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生物标志物检验中化学发光免疫法的临床价值及检出率探讨 被引量:3
1
作者 鲍洪刚 王一鸣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3年第7期1174-1176,共3页
目的研究临床中运用化学发光免疫法在肿瘤生物标志物检验中的临床价值,以及阳性检出率的各项情况。方法通过选择于本院收治的40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将其设定为肿瘤组,然后再选择同一时期内的40名在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人员设定为健... 目的研究临床中运用化学发光免疫法在肿瘤生物标志物检验中的临床价值,以及阳性检出率的各项情况。方法通过选择于本院收治的40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将其设定为肿瘤组,然后再选择同一时期内的40名在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人员设定为健康组。两组均使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肿瘤标志物,记录并对比两组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主要是甲胎蛋白、癌胚抗原、铁蛋白、糖类抗原19-9,然后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标志物检测阳性率。结果肿瘤组在甲胎蛋白、癌胚抗原、铁蛋白、糖类抗原19-9检查结果和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阳性率高于健康组的人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化学发光免疫法在肿瘤生物标志物检验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具有操作简单的优势,并且检出率也非常的高,因此在临床中可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发光免疫法 肿瘤标志物 糖类抗原19-9 甲胎蛋白
下载PDF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2
作者 安倩 余枝广 +3 位作者 柴凡 孙怀娟 李俊鑫 万晓春 《集成技术》 2023年第6期72-82,共11页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是人体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的产物,反映人体的凝血状态,其检测结果可用于血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该研究建立了人血浆样本中TAT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方法,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估。该...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是人体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的产物,反映人体的凝血状态,其检测结果可用于血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该研究建立了人血浆样本中TAT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方法,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估。该研究以TAT为免疫原制备杂交瘤抗体,以双抗体夹心模式建立TAT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方法。经过反应优化,磁珠浓度和吖啶酯抗体浓度确定为0.20 g/L和0.2 mg/L,样本量为50μL,在37℃条件下,磁珠抗体和待测物孵育5 min,再与吖啶酯标记抗体孵育5 min。结果表明,该方法与含有凝血酶原(0.20 mg/mL)和抗凝血酶Ⅲ(0.31 mg/mL)的样本没有交叉反应,且与日本希森美康的TAT试剂的检测结果相关性较高(r>0.95)。此外,该方法的各项性能指标良好:空白限LoB≤0.20 ng/mL,检出限LoD≤0.40 ng/mL,在0.40~120 ng/mL范围内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准确度在±8%的范围内,可满足临床上对血栓性疾病进行辅助诊断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检测方法 性能评估
下载PDF
呋喃妥因代谢物CLIA试剂盒对畜禽及水产品的验证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谢体波 党娟 +3 位作者 易重任 李平 何方洋 冯才伟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5年第11期4645-4651,共7页
目的验证呋喃妥因代谢物CLIA检测试剂盒的检测效果。方法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别对市售猪肉、鸡肉、鱼肉、虾肉4种样品中呋喃妥因代谢物残留量进行检测,比对两种方法试验结果间的差异。结果该试剂盒对4种... 目的验证呋喃妥因代谢物CLIA检测试剂盒的检测效果。方法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别对市售猪肉、鸡肉、鱼肉、虾肉4种样品中呋喃妥因代谢物残留量进行检测,比对两种方法试验结果间的差异。结果该试剂盒对4种样品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69.37、67.86、67.52、69.09 ng/kg,试剂盒板内板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对4种样品做加标回收试验,其回收率均在90%~105%之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该方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实际样品的阴、阳性判断结果一致。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可满足食品中呋喃妥因代谢物残留快速检测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呋喃妥因代谢物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下载PDF
梅毒螺旋体抗体血清学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被引量:47
4
作者 夏芳 徐无宏 汪学龙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63-867,共5页
目的探讨5种常用的梅毒螺旋体抗体血清学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60例梅毒确诊病例血清标本作为试验组,非梅毒者200例血清标本作为对照组,两组血清标本采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 目的探讨5种常用的梅毒螺旋体抗体血清学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60例梅毒确诊病例血清标本作为试验组,非梅毒者200例血清标本作为对照组,两组血清标本采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ELISA、乳胶法(TP—AD)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对梅毒螺旋体抗体进行检测,评价5种检测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并比较5种方法对各期梅毒患者治疗前后检测的结果。结果5种梅毒检测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TPPA为100.00%和99.50%、CMIA为99.38%和99.00%、ELISA为98.12%和99.00%、TP.AD为94.38%和94.50%、TRUST为85.62%和95.50%。在一期梅毒和隐性梅毒患者中,TRUST法检测的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低于TPPA、ELISA、CMIA和TP.AD法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二期、三期梅毒患者中,5种方法检测的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期梅毒患者中,ELISA或CMIA联合TRUST检测的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均为100.00%。121例梅毒患者治疗前后,TRUST法检测的梅毒螺旋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4种检测方法检测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PA、CMIA和ELISA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好,ELISA或CMIA联合TRUST是各期梅毒患者筛查的可靠方法,TRUST适宜梅毒活动期判定和疗效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抗体 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乳胶法 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原文传递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与电化学发光法测定促甲状腺激素的性能比较 被引量:10
5
作者 范婵 陈姝 龚国忠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6年第18期61-64,共4页
目的:比较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CMIA)与电化学发光法(ECLINA)测定血清促甲状腺激素的性能。方法:每天选取临床样本8份,包括门诊与住院患者,排除溶血、脂血及用药情况。分别用CMIA与ECLINA测定样本促甲状腺激素含量,连续测定7 d,记录检... 目的:比较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CMIA)与电化学发光法(ECLINA)测定血清促甲状腺激素的性能。方法:每天选取临床样本8份,包括门诊与住院患者,排除溶血、脂血及用药情况。分别用CMIA与ECLINA测定样本促甲状腺激素含量,连续测定7 d,记录检验结果。去除离群点,以电化学发光法为对比方法作为X轴,化学发光微粒子法为实验方法为Y轴,计算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与电化学发光法的线性方程和相关系数,进行偏差评估。结果:CMIA与ECLINA测定促甲状腺激素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7863X+0.0632,相关系数r2=0.9946,两种检测方法的测定值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关系(P<0.01)。两种实验方法均存在随着结果增高偏差增大现象,但均能满足临床要求。结论:ARCHITEC和ECLINA具有高度相关性,可以建立相关方程,在某一方法不能满足实验室而参考值又不能变换时可以用另一方法代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 电化学发光法 性能
下载PDF
两种检测方法在HbsAg低浓度标本检测结果的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刘鹏 《中外医疗》 2015年第21期188-189,194,共3页
目的对于化学发光磁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在乙肝表面抗原检测中低浓度标本结果对比分析。方法先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TRFIA)检测并确定Hbs Ag低浓度标本(0.5-1.0 ng/mL)236份和HbsAg阴性标本(〈0.5 ... 目的对于化学发光磁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在乙肝表面抗原检测中低浓度标本结果对比分析。方法先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TRFIA)检测并确定Hbs Ag低浓度标本(0.5-1.0 ng/mL)236份和HbsAg阴性标本(〈0.5 ng/mL)100份。分别使用CMIA和ELISA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ELISA法检测出阳性标本为195例,阳性率为82.6%。CMIA法检测出阳性标本为232例,阳性率为9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62,P〈0.05)。ELISA法敏感度为84.1%,CMIA法敏感度为9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0.21,P〈0.05)ELISA法特异性为95%,CMIA特异性为97%。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353,P〉0.05)。结论 CMIA法敏感度和特异性均高于ELISA法,建议在Hbs Ag的检测尤其是低浓度标本的检测中使用高敏感度与高特异性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浓度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化学发光磁微粒子免疫分析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下载PDF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检测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的方法学评价
7
作者 朱琳 郭广宏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6年第10期1212-1214,共3页
目的 对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检测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 Ag)进行方法学评价及性能验证。方法 对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检测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的不精密度、回收率、线性分析、定量可报告低限值、特异性和灵敏度、反复冻融试验以及参... 目的 对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检测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 Ag)进行方法学评价及性能验证。方法 对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检测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的不精密度、回收率、线性分析、定量可报告低限值、特异性和灵敏度、反复冻融试验以及参考范围验证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检测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低、中、高值样本批内不精密度CV%分别为3.88%、2.80%和0.69%,批间不精密度CV%分别为3.98%、3.10%和3.17%;回收率为95.77%-102.25%,平均回收率为98.89%;线性分析R2为0.9997;定量可报告低限值为0.21ng/mL,CV%为15.06%;特异性为96%,灵敏度为94%;低、中、高值样本反复冻融试验CV%分别为7.99%、2.97%和1.36%;参考范围验证的检测结果均〈1.3ng/mL。结论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检测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方法符合实验室要求,检测性能良好,可广泛在实验室开展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 方法学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