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学杂交剂津奥啉诱导小麦雄性不育效果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武计萍 许钢垣 +2 位作者 仇松英 逯腊虎 孟兆萍 《山西农业科学》 2004年第2期17-20,共4页
2001~2002年对冬小麦不同品种进行了化学杂交剂津奥啉药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津奥啉对参试品种都有杀雄、抑雄效果,是一种理想的小麦化杀杂交剂。在母本主茎幼穗长0.7~1.4cm、叶龄余数2.8~0.8时进行喷药,喷药剂量为0.5kg/hm2,用双扇... 2001~2002年对冬小麦不同品种进行了化学杂交剂津奥啉药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津奥啉对参试品种都有杀雄、抑雄效果,是一种理想的小麦化杀杂交剂。在母本主茎幼穗长0.7~1.4cm、叶龄余数2.8~0.8时进行喷药,喷药剂量为0.5kg/hm2,用双扇面低容量喷头喷雾机动车一次性喷药,绝大部分品种雄性不育率达98%以上,异交结实率大部分达60%以上。不同品种对津奥啉反应有差异,普遍有降低株高与推迟抽穗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杂交剂 津奥啉 诱导 小麦 雄性不育 异交结实 品种
下载PDF
新型化学杀雄剂CHA1对油菜膜脂过氧化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崔建民 宋兆静 +2 位作者 李晶 程慧梅 胡胜武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6-69,128,共5页
对新型化学杀雄剂CHA1诱导油菜品种638和82089雄性不育过程中叶片和花蕾SOD(超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和CAT(过氧化氢酶)酶活性变化及MDA(丙二醛)含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CHA1处理下,油菜叶片中SOD、POD和CAT酶活性都升高,... 对新型化学杀雄剂CHA1诱导油菜品种638和82089雄性不育过程中叶片和花蕾SOD(超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和CAT(过氧化氢酶)酶活性变化及MDA(丙二醛)含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CHA1处理下,油菜叶片中SOD、POD和CAT酶活性都升高,MDA含量降低;而在花蕾中SOD酶活性升高,POD和CAT酶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表明在CHA1处理油菜花蕾败育过程中,细胞中发生了氧化保护酶的活性变化和膜脂过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化学杀雄 机制 膜脂过氧化
下载PDF
几种化学药剂对苦瓜杀雄效果的研究
3
作者 李勇奇 韩小霞 +2 位作者 胡新军 粟建文 袁祖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5期38-39,46,共3页
[目的]筛选可用于苦瓜化学杀雄的化学杀雄剂。[方法]以苦瓜品种"春丽"为材料,利用不同浓度梯度乙烯利、苯磺隆、甲磺隆、咔嘧磺隆溶液在苦瓜现蕾时进行叶面喷施处理,每隔10 d处理一次,并对植株的长势及花粉活力进行观察和测定... [目的]筛选可用于苦瓜化学杀雄的化学杀雄剂。[方法]以苦瓜品种"春丽"为材料,利用不同浓度梯度乙烯利、苯磺隆、甲磺隆、咔嘧磺隆溶液在苦瓜现蕾时进行叶面喷施处理,每隔10 d处理一次,并对植株的长势及花粉活力进行观察和测定。[结果]苯磺隆对苦瓜具有杀雄作用,在浓度为0.4μg/m L,单株受药量为10 m L时杀雄效果良好;乙烯利、咔嘧磺隆、甲磺隆无杀雄作用。[结论]该研究为化学杀雄药剂在苦瓜制种上的安全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化学杀雄 化学药剂
下载PDF
化学杂交剂诱导油菜雄性不育机理的研究——Ⅰ.杀雄剂1号对甘蓝型油菜花药毡绒层和花粉粒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9
4
作者 官春云 李栒 +2 位作者 王国槐 陈社元 袁晏松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513-521,共9页
研究揭示了甘蓝型油菜花药壁发育类型属双子叶型,毡绒层为同型单起源毡绒层,又可称为分泌型腺质毡绒层。用0.03%杀雄剂1号处理9个不同发育时期的甘蓝型油莱,研究其诱导雄性不育的效果,结果表明:造胞细胞时期以前处理都是无效的,花粉母... 研究揭示了甘蓝型油菜花药壁发育类型属双子叶型,毡绒层为同型单起源毡绒层,又可称为分泌型腺质毡绒层。用0.03%杀雄剂1号处理9个不同发育时期的甘蓝型油莱,研究其诱导雄性不育的效果,结果表明:造胞细胞时期以前处理都是无效的,花粉母细胞以后处理才有效,尤以单核期处理效果最好,不育株率接近100%。这是由于杀雄剂1号诱导甘蓝型油菜花药毡绒层偏离了正常的发育方式,而形成异常的毡绒层,表现为毡绒层增厚,提早解体,与药壁中层分离,并由此产生各种形状的败育花粉。花粉中出现细胞质收缩、空秕,无花粉壁和药中无花粉等现象。文中还对杀雄剂1号诱导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化学杂交剂 毡绒层 雄性不育
下载PDF
化学杂交剂对油菜胞质不育系波利马育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5
作者 张学昆 李加纳 +2 位作者 唐章林 谌利 陈云坪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2期140-143,共4页
用杀雄剂2号在造胞细胞阶段、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和单核期处理波利马细胞质不育系油菜L17A。结果表明,以0.0075%和0.01%的杀雄剂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和单核期处理,初花期无花粉型不育株的比例和天然异交率明显... 用杀雄剂2号在造胞细胞阶段、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和单核期处理波利马细胞质不育系油菜L17A。结果表明,以0.0075%和0.01%的杀雄剂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和单核期处理,初花期无花粉型不育株的比例和天然异交率明显提高,自交结实率、结果率、单株粒数和单株有效果数显著降低,但对制种产量无明显影响。说明杀雄剂2号能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和单核期阻断微量花粉的正常发育,减少甚至消除微量花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波利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化学杀雄剂 育性
下载PDF
不同基因型小麦雄性不育的化学诱导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吕德彬 闫滋福 +2 位作者 程西永 许海霞 徐巧玲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3,12,共4页
以 2 1个小麦品种和化学杂交剂Genesis的不同剂量为处理 ,采取裂区设计的方法 ,研究了Genesis的杀雄效果及其不同基因型小麦对Genesis反应的遗传差异 .结果表明 ,Genesis诱导小麦雄性不育效果具有广谱性 ,在 3kg.hm-2 剂量下大部分品种... 以 2 1个小麦品种和化学杂交剂Genesis的不同剂量为处理 ,采取裂区设计的方法 ,研究了Genesis的杀雄效果及其不同基因型小麦对Genesis反应的遗传差异 .结果表明 ,Genesis诱导小麦雄性不育效果具有广谱性 ,在 3kg.hm-2 剂量下大部分品种的不育率达到 99%以上 ,但不同品种敏感性不同 ,其不育率差异显著 .本文还对Genesis的药害进行了讨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雄性不育 化学杂交剂 基因型 GENESIS
下载PDF
化学杂交剂Genesis及Sc2053对小麦穗部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苏俊英 吕德彬 +1 位作者 程西永 许海霞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09-311,328,共4页
采用两种新型化学杂交剂Genesis及Sc2 0 5 3诱导小麦产生雄性不育 ,在败育过程中测定穗部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结果表明 ,(1)两种化学杂交剂的不同剂量诱导雄性不育的效果都表现为低剂量部分不育 ,高剂量接近完全不育 ;(2 )处理后穗... 采用两种新型化学杂交剂Genesis及Sc2 0 5 3诱导小麦产生雄性不育 ,在败育过程中测定穗部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结果表明 ,(1)两种化学杂交剂的不同剂量诱导雄性不育的效果都表现为低剂量部分不育 ,高剂量接近完全不育 ;(2 )处理后穗部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趋势相似 ,处理的酶活性高于对照 ,说明败育的发生可能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升高有关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化学杂交剂 雄性不育 过氧化物酶活性
下载PDF
Programmed cell death, antioxidant response and oxidative stress in wheat f lag leaves induced by chemical hybridization agent SQ-1 被引量:9
8
作者 WANG Shu-ping ZHANG Gai-sheng +7 位作者 SONG Qi-lu ZHANG Ying-xin LI Ying GUO Jia-lin CHEN Zheng NIU Na MA Shou-cai WANG Jun-we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期76-86,共11页
Male sterility induced by a chemical hybridization agent (CHA)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utilizing crop heterosis. Leaves, especially the flag leaves, as CHA initial recipients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inducing male s... Male sterility induced by a chemical hybridization agent (CHA)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utilizing crop heterosis. Leaves, especially the flag leaves, as CHA initial recipients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inducing male sterility. To investigate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 times of CHA-SQ-1 used, morphological, biochemical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wheat flag leaves were detected in thistudy. CHA induced 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as shown in 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 end-labelling (TUNEL) and DNA laddering analysis. In the early phase, CHA-SQ-1 trig- gered organelle changes arid PCD in wheat leaves accompanied by excess produc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O2- and H202) and down-regulation of the activities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catalase (CAT) and guaiacol peroxidase (POD). Meanwhile, leaf cell DNAs showed ladder-like patterns on agarose gel, indicating that CHA-SQ-1 led to the activation of the responsible endonuclease. The oxidative stress assays showed that lipid peroxidation was strongly activated and photosynthesis was obviously inhibited in SQ-l-induced leaves. However, CHA contents in wheat leaves gradually reduced along with the time CHA-SQ-1 applied. Young flags returned to an oxidative/antioxidative balance and ultimately developed into mature green leaves. These results provide explanation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PCD and anther abortio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CHA for hybrid bree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eat flag leaf chemical hybridization agent SQ-1 programmed cell death antioxidant response oxidative stress
下载PDF
化学杂交剂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被引量:9
9
作者 郑爱泉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7-22,共6页
利用化学杂交剂(Chemical Hybridization Agent,CHA)诱导小麦雄性不育配制杂交小麦新品种已成为近来年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有效途径,目前广泛使用的GENESIS和SQ-1已初步实现了小麦杂交种规模化。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CHA诱导小... 利用化学杂交剂(Chemical Hybridization Agent,CHA)诱导小麦雄性不育配制杂交小麦新品种已成为近来年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有效途径,目前广泛使用的GENESIS和SQ-1已初步实现了小麦杂交种规模化。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CHA诱导小麦雄性不育机理的研究获得重要进展。为了对小麦新型化学杂交剂的研究与开发提供理论基础,从细胞学、活性氧代谢、泛素/蛋白酶体途径、能量代谢等方面综述CHA诱导小麦雄性不育机理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化学杀雄剂 作用机理
下载PDF
化学杀雄剂诱导植物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范宝磊 岳霞丽 张黎娜 《铜仁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130-134,共5页
本文对化学杀雄剂诱导植物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机理,包括生长物质代谢、膜脂稳定性、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光合作用和基因表达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简要介绍。
关键词 化学杀雄剂 植物雄性不育 生理生化
下载PDF
化学杂交剂SQ-1对小麦育性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苟升学 王长春 +1 位作者 贠清峰 田孝枝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98-802,共5页
为了给化学杂交剂SQ-1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以5个品种(系)、3个喷施时期、3个喷施剂量的三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了SQ-1对小麦育性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SQ-1诱导参试品种(系)的相对不育率最高为98.7%-100%;在相对不育率达到95%-100... 为了给化学杂交剂SQ-1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以5个品种(系)、3个喷施时期、3个喷施剂量的三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了SQ-1对小麦育性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SQ-1诱导参试品种(系)的相对不育率最高为98.7%-100%;在相对不育率达到95%-100%的处理中,各品种(系)的最高饱和授粉结实率达到71.7%-82.6%。适宜的喷施时期是主茎旗叶从倒2叶鞘伸出1/2时,多数品种的适宜剂量为2 000 mL/667 m^2。喷施SQ-1可使小麦抽穗期延迟0-1 d,株高降低0-3.6 cm,倒2叶和倒3叶有轻度灼伤,百粒重平均比对照降低9.3%,种子发芽率平均比对照降低4.9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小麦 化学杂交剂 雄性不育 农艺性状
下载PDF
化学杂交剂BAU9403对小麦群体光合速率及千粒重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程西永 吕德彬 +3 位作者 赵全志 许海霞 陈军营 张晓峰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03-206,共4页
选用 3个小麦品种 ,研究了化学杂交剂 (CHA)BAU940 3的诱导雄性不育效果及对群体光合速率和千粒重的影响 .结果表明 ,选用适宜的喷药时期和剂量喷施BAU940 3,可获得 95 %以上的雄性不育率 喷药后群体光合速率明显升高 ,但随着测定时期... 选用 3个小麦品种 ,研究了化学杂交剂 (CHA)BAU940 3的诱导雄性不育效果及对群体光合速率和千粒重的影响 .结果表明 ,选用适宜的喷药时期和剂量喷施BAU940 3,可获得 95 %以上的雄性不育率 喷药后群体光合速率明显升高 ,但随着测定时期的推迟 ,这种现象越来越不明显 ;而喷药后千粒重则呈下降趋势 ,品种间有明显差异 .喷药后各时期的光合速率与千粒重间无显著的相关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杂交剂 BAU9403 小麦 群体 光合速率 千粒重
下载PDF
化学杀雄剂SQ-1和阿拉伯葡聚糖蛋白对小麦品种间杂交及远缘杂交成胚率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坤杨 张伟 +5 位作者 张双喜 刘宏伟 王轲 杜丽璞 林志珊 叶兴国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4824-4832,共9页
【目的】探究化学杀雄剂SQ-1对小麦品种间、小麦与近缘植物间、小麦与远缘植物间杂交成胚率的影响,以及阿拉伯葡聚糖蛋白对小麦与玉米杂交成胚率和得苗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于合理选用小麦杂交方式,提高小麦杂交结实率和利用玉米诱导小... 【目的】探究化学杀雄剂SQ-1对小麦品种间、小麦与近缘植物间、小麦与远缘植物间杂交成胚率的影响,以及阿拉伯葡聚糖蛋白对小麦与玉米杂交成胚率和得苗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于合理选用小麦杂交方式,提高小麦杂交结实率和利用玉米诱导小麦单倍体植株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在小麦拔节期喷施化学杀雄剂SQ-1,开花期分别授以小麦花粉和远缘植物(黑麦、玉米)花粉,并在小麦授玉米花粉后的处理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阿拉伯葡聚糖蛋白(arabinogalactan proteins,AGP),对小麦与玉米杂交后产生的幼胚进行离体拯救培养,统计授粉小花数、接种幼胚数、膨大颖果数、结实粒数、萌发单倍体幼胚数和单倍体植株数,计算结实率、颖果膨大率、成胚率、萌发率和成苗率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合细胞学观察结果,研究SQ-1对小麦品种间杂交及远缘杂交结实性的影响,以及AGP对小麦单倍体胚诱导率的影响。【结果】在不同小麦品种间杂交中SQ-1处理结实率19.8%—83.3%,人工去雄的结实率为69.4%—93.0%,SQ-1对不同品种的影响不同,Fielder对SQ-1的反应比较敏感;在中国春与兰州黑麦杂交中,SQ-1处理的结实率为65.5%,人工去雄处理的结实率为78.8%,两种处理方式产生的F1杂种的染色体数均为28条;在不同小麦品种与玉米品种郑单58杂交中,SQ-1处理小麦单倍体胚的成胚率为1.11%—1.41%,人工去雄小麦单倍体胚的成胚率为2.38%—14.29%;在小麦与玉米杂交后的处理液中添加0.5—2.0 g·L-1 AGP一定程度地提高了小麦单倍体胚获得率和成苗率。另外,在玉米花粉诱导的单倍体胚离体培养过程中,发现13.07%的胚发育出了2—6株苗;显微镜观察发现,玉米花粉诱导后18 d左右小麦单倍体胚上出现了多个突起,这些突起在离体培养条件下进一步发育为形态健全的小植株,其染色体数目均为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化学杀雄剂SQ-1 阿拉伯葡聚糖蛋白 小麦品种间杂交 远缘杂交 单倍体胚
下载PDF
植物化学杀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知子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0年第2期143-145,共3页
介绍了化学杀雄剂诱导植物雄性不育的变化,回顾了化学杀雄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进展,阐述了化学杀雄杂种优势利用的特点,以及化学杀雄剂的设计思路和常用的化学杀雄剂。
关键词 化学杀雄剂 植物雄性不育 杂种优势
下载PDF
化学杂交剂BAU9403的气候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程西永 许海霞 +1 位作者 董中东 詹克慧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6年第10期135-137,共3页
应用化学杂交剂(CHA)诱导雄性不育是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BAU9403是中国农业大学独立合成选出的新型化学杂交剂。对喷施BAU9403后遇雨的气候安全性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对品种豫农9901而言,在药隔期喷施效果较好,喷施剂量为0... 应用化学杂交剂(CHA)诱导雄性不育是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BAU9403是中国农业大学独立合成选出的新型化学杂交剂。对喷施BAU9403后遇雨的气候安全性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对品种豫农9901而言,在药隔期喷施效果较好,喷施剂量为0.8kg/hm2时,不育率为100%;喷药后5h喷水,对雄性不育效果影响不大,喷药后8h喷水,对雄性不育效果基本无影响。说明喷药后5h左右药液已大部分被小麦植株吸收,8h后药液已被完全吸收。如果在喷药后1~5h内遇雨,补喷0.2kg/hm2的剂量即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杂交剂 BAU9403 小麦 气候安全性
下载PDF
基因芯片分析杀雄剂SQ-1诱导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的基因差异表达 被引量:4
16
作者 董剑 刘迎团 +8 位作者 刘宏伟 王小利 宋亚珍 王强 牛娜 马守才 张改生 徐虹 王军卫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48-955,共8页
为揭示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更好地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研究以SQ-1诱导的西农558生理型雄性不育的花药为试验材料,以未经SQ-1处理的西农558的花药为对照,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对两者的基因表达差异进行了... 为揭示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更好地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研究以SQ-1诱导的西农558生理型雄性不育的花药为试验材料,以未经SQ-1处理的西农558的花药为对照,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对两者的基因表达差异进行了分析,并对部分基因运用半定量PCR技术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55 052个转录本中,两材料间差异表达的转录本有2 052条,其中1 294个基因表达上调,758个基因表达下调.功能分类表明这些基因主要参与了毒性物质响应、逆境响应、多糖代谢及信号转导等重要生命过程.为验证芯片数据的可信性,利用cDNA半定量PCR法对11个差异表达显著的基因(Ta.116,Ta.5629,TaAffx.122333,Ta.30726,Ta.13682,Ta.4057,Ta.4101,Ta.4139,Ta.11957,Ta.25934,Ta.27552)进行验证.结果证明,无论是上调表达的还是下调表达的基因,其表达模式都与基因芯片的检测结果的一致.这些基因可作为育性相关候选基因开展下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化学杂交剂 生理型雄性不育 基因芯片 半定量PCR
下载PDF
化学杂交剂SQ-1对麦长管蚜生命表重要参数及酶活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蒋韫博 郭燕 +6 位作者 周雨馨 张改生 马守才 王军卫 牛娜 赵惠燕 宋瑜龙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03-1012,共10页
为了准确评价小麦化学杂交剂SQ-1的生态安全性,以5 kg·hm-2的SQ-1处理过的小麦和对照小麦(等量清水处理)作为食材分别饲喂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连续饲喂11代,并记录第2、第6、第11代蚜虫的生命表数据,同时分别提取第2、第6、... 为了准确评价小麦化学杂交剂SQ-1的生态安全性,以5 kg·hm-2的SQ-1处理过的小麦和对照小麦(等量清水处理)作为食材分别饲喂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连续饲喂11代,并记录第2、第6、第11代蚜虫的生命表数据,同时分别提取第2、第6、第11代处理组和对照组蚜虫的体内总酶液,检测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结果表明,麦长管蚜种群参数(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净增值率R0、平均世代周期t)随世代增加呈递减趋势;SQ-1处理组的rm、λ和R0仅在第6代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在第2代和第11代与对照无显著差异;SQ-1处理组的T在各世代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处理组的产仔前总时间(TPOP)和寿命随世代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组一致,且第2代、第6代和第11代处理组各繁殖参数(TPOP、产仔天数和寿命)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酶活性检测发现,处理组麦长管蚜CAT活性在第6代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在第2代和第11代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处理组的其他酶活性在各世代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酶活性随世代增加的变化趋势各不相同, SOD活性在处理组呈递减趋势,对照组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POD活性在处理组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对照组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CAT活性在处理组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对照组呈递减趋势;AchE活性在处理组和对照组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SOD、POD、CAT和AchE活性之间均呈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保护酶系统和解毒代谢途径的协同工作是SQ-1胁迫下确保麦长管蚜各种群参数随世代增加逐渐恢复至对照水平和维持各繁殖参数不发生差异显著性变化的重要保障。进一步说明,生物自身保护酶系统和解毒代谢途径可以修复一定剂量的化学杂交剂SQ-1对生物造成的胁迫损伤,因此认为小麦化学杂交剂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杂交剂SQ-1 麦长管蚜 生命表 保护酶 解毒酶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新品种‘宝油150’的选育及轻简化栽培技术 被引量:3
18
作者 喻时周 陈建军 +5 位作者 秦信蓉 田世刚 向阳 张星星 程尚明 杜才富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5555-5561,共7页
‘宝油150’是以化学杀雄不育系LB2822为母本,YD41R为父本选育而成的早熟高油分黄籽双低油菜新品种,有利于克服两系法制种中拔除可育株较多及三系法制种存在微粉的影响。该品种在贵州平均产量176.38 kg/667 m^(2),平均产油量76.81 kg/66... ‘宝油150’是以化学杀雄不育系LB2822为母本,YD41R为父本选育而成的早熟高油分黄籽双低油菜新品种,有利于克服两系法制种中拔除可育株较多及三系法制种存在微粉的影响。该品种在贵州平均产量176.38 kg/667 m^(2),平均产油量76.81 kg/667 m^(2),分别较对照‘黔油早1号’增产8.08%和14.06%,平均生育期204.20 d,株高为167.30 cm,单株有效角果数459.00个,分枝部位48.60 cm,主花序长62.40 cm,主花序有效角果数79.80个,主花序着角密度为1.28个/cm,一次分枝数8.4个,千粒重为4.64 g,平均芥酸含量0.48%,平均硫甙含量26.12μmol/g,平均含油量48.06%,平均蛋白质含量26.38%。该品种具有中抗菌核病、丰产性好、熟期早、抗倒性强、耐密植等特点,适宜在贵州、四川、重庆及湖南等冬油菜区域进行轻简化机械化高效栽培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化学杀雄 宝油150 轻简化栽培
原文传递
CHA杂种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
19
作者 许海霞 吕德彬 +2 位作者 程西永 闫滋福 苏俊英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2000年第3期7-9,共3页
利用化学杂交剂 (CHA)GENESIS配制了 11个小麦杂交种 ,研究了CHA杂交种籽粒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 :CHA杂交种在蛋白质含量、湿 (干 )面筋含量方面表现出较强的正向杂种优势和超亲优势 ;而沉淀值和降落值的平均杂种优势和超亲杂... 利用化学杂交剂 (CHA)GENESIS配制了 11个小麦杂交种 ,研究了CHA杂交种籽粒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 :CHA杂交种在蛋白质含量、湿 (干 )面筋含量方面表现出较强的正向杂种优势和超亲优势 ;而沉淀值和降落值的平均杂种优势和超亲杂种优势较小 ,但通过合理选配亲本 ,利用杂种优势改善小麦的烘烤品质和加工品质仍有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杂交剂 杂种小麦 品质性状 杂种优势 产量
下载PDF
化杀剂青鲜素对苦荞麦主要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安虎 肖泳汐 +2 位作者 毛燕 胡志彬 张秀英 《杂粮作物》 CAS 2010年第2期110-115,共6页
苦荞植株现蕾前约3 d,每间隔2 d,利用浓度为0.15%的化学杀雄剂青鲜素处理一次,成熟时对其主要生物学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青鲜素对苦荞麦各品种处理后,株高、分枝数和叶片重与对照在1%显著水平上有极显著差异;在1%显著水平上,对西荞... 苦荞植株现蕾前约3 d,每间隔2 d,利用浓度为0.15%的化学杀雄剂青鲜素处理一次,成熟时对其主要生物学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青鲜素对苦荞麦各品种处理后,株高、分枝数和叶片重与对照在1%显著水平上有极显著差异;在1%显著水平上,对西荞2号、镇巴苦荞和选荞1号叶片数的影响与对照有极显著差异,在5%显著水平上对西荞1号叶片数的影响与对照有显著差异;在5%显著水平上,对根重的影响,西荞2号和选荞1号与对照有显著差异,镇巴苦荞和西荞1号与对照没有差异;在1%显著水平上,对茎秆重的影响,西荞2号、镇巴苦荞和西荞1号与对照有极显著差异,选荞1号与对照在5%显著水平上有显著差异。处理组同一朵小花内苦荞麦的花粉粒干瘪率达90%,杀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杀雄剂 青鲜素 苦荞麦 生物学性状 差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