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肺复苏质量指数、灌注指数和胸部按压分数在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杨艳鹏 吕菲菲 +1 位作者 马冬璞 刘毓 《临床研究》 2025年第1期87-90,共4页
目的分析应用心肺复苏质量指数、灌注指数和胸部按压分数对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CCU)收治的心脏骤停并且接受心肺复苏成功的59例患者作为... 目的分析应用心肺复苏质量指数、灌注指数和胸部按压分数对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CCU)收治的心脏骤停并且接受心肺复苏成功的5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心肺复苏后的预后结局分为预后良好组(n=41)和预后不良组(n=18)。收集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和心肺复苏相关指标差异,对比两组患者心肺复苏质量指数(CQI)、灌注指数(PI)和胸部按压分数(CCF)差异,同时采用Logistic分析以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与患者不良预后的相关性及对良好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不同预后结局患者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和心脏骤停原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和合并心肺疾病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心肺复苏相关指标T_(0)、T_(1)和T_(2)时间均值均明显短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CQI、PI-1、PI-2和CCF结果均值均要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显示PI-1及CCF异常降低是心脏骤停患者不良预后结局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显示,PI-1预测患者良好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80(95%CI:0.795~0.964),CCF预测患者良好预后的AUC为0.970(95%CI:0.935~1.000),PI-1联合CCF预测患者良好预后的AUC为0.989(95%CI:0.970~1.000)。结论心脏骤停患者接受心肺复苏过程中平均PI以及CCF可能成为预测心肺复苏良好预后的重要指标,且平均PI和CCF同时降低可能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质量指数 灌注指数 胸部按压分数 预后分析
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抢救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赵俊雅 刘丹丹 +1 位作者 苏玉敏 韩国杰 《中国临床护理》 2021年第7期447-449,共3页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抢救中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9月-2018年9月急救中心收治的304例成年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患者基本人口学信息、现场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ion,CPR)情况[包括是否有目击...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抢救中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9月-2018年9月急救中心收治的304例成年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患者基本人口学信息、现场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ion,CPR)情况[包括是否有目击者、目击者是否实施CPR、胸部按压分数(chest compression fraction,CCF)、到达急救中心时间等],患者24 h的存活率,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心脏骤停患者CPR后24 h存活率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目击者是否进行CPR及接受不同CCF的患者,其24 h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CF≤80%为24 h存活率的危险因素(P<0.05),目击者进行CPR为24 h存活率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对心脏骤停患者,目击者尽早实施CPR及增加有效持续胸部按压时间,能够提高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的24 h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胸部按压分数 心脏骤停
下载PDF
心肺复苏主动强化策略对院前救治措施的影响分析
3
作者 李明华 许萍 +5 位作者 叶继 张琳 董雪洁 孙冬冰 阮婕 刘佳慧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4年第1期76-79,共4页
目的 建立心肺复苏主动强化策略,评估该策略效果。方法 将院前急救团队分成传统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组与CPR主动强化组,利用视频和小程序记录急救过程。2021年6月-2021年12月,收集到传统CPR组49个病例与CPR主... 目的 建立心肺复苏主动强化策略,评估该策略效果。方法 将院前急救团队分成传统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组与CPR主动强化组,利用视频和小程序记录急救过程。2021年6月-2021年12月,收集到传统CPR组49个病例与CPR主动强化组51个病例,统计抢救时间、按压时间、除颤时间、机械按压设备安装时间、首次肾上腺素使用时间以及气管插管时间等指标,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 CPR主动强化组的前10 min胸外按压比例[69.67(61.75,75.33)%]和高级气道建立比例(84.3%)高于传统CPR组[46.0(31.5,53.5)%和6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在机械按压使用率、肾上腺素使用率、复苏机械安装用时、救治开始至复苏机械安装完成用时、救治开始至首次肾上腺素使用时间、救治开始至高级气道建立完成用时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在心肺复苏结局方面,传统CPR组和CPR主动强化组院前自主循环恢复率分别为38.8%(19/49)和35.3%(18/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实施CPR主动强化策略能明显提高院前心搏骤停患者的前10 min胸外按压比例,视频回顾与急救措施登记分析能有效提高心肺复苏的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主动强化策略 院外心脏骤停 胸外按压比例 院前救治
原文传递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联合按压分数连续监测用于评估院内心肺复苏质量和效果的临床价值
4
作者 陈黔宾 王玉蓉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4年第22期37-40,共4页
目的 通过连续监测院内非创伤性心脏骤停(CA)患者心肺复苏(CPR)质量期间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_(2))和按压分数(CCF)评估院内CPR质量及效果的临床价值,为高质量CPR技术实施与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2022年1月-2024年5月成飞医院急诊... 目的 通过连续监测院内非创伤性心脏骤停(CA)患者心肺复苏(CPR)质量期间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_(2))和按压分数(CCF)评估院内CPR质量及效果的临床价值,为高质量CPR技术实施与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2022年1月-2024年5月成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非创伤性心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出现持续自主循环恢复分为ROSC组与非ROSC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急诊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CF和PETCO_(2)与患者ROSC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评估两种指标对复苏结局的预测效能,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ROSC组按压暂停时间显著少于非ROSC组(P<0.05).与非ROSC组相比,ROSC组的总CCF更高(P<0.05),插管时PETCO_(2)和PETCO_(2)平均值更高(P<0.05).按压暂停时间、总CCF、PETCO_(2)平均值是CA患者CPR后ROSC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表明预测CA患者CPR后ROSC的效能的效果为:PETCO_(2)平均值>总CCF>按压暂停时间.结论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联合按压分数连续监测是一种有效评估院内心肺复苏质量和效果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按压分数 心肺复苏质量
原文传递
脉搏血氧波形衍生参数对心肺复苏质量的评估价值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袁全 王澄 +5 位作者 秦杰 何先梁 金星亮 张飞 岑建 王磊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64-367,共4页
目的脉搏血氧波形(pulse oximetry plethysmographic waveform,POP)为无创监测方法获得,相比于有创监测技术,其在心肺复苏期间的临床可用性更高。本研究旨在分析基于POP波形获取的三个参数:心肺复苏质量指数(CPR quality index,CQI)、... 目的脉搏血氧波形(pulse oximetry plethysmographic waveform,POP)为无创监测方法获得,相比于有创监测技术,其在心肺复苏期间的临床可用性更高。本研究旨在分析基于POP波形获取的三个参数:心肺复苏质量指数(CPR quality index,CQI)、灌注指数(perfusion index,PI)与按压分数(chest compression fraction,CCF)对心肺复苏质量与患者复苏可能性的评估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描述性研究,基于74例心肺复苏病例,以患者是否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将其分为ROSC组与非ROSC组。通过导出与分析临床原始数据,获取以上参数在心肺复苏过程中的分布与变化,进而研究上述参数对患者预后的临床评估价值。结果在患者复苏终末期,三个参数在两组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QI对于复苏患者ROSC可能性的评估价值显著高于PI与CCF(P<0.05)。结论通过POP波形获取的CQI、PI与CCF参数在复苏终末期均可对心肺复苏质量与患者ROSC可能性进行评估,其中CQI的评估价值高于PI与CC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质量指数 灌注指数 按压分数 自主循环恢复
原文传递
不同深度机械胸外按压对心脏射血分数及升主动脉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缪心军 唐贤豪 +5 位作者 刘树理 陈玉熹 王凯华 陈清 刘晓 黄红艳 《健康研究》 CAS 2021年第5期565-567,571,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深度机械胸外按压对心脏射血分数及升主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到急诊时间<20 min或在重症医学科住院期间出现心搏骤停并经心肺复苏(cardiac 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6 min后仍未恢... 目的观察不同深度机械胸外按压对心脏射血分数及升主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到急诊时间<20 min或在重症医学科住院期间出现心搏骤停并经心肺复苏(cardiac 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6 min后仍未恢复自主循环的30例患者。予活塞式胸外按压仪按压,频率100次/min,调整按压深度5、6 cm,各持续2 min。采用M型超声心动图检测每个按压深度的心脏射血分数,采用脉冲多普勒检测升主动脉血流流速,比较不同深度胸外按压的心脏射血分数和升主动脉血流流速。结果30例患者全部进行了5 cm和6 cm深度按压,复苏结束时恢复自主循环5例。机械按压深度6 cm时的心脏射血分数和升主动脉血流流速均高于机械按压深度5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体质量指数为24~<28 kg/m^(2)患者、胸廓前后径为18~<21 cm患者、胸廓周径为85~<95 cm患者中,相比5 cm按压深度,6 cm按压深度的心脏射血分数和升主动脉血流流速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院前院内CPR成功率仍较低,机械按压深度6 cm对心脏射血分数和升主动脉血流流速改善的效果要优于机械按压深度5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胸外按压 深度 心脏射血分数 升主动脉血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