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博弈论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被引量:22
1
作者 魏良益 李后强 《经济体制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9-26,共8页
成渝两地政府在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存在竞争行为,主要体现在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公共利益等方面,以生产要素集聚为主的经济利益竞争居于基础地位。采用竞争的博弈策略,两地政府目标效用支付和社会福利支付并没有得到改善而是相反。&q... 成渝两地政府在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存在竞争行为,主要体现在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公共利益等方面,以生产要素集聚为主的经济利益竞争居于基础地位。采用竞争的博弈策略,两地政府目标效用支付和社会福利支付并没有得到改善而是相反。"零和博弈"竞争策略在成渝两地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没有出路,构建协同互动和共建共享合作机制的"双赢博弈"才是理性的和必然的选择。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建立合作共建机制、强化政策协同、完善决策机制、争取国家支持等,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弈论 成渝地区 双城经济圈 双赢
原文传递
成渝地区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冯晓兵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2-98,共7页
交通设施是区域之间资源要素空间交换的核心载体,交通可达性已成为影响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和空间指向的重要因素。基于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可达性系数、经济潜力指数等指标,分析高速铁路发展对成渝地区交通可达性的影响;采用经济引力模型... 交通设施是区域之间资源要素空间交换的核心载体,交通可达性已成为影响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和空间指向的重要因素。基于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可达性系数、经济潜力指数等指标,分析高速铁路发展对成渝地区交通可达性的影响;采用经济引力模型测算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条件下的经济联系强度,探讨交通运输条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高速铁路的发展显著提升了成渝地区的交通可达性,区域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交通可达性与经济联系量的提升存在明显的"廊道效应",成德绵城市带和成渝发展主轴沿线城市受益较多;高速铁路改善了交通条件对成都、重庆等城市经济发展的制约,提高了交通可达性与经济联系的耦合协调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成渝地区 交通可达性 区域经济 耦合协调度
下载PDF
成渝地区空气重污染天气形势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常美玉 向卫国 +4 位作者 钱骏 张小玲 陈军辉 杨显玉 张公亮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3-57,共15页
利用Lamb-Jenkinson客观环流分型法,对成渝地区及4个子区域2014—2018年高度场和海平面气压场进行了环流分型,并探讨了环流型与空气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成渝地区海平面气压场的最高频率环流型为东北气流型(NE),850 hPa上为高压型(A),50... 利用Lamb-Jenkinson客观环流分型法,对成渝地区及4个子区域2014—2018年高度场和海平面气压场进行了环流分型,并探讨了环流型与空气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成渝地区海平面气压场的最高频率环流型为东北气流型(NE),850 hPa上为高压型(A),500 hPa上为平直西风气流型(W).综合来看,成渝地区易发生污染天气形势是:高空500 hPa为平直西风(W),地面和850 hPa上为低压(C)或东南气流型(SE);易出现优良天气的环流形势是:高空500 hPa为平直西风(W),地面和850 hPa上为高压(A)或东北气流型(NE).对个例进行分析后发现,当地面为气旋或东南气流,同时风速较小时,不利于污染物的水平扩散;若高空为弱脊控制或者为槽后西北气流,则在下沉气流的作用下,不利于污染的垂直扩散,地面污染进一步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成渝地区 环流分型 Lamb-Jenkinson环流分型法
原文传递
成渝地区城镇化质量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雪茹 尹志强 姚亦锋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6-70,共5页
基于对城镇化质量内涵的理解,从人口、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空间发展、发展效率、城乡统筹8个方面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14年成渝地区13个城市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采用协调度模型对成渝地区城镇化水平与质... 基于对城镇化质量内涵的理解,从人口、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空间发展、发展效率、城乡统筹8个方面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14年成渝地区13个城市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采用协调度模型对成渝地区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协调状况进行评价,应用典型相关分析探讨成渝地区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城镇化质量整体不高;区域内各城市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差距明显,空间差异显著。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法将成渝地区13个城市划分为四大类型区:高质量类型区、质量较高区、质量一般地区、质量较低区。成渝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地域差异较大,整体水平较低。经济、人口、基础设施是成渝地区城镇化质量空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质量 熵值法 空间差异 成渝地区
下载PDF
成渝地区中小河流水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11
5
作者 温泉 马迎群 +6 位作者 秦延文 迟明慧 张雷 时瑶 曹伟 任春平 赵丽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93-499,共7页
为进一步保护成渝地区水生态环境质量,筑牢长江上游水生态安全屏障,围绕成渝地区河流水质污染特征,剖析了中小河流水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成渝地区中小河流水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成渝地区水环境质量呈逐步改善趋势,... 为进一步保护成渝地区水生态环境质量,筑牢长江上游水生态安全屏障,围绕成渝地区河流水质污染特征,剖析了中小河流水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成渝地区中小河流水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成渝地区水环境质量呈逐步改善趋势,水质污染主要集中在中小河流,特别是跨界河流水质超标频度较高;中小河流水质污染主要集中在2—6月,说明区域水质主要受点源污染和初期雨水冲刷的面源污染物集中入河的共同影响。水资源分布不均与高强度开发利用导致的生态流量不足,城镇人口集聚导致的生活污染压力大,农业面源治理难度大导致的长期高污染负荷,上下游联防联控机制不完善造成的跨界河流污染防治难度大,是造成成渝地区中小河流水质污染突出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中小河流的生态流量保障,厂网齐抓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多管齐下提升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水平,流域统筹推进水环境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河流 成渝地区 水污染特征 问题诊断 政策建议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安全格局识别及改善对策 被引量:5
6
作者 林文豪 温兆飞 +1 位作者 吴胜军 毕月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73-985,共13页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我国长江上游第二阶梯,具有重要的生态屏障功能。基于“源地-廊道”法,选取生境维持、土壤保持、产水服务三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识别该区域生态源地,在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类型和社会经济要素的情...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我国长江上游第二阶梯,具有重要的生态屏障功能。基于“源地-廊道”法,选取生境维持、土壤保持、产水服务三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识别该区域生态源地,在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类型和社会经济要素的情况下设置阻力面,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构建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识别出现存主要问题。研究表明:(1)全区生态源地共507处,共计面积67191km^(2),主要分布在东西南三方的山地区域;(2)区域整体呈现“三翼-多轴”的生态安全格局,保证了区域生态安全;(3)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存在生态源地空间分布不均、生态源地破碎、生态源地与人类活动冲突、生态廊道脆弱四大问题。通过进一步讨论问题背后的原因,提出了对应的改善对策,相关结果有望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国土空间布局建设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源地-廊道”法 生态系统服务 InVEST模型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境质量对城市扩张的时空响应 被引量:4
7
作者 刘婷 唐燕秋 +2 位作者 丁佳佳 牛晋兰 耿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28,共9页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建设核心区,开展区域生境质量评价,掌握其对城市扩张的时空响应规律,对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0和2020年3期土地覆被数据,采用土地利用程度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建设核心区,开展区域生境质量评价,掌握其对城市扩张的时空响应规律,对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0和2020年3期土地覆被数据,采用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动态度指数、InVEST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成渝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和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成渝地区主要用地类型为耕地和林地,两者面积占比超过研究区面积的86%。20年来,耕地和草地面积显著减少,建设用地面积持续扩张,增幅高达148.88%。相较于2000—2010年,201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较为复杂,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增加2倍。(2)成渝地区生境质量总体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呈现“双圈”低、中部一般、四周高的环状分布。2000—2020年研究区生境质量不变、下降和升高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72.52%、22.70%和4.78%,有超过20%的下降区域为高质量生境栖息地,这些下降区域已丧失生态功能。(3)成渝地区土地利用程度与生境质量在空间上呈显著负相关,且相关性不断增强,以高土地利用程度-低生境质量和低土地利用程度-高生境质量空间聚集分布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 生境质量 土地利用 InVEST模型
下载PDF
重庆市2015-2020年秋冬季PM_(2.5)污染传输路径与潜在源贡献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蒲茜 李振亮 +5 位作者 曹云擎 蒋昌潭 张悦 高阳华 张卫东 翟崇治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9-59,共11页
2015-2020年成渝地区各城市PM_(2.5)浓度(国控点监测数据)下降显著,但重庆市、川东北城市群及川南城市群PM_(2.5)污染问题依然存在,且存在一定的传输影响关系.以重庆市为例,使用HYSPLIT模型计算了2015-2020年秋冬季PM_(2.5)污染期间气... 2015-2020年成渝地区各城市PM_(2.5)浓度(国控点监测数据)下降显著,但重庆市、川东北城市群及川南城市群PM_(2.5)污染问题依然存在,且存在一定的传输影响关系.以重庆市为例,使用HYSPLIT模型计算了2015-2020年秋冬季PM_(2.5)污染期间气流后向轨迹,利用轨迹聚类和潜在源贡献算法,分析了不同年份的PM_(2.5)输送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市PM_(2.5)污染主要受西偏南方向(约占58%,长距离为主)、北偏西方向(约占26%,中距离为主)和南略偏西方向(约占16%,短距离为主)传输影响;川东北城市群和川南城市群对重庆市PM_(2.5)污染传输贡献较为显著,6年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3%和15%;不同年份的污染传输贡献差异明显,2015-2017年以川南城市群污染传输为主(平均贡献24%),2018-2020年以川东北城市群污染传输为主(平均贡献37%),川渝以外污染传输影响逐年减弱(平均贡献由33%降至5%).在“成渝双城经济圈”背景下,重庆市与周边川东北城市群及川南城市群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是深化PM_(2.5)污染防控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污染 传输路径 潜在源贡献 成渝地区 联防联控
原文传递
成渝地区典型城市O_(3)污染对人为源前体物排放敏感性模拟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曹云擎 李振亮 +5 位作者 蒲茜 蒋昌潭 薛文博 蒋洪强 张卫东 翟崇治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001-3011,共11页
以2019年3—4月臭氧(O_(3))污染小高峰为例,应用空气质量模型CAMx-DDM法分析了成渝地区O_(3)浓度对人为源前体物排放敏感性,并用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及生产恢复导致的污染排放同比变化情景进行模拟验证.模拟结果表明成渝地区... 以2019年3—4月臭氧(O_(3))污染小高峰为例,应用空气质量模型CAMx-DDM法分析了成渝地区O_(3)浓度对人为源前体物排放敏感性,并用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及生产恢复导致的污染排放同比变化情景进行模拟验证.模拟结果表明成渝地区O_(3)对NO_(x)的敏感性为负、对VOCs的敏感性为正,其中,重庆市主城区、主城区以西地区、川南城市群和成都平原西部地区敏感性较高,与其自身污染排放源分布密集有关.以典型城市重庆市主城区为例,2019年3—4月O_(3)小时浓度对NO_(x)和VOCs的敏感性平均值分别为-19.14μg·m-3和7.25μg·m-3,两者表现出相反的日变化规律,且主要受到本地及周边区域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在所有区域VOCs排放均削减25%的情况下,3月和4月月均O_(3)日最大8 h浓度分别下降2.62μg·m-3和3.59μg·m-3.敏感性模拟得到2020年3月四川省和重庆市NO_(x)排放量同比下降8.00%和22.40%,VOCs同比下降1.00%和7.92%;4月NO_(x)排放量同比上升5.00%和9.50%,四川省VOCs同比持平,重庆市上升3.63%,与同期"新冠"疫情防控及生产恢复导致的实际排放情况非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 臭氧污染 CAMx-DDM 前体物 敏感性
原文传递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度探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视角
10
作者 申传顺 柴泽阳 申伟宁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11,共11页
为探讨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的互动效应及其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机制,用熵值赋权法测算2010—2021年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并从时间趋势、空间差异、收敛特征等角度对二者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成渝... 为探讨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的互动效应及其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机制,用熵值赋权法测算2010—2021年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并从时间趋势、空间差异、收敛特征等角度对二者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成渝地区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水平呈上升趋势,但高教资源与科创资源集中于成都、重庆两个核心城市;成渝地区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度整体趋势向好、提升空间较大,但双城经济圈交界地区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度仍处于不协调状态;成渝地区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度存在σ收敛和β收敛,且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耦合协调度向稳态水平演进。因此,应进一步利用好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两个资源,并充分发挥核心城市辐射效应,大力促进成渝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科技创新 新质生产力 耦合协调 成渝地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下的能源体系发展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勇 谭琦 蔡隆晶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1年第4期63-66,共4页
全球能源供需格局正进入深刻调整的阶段,新一轮能源革命已经开始,我国的能源体系发展正步入关键的转型阶段。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双城经济圈的能源体系发展肩负起了更重大的使命,能源转型变革任重道远。为了进一... 全球能源供需格局正进入深刻调整的阶段,新一轮能源革命已经开始,我国的能源体系发展正步入关键的转型阶段。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双城经济圈的能源体系发展肩负起了更重大的使命,能源转型变革任重道远。为了进一步解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能源消费量增速趋缓的问题、改善能源发展质量和效率,使能源体系发展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基础和新动力,提出了将成渝双城经济圈的能源体系发展方向和五大发展理念相结合,形成能源体系发展的战略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对双城经济圈能源体系现状及问题进行梳理,进而提出了双城经济圈能源体系发展展望。研究结果表明:①推动双城经济圈能源革命加速,能源体系发展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尤为重要;②双城经济圈内能源体系整体发展较快,属于自给自足型区域,但传统能源利用效率偏低、清洁能源发展速度缓慢;③双城经济圈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刻不容缓,天然气作为高效清洁的低碳能源,将迎来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 双城经济圈 能源体系 天然气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乡村多功能类型识别与转型路径
12
作者 甘德彬 陈现军 马茜 《农业科技管理》 2024年第2期24-29,共6页
文章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县域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模型识别各区县乡村地域多功能类型。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多数县域具备多功能属性,在区域中承担了主要功能,除主导功能外,各县域还具备辅助功能... 文章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县域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模型识别各区县乡村地域多功能类型。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多数县域具备多功能属性,在区域中承担了主要功能,除主导功能外,各县域还具备辅助功能、次要功能和短板功能;村多功能类型分布范围为单功能主导型>双功能主导型>弱综合型>无主导功能型>强综合型。基于不同县域乡村地域多功能类型确定乡村经济发展主体方向,并提出了分类推进乡村多功能转型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 县域 乡村多功能 类型识别 转型路径
下载PDF
加快川渝毗邻地区功能平台建设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13
作者 杨锐 《商业经济》 2024年第8期26-30,共5页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驱动下,四川和重庆已进入高质量融合式发展新阶段,两省市毗邻地区成为一体化发展前沿阵地。以十大功能平台为抓手,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多层次规划政策的融合和协同...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驱动下,四川和重庆已进入高质量融合式发展新阶段,两省市毗邻地区成为一体化发展前沿阵地。以十大功能平台为抓手,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多层次规划政策的融合和协同,加快多主体利益机制的构建和实施,提高多方面基础支撑的效能和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 双城经济圈 功能平台 一体化
下载PDF
成渝地区大气污染生命统计价值评价研究——基于单边界二分式的条件价值法 被引量:6
14
作者 彭菲 李雪 +4 位作者 马国霞 周颖 於方 张衍燊 杨威杉 《中国环境管理》 CSSCI 2021年第1期136-141,111,共7页
大气污染生命统计价值是进行大气污染造成的人体健康损失核算和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成效评估的关键指标。本文运用条件价值方法的单边界二分式函数模型,对成渝地区降低大气污染健康风险的平均支付意愿和生命统计价值进行了计算。主要结论如... 大气污染生命统计价值是进行大气污染造成的人体健康损失核算和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成效评估的关键指标。本文运用条件价值方法的单边界二分式函数模型,对成渝地区降低大气污染健康风险的平均支付意愿和生命统计价值进行了计算。主要结论如下:①成渝地区大气污染的平均支付意愿是1974.2元,生命统计价值为394.8万元。其中,四川部分地区和重庆地区的生命统计价值分别为402万元和392.8万元。②性别、家庭年收入和自我认知的身体健康状况等指标对平均支付意愿影响较大。③在生命价值评估方法中,国内普遍使用人力资本法,而国外主要使用条件价值法。条件价值法计算的生命统计价值高于人力资本法计算的结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成渝地区的生命统计价值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 大气污染 生命统计价值 条件价值法 单边界二分式
下载PDF
成渝轨道交通网络演化及对综合交通复杂网络特性的影响研究
15
作者 丁锐 彭丽娜 +3 位作者 杜琳钰 朱宇琦 傅俊 邹建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4-153,共10页
为探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轨道交通的作用,构建成渝地区道路与轨道双层交通网络模型,分析轨道交通网络演化及对综合交通复杂网络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15—2021年,综合交通网络节点与连边不断增加,节点平均... 为探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轨道交通的作用,构建成渝地区道路与轨道双层交通网络模型,分析轨道交通网络演化及对综合交通复杂网络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15—2021年,综合交通网络节点与连边不断增加,节点平均度逐年提升,孤立节点逐渐减少,网络复杂度逐步提升并向均衡化发展;轨道交通网络的加入增强了原有道路关联,并使得站点重要性顺序发生变化,轨道交通站点在网络中重要性显著提升;轨道交通站点和线路的增加引发社区数产生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简化网络显示社区数由5降为4,局部地区社区归属发生变化;不同承载能力下,网络性能受动态的网络介数中心性破坏策略损害较大,基于节点度值的破坏策略在干扰前期破坏性更为明显且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 轨道交通 复杂网络 社区划分 网络韧性
下载PDF
基于地区协同发展的高校软件人才培养现实问题与改进策略--以成渝地区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卫明 魏延 《高教学刊》 2023年第3期133-137,共5页
软件产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核心驱动力,软件人才是软件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建立适应地区协同发展的软件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软件人才是当前地区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该文以成渝地区为例,对建立特色化... 软件产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核心驱动力,软件人才是软件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建立适应地区协同发展的软件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软件人才是当前地区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该文以成渝地区为例,对建立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的13所高校所依托的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地区高校软件人才培养存在目标趋同化,专业特色不明显;毕业要求指标不明,缺乏课程支撑矩阵;校企合作行业覆盖全,合作特色不明;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专业课程特色不足等问题。基于此,该文提出重构专业培养方案,凝练专业特色;深化校企合作,突显人才培养特色;以特色人才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能力阶段性培养;建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构建递进式能力培养模型,培养特色人才系统能力;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递进式培养特色人才六个方面的改进策略,提高软件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地区协同发展,为地区高校软件人才的培养起到示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 行业应用 特色人才 专业特色 人才培养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发展的思考与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韶 梅磊 《时代汽车》 2023年第18期115-117,共3页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形成,使成渝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一个重大课题。实现"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目标,必须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推进区域内的工业合作。虽然新能源汽车行业是促进两地经济发展的亮点,但仍然存在着行业结构同质化、区...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形成,使成渝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一个重大课题。实现"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目标,必须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推进区域内的工业合作。虽然新能源汽车行业是促进两地经济发展的亮点,但仍然存在着行业结构同质化、区域间的恶性竞争、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因此,本文从新的地域主义角度出发,就两地新能源产业的协调发展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 双城经济圈 新能源汽车产业 协同 思考与研究
下载PDF
成渝地区农业比较优势测度及协同发展对策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赵颖文 许钰莎 李晓 《中国西部》 2020年第4期46-55,共10页
基于比较优势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从农业发展规模、农业成长竞争力、农业投入产出效益、农业现代化装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财政支农这6个维度分析成渝地区及川渝两地各自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与潜势变化趋势,为推动成渝地区农业协同发... 基于比较优势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从农业发展规模、农业成长竞争力、农业投入产出效益、农业现代化装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财政支农这6个维度分析成渝地区及川渝两地各自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与潜势变化趋势,为推动成渝地区农业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尽管成渝地区农业体量大,但农业发展的综合比较优势并不显著,总体表现出先下降后缓步回升的趋势;四川农业比较优势明显优于重庆,同时两地在农业合作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壁垒,阻滞了成渝地区农业协同发展。建议建立成渝区域联动机制,扩散川渝农业协同发展效应;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提升农业投入产出效益;转变市场经营理念,增强区域农业市场竞争力;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夯实农业基础性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优势 发展潜势 成渝地区 协同发展
下载PDF
县域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测算与空间格局变动--以成渝地区为例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辉 延军平 宋永永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6-73,共8页
基于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构建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指数,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空间误差模型,测度成渝地区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水平并探索其空间格局变动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年、2010年成渝地区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分别为全... 基于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构建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指数,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空间误差模型,测度成渝地区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水平并探索其空间格局变动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年、2010年成渝地区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04倍、2.14倍,整体处于较大压力状态,并呈上升趋势,县域人口年龄结构升级态势明显,区域内部由隆升结构向隆升—塌缩并存转变。2)成渝地区县域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呈“一带两圈”分布格局,成都、重庆都市圈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较小,中间地带压力较大,并呈连片分布、逐渐扩散态势。3)县域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具有较强空间集聚性,形成“3+2”压力集聚区,渝东北、川东北、川南地区为三大压力高值集聚区,成都、重庆两大都市圈为压力低值集聚区;压力增长呈“西快东慢、北快南慢”格局,成—德—绵经济带的边缘县域压力增长较快。4)决定县域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集聚格局的主要因素是工业化、服务化、老龄化,工业化、服务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程度,净迁入率对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集聚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 未富先老 空间格局 成渝地区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升级路径选择——基于产品空间理论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饶晓萍 夏雨 《当代金融研究》 2023年第10期76-90,共15页
本文从产品空间理论出发,运用2002-2018年中国海关产品出口数据,刻画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比较优势演化规律,并从区域和产业层面实证检验成渝地区产品密度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成渝地区内部产业协同化发展,优势产业... 本文从产品空间理论出发,运用2002-2018年中国海关产品出口数据,刻画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比较优势演化规律,并从区域和产业层面实证检验成渝地区产品密度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成渝地区内部产业协同化发展,优势产业接近但优势程度不同,四川优势产业更密集,重庆优势产业专业化程度更高;(2)成渝地区总体遵循比较优势发展规律,产品密度较高,具备一定高技术产业基础,但区域内部产业发展不均衡;(3)产品密度对产业升级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且更能促进产品保持比较优势。本文认为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在政府引导和市场协调的作用下,沿比较优势逐步向高技术产业跳跃,选择差异化协同路径,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品空间理论 比较优势 成渝地区 产业升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