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养殖密度对杂交鳢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吴晓清 马卉佳 +2 位作者 高胜男 陈拥军 林仕梅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57-562,共6页
设置0.8、1.1、1.4、1.7kg/m^3 4个养殖密度,研究放养密度对杂交鳢[均质量为(16.5±0.5)g]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60d的饲养表明,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杂交鳢的终末体质量、摄食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降低,而饲料系数显著升... 设置0.8、1.1、1.4、1.7kg/m^3 4个养殖密度,研究放养密度对杂交鳢[均质量为(16.5±0.5)g]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60d的饲养表明,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杂交鳢的终末体质量、摄食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降低,而饲料系数显著升高(P<0.05)。杂交鳢红细胞数随放养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而白细胞数无显著变化(P>0.05)。0.8kg/m^3密度组血红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其他试验组(P>0.05)。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血清总胆固醇和血糖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甘油三酯、球蛋白含量以及碱性磷酸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各试验组血清总蛋白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1.7kg/m^3密度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密度组(P<0.05)。总之,高密度养殖对杂交鳢生长、摄食和代谢产生不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鳢 养殖密度 生长 生理指标
下载PDF
杂交鳢(斑鳢♀×乌鳢♂)内脏类结节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特性分析 被引量:38
2
作者 刘春 李凯彬 +6 位作者 王庆 常藕琴 梁慧丽 王芳 潘德博 石存斌 吴淑勤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19-1125,共7页
从广东佛山、广州两地养殖场患内脏类结节病杂交鳢(Channa maculata♀×C.argus♂)内脏器官分离到2株细菌,纯化培养后获得2个分离株,编号为WL-1和WL-2,对分离菌株进行了细菌鉴定、致病性分析及药敏实验。应用常规生理生化鉴定和ATB... 从广东佛山、广州两地养殖场患内脏类结节病杂交鳢(Channa maculata♀×C.argus♂)内脏器官分离到2株细菌,纯化培养后获得2个分离株,编号为WL-1和WL-2,对分离菌株进行了细菌鉴定、致病性分析及药敏实验。应用常规生理生化鉴定和ATB系统细菌自动鉴定仪对分离菌株进行细胞形态学、理化特性分析,初步判定所分离菌为舒伯特气单胞菌。采用16S rRNA基因、DNA促旋酶的B亚单位蛋白(gyrB)基因对分离菌株进行DNA分子鉴定,结果显示,两个菌株间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同,gyrB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7%;分离菌株与GenBank上登录的舒伯特气单胞菌16S rRNA基因序列和gyrB基因序列同源性均最高,达99%以上;分离菌株在系统进化树上与舒伯特气单胞菌聚为一族,进一步确认分离株为舒伯特气单胞菌。人工感染健康鱼后出现与自然发病相似的内脏类结节病症状,从发病鱼内脏组织再分离的细菌特性与原感染菌相同。综合理化特性分析、基因鉴定和人工感染实验确认舒伯特气单胞菌是杂交鳢内脏类结节病的致病菌。药敏实验发现分离菌株对头孢唑啉、庆大霉素等14种药物敏感;对青霉素G、苯唑西林2种药物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鳢 舒伯特气单胞菌 16S RRNA基因 gyrB基因 鉴定 致病性
下载PDF
斑鳢、乌鳢及其杂种细胞核DNA流式含量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段爱丽 陈昆慈 +4 位作者 张新铖 李伟 朱阿莉 洪孝友 朱新平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6-50,共5页
以斑鳢(Channa maculata)、乌鳢(C.argus)及其正交杂种斑乌鳢(斑鳢♀×乌鳢♂)和反交杂种乌斑鳢(乌鳢♀×斑鳢♂)的红细胞为材料,以鸡(Gallus gallus)血细胞为DNA标准(2.5 pg/2c,2c指2倍体),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这4种鱼的细胞... 以斑鳢(Channa maculata)、乌鳢(C.argus)及其正交杂种斑乌鳢(斑鳢♀×乌鳢♂)和反交杂种乌斑鳢(乌鳢♀×斑鳢♂)的红细胞为材料,以鸡(Gallus gallus)血细胞为DNA标准(2.5 pg/2c,2c指2倍体),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这4种鱼的细胞核DNA含量。斑鳢、乌鳢、斑乌鳢及乌斑鳢这4种鱼血细胞DNA的绝对含量分别为(1.488±0.035)pg/2c、(1.489±0.034)pg/2c、(1.522±0.077)pg/2c和(1.520±0.033)pg/2c。斑鳢和乌鳢的细胞核DN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斑鳢和乌鳢与两种杂交鳢的DNA含量差异显著(P<0.05),两种杂交鳢之间的细胞核DN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杂交鳢细胞核DNA含量显著高于亲本,可以作为杂种鉴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鳢 乌鳢 杂种 流式细胞术 DNA含量
原文传递
杂交鳢PKCθ基因克隆及其在两种病原菌感染后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刘付翠 赵飞 +4 位作者 何山 谭爱萍 张瑞泉 邓玉婷 姜兰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990-1998,共9页
为初步探索鱼类PKCθ基因在抵御病原菌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进行了杂交鳢(Channa maculata♀×C.argus♂)PKCθ(CmaPKCθ)基因克隆及其在舒伯特气单胞菌(Aeromonas schubertii)、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感染后的表达分... 为初步探索鱼类PKCθ基因在抵御病原菌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进行了杂交鳢(Channa maculata♀×C.argus♂)PKCθ(CmaPKCθ)基因克隆及其在舒伯特气单胞菌(Aeromonas schubertii)、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感染后的表达分析。克隆获得CmaPKCθ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2151 bp,预测编码716个氨基酸,具有保守的C1、C2样、C3和C4结构域。Blast分析表明CmaPKCθ氨基酸序列与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PKCθ的同源性最高,达92%。氨基酸多重序列比对显示CmaPKCθ具有保守的磷酸化位点和泛素化位点。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杂交鳢与其他鱼类的PKCθ聚为一个分支,其中与尖吻鲈PKCθ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maPKCθ在健康杂交鳢的所有被检组织中广泛表达,其中在肝脏中表达水平最高,其次为脾脏、胸腺和头肾,在肌肉中的表达量最低。舒伯特气单胞菌和鰤鱼诺卡氏菌分别感染杂交鳢后,其肝脏、脾脏和头肾分别在第5天、第5天、第12小时和第10天、第2天、第3天时达到表达峰值(p<0.05),CmaPKCθ的表达变化相似,在不同时间点的肝脏、脾脏和头肾中,均主要表现为上调。上述结果表明,CmaPKCθ可能在杂交鳢激活T细胞增殖活化和抵御病原菌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病原菌和鱼体的免疫互作机制研究及其病害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鳢 PKcΘ 基因克隆 病原菌 表达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