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淮梅雨异常的大气环流特征 被引量:28
1
作者 毛文书 王谦谦 李国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67-1275,共9页
江淮梅雨是我国夏季风雨带向北推进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利用江苏省气象局提供的江淮地区1954-2001年人梅日期、冉梅日期和梅雨量资料,详细讨论了江淮梅雨丰、枯梅年同期大气环流的差异。结果表明:丰梅年高层100hPa南亚高压呈纬向分... 江淮梅雨是我国夏季风雨带向北推进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利用江苏省气象局提供的江淮地区1954-2001年人梅日期、冉梅日期和梅雨量资料,详细讨论了江淮梅雨丰、枯梅年同期大气环流的差异。结果表明:丰梅年高层100hPa南亚高压呈纬向分布,高压强度增强。中层500hPa极涡强度增强,乌拉尔山高压脊强度增强,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强度增强,蒙古高压增强,东亚大槽位置较常年偏东偏南,120°E副热带高压脊线位于20°~25°N之间。低层850hPa南半球越赤道气流抵达北半球后向北偏西方向伸展,与来自阿拉伯海、盂加拉湾的西南气流和副热带高压西南侧的东南气流在南海北部汇合,在我国江淮流域形成一条准东西向的强风速辐合带,一直延伸到国际日界线附近。丰梅年低层辐合增强,高层辐散增强,高低层抽吸作用增强,垂直运动增强,对流旺盛,有利于梅雨的异常偏多;枯梅年则反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梅雨 水汽通量 丰梅年 枯梅年 大气环流
下载PDF
江淮流域梅雨锋暴雨南北雨带干冷空气侵入作用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苗春生 李婷 +2 位作者 王坚红 吴旻 刘维鑫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6-84,共9页
对2007—2011年梅雨期江淮流域降水进行统计分析,确认此时段降水频次与降水量空间分布在淮河与长江中下游,形成两个分离的多降雨区。长江与淮河两分离雨带在盛行中尺度系统、空间结构、梅雨锋位置、水汽输送通道、暴雨落区、干冷气团入... 对2007—2011年梅雨期江淮流域降水进行统计分析,确认此时段降水频次与降水量空间分布在淮河与长江中下游,形成两个分离的多降雨区。长江与淮河两分离雨带在盛行中尺度系统、空间结构、梅雨锋位置、水汽输送通道、暴雨落区、干冷气团入侵以及干冷动量南移等方面,均有各自特征。在主导高空环流下,更多低涡暴雨(77%)位于长江流域,更多辐合线暴雨(86%)发生在淮河流域,这些盛行的浅薄降水系统,造成梅雨暴雨雨强大、风速小的特征。长江流域低涡环流引导水汽输送来自南海与东海两地,因而暴雨范围更大,雨带更宽,而淮河流域辐合线主要水汽来源仅为南海。假相当位温表现的梅雨锋作为干冷空气的前缘,在淮河流域因辐合线结构垂直剖面陡峭,在长江流域因低涡环流,形成干冷和暖湿气团的层次叠加混合。在梅雨锋北侧,干冷空气从对流层中高层向下侵入,在淮河流域位置较长江流域偏高且狭窄。湿位涡垂直分布显示,暴雨区与湿位涡斜压项大于0的正涡度发展区对应。干冷动量中心的下传与湿位涡斜压项小于0对应,下传时向南移,其前缘对暴雨雨带位置有指示性;其南下速度,因纬度与密度差异,在淮河流域移速小于长江流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流域 梅雨分离雨带 低涡 辐合线 干冷动量下传 纬度效应
下载PDF
Heat and Moisture Budgets during the Period of HUBEX/GAME in the Summer of 1998
3
作者 彭京备 宋正山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45-252,共8页
By using the high-resolution GAME reanalysis data, the heat and moisture budgets during the period of HUBEX/GAME in the summer of 1998 are calculated for exploring the thermodynamic features of Meiyu over the Changjia... By using the high-resolution GAME reanalysis data, the heat and moisture budgets during the period of HUBEX/GAME in the summer of 1998 are calculated for exploring the thermodynamic features of Meiyu over the Changjiang-Huaihe (CH) valley. During the CH Meiyu period, an intensive vertically-integrated heat source and moisture sink are predominant over the heavy rainfall area of the CH valley, accompanied by strong upward motion at 500 hPa. The heat and moisture budgets show that the main diabatic heating component is condensation latent heat released by rainfall. As residual terms, the evaporation and sensible heating are relatively small. Based on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heat source and moisture sink, the nature of the rainfall is mixed, in which the convective rainfall is dominant with a considerable percentage of continuous stratiform rainfall. There are similar time evolutions of the main physical parameters (&#9001;Q <SUB>1</SUB>&#9002;, &#9001;Q <SUB>2</SUB>&#9002;, and vertical motion &#969; at 500 hPa). The time variations of &#9001;Q <SUB>1</SUB>&#9002; and &#9001;Q <SUB>2</SUB>&#9002; are in phase with those of &#8722;&#969; <SUB>500</SUB>, and have their main peaks within the CH Meiyu period. This shows the influence of the heat source on the dynamic structure of the atmosphere. The wavelet analyses of those time series display similar multiple timescale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CH Meiyu period, both the synoptic scale(&#8764;6 days) and mesoscale (&#8764;2 days and &#8764;12 hours) increase obviously and cause heavy rainfall as well as the appearances of the maxima of the main physical parameters. Among them, the mesoscale systems are the main fa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t and moisture budgets meiyu the changjiang-huaihe valley HUBEX multiple timescale
下载PDF
非典型梅雨与典型梅雨对比分析 被引量:36
4
作者 姚学祥 王秀文 李月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38-42,共5页
评述了近 34年来 5~ 7月份江淮流域出现的梅雨情况 ,包括非典型梅雨和典型梅雨。资料表明 ,非典型梅雨期一般要比典型梅雨期 (正常梅雨 )短 ,5月份非典型梅雨存有比典型梅雨降雨强度弱的特点 ,6、7月份出现的非典型梅雨期和典型梅雨期... 评述了近 34年来 5~ 7月份江淮流域出现的梅雨情况 ,包括非典型梅雨和典型梅雨。资料表明 ,非典型梅雨期一般要比典型梅雨期 (正常梅雨 )短 ,5月份非典型梅雨存有比典型梅雨降雨强度弱的特点 ,6、7月份出现的非典型梅雨期和典型梅雨期同样可以出现较大降雨。研究发现 ,非典型梅雨与典型梅雨的大尺度环流特征有一定的差别。 1 1 0~ 1 30°E副高脊线稳定在 2 0~ 2 5°N之间 ,是江淮流域出现梅雨 (包括非典型梅雨 )的有利条件 ,而不是必要条件。从多年预报服务情况和资料分析来看 ,需制定出更科学合理的梅雨划分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期 江淮流域 大尺度环流特征 副高脊线 预报服务 雨情 月份 非典型 对比分析 正常
下载PDF
江淮梅雨的多尺度特征及其与厄尔尼诺和大气环流的联系 被引量:27
5
作者 王钟睿 钱永甫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17-325,共9页
利用小波变换,分析了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多尺度特征和存在的周期,通过对Nino3区海温、西太平洋副高以及亚洲纬向环流指数的小波变换,分析了它们与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多尺度联系。结果表明,整个江淮流域的降水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 利用小波变换,分析了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多尺度特征和存在的周期,通过对Nino3区海温、西太平洋副高以及亚洲纬向环流指数的小波变换,分析了它们与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多尺度联系。结果表明,整个江淮流域的降水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年际变化主要表现为3~4a、5~6a和7~8a的周期,年代际变化则表现为12~13a、16~17a和27a的周期。南片和北片以及长江中游和下游之间所具有的特征是不尽相同的。相对于亚洲纬向环流指数而言,Nino3区海温对江淮流域降水的影响较为重要。Nino3区的海温与江淮流域降水的联系,在一些时段是同位相的,而在另一些时段是反位相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梅雨 小波变换 Nino3区海温 西太平洋副高 亚洲纬向环流
下载PDF
近年来江淮流域致洪暴雨特征分析 被引量:20
6
作者 赵思雄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1年第1期1-5,共5页
江淮流域暴雨研究与预报是大家所共同关注的课题。对近年江淮梅雨尤其是2010年汛期致洪暴雨(以江西为例)特征进行了探讨。强调暴雨预报仍是一项很具挑战性的任务,并提出了一些需要继续突破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关键词 江淮流域 梅雨锋 致洪暴雨 环流异常 中尺度涡旋
下载PDF
我国江淮地区平均场水汽输送与扰动场水汽输送的不同特征 被引量:19
7
作者 朱玮 刘芸芸 何金海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5-161,共7页
利用NCEP/NCAR1957—2001年45 a逐日的再分析资料,从地面开始积分计算整层的水汽输送通量,减去平均场的水汽的输送量,从而得到扰动水汽输送量,初步讨论了我国江淮地区水汽输送场的季节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我国江淮梅雨期旱、涝年平均场水... 利用NCEP/NCAR1957—2001年45 a逐日的再分析资料,从地面开始积分计算整层的水汽输送通量,减去平均场的水汽的输送量,从而得到扰动水汽输送量,初步讨论了我国江淮地区水汽输送场的季节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我国江淮梅雨期旱、涝年平均场水汽输送与扰动场水汽输送的差异。分析发现:扰动场水汽输送与平均场水汽输送差别较大,源自孟加拉湾的平均水汽输送对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影响较大,但该地区的扰动水汽输送却主要是影响印度北部地区。而影响我国江淮地区的扰动场水汽输送主要来自于南海地区。源自西太平洋和我国北方的偏强的水汽输送是造成江淮梅雨期降水偏多的主要因子,扰动场水汽输送在我国江淮地区梅雨期降水异常时期与平均场水汽输送基本呈反方向输送,其差值散度场与平均场水汽输送差值散度则为反位相分布,因此说扰动场的水汽输送对平均场的水汽输送起削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地区 扰动水汽输送 梅雨期旱涝年
下载PDF
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与10-30d低频振荡的联系 被引量:9
8
作者 庞玥 王黎娟 于波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42-750,共9页
利用1961--2010年中国756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与10~30d低频振荡的关系。结果表明,梅雨偏多年降水具有明显的10~30d的周期变化,低频振荡经向上的北传和纬向上的西传与江淮流域梅雨... 利用1961--2010年中国756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与10~30d低频振荡的关系。结果表明,梅雨偏多年降水具有明显的10~30d的周期变化,低频振荡经向上的北传和纬向上的西传与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的活跃及中断关系密切。在梅雨偏多年,低层10~30d振荡主要通过南海低频反气旋和日本海低频气旋对江淮流域降水产生影响,并调控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进、东退,进而影响输送到江淮流域的水汽强度及冷暖空气在江淮流域的汇合;而高层,亚洲大陆中纬度地区东西向的低频气旋和反气旋影响着南亚高压的位置,从而形成江淮流域低频降水的强弱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流域 梅雨期 副热带高压 10~30 d低频振荡
下载PDF
江淮梅雨期最低气温的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如琦 王谦谦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4-170,共7页
利用江淮地区70个测站1961-2001年历年6月第2侯至7月第2侯最低气温资料,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展开(REOF)方法对江淮地区梅雨期最低气温场进行客观分区,并分析了各区域最低气温的长期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江淮地区梅雨期最低气温场可分为... 利用江淮地区70个测站1961-2001年历年6月第2侯至7月第2侯最低气温资料,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展开(REOF)方法对江淮地区梅雨期最低气温场进行客观分区,并分析了各区域最低气温的长期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江淮地区梅雨期最低气温场可分为3个区域,各区域的最低气温均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且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中东北区明显上升,而南方区和西北区呈降低趋势;各区域存在明显不同的年际、年代际方差构成、突变特征和多尺度振荡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经验正交展开 江淮地区 梅雨期 最低气温 长期演变趋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