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桂林潮田河Ca^(2+)、Mg^(2+)与HCO_3^-关系模型及岩溶碳汇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李亮 曹建华 +2 位作者 黄芬 梁毅 王培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6-111,共6页
尽管大气中CO2浓度不断增加,但全球碳源与碳汇相抵后还存在遗失碳汇(missing sink)。一般认为遗失碳汇主要为地质碳汇。而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可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地质碳汇,与此同时,该过程也伴随着HCO3-、Ca2+、Mg2+等离子进入水中... 尽管大气中CO2浓度不断增加,但全球碳源与碳汇相抵后还存在遗失碳汇(missing sink)。一般认为遗失碳汇主要为地质碳汇。而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可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地质碳汇,与此同时,该过程也伴随着HCO3-、Ca2+、Mg2+等离子进入水中。由于水中的Ca2+、Mg2+比HCO3-稳定,故探讨Ca2+、Mg2+与HCO3-的关系,可以间接得到影响碳汇的各种主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岩溶区3种岩性5个监测点的Ca2+、Mg2+与HCO3-数据建立关系模型发现:(1)灰岩地区Ca2+可以与HCO3-建立良好的关系模型,相关性较好,而白云岩区Ca2+、Mg2+与HCO3-的相关关系比Ca2+与HCO3-的相关关系好;总之,在岩溶动力系统下,Ca2+、Mg2+全面考虑可更好指示碳汇的去向;(2)Ca2+、Mg2+与HCO3-的关系模型可以间接说明碳汇主要影响因子;由Ca2+、Mg2+与HCO3-的关系模型可得岩溶区地表明流段,水生生物的光合作用是碳汇主要影响因子,而地下河或泉水出口处,地质作用、CO2分压可能是碳汇的主要影响因子。得出碳汇主要影响因素,为潮田河流域碳汇研究区域划分以及准确计算地质碳汇提供依据与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关系模型 地质碳汇 桂林潮田河
下载PDF
桂林潮田河水溶解无机碳昼夜变化与通量 被引量:3
2
作者 章程 汪进良 +2 位作者 肖琼 郭永丽 苗迎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56-565,共10页
小型山区河流系统具有流域面积小、响应时间短、人类活动的水化学影响易识别等特点,是研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理想场所。本文以桂林潮田河为例,通过高分辨率监测与高频取样,研究水化学昼夜动态变化,无机碳移除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控制机理... 小型山区河流系统具有流域面积小、响应时间短、人类活动的水化学影响易识别等特点,是研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理想场所。本文以桂林潮田河为例,通过高分辨率监测与高频取样,研究水化学昼夜动态变化,无机碳移除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控制机理。受水生光合作用与钙沉积作用的控制,河水pH、DO、SpC、HCO_(3)^(-)和Ca^(2+)离子产生显著的昼夜动态变化,这些水化学指标昼夜变幅大小又与河床基质和水生植物类型有关。砾石类河床藻类发育的鸟岭桥河段Ca^(2+)和HCO_(3)^(-)含量白天下降幅度平均值分别为12%和11%,泥质类河床沉水植物发育的两河沟河段为10.6%和8.9%。DO浓度与pH值主要受局地河流内部过程控制,即水生植物或藻类光合作用控制,而电导率受上游传输影响较大,滞后时间与两点之间信号平流传输时间相关。监测河段水体因光合作用产生的钙沉降与溶解无机碳移除量分别为302 kg/d和997 kg/d,即188.75 g/m/d和623.13 g/m/d,是西南亚热带典型地下河出口河流的4~5倍,小型岩溶河流沿流程发生的无机碳向有机碳转化,对水体碳通量而言,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碳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无机碳 水生光合作用 昼夜变化 通量 桂林潮田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