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降水量及N添加对宁夏荒漠草原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和植被群落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7
1
作者 朱湾湾 王攀 +3 位作者 樊瑾 牛玉斌 余海龙 黄菊莹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3-44,共12页
为了解降水格局改变和大气氮(N)沉降增加背景下土壤碳(C)∶N∶磷(P)平衡关系的改变是否会影响到荒漠草原植被群落组成,基于2017年在宁夏荒漠草原设立的降水量(降水量减少50%、降水量减少30%、自然降水量、降水量增加30%和降水量增加50%)... 为了解降水格局改变和大气氮(N)沉降增加背景下土壤碳(C)∶N∶磷(P)平衡关系的改变是否会影响到荒漠草原植被群落组成,基于2017年在宁夏荒漠草原设立的降水量(降水量减少50%、降水量减少30%、自然降水量、降水量增加30%和降水量增加50%)、N添加(0和5 g·m^-2·yr^-1)及其交互作用的野外试验,初步分析了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和植物群落组成的变化趋势以及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增加降水量降低了土壤有机C、全N和N∶P。N添加及其与降水量的交互作用对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较小;适量增加降水量刺激了多数植物生长,提高了群落多样性。过量增加降水量导致猪毛蒿种群生物量急增,且N添加对降水量效应有促进作用,从而降低了群落多样性;土壤含水量、全N、有机C和N∶P与种群生物量关系较为密切,土壤含水量、有机C、C∶P和C∶N与多样性指数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以上结果意味着降水量会通过调控土壤水分有效性,改变土壤与植物之间N和P的满足程度,从而对植物生长策略和群落多样性产生影响;短期N添加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影响较小。因此,还需通过长期的原位试验,对N添加及其与降水量交互作用下土壤C∶N∶P计量平衡与植物群落组成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 降水格局改变 大气N沉降增加 植物群落多样性 土壤C∶N∶P
下载PDF
降水量变化与氮添加下荒漠草原土壤酶活性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2
作者 朱湾湾 王攀 +3 位作者 许艺馨 李春环 余海龙 黄菊莹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9-320,共12页
土壤酶主要由植物根系和微生物分泌产生,参与有机质降解和元素循环等重要过程。研究降水量变化和氮(N)添加下土壤酶活性及其与植物群落组成以及微生物活动间的联系,可为深入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植被-土壤系统中元素的循环与转化机制提供... 土壤酶主要由植物根系和微生物分泌产生,参与有机质降解和元素循环等重要过程。研究降水量变化和氮(N)添加下土壤酶活性及其与植物群落组成以及微生物活动间的联系,可为深入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植被-土壤系统中元素的循环与转化机制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基于2017年在宁夏荒漠草原设立的降水量变化(减少50%、减少30%、对照、增加30%以及增加50%)和N添加(0和5 g·m^(-2)·a^(-1))的野外试验,研究了2018–2019年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的变化,分析了其与植物群落组成、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减少降水量相比,增加降水量对3种酶活性的影响较大,但其效应与N添加以及年份存在交互作用。2018年增加降水量对3种酶活性的影响缺乏明显的规律性。2019年增加降水量不同程度地提高了3种酶活性。N添加对3种酶活性影响较小(尤其2019年);草木樨状黄耆(Astragalusmelilotoides)生物量与脲酶和磷酸酶活性负相关。糙隐子草(Cleistogenessquarrosa)生物量与3种酶活性正相关。除Patrick丰富度指数外,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普遍与3种酶活性负相关;对酶活性影响较大的因子包括土壤pH、土壤全磷(P)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C):N:P。因此,短期内降水量变化及N添加对荒漠草原土壤酶的影响较小(尤其在减少降水量条件下);降水量增加及N添加通过提高植物生物量、改变植物多样性、调节微生物生物量元素平衡以及增强土壤P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土壤酶活性。鉴于土壤酶种类的多样化和功能的复杂性,今后还需结合多种酶活性的长期变化规律,深入分析全球变化对酶活性的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 降水格局改变 大气氮沉降增加 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植物群落多样性
原文传递
降水量及N添加对荒漠草原植物和土壤微生物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朱湾湾 许艺馨 +2 位作者 王攀 余海龙 黄菊莹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76-687,共12页
基于2017年在宁夏荒漠草原设立的降水量(减少50%、减少30%、自然降水、增加30%以及增加50%)和N添加(0和5 g·m^-2·a^-1)野外试验,研究了植物和土壤微生物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二者与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 基于2017年在宁夏荒漠草原设立的降水量(减少50%、减少30%、自然降水、增加30%以及增加50%)和N添加(0和5 g·m^-2·a^-1)野外试验,研究了植物和土壤微生物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二者与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他土壤因子的关系,以探讨降水格局改变和大气N沉降增加下荒漠草原植物和土壤微生物C∶N∶P平衡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减少降水量对荒漠草原植物和土壤微生物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较小,反映了二者对短期干旱的适应性;增加降水量降低了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和P含量,不同程度地提高了C∶N和C∶P,但其影响程度与N添加有关。(2)增减降水量条件下,N添加对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影响较小,但对土壤微生物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影响较大,尤其在增加降水量条件下表现得更明显,意味着降水激发了N添加效应。(3)植物全N含量、N∶P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含量的内稳性较低,可较好地反映土壤N供给水平以及N、P受限类型。(4)与植物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关系较强的土壤因子为速效P含量、磷酸酶活性、电导率、C∶P和有机C含量,与土壤微生物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关系较强的土壤因子有电导率、含水量、蔗糖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表明植物和土壤微生物C∶N∶P平衡特征主要受其他土壤因子的调控,而非土壤元素平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降水格局改变 大气N沉降增加 生态化学计量学 元素内稳性 土壤性质
下载PDF
降水量对荒漠草原凋落物-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许艺馨 康扬眉 +2 位作者 韩翠 余海龙 黄菊莹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1-31,共11页
以2014年在宁夏荒漠草原设置的野外降水量控制试验(减少50%、减少30%、自然、增加30%、增加50%)为研究平台,采用为期480d的原位分解袋法,研究不同降水量处理下凋落物分解特征(碳、氮、磷释放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土壤碳氮磷生态化... 以2014年在宁夏荒漠草原设置的野外降水量控制试验(减少50%、减少30%、自然、增加30%、增加50%)为研究平台,采用为期480d的原位分解袋法,研究不同降水量处理下凋落物分解特征(碳、氮、磷释放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以及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480d的分解过程中,各处理下凋落物碳释放速率较为平缓,氮和磷先快速释放后缓慢释放(前60d释放最快),因而碳氮比和碳磷比先快速降低后趋于稳定。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未呈现出明显的时间变化规律;与自然降水量相比,减少和增加30%降水量对凋落物分解和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影响较小,但增加50%降水量显著降低了凋落物全氮和全磷浓度,提高了凋落物碳氮比和碳磷比,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和碳磷比(P<0.05);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凋落物氮释放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全磷含量和碳氮比与凋落物氮、磷释放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氮磷比与凋落物氮、磷释放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果表明,小幅度的降水量变化对凋落物元素释放过程影响较小,降水量的大幅度增加会促进凋落物氮和磷释放,从而有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积累和磷供给,缓解土壤磷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格局改变 荒漠草原 凋落物分解 凋落物元素释放 土壤养分归还
下载PDF
模拟降水量变化对荒漠草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许艺馨 余海龙 +3 位作者 李春环 韩翠 王晓悦 黄菊莹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912-1923,共12页
为明确荒漠草原土壤酶活性对降水格局改变的响应机制,该研究基于宁夏荒漠草原降水量不同梯度变化(减少50%、减少30%、自然降水、增加30%和增加50%)的野外试验(2014年开始试验),于2016年5-7月采样,测定分析不同降水梯度2年后对土壤酶活... 为明确荒漠草原土壤酶活性对降水格局改变的响应机制,该研究基于宁夏荒漠草原降水量不同梯度变化(减少50%、减少30%、自然降水、增加30%和增加50%)的野外试验(2014年开始试验),于2016年5-7月采样,测定分析不同降水梯度2年后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分析酶活性与植物生物量、微生物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自然降水量相比,减少30%降水量对3种土壤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减少50%降水量显著降低了土壤蔗糖酶活性(P<0.05);增加降水量显著提高了土壤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P<0.05),但对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2)减少降水量对植物生物量影响较小(尤其减少30%降水量),但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微生物生物量C、N、P,提高了微生物生物量C∶N和C∶P;增加降水量则不同程度提高了植物生物量及微生物生物量C、N、P。(3)土壤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随植物及微生物生物量增加而增加;对土壤酶活性影响显著的土壤因子包括:含水量、NO_(3)^(-)-N、NH_(4)^(+)-N、C∶P、有机C、全N、C∶N和pH(P<0.05)。研究认为,减少降水量(尤其是减少30%降水量)对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小,增加降水量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刺激微生物活性,进而提高了土壤酶活性,但随着植物生物量增加,土壤有机C输入增多,磷酸酶活性相应增强并促进了有机P的矿化,导致土壤微生物P限制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格局改变 荒漠草原 酶活性 植物生物量 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下载PDF
降水量与氮添加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朱湾湾 许艺馨 +2 位作者 余海龙 王攀 黄菊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6679-6691,共13页
为深入了解降水格局改变和氮沉降增加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机制,于2017年在宁夏荒漠草原设立了降水量变化(减少50%、减少30%、自然降水量、增加30%以及增加50%)和氮添加(0和5 g m^(-2)a^(-1))的野外试验,研究了2019年生长季(5... 为深入了解降水格局改变和氮沉降增加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机制,于2017年在宁夏荒漠草原设立了降水量变化(减少50%、减少30%、自然降水量、增加30%以及增加50%)和氮添加(0和5 g m^(-2)a^(-1))的野外试验,研究了2019年生长季(5—10月份)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t ecosystem carbon exchange,NEE)、生态系统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ER)和总生态系统生产力(Gross ecosystem productivity,GEP)的时间动态,分析了三者与植被组成以及土壤属性的关系。NEE、ER和GEP日动态和月动态均呈先增加后降低,NEE在整个生长季表现为净生态系统碳吸收。0和5 g m^(-2)a^(-1)氮添加下,减少降水量显著降低了NEE、ER和GEP(P<0.05),增加30%降水量显著提高了三者(P<0.05)。相同降水量条件下,氮添加不同程度地提高了NEE、ER和GEP,且其效应在增加50%降水量时较为明显。净生态系统碳吸收(-NEE)、ER和GEP与群落生物量、牛枝子(Lespedeza potaninii)以及草木樨状黄芪(Astragalus melilotoides)生物量正相关。三者亦随Patrick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增加而增加。本文结果意味着,减少降水量降低了土壤水分和养分有效性、抑制了植物生长,从而降低了生态系统碳交换。适量增加降水量则可能通过提高土壤含水量、刺激土壤酶活性、调节土壤C∶N∶P平衡特征等途径,促进了植物生长和物种多样性,从而提高了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氮添加亦促进了生态系统碳交换,但其与降水的交互作用尚不明显,需通过长期观测进行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格局改变 大气氮沉降 生态系统碳交换 植物生物量 植物种多样性 土壤性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