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长宁MS6.0地震震区上地壳速度结构特征与孕震环境 被引量:16
1
作者 李大虎 詹艳 +5 位作者 丁志峰 高家乙 吴萍萍 孟令媛 孙翔宇 张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35,共18页
北京时间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了MS6.0地震(28.34°N,104.90°E),四川盆地内部及边缘地带的深部孕震环境和潜在地震危险性再次引起了国内外地震专家和学者们的密切关注.为了揭示长宁MS6.0震区的深部介... 北京时间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了MS6.0地震(28.34°N,104.90°E),四川盆地内部及边缘地带的深部孕震环境和潜在地震危险性再次引起了国内外地震专家和学者们的密切关注.为了揭示长宁MS6.0震区的深部介质结构特征和孕震环境,综合解译地震活动的构造背景和展布特征,本文充分收集川东南宜宾长宁地震震区及其周边范围内由四川省数字测震台网、宜宾市地方测震台网以及2016年以后宜宾长宁地区新增小孔径流动地震台阵等共计35套观测地震设备2013年1月—2019年7月记录到的17305次地震的P波到时资料的数据,应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长宁震区及周边上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特征,并结合此次震后科考组在震区获取的三维大地电磁阵列测深和重力密集测量等最新观测资料,综合分析讨论了长宁震区速度结构特征与地震活动关系、孕震环境及其地震危险性等科学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长宁震区及周边上地壳P波速度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震区沉积盖层的物性特征分异明显,双河场背斜褶皱北西侧的波速结构与其东部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且浅层P波速度结构分布特征与地表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密切相关.重新定位后的长宁MS6.0地震序列空间分布特征与震区上地壳介质速度结构存在密切关系,序列大体上沿着高低速异常分界线呈NW-SE向展布,并终止于白象岩—狮子滩背斜构造东段附近,长宁震区及周边介质速度结构的非均匀变化是控制主震及其序列空间展布的深部构造因素.三维P波速度结构还表明了长宁MS6.0震区双河场褶皱附近存在不一样的深浅构造背景,震区褶皱构造伴生断裂的复杂性可能破坏了盖层地层成层性,造成了介质物性界面的变化多样,从而导致深浅构造耦合存在明显的差异.长宁MS6.0地震震中位于速度结构发生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ms6.0地震 地壳速度结构 地震活动 深部构造 孕震环境
下载PDF
长宁MS6.0地震前后地电场秒数据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席继楼 陈敏 +2 位作者 董蕾 刘超 关华平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9-143,共15页
地电场是地球电磁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利用传统的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方法,对重庆市所属仙女山地震台的地电场秒采样观测数据变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和讨论。结果显示:(1)长宁MS6.0地震前后,在距离震中390 km的仙女山地震台,记录到了地电场... 地电场是地球电磁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利用传统的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方法,对重庆市所属仙女山地震台的地电场秒采样观测数据变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和讨论。结果显示:(1)长宁MS6.0地震前后,在距离震中390 km的仙女山地震台,记录到了地电场异常变化;(2)仙女山台地电场异常变化的平均方位角为N77.55°E,大约由长宁MS6.0地震震中位置指向仙女山地震台方向;(3)仙女山地震台的典型地电场异常变化为间歇性不定周期变化,在长宁MS6.0地震发震前8天开始密集出现,震后第4天以后,逐步转化为较高频率扰动变化;(4)仙女山台地电场异常变化成簇出现,每一簇变化由多组按照非线性规律衰减的阶跃变化信号组合叠加而成。综合分析认为:长宁MS6.0地震前后地电场异常变化,主要与发震构造裂隙突变和岩体微破裂过程中,地下流体高压运移产生的过滤电动势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ms6.0地震 地电场观测 异常变化 秒采样数据
下载PDF
2019年四川长宁MS6.0地震的地质构造成因--区域性构造节理贯通、破裂结果 被引量:12
3
作者 常祖峰 张艳凤 +3 位作者 王光明 张世民 毛泽斌 刘昌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69-480,共12页
根据野外地质调查结果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2019年长宁MS6.0地震震区的地质背景和新构造运动特征进行分析后,讨论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并给出该地区孕震模型。基于区域地质与地震资料,结合地表调查结果发现,该区的新构造运动具有间歇... 根据野外地质调查结果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2019年长宁MS6.0地震震区的地质背景和新构造运动特征进行分析后,讨论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并给出该地区孕震模型。基于区域地质与地震资料,结合地表调查结果发现,该区的新构造运动具有间歇性整体弱隆升、断裂晚第四纪活动不明显以及地震活动相对微弱等特征。此次强震的仪器震中位于长宁双河大背斜的西段,该背斜经历了古老的NE向挤压应力场和顺时针旋转应力场的双重叠加构造作用。在大背斜的核部和翼部普遍发育了两组NW向节理和一组NE向节理,并显示出区域性分布特征,构成了具一定规模的构造破碎带(软弱带)。地震记录显示,此次强震的地震序列呈现出明显的NW向线性条带,震源机制解主要指示了NEE-NE向水平挤压应力作用的结果。结合地表构造特征可进一步推断,长宁地震的震源破裂型式是以沿NW向破裂面发生以逆冲为主兼具左旋走滑分量的破裂过程为特征。综合分析认为,2019年长宁MS6.0地震可能是双河背斜中的赋存超压环境叠加NE向古构造应力场和旋转应力场作用,导致区域性NW向纵向节理发生构造强化、贯通,并进一步破裂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长宁ms6.0地震 双河大背斜 构造节理 发震构造
下载PDF
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S6.0地震震源区三维速度结构 被引量:12
4
作者 孙权 裴顺平 +5 位作者 苏金蓉 刘雁冰 薛晓添 李佳蔚 李磊 左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6-53,共18页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自2015年以来地震活动性持续增长,并相继发生了数次M5.0及以上的中强地震.2019年6月17日的长宁MS6.0地震则是其中震级最大的一次强震,且震后相继发生了一系列M5.0及以上的中强地震,给当地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危...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自2015年以来地震活动性持续增长,并相继发生了数次M5.0及以上的中强地震.2019年6月17日的长宁MS6.0地震则是其中震级最大的一次强震,且震后相继发生了一系列M5.0及以上的中强地震,给当地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危害.研究此次大震的地下结构和发震机制有助于理解该区地震异常活跃的机理,并为今后开展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参考.基于这个出发点,本文收集了长宁地震区的丰富地震走时资料,利用双差地震成像方法对长宁地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并获得了研究区内的三维P波和S波速度及波速比结构.结果显示,长宁地震序列主要沿着白象岩—狮子滩背斜轴部展布.长宁地震区在6 km深度附近呈现出明显的低速、高波速比异常结构,指示着可能存在流体.研究区内的速度结构在6 km之上横向不均一性较强,速度异常结构整体呈NW-NWW向展布;而在7.5~12 km横向不均一性则较弱,速度异常结构整体呈NNE或SN向展布.这种速度结构特征可能指示着该区6 km之上基本为沉积层,而7.5 km之下则基本为结晶基底,上下存在解耦.研究区内绝大多数地震事件震级较小,且集中分布在6 km以浅,表明该区绝大多数事件受沉积层结构的控制.相较于白象岩—狮子滩和双河背斜区,长宁背斜在6 km之上呈现更为明显的高速结构,对应较强的力学性质,可能阻挡了本次长宁地震的东南向破裂而使其表现出明显的单向破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ms6.0地震 双差地震成像 地震重定位 三维速度结构
下载PDF
四川珙县M_s 5.4级地震斜坡地震动响应特征 被引量:9
5
作者 王运生 刘江伟 +5 位作者 赵波 罗永红 明伟庭 罗越 金刚 周宇航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13-622,共10页
四川珙县Ms5.4级地震是长宁Ms6.0级地震第三大余震,在震中区诱发了多处滑坡和崩塌,研究坡体不同部位地震动响应特征对地震地质灾害预测和防治意义重大。通过在距离震源近的斜坡不同位置布置监测点,获取地震动参数及相关变化规律,对研究... 四川珙县Ms5.4级地震是长宁Ms6.0级地震第三大余震,在震中区诱发了多处滑坡和崩塌,研究坡体不同部位地震动响应特征对地震地质灾害预测和防治意义重大。通过在距离震源近的斜坡不同位置布置监测点,获取地震动参数及相关变化规律,对研究区域的坡体进行稳定性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在南北向的放大效应大于东西向,覆盖层土体最大位移达到了7.42 mm,与地震时南北向晃动强烈吻合;对比分析各个监测点的峰值加速度(PGA)、阿里亚斯(Arias)强度,覆盖层土体比高位基岩的放大效应显著;基岩地震波以低频为主,卓越频率为2~5 Hz,随着高程的增加对高频的地震波有过滤作用,在山顶3#监测点的阿里亚斯强度比山脚1#监测点(参考点)放大数倍,地震动能量强;通过该区域的抗震设计反应谱与监测反应谱对比分析,可以得出覆盖层土体和高位基岩地震动强烈,前者的宏观表现为覆盖层土体上老旧房屋毁坏严重,后者为高位基岩坡体滑坡和崩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珙县ms5.4级地震 长宁ms6.0级地震 斜坡 坡体稳定性 放大效应 反应谱 四川
下载PDF
四川长宁县6.0级地震通信系统结构震害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李波 郭恩栋 毛晨曦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2-179,共8页
通信系统是生命线工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震后通信系统各组成部分震害调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km。首先介绍了该次地震震区及震害基本情况,并分为楼面基站和落地基站两类... 通信系统是生命线工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震后通信系统各组成部分震害调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km。首先介绍了该次地震震区及震害基本情况,并分为楼面基站和落地基站两类详细调查了Ⅷ度区长宁县双河镇和珙县珙泉镇震后通信系统使用功能及震害情况,得到了该次地震中通信系统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典型破坏特征,并对其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由调查结果可知:通信铁塔抗震性能良好;地面通信机房的破坏程度与结构形式紧密相关,应优先采用框架结构和彩钢机房,或者在砌体结构中增加圈梁和构造柱,增加机房整体稳定性;通信设备是通信系统抗震薄弱环节,应增强其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6.0级地震 通信系统 震害调查 震害分析
下载PDF
丘陵地貌区斜坡强震动响应特征--以四川省长宁县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王运生 明伟庭 +1 位作者 刘江伟 赵波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40-551,共12页
前人对高山峡谷地貌区高位斜坡动响应研究较多,但对低山、丘陵地貌区斜坡强震动响应研究很少。并且,研究这类地区顺倾斜坡的地震动响应对揭示长宁Ms6.0级地震丰富的次生山地灾害动力机理具有一定意义。在四川省长宁县丘陵地貌区典型顺... 前人对高山峡谷地貌区高位斜坡动响应研究较多,但对低山、丘陵地貌区斜坡强震动响应研究很少。并且,研究这类地区顺倾斜坡的地震动响应对揭示长宁Ms6.0级地震丰富的次生山地灾害动力机理具有一定意义。在四川省长宁县丘陵地貌区典型顺倾斜坡不同部位安置强震监测仪器,捕捉到40多次余震,通过SeismoSignal软件处理典型余震数据,分析峰值加速度、阿里亚斯强度、傅里叶频谱、加速度反应谱,进而采用水平/竖直向谱比法分析局部场地效应,最后对比分析低山、丘陵地貌区与高山峡谷地貌区的斜坡动响应。结果表明:坡顶峰值加速度可达4.171 m·s^-2,最大位移可达0.00805 m,当峰值加速度大于1.0 m·s^-2时,阿里亚斯强度出现陡增的趋势;局部地形的放大效应使得地质灾害以沿山脊的裂缝及小型崩塌为主,在低频2~5 Hz处,斜坡中上部易发生山体共振。以上研究揭示了砂、页岩顺倾斜坡高位放大效应,为地震山地灾害易发性区划提供地震监测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响应 斜坡 长宁ms6.0级地震 丘陵 地形放大效应 傅里叶频谱 加速度反应谱 四川
下载PDF
四川长宁地区地震震源参数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5
8
作者 左可桢 赵翠萍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72-482,共11页
使用谱比法计算得到四川长宁地区2018年12月至2019年7月期间442个地震的震源参数,并进一步分析了震源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应力降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区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长宁背斜核部和南部建武向斜页岩气开采区。研究结果显示,该... 使用谱比法计算得到四川长宁地区2018年12月至2019年7月期间442个地震的震源参数,并进一步分析了震源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应力降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区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长宁背斜核部和南部建武向斜页岩气开采区。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M_(L)1.3~4.7地震的应力降位于0.02~7.26MPa范围内,超过90%的地震应力降小于2MPa,应力降总体呈现随震级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但与震源深度的关系并不明显。长宁M_(S)6.0地震发生之前,震源区地震的应力降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主震发生之后,短期内余震的应力降较高,随后快速衰减。这些高应力降地震空间上主要集中在长宁余震区的西北段,也是余震强度较大、发生了几次M_(S)>5.0强余震的位置。建武向斜页岩气开采区地震的应力降总体略低于长宁背斜地区,但差异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M_(S)6.0地震 谱比法 震源参数 应力降
下载PDF
长宁—兴文地区应力降等震源参数与区域内显著地震的时空关系
9
作者 何鑫俊 张晓东 +1 位作者 孟令媛 王月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1-284,共14页
基于中国地震台网提供的震相观测报告,利用双差方法对长宁—兴文地区2019—2020年1 948个M_(L)≥2.0地震事件进行了重定位,重定位后的1 823个M_(L)≥2.0地震事件分布显示长宁—兴文地区北区地震序列沿NW—SE方向背斜展布,而南区地震分... 基于中国地震台网提供的震相观测报告,利用双差方法对长宁—兴文地区2019—2020年1 948个M_(L)≥2.0地震事件进行了重定位,重定位后的1 823个M_(L)≥2.0地震事件分布显示长宁—兴文地区北区地震序列沿NW—SE方向背斜展布,而南区地震分布较分散。之后计算了四川长宁—兴文地区2019年6月17日至2020年12月31日208个M_(L)≥3.0地震事件的地震矩和应力降等震源参数,分析了2019年6月17日长宁MS6.0地震后研究区内地震应力降的演化特征,结果显示长宁—兴文地区中强地震发生前M_(L)3.0—3.9地震的应力降显著升高,且M_(L)≥4.0地震多发生在ML3.0—3.9地震的应力降高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M_S6.0地震 重定位 应力降
下载PDF
“重建得更好”目标下灾后恢复重建需求评估--以四川长宁Ms 6.0地震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师满江 宁志中 曹琦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6-116,共11页
基于民众需求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是提升重建满意度的有效举措。但民众需求是否达到“重建得更好”的目标,尚缺乏实践验证。以四川长宁Ms 6.0地震为例,结合“重建得更好”和灾后需求评估方法,构建恢复重建需求指标体系,通过田野调查... 基于民众需求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是提升重建满意度的有效举措。但民众需求是否达到“重建得更好”的目标,尚缺乏实践验证。以四川长宁Ms 6.0地震为例,结合“重建得更好”和灾后需求评估方法,构建恢复重建需求指标体系,通过田野调查分析了民众需求特征及对“重建得更好”的响应程度。结果显示,民众需求侧重灾后短期生活、生产恢复,忽视长期的社区重建、降低风险和提升韧性等的需求内容;职业、家庭、社区类型的差异性导致了民众需求在恢复重建时序、空间上的差异性。灾后恢复重建需求在内容、重建时序和空间上的差异性均影响对“重建得更好”目标的落实。鉴于此,提出建立动态化需求评估机制和多元化目标的恢复重建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建得更好 灾后恢复重建 灾后需求评估 优化策略 长宁ms 6.0地震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1A数据的四川长宁MS6.0地震同震形变场分析及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凯 孟国杰 +2 位作者 洪顺英 黄星 董彦芳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27,共13页
利用大地测量数据研究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_S6.0地震同震形变场特征和发震断层参数,基于DInSAR技术处理升降轨Sentinel-1A数据获取干涉相位图,并考虑大气折射效应和余震形变误差实现同震形变场改正。四叉树采样后的形变数据作为反演... 利用大地测量数据研究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_S6.0地震同震形变场特征和发震断层参数,基于DInSAR技术处理升降轨Sentinel-1A数据获取干涉相位图,并考虑大气折射效应和余震形变误差实现同震形变场改正。四叉树采样后的形变数据作为反演数据源,采用弹性半空间分层模型反演发震断层几何面滑动分布。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发震机制为兼具逆冲和左旋走滑,矩震级为M_W5.9,断层破裂尺度达28 km×20 km,震源深度约9.4 km。升降轨视线向同震形变场在断层两侧呈现形变特征差异,最大沉降量分别是8.34 cm(升轨)和4.23 cm(降轨),最大抬升量分别是5.5 cm(升轨)和7.5 cm(降轨);发震断层走向为302°,倾角为43°,平均滑动角为50°,断层面最大滑动量达到0.28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ms6.0地震 Sentinel-1A DINSAR 同震形变场 滑动分布
下载PDF
华蓥山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12
作者 赵权 乔波 +2 位作者 张健 何杨 聂大巍 《地震科学进展》 2021年第10期461-466,共6页
通过对华蓥山断裂带5级以上地震以及现今中小地震活动性的分析,认识了该地区背景性和区域性的地震活动特征,认为该断裂带南段是地震活动的主体,尤其是宜宾地区地震活动较频繁,中段、北段次之。总结得到的5级以上地震的“平静—活跃”时... 通过对华蓥山断裂带5级以上地震以及现今中小地震活动性的分析,认识了该地区背景性和区域性的地震活动特征,认为该断裂带南段是地震活动的主体,尤其是宜宾地区地震活动较频繁,中段、北段次之。总结得到的5级以上地震的“平静—活跃”时段分布特征,3级以上地震的“弱活动—增强”规律,以及2019年长宁M_(S)6.0地震发生后应变能释放速率加速现象,均可为该地区5级以上地震预测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蓥山断裂带 地震活动性 历史地震 长宁M_(S)6.0地震
下载PDF
2019年6月17日长宁MS6.0地震前后b值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曾宪伟 龙锋 +2 位作者 任家琪 蔡新华 李文君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4,共14页
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8月宜宾地区(28.0°N^28.5°N,104.6°E^105.1°E)记录的地震资料,利用最大似然法估算b值,得到了宜宾地区b值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①2019年长宁M_S6.0地震前5个月,b值出现加速下降变化,震后... 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8月宜宾地区(28.0°N^28.5°N,104.6°E^105.1°E)记录的地震资料,利用最大似然法估算b值,得到了宜宾地区b值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①2019年长宁M_S6.0地震前5个月,b值出现加速下降变化,震后快速回升。这一现象很可能反映了地震孕育中的应力积累集中到地震发生后的应力释放过程。②长宁地震前震中区及附近地区一直存在低b值异常(≤0.85),震前5个月,震中附近出现了b值下降,尤其是长宁地震西偏北方向出现了b值显著下降,后续珙县发生的3次M_S5地震正位于该异常区及边缘。③b值空间低值异常可用于判定未来中强地震发生的危险区域,而b值的下降可用于判定强余震的可能发生地点。④分析地震危险性时,更应关注低b值背景下的b值下降,即高应力集中区域的地震危险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地震 B值 最大似然法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四川长宁6.0级地震下装配式建筑震害调查及分析
14
作者 邓世斌 吴靖 +5 位作者 罗璐 毕琼 雷雨 张瀑 吴勇 王鹏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97-102,共6页
四川长宁6.0级地震震区有6栋装配式建筑,这些建筑距离震中约50km,所在区域设防地震烈度为7度(0.10g),邻近的51YBT观测台站实测地震波峰值加速度为59cm/s^(2)。经实地调查,这6栋装配式建筑震后结构构件和连接部位未发现受损现象,主体结... 四川长宁6.0级地震震区有6栋装配式建筑,这些建筑距离震中约50km,所在区域设防地震烈度为7度(0.10g),邻近的51YBT观测台站实测地震波峰值加速度为59cm/s^(2)。经实地调查,这6栋装配式建筑震后结构构件和连接部位未发现受损现象,主体结构完好,隔墙基本完好。其中项目一和项目二均采用了PC墙板,装配率高。根据实测地震波计算分析结果,项目一在X向、Y向地震作用和项目二在Y向地震作用下的基底剪力超过了项目一和项目二在小震作用下基底剪力,项目一达到了抗规第1.0.1条"小震不坏"的设防目标;PC非承重墙板与主体结构连接方式对整体刚度有较大影响,建议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中应考虑PC非承重墙板对整体刚度的影响,并加强PC非承重墙板与主体结构连接构造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长宁6.0级地震 装配式建筑 震害调查 PC墙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