下载PDF
胸痛中心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急救质量和预后的影响
2
作者 刘海彬 夏燕平 陈煜雯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18期159-162,共4页
目的:分析胸痛中心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STEMI)患者急救质量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2月靖江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接诊的146例STEMI患者的资料,按照接诊模型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78)和对照组(n=68),对照组为常... 目的:分析胸痛中心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STEMI)患者急救质量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2月靖江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接诊的146例STEMI患者的资料,按照接诊模型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78)和对照组(n=68),对照组为常规接诊模式接诊,观察组为胸痛中心模式接诊。观察两组发病-首次医疗接触(S2FMC)时间、急诊停留时间、首份心电图时间、心肌损伤标志物时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间、院内心衰率和死亡率。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预后情况,包括再住院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S2FMC时间、急诊停留时间、首份心电图时间、心肌损伤标志物时间和PCI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院内心衰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院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个月内再住院率和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再发心肌梗死率、心衰发生率和心源性死亡发生率等单项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痛中心模式可以缩短STEMI患者的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效率,改善短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痛中心模式 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 预后
下载PDF
胸痛中心模式下的急救护理路径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付鸿雁 李娟 宋运远 《黑龙江医学》 2022年第18期2280-2282,共3页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CPC)模式下的急救护理路径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7月CPC未成立前于样本医院就诊的43例STEMI患者为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路径;选取2019年8月—2021年1月CPC成...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CPC)模式下的急救护理路径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7月CPC未成立前于样本医院就诊的43例STEMI患者为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路径;选取2019年8月—2021年1月CPC成立后于样本医院就诊的43例STEMI患者为观察组,实施CPC模式下的急救护理路径。对比两组患者救护时间、住院时间、就诊10 min规定项目达标率、心功能指标、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首份心电图时间、建立静脉通路时间、门—球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13、9.257、22.953、5.707,P<0.05);观察组心电图检查、开具实验室检查、口服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或倍林达的达标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98、4.914、5.460,P<0.05);入院时两组患者心功能水平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69、1.704、0.540,P>0.05);出院时观察组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LVEDD、LVESD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26、7.225、7.260,P<0.05);观察组心力衰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7,P<0.05)。结论:CPC模式下的急救护理路径应用于STEMI患者救治中,能够缩短患者救治时间,提高规定项目救治达标率,有利于心功能恢复,有效降低心力衰竭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胸痛中心模式 急救护理路径 救护时间 心力衰竭
下载PDF
胸痛中心模式下的急救干预措施应用于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渊李 张晨 耿值 《临床研究》 2022年第10期175-178,共4页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模式下的急救干预措施应用于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分析。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信阳市中心医院247例心肌梗死患者,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胸痛中心模式建立后收治的131例患者作为试验组,采取胸痛中...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模式下的急救干预措施应用于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分析。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信阳市中心医院247例心肌梗死患者,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胸痛中心模式建立后收治的131例患者作为试验组,采取胸痛中心模式下的急救干预措施,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胸痛中心模式实施前收治的116例患者作为参照组,采取常规急救干预措施。对比研究对象各项抢救措施关键时间节点、救治情况以及入院至球囊扩张时间、人均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结果试验组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首份心电图采集时间、通知心内会诊至开始会诊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双抗时间(双抗血小板治疗)、确诊至签字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导丝通过(FMC2B)、进入医院大门至导丝通过(D2B)、入院至球囊扩张时间等指标均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抢救成功率(96.18%)比参照组(85.34%)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院内心肌梗死再发以及医疗争议事件(3.05%、0.76%)比参照组(10.34%、6.03%)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人均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痛中心模式下的急救干预措施的实施可以为心肌梗死患者赢得最佳抢救时机,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救干预措施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胸痛中心模式 预后
下载PDF
胸痛中心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孙彦君 《中外医学研究》 2020年第36期158-160,共3页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5-10月淮南市新华医院急诊科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20例,根据急诊接诊模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胸痛急诊接诊模式,研究...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5-10月淮南市新华医院急诊科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20例,根据急诊接诊模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胸痛急诊接诊模式,研究组实施胸痛中心模式。比较两组急救质量。结果:研究组急诊停留时间、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时间分别为(10.05±1.76)、(10.75±2.84)、(122.65±34.67)min,均优于对照组的(15.69±2.41)、(29.67±5.89)、(162.68±38.9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13%,低于对照组的1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痛中心模式可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时间,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胸痛中心模式 急救质量 心血管不良事件
下载PDF
胸痛中心模式下急救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及预后的影响
6
作者 杨帆 《中外医药研究》 2022年第13期117-119,共3页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CPC)模式下急救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救治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2年9月中山市沙溪隆都医院急诊科收治的AMI患者69例临床资料,2021年10月-2022年3月收治的AMI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CPC)模式下急救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救治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2年9月中山市沙溪隆都医院急诊科收治的AMI患者69例临床资料,2021年10月-2022年3月收治的AMI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组,2022年4-9月收治的AMI患者33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传统急诊护理路径,观察组实施CPC模式下急救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各时间节点所需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和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观察组首次医疗接触到首份心电图时间、入室至完成抽血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采血到肌钙蛋白出结果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应用CPC模式下急救护理路径可缩短救治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救治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胸痛中心模式 急救护理路径 救治效果 并发症
下载PDF
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丁树琴 管佳慧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5期653-655,共3页
目的:分析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救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50例急诊预检接诊的AMI患者,将建立胸痛中心以前入院就诊的12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建立胸痛中心后就诊的13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观察组实施胸痛中心管理流程... 目的:分析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救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50例急诊预检接诊的AMI患者,将建立胸痛中心以前入院就诊的12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建立胸痛中心后就诊的13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观察组实施胸痛中心管理流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急诊救治流程。比较两组患者急诊停留时间、患者转出抢救室至介入血管球囊开通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急诊停留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t=15.19,P<0.05);观察组患者转出抢救室至介入血管球囊开通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t=26.69,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可显著缩短AMI患者的抢救时间和治疗时间,有助于优化急性心梗患者急诊救治流程,同时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痛中心管理模式 急性心肌梗死 影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