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返回历史视野,重塑社会学的想象力 中国近世变迁及经史研究的新传统 被引量:85
1
作者 渠敬东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5,共25页
从康有为到王国维和陈寅恪,中国现代思想变局的两次浪潮,确立了经史研究的新传统。康有为对《春秋》三世说的重解,旨在通过现代变革重塑大同理想,通过确立新的宗教教化化育民情,从而实现从据乱世到升平世的过渡。王国维藉社会科学之综... 从康有为到王国维和陈寅恪,中国现代思想变局的两次浪潮,确立了经史研究的新传统。康有为对《春秋》三世说的重解,旨在通过现代变革重塑大同理想,通过确立新的宗教教化化育民情,从而实现从据乱世到升平世的过渡。王国维藉社会科学之综合演绎方法,以《殷周制度论》等著作"以史治经",确立了周代立制之源及成王周公所以治天下之意,从制度、民情乃至思想精神入手,重塑中国文明之本源、制度精神之普世价值。陈寅恪所治"不古不今之学",则从中古史出发,运用历史研究的"总汇贯通之法",考证中古之思想和风俗流变,构建出一部胡汉杂糅、各教混融、民族迁徙与文化融合的历史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史学 康有为 王国维 陈寅恪
下载PDF
白居易《卖炭翁》与陈寅恪课堂答问 被引量:2
2
作者 邓小军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19-429,共11页
白居易《卖炭翁》诗中的唐代长安地理背景具备真实性。宋敏求《长安志》、吕大防《长安图》、当代唐长安城考古发现,对于了解《卖炭翁》诗中东市-大明宫地理,具有决定性作用。《卖炭翁》具有突出的故事性,包括情节发展的铺垫与突变,同... 白居易《卖炭翁》诗中的唐代长安地理背景具备真实性。宋敏求《长安志》、吕大防《长安图》、当代唐长安城考古发现,对于了解《卖炭翁》诗中东市-大明宫地理,具有决定性作用。《卖炭翁》具有突出的故事性,包括情节发展的铺垫与突变,同时通过生动传神的人物容貌、动作、心理描写,刻画出勤劳、朴实的卖炭翁形象,霸道、轻佻的宦官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卖炭翁》 《长安志》 《长安图》 刘隆凯 陈寅恪
下载PDF
对陈寅恪史学“真了解”精神与方法的新解读——兼论陈寅恪的“通识”思想 被引量:1
3
作者 徐国利 朱春龙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5-42,共8页
陈寅恪史学"真了解"的精神和方法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以"通识"求得对各种史料价值的"真了解";二是参证各类史料求得对史实的"真了解";三是主张以"通识"求得对社会历史的"... 陈寅恪史学"真了解"的精神和方法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以"通识"求得对各种史料价值的"真了解";二是参证各类史料求得对史实的"真了解";三是主张以"通识"求得对社会历史的"真了解"。陈氏能很好做到史学"真了解",在于主张历史研究必须具备"通识",即,从文化和民族的高度来研究中国历史,要坚守中国文化的精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史学思想和实践为中国现代史学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真了解 通识
下载PDF
元稹、白居易新乐府诗之差异分析——从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说起 被引量:1
4
作者 陈燕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18年第4期57-61,共5页
从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对元白新乐府诗的论述中可以概括出元白新乐府诗不同之处:在诗歌主旨上,元稹新乐府诗主旨散乱而白居易新乐府诗主旨鲜明集中,这是因为他们创作动机和个人经历不同;在诗歌语言上,元稹新乐府诗语言晦涩... 从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对元白新乐府诗的论述中可以概括出元白新乐府诗不同之处:在诗歌主旨上,元稹新乐府诗主旨散乱而白居易新乐府诗主旨鲜明集中,这是因为他们创作动机和个人经历不同;在诗歌语言上,元稹新乐府诗语言晦涩而白居易新乐府诗语言通俗易懂,这是因为他们诗歌题材的选取不同,也是文体沿革的必然结果;在写作手法上,元稹新乐府诗手法单一而白居易新乐府诗手法丰富多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稹 白居易 新乐府诗 陈寅恪
下载PDF
“第一义谛”之探寻:陈寅恪对洪迈的两点批评及其诗学意义
5
作者 项念东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77-485,共9页
《元白诗笺证稿》有两处对洪迈解读元白诗之意见予以直接的批评,颇可注意。两处批评恰关涉其对古典诗歌文本是否可解,以及如何获得一种"真解",亦称"第一义谛"的基本看法。而这一看法中,实又隐含陈寅恪本人独特的诗... 《元白诗笺证稿》有两处对洪迈解读元白诗之意见予以直接的批评,颇可注意。两处批评恰关涉其对古典诗歌文本是否可解,以及如何获得一种"真解",亦称"第一义谛"的基本看法。而这一看法中,实又隐含陈寅恪本人独特的诗学研究方法,以及值得现代诗学研究者注意的学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诗歌考据 洪迈 元白诗 诗学
下载PDF
必然因果或自由意志——论《陶渊明》与梁启超后期学术理路 被引量:1
6
作者 黄雨伦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9-79,共11页
梁启超《陶渊明》和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之间的对话是近代学术研究中的一段公案。若想在还原对话现场之外,激活讨论深藏的理论面向,则需要恢复特定认识脉络的历史感知。实际上,主导梁启超1920年后学术理路的,是依托欧游... 梁启超《陶渊明》和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之间的对话是近代学术研究中的一段公案。若想在还原对话现场之外,激活讨论深藏的理论面向,则需要恢复特定认识脉络的历史感知。实际上,主导梁启超1920年后学术理路的,是依托欧游中的具体经验产生的对必然因果与自由意志问题的一系列思索。《陶渊明》作为这一思索的延伸,体现了梁启超后期对个体自我价值感的关注、在文献之学与德性之学间不可偏废的立场以及对《新史学》中所倡导的因果律的深刻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陶渊明 陈寅恪 因果律 自由意志
原文传递
屈辱中的“风采”:笛福的“罗克珊娜”与陈寅恪的“柳如是”形象比较
7
作者 费小平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75-81,共7页
笛福在小说《罗克珊娜》(1724)中塑造的"小三"形象"罗克珊娜"与陈寅恪在为明末才女柳如是"沉冤昭雪"的传记文学作品《柳如是别传》(1953-1963)中塑造的"小三"形象"柳如是"(亦称"... 笛福在小说《罗克珊娜》(1724)中塑造的"小三"形象"罗克珊娜"与陈寅恪在为明末才女柳如是"沉冤昭雪"的传记文学作品《柳如是别传》(1953-1963)中塑造的"小三"形象"柳如是"(亦称"河东君"),以各自发自内心的禀性、才情,共同保持着"屈辱"中的动人"风采"。她们均具备非同寻常的智慧,重情重义且怀感恩之志,挑战男性性别且与男人"试比高"。但来源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在行为动机上有所差异:(1)罗克珊娜的智慧("算计")背后隐含着浓郁的商品经济意识;柳如是的智慧("行贿")背后涌动的是一种踏破铁蹄、上下寻觅的真爱。(2)罗克珊娜的情义背后是金钱,是功利;柳如是注重的情义隐含着"人贵物贱""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儒家人本思想。(3)罗克珊娜挑战男性,是打"自由"之名,行钱财之实;柳如是身着男装,挑战男性,是对牧斋君身上体现的博学、智慧的儒雅之气的顶礼膜拜。对二者的跨国、跨语、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对于英国18世纪文学、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及比较文学平行研究、陈寅恪研究有着不容忽视的学术价值及文本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辱中的“风采” 笛福“罗克珊娜” 陈寅恪“柳如是” “小三”形象 英国18世纪文学 中国现代传记文学 比较文学平行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