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Relation between Atmospheric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and Summer Severe Flood and Drought in the Changjiang-Huaihe River Basin 被引量:25
1
作者 杨辉 李崇银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4期540-553,共14页
The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SO) is studied during the severe flood and drought years of the Changjiang-Huaihe River Basin with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and the precipitation data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 The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SO) is studied during the severe flood and drought years of the Changjiang-Huaihe River Basin with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and the precipitation data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pper-level (200 hPa) ISO pattern for severe flood (drought) is characterized by an anticyclonic (cyclonic) circulation over the southern Tibetan Plateau and a cyclonic (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over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The lower-level (850 hPa) ISO pattern is characterized by an anticyclonic (cyclonic) circulation over the area south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a cyclonic (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from the area north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to Japan. These low-level ISO circulation patterns are the first modes of the ISO wind field according to the vector EOF expansion with stronger amplitude of the EOF1 time coefficient in severe flood years than in severe drought years. The analyses also reveal that at 500 hPa and 200 hPa, the atmospheric ISO activity over the Changjiang-Huaihe River basin, North China, and the middle-high latitudes north of China is stronger for severe flood than for severe drought. The ISO meridional wind over the middle-high latitude regions can propagate southwards and meet with the northward propagating ISO meridional wind from lower latitude regions over the Changjiang-Huaihe River Basin during severe flood years, but not during severe drought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mmer severe flood and drought in the changjiang-huaihe River Basin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SO circulation pattern
下载PDF
我国江淮地区平均场水汽输送与扰动场水汽输送的不同特征 被引量:19
2
作者 朱玮 刘芸芸 何金海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5-161,共7页
利用NCEP/NCAR1957—2001年45 a逐日的再分析资料,从地面开始积分计算整层的水汽输送通量,减去平均场的水汽的输送量,从而得到扰动水汽输送量,初步讨论了我国江淮地区水汽输送场的季节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我国江淮梅雨期旱、涝年平均场水... 利用NCEP/NCAR1957—2001年45 a逐日的再分析资料,从地面开始积分计算整层的水汽输送通量,减去平均场的水汽的输送量,从而得到扰动水汽输送量,初步讨论了我国江淮地区水汽输送场的季节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我国江淮梅雨期旱、涝年平均场水汽输送与扰动场水汽输送的差异。分析发现:扰动场水汽输送与平均场水汽输送差别较大,源自孟加拉湾的平均水汽输送对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影响较大,但该地区的扰动水汽输送却主要是影响印度北部地区。而影响我国江淮地区的扰动场水汽输送主要来自于南海地区。源自西太平洋和我国北方的偏强的水汽输送是造成江淮梅雨期降水偏多的主要因子,扰动场水汽输送在我国江淮地区梅雨期降水异常时期与平均场水汽输送基本呈反方向输送,其差值散度场与平均场水汽输送差值散度则为反位相分布,因此说扰动场的水汽输送对平均场的水汽输送起削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地区 扰动水汽输送 梅雨期旱涝年
下载PDF
Heat and Moisture Budgets during the Period of HUBEX/GAME in the Summer of 1998
3
作者 彭京备 宋正山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45-252,共8页
By using the high-resolution GAME reanalysis data, the heat and moisture budgets during the period of HUBEX/GAME in the summer of 1998 are calculated for exploring the thermodynamic features of Meiyu over the Changjia... By using the high-resolution GAME reanalysis data, the heat and moisture budgets during the period of HUBEX/GAME in the summer of 1998 are calculated for exploring the thermodynamic features of Meiyu over the Changjiang-Huaihe (CH) valley. During the CH Meiyu period, an intensive vertically-integrated heat source and moisture sink are predominant over the heavy rainfall area of the CH valley, accompanied by strong upward motion at 500 hPa. The heat and moisture budgets show that the main diabatic heating component is condensation latent heat released by rainfall. As residual terms, the evaporation and sensible heating are relatively small. Based on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heat source and moisture sink, the nature of the rainfall is mixed, in which the convective rainfall is dominant with a considerable percentage of continuous stratiform rainfall. There are similar time evolutions of the main physical parameters (&#9001;Q <SUB>1</SUB>&#9002;, &#9001;Q <SUB>2</SUB>&#9002;, and vertical motion &#969; at 500 hPa). The time variations of &#9001;Q <SUB>1</SUB>&#9002; and &#9001;Q <SUB>2</SUB>&#9002; are in phase with those of &#8722;&#969; <SUB>500</SUB>, and have their main peaks within the CH Meiyu period. This shows the influence of the heat source on the dynamic structure of the atmosphere. The wavelet analyses of those time series display similar multiple timescale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CH Meiyu period, both the synoptic scale(&#8764;6 days) and mesoscale (&#8764;2 days and &#8764;12 hours) increase obviously and cause heavy rainfall as well as the appearances of the maxima of the main physical parameters. Among them, the mesoscale systems are the main fa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t and moisture budgets MEIYU the changjiang-huaihe valley HUBEX multiple timescale
下载PDF
POTENTIAL VORTICITY STRUCTURE OF SUMMER CYCLONES OVER THE CHANGJIANG-HUAIHE VALLEY
4
作者 侯定臣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1991年第1期40-50,共11页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rtel potential vorticity,the isentropic potential vorticity maps and vertical pro- files of potential vorticity for two summer cyclones over the Changjiang-Huaihe Valley are analysed.After disc...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rtel potential vorticity,the isentropic potential vorticity maps and vertical pro- files of potential vorticity for two summer cyclones over the Changjiang-Huaihe Valley are analysed.After discussing a possible mechanism for the 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such systems and their differences from typical extratropical cyclones,a conceptual model for their activities is proposed:A weak disturbance in the mid- level of troposphere originated from around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may cause heavy precipitation under favourable conditions and latent heat release in the mid-troposphere leads to downward extension of cyclonic circulation and a wave on the quasi-stationary front.This weak cyclone can develop substantially and become a typical extratropical cyclone only when air from the lower stratosphere flows downslope along isentropic sur- faces into the region of inter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tential vorticity summer cyclones over the changjiang-huaihe Valley isentropic surface cyclone wave
原文传递
Comparison study of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the intensification of different deep Changjiang-Huaihe cyclones over the East China and Yellow Seas
5
作者 WANG Jian-hong NIU Dan +2 位作者 REN Shu-yuan MIAO Chun-sheng SONG Ping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CAS 2017年第1期1-23,共23页
Abstract: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intensification of different deepChangiang-Huaihe Cyclones (CHCs) over the East China and Yellow Seas (ECYSs)during 2008 to 2012 is studied using the FNL reanalysis dat... Abstract: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intensification of different deepChangiang-Huaihe Cyclones (CHCs) over the East China and Yellow Seas (ECYSs)during 2008 to 2012 is studied using the FNL reanalysis data. Based on the penetrationdepth and the season of occurrence, the CHCs ar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including warm-season-deep (WSD), warm-season-shallow (WSS), winter-shallow(WTS) and early-spring-bottom (ESB). Statistics show the CHCs take either aneastward or a northeastward path after entering ECYSs. After moving to the seas, theintensification of CHCs is more significant in cold season than that in warm season.They all have the reduction of the friction of the underlying surface and the increase ofthe near surface winds. The area of strong winds extends and migrates from the east tothe southeast of the CHC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warmseason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penetration depth of the cyclones. While a slight increaseof precipitation in cold season cyclones and scattered precipitation is observed behindthe ESB cyclones in the early stage of spring. Synthetic diagnosis analysis of the CHCsover ECYSs shows that the latent heat releas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amplification of cyclones during the warm season. The ESB cyclones are sensitive tothe dynamic and thermal effects from the underlying surface. The vertical stretching of the positive vorticity volume is much more significant in ESB cyclones than that in othercyclones. The height of maximum upper level divergence is proportional to thepenetration depth of the cyclone for all the categories. Diabatic heating from the underlying surface is more prominent in cold season cyclones. Downward transport ofthe kinetic energy from upper level jet and the reduced friction both have positivecontributions to intensification of the CHCs. Moist Potential Vorticity (MPV) has morecontribution to the intensification of warm season cyclones, especially WSD cyclones.The combined effects from in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noptic meteorology changjiang-huaihe Cyclones composite analysis weather characteristics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environmental factors
下载PDF
夏季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季风与中国东部汛期降水 被引量:127
6
作者 张庆云 陶诗言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17-,19+21+23+18+20+22,共8页
利用欧洲中心1980~1989年逐日200hPa、850hPa风场及日本气象研究所提供的GMS观测的TBB逐日资料,探讨了夏季东亚热带、副热带季风的强弱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指出东亚夏季风系统中的两条辐合带热带辐... 利用欧洲中心1980~1989年逐日200hPa、850hPa风场及日本气象研究所提供的GMS观测的TBB逐日资料,探讨了夏季东亚热带、副热带季风的强弱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指出东亚夏季风系统中的两条辐合带热带辐合带(热带季风槽)和副热带辐合带(副热带梅雨锋)的强度的变化呈相反趋势,即热带季风槽偏弱时(弱季风),副热带梅雨锋偏强;反之热带季风槽偏强时(强季风),副热带梅雨锋偏弱.江淮流域的降水与热带季风槽、副热带梅雨锋的强度密切相关,即热带季风槽偏弱(弱季风),梅雨锋偏强时,江淮流域的降水偏多;热带季风槽偏强(强季风),梅雨锋偏弱时,江淮流域的降水偏少.研究表明:热带季风槽和副热带梅雨锋的强度与偏西气流的加强密切相关.当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高,赤道西太平洋海温偏低,黑潮地区的海温偏高时,赤道东西太平洋上空的Walker环流和西太平洋中纬度Hadley环流的下沉支气流减弱,东亚季风槽较弱(弱季风),梅雨锋较强;当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低、西太平洋海温偏高,黑潮地区的海温偏低时,赤道东西太平洋上空的Walker环流和西太平洋中纬度Hadley环流的下沉支气流加强,东亚季风槽较强(强季风),梅雨锋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季风槽 副热带梅雨锋 江淮流域降水
下载PDF
1991年江淮特大暴雨与东亚大气低频振荡 被引量:103
7
作者 陆尔 丁一汇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730-736,共7页
本文分析了1991年江淮特大暴雨期间东亚大气低频振荡活动。从低频振荡特征看,江淮雨量和东亚风场中低频振荡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风场的振荡周期具有显著的地域和频域分布特征。从低频波的传播看,这一梅雨过程的两个异常阶段(5月... 本文分析了1991年江淮特大暴雨期间东亚大气低频振荡活动。从低频振荡特征看,江淮雨量和东亚风场中低频振荡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风场的振荡周期具有显著的地域和频域分布特征。从低频波的传播看,这一梅雨过程的两个异常阶段(5月下半月和7月上半月),东亚风场低频波的水平传播方向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分析指出,低纬地区低频波虽有不同传播方向,但都将暖湿空气以低频形式输送到江淮以南,它与北侧的低频冷空气在江淮地区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该地区以低频形式出现的3场特大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梅雨 江淮流域 大气 低频振荡
下载PDF
非典型梅雨与典型梅雨对比分析 被引量:36
8
作者 姚学祥 王秀文 李月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38-42,共5页
评述了近 34年来 5~ 7月份江淮流域出现的梅雨情况 ,包括非典型梅雨和典型梅雨。资料表明 ,非典型梅雨期一般要比典型梅雨期 (正常梅雨 )短 ,5月份非典型梅雨存有比典型梅雨降雨强度弱的特点 ,6、7月份出现的非典型梅雨期和典型梅雨期... 评述了近 34年来 5~ 7月份江淮流域出现的梅雨情况 ,包括非典型梅雨和典型梅雨。资料表明 ,非典型梅雨期一般要比典型梅雨期 (正常梅雨 )短 ,5月份非典型梅雨存有比典型梅雨降雨强度弱的特点 ,6、7月份出现的非典型梅雨期和典型梅雨期同样可以出现较大降雨。研究发现 ,非典型梅雨与典型梅雨的大尺度环流特征有一定的差别。 1 1 0~ 1 30°E副高脊线稳定在 2 0~ 2 5°N之间 ,是江淮流域出现梅雨 (包括非典型梅雨 )的有利条件 ,而不是必要条件。从多年预报服务情况和资料分析来看 ,需制定出更科学合理的梅雨划分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期 江淮流域 大尺度环流特征 副高脊线 预报服务 雨情 月份 非典型 对比分析 正常
下载PDF
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异常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30~60天振荡强度年际变化的联系 被引量:37
9
作者 贾燕 管兆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91-702,共12页
利用1978~2007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观测站降水资料,研究了夏季江淮流域降水多寡与30~60天振荡(ISO)强度年际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异常与台湾海峡地区及西北太平洋低频能量变化相关显著。定义了ISO强度指数,... 利用1978~2007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观测站降水资料,研究了夏季江淮流域降水多寡与30~60天振荡(ISO)强度年际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异常与台湾海峡地区及西北太平洋低频能量变化相关显著。定义了ISO强度指数,对ISO强度指数高低年夏季低频降水以及低频环流的位相合成表明:高指数年主要通过存在于南海—西北太平洋地区的低频气旋、反气旋系统的交替活动来影响副热带高压的进退,从而引起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异常;低指数年江淮流域夏季降水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及强度变化的影响,降水异常区主要位于江南地区。进一步研究表明,非30~60天低频降水扰动与低频振荡强度也有很好的相关。低频环流对双周以及天气时间尺度环流变化可能存在调制作用,这种作用对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年际异常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60天振荡强度 年际变化 降水异常 长江淮河流域 北半球夏季
下载PDF
我国南方洪涝暴雨期西太平洋副高短期位置变异的特点及成因 被引量:38
10
作者 王黎娟 陈璇 +1 位作者 管兆勇 何金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47-1057,共11页
利用NCEP/NCAR多年逐日再分析资料、美国环境预报中心CMAP(NOAA NCEP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候平均降雨量资料以及全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对华南前汛期和江淮梅雨期大范围持续性暴雨过程中西太... 利用NCEP/NCAR多年逐日再分析资料、美国环境预报中心CMAP(NOAA NCEP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候平均降雨量资料以及全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对华南前汛期和江淮梅雨期大范围持续性暴雨过程中西太平洋副高短期位置变异的异同及其可能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和江淮大范围持续性暴雨期间,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均比同期气候平均值异常偏南偏西,且强度偏强。华南暴雨期间,副高西北侧华南地区以及西侧孟加拉湾地区存在异常强烈的视热源和视水汽汇;江淮暴雨期间,副高北侧江淮流域及西侧孟加拉湾地区也存在异常强烈的视热源和视水汽汇。运用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理论,研究非绝热加热对西太平洋副高短期位置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副高位置的短期变异与非绝热加热场及其配置有密切联系。华南暴雨期间,副高西北侧边缘的华南地区加热场可在短期内迫使副高东撤南退;江淮暴雨期间,副高北侧江淮流域加热场的存在不利于副高北进,而西侧较远处孟加拉湾热源会诱导副高西伸,两者的共同作用导致副高在江淮以南维持,且会明显西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江淮 大范围持续性暴雨 西太平洋副高 非绝热加热
下载PDF
2003年江淮流域强降水过程与30-70d天低频振荡的联系 被引量:34
11
作者 夏芸 管兆勇 王黎娟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3-41,共9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和地面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2003年夏季江淮流域强降水过程与低频振荡的联系。结果显示,主周期为30~70d的低频振荡对2003年江淮流域暴雨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低频涡旋在江淮地区降水期的对流层高、低层... 利用NCEP/NCAR再分析和地面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2003年夏季江淮流域强降水过程与低频振荡的联系。结果显示,主周期为30~70d的低频振荡对2003年江淮流域暴雨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低频涡旋在江淮地区降水期的对流层高、低层呈负、正配置,具有斜压结构,利于降水发生;850hPa上正涡度系统的传播具有明显的北传和西传特征;存在于西太平洋、西北太平洋及其以东地区的低频波列(P—J)的活动过程影响了我国2003年江淮低频强降水的形成;整层低频水汽通量显示来自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南季风对水汽输送的贡献较显著,且2003年江淮地区30-70d时间尺度上降水的水汽来源为南海而非孟加拉湾或西太平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3年江淮暴雨 30~70 d低频振荡 水汽输送 东亚夏季风
下载PDF
江淮梅雨的多尺度特征及其与厄尔尼诺和大气环流的联系 被引量:27
12
作者 王钟睿 钱永甫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17-325,共9页
利用小波变换,分析了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多尺度特征和存在的周期,通过对Nino3区海温、西太平洋副高以及亚洲纬向环流指数的小波变换,分析了它们与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多尺度联系。结果表明,整个江淮流域的降水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 利用小波变换,分析了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多尺度特征和存在的周期,通过对Nino3区海温、西太平洋副高以及亚洲纬向环流指数的小波变换,分析了它们与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多尺度联系。结果表明,整个江淮流域的降水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年际变化主要表现为3~4a、5~6a和7~8a的周期,年代际变化则表现为12~13a、16~17a和27a的周期。南片和北片以及长江中游和下游之间所具有的特征是不尽相同的。相对于亚洲纬向环流指数而言,Nino3区海温对江淮流域降水的影响较为重要。Nino3区的海温与江淮流域降水的联系,在一些时段是同位相的,而在另一些时段是反位相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梅雨 小波变换 Nino3区海温 西太平洋副高 亚洲纬向环流
下载PDF
江淮地区极端气候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8
13
作者 田红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6-41,共6页
利用1951-2003年的温度和降水资料,研究了江淮地区极端气候事件的空间结构及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发现:(1)气候变暖影响了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这种影响是由气候平均值和方差的共同变化引起的。(2)气候变暖加速了水分的循环过程,导致20世... 利用1951-2003年的温度和降水资料,研究了江淮地区极端气候事件的空间结构及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发现:(1)气候变暖影响了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这种影响是由气候平均值和方差的共同变化引起的。(2)气候变暖加速了水分的循环过程,导致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淮地区旱涝频率和强度加大,强降水事件增加;冬季极端最低温度升高,低温日数减少;夏季极端最高温度和高温日数开始回升。(3)从极端事件分布的区域变化来看,气候变暖对淮北的影响最大,使这个脆弱性本来就很严重的区域变得更加脆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事件 气候变化 江淮地区
下载PDF
江淮梅雨期极端降水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28
14
作者 刘明丽 王谦谦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76-681,共6页
应用1959—2000年江淮地区76站逐日降水资料,对梅雨期月降水量进行REOF分解。将江淮区分为4个具有不同梅雨期降水空间分布特征的区域,进而分别分析这4个区域梅雨期暴雨以上极端降水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及周期振荡和突变性... 应用1959—2000年江淮地区76站逐日降水资料,对梅雨期月降水量进行REOF分解。将江淮区分为4个具有不同梅雨期降水空间分布特征的区域,进而分别分析这4个区域梅雨期暴雨以上极端降水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及周期振荡和突变性质。结果表明:4个区暴雨以上极端降水总量和极端降水日数最大值均发生在梅雨期,梅雨期极端降水呈上升趋势,且具有不同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江淮西南区梅雨期暴雨总量和暴雨日数在20世纪90年代还存在明显上升突变现象;4个区梅雨期极端降水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区 梅雨期 极端降水 气候特征
下载PDF
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模拟和问题 被引量:24
15
作者 钱永甫 王谦谦 +1 位作者 刘华强 郑维忠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41-349,共9页
对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模拟和问题作了介绍和讨论。指出,由于大尺度大气环流模式和海气耦合模式模拟结果的不确定性,有必要发展区域气候模式以用于区域气候变化的机理研究和预测试验。接着介绍了不同区域气候模式对1991 年江淮流... 对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模拟和问题作了介绍和讨论。指出,由于大尺度大气环流模式和海气耦合模式模拟结果的不确定性,有必要发展区域气候模式以用于区域气候变化的机理研究和预测试验。接着介绍了不同区域气候模式对1991 年江淮流域严重洪涝的模拟结果,表明区域气候模式有较好的性能和前途。本文还论述了侧边界处理方案对模拟结果的影响。最后对当前区域气候模拟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可能途径进行了必要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拟 气候模式 江淮洪涝 中国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江淮梅雨异常的大气环流特征 被引量:28
16
作者 毛文书 王谦谦 李国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67-1275,共9页
江淮梅雨是我国夏季风雨带向北推进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利用江苏省气象局提供的江淮地区1954-2001年人梅日期、冉梅日期和梅雨量资料,详细讨论了江淮梅雨丰、枯梅年同期大气环流的差异。结果表明:丰梅年高层100hPa南亚高压呈纬向分... 江淮梅雨是我国夏季风雨带向北推进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利用江苏省气象局提供的江淮地区1954-2001年人梅日期、冉梅日期和梅雨量资料,详细讨论了江淮梅雨丰、枯梅年同期大气环流的差异。结果表明:丰梅年高层100hPa南亚高压呈纬向分布,高压强度增强。中层500hPa极涡强度增强,乌拉尔山高压脊强度增强,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强度增强,蒙古高压增强,东亚大槽位置较常年偏东偏南,120°E副热带高压脊线位于20°~25°N之间。低层850hPa南半球越赤道气流抵达北半球后向北偏西方向伸展,与来自阿拉伯海、盂加拉湾的西南气流和副热带高压西南侧的东南气流在南海北部汇合,在我国江淮流域形成一条准东西向的强风速辐合带,一直延伸到国际日界线附近。丰梅年低层辐合增强,高层辐散增强,高低层抽吸作用增强,垂直运动增强,对流旺盛,有利于梅雨的异常偏多;枯梅年则反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梅雨 水汽通量 丰梅年 枯梅年 大气环流
下载PDF
近年来江淮流域致洪暴雨特征分析 被引量:20
17
作者 赵思雄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1年第1期1-5,共5页
江淮流域暴雨研究与预报是大家所共同关注的课题。对近年江淮梅雨尤其是2010年汛期致洪暴雨(以江西为例)特征进行了探讨。强调暴雨预报仍是一项很具挑战性的任务,并提出了一些需要继续突破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关键词 江淮流域 梅雨锋 致洪暴雨 环流异常 中尺度涡旋
下载PDF
一次江淮气旋极端雨雪过程的云系特征和成因分析 被引量:19
18
作者 赵宇 蓝欣 杨成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25-1340,共16页
2016年2月12日夜间至13日白天,受冷空气和江淮气旋影响,山东出现了一次极端雨雪天气过程,全省48个国家级气象站日降水突破同期历史记录。采用多种观测和NCEP/NCAR的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降水云系的演变特征、风场的中... 2016年2月12日夜间至13日白天,受冷空气和江淮气旋影响,山东出现了一次极端雨雪天气过程,全省48个国家级气象站日降水突破同期历史记录。采用多种观测和NCEP/NCAR的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降水云系的演变特征、风场的中尺度特征和降水成因。结果表明:(1)雨雪过程不断有β中尺度云团从苏皖移入山东,降水主要由4个β中尺度云团造成;江淮气旋逗点头云系由4条带状回波发展形成,暖锋云系以层状云为主,其间有零散的对流云,逗点云尾部的冷锋云系形成初期多为对流性,入海后对流性减弱;气旋形成后雷达回波发生气旋式旋转、拉长,形成多条中尺度强雨带。(2)水汽条件极为有利,来自西南和东南两个方向的低空急流持续输送充沛的水汽,降雨阶段还有来自东南方向超低空急流的水汽输送,降雪阶段边界层水汽输送微弱。(3)降雨阶段,低层为浅薄的东北风冷垫;降雪阶段,东北风冷垫较降雨阶段深厚得多。东北风冷垫上东南风层变薄直至减弱消失是雨雪相态转换的标志,强雨雪都发生在偏南低空急流最强盛时段。(4)低层低涡前部东北风和东南风的切变辐合、暖平流、暖锋锋生以及条件性不稳定能量释放强迫上升运动造成强雨雪。风廓线雷达和激光雨滴谱仪的观测是降水相态短时临近预报的有益判别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气旋 暴雨(雪) 云系 水汽 锋生
下载PDF
一次春季江淮气旋形成发展特征及暴雨诊断分析 被引量:18
19
作者 张晓红 罗静 +2 位作者 陈兴 靳莉莉 邱旭敏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16-723,共8页
利用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5月25-27日一次江淮气旋的形成发展及其引发的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明显的正涡度平流、低层暖平流以及与辐合辐散区相对应的垂直运动是导致气旋发展的重要物理因子。气旋发展过程... 利用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5月25-27日一次江淮气旋的形成发展及其引发的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明显的正涡度平流、低层暖平流以及与辐合辐散区相对应的垂直运动是导致气旋发展的重要物理因子。气旋发展过程和湿位涡正压项及斜压项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气旋的增强阶段伴随对流层低层mpv_1的增大及mpv_2值的减小;高层湿位涡下传;使近地面大气斜压性增强,从而在低层诱生出气旋性环流。气旋的形成发展过程与对流层正涡度柱的形成相对应,与湿位涡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变有密切的联系。气旋引发的暴雨位于气旋移动路径的左前方(东北象限),该区域低层强辐合中心和正涡度中心的耦合,加剧水汽和能量的辐合,为暴雨维持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气旋 结构特征 湿位涡 暴雨 诊断分析
下载PDF
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异常及与全球中低纬海温异常关系的诊断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殷永红 倪允琪 史历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58-368,共11页
对 1951- 1999年中国夏季江淮流域降水异常与海温异常关系的分析表明 ,前期及同期各季节三大洋海表温度异常 (SSTA)与长江流域降水异常的关系是非常显著的 ,而对淮河流域降水异常总体上的影响较小 .前期冬季SSTA的影响显著区主要有 :热... 对 1951- 1999年中国夏季江淮流域降水异常与海温异常关系的分析表明 ,前期及同期各季节三大洋海表温度异常 (SSTA)与长江流域降水异常的关系是非常显著的 ,而对淮河流域降水异常总体上的影响较小 .前期冬季SSTA的影响显著区主要有 :热带印度洋、黑潮、热带中东太平洋和大西洋 .各关键区海温异常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特征为 :当前期冬季赤道印度洋、黑潮、赤道大西洋和热带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升高 (降低 ) ,当年夏季印度西南季风和东亚热带辐合带减弱 (加强 ) ,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 (北 ) ,副热带辐合带加强 (减弱 ) ,长江流域易发生洪涝 (干旱 ) .相关显著性分析表明 ,前冬赤道印度洋和黑潮区的海温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更为显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流域 夏季降水异常 海表温度异常 亚洲夏季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